收藏 分销(赏)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5692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 341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 刘永强(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宋代南丰曾氏家族自五代入宋,坚守“带经而耕”的家法,在儒学的蕴藉下,形成了以尊崇儒学、重视教育、博学能文为显著特征的家学风格。通过科举入仕,曾氏子弟逐步走上政治舞台和文化舞台。至北宋中后期,曾巩、曾布、曾肇三兄弟分别进入全国文坛与政治中心,曾氏家族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名门望族之一。北宋后期以后,曾氏家族虽因各种原因稍显沉寂,但其子弟以克继父祖家声为务,依然在宋朝的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对于探究宋代士人家族在政治、文化、

2、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典型意义。关键词:宋代;南丰曾氏;家族;家学;教育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是著名的衣冠诗书家族。与宋代的其他家族相比,南丰曾氏家族家学渊源很深,尊崇儒学,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曾氏家族鼓励子弟从事文学创作,出现了诸如曾致尧、曾巩、曾肇、曾纡、曾协、曾季狸、曾极等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在儒学的熏陶和影响下,南丰曾氏家族在宋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因为如此,考察南丰曾氏的家学与教育,对于探究宋代士人家族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典型意义。目前,深入考察南丰曾氏家学和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很少,笔者试图就此展开分析。一、尊崇儒学:“带经而耕”的家

3、法与“必本于经”的治学传统 南丰曾氏的家学渊源,大体上是从始祖曾洪立时开始的。曾洪立曾任唐末抚州地区宋史研究论丛第 31 辑 342 割据势力首领危全讽的谋士,后出任南丰县令,从而在南丰安家。a太平兴国八年(983 年),曾洪立曾孙曾致尧(9471012 年)通过科举入仕,他不仅是南丰曾氏第一个进士,也是南丰县第一个进士。曾致尧字正臣,早有文名,“李氏有江南,抚州上公进士第一,不就”b,中第后游宦各地。他“性刚率,好言事,前后屡上章奏,辞多激讦”c,有敢言直谏之名,为太宗、真宗朝名臣。曾致尧教导家人确立了“带经而耕”的家法,这在他所作春日至云庄记一文中有明确的记载。景德元年(1004 年),他

4、回家省亲时,从弟仕尧说:“兄往年漕运吴越时,数示家法,俾诸儿侄带经而耕,因授垦田种树之法。儿侄辈不获师焉,而乡里师之。江南北,地方千里。田如绮绣,树如烟云。原隰高下,稍涉腴美,则鲜有旷土,皆兄教人谋生之术也。”d可见,曾致尧不仅确立了曾家早期“带经而耕”的家法,也努力促成了南丰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经过曾致尧及其子曾易占、其孙曾巩等数代人的努力,南丰曾氏的家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渐至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庆历元年(1041 年),曾巩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e可谓道尽曾氏家学所重,即推崇孔孟、笃信儒学。曾巩深深服膺于儒家经典,但对当时儒学的现状感到

5、十分痛心,“先王之迹熄,六艺残缺,道术衰微,天下学者无所折衷”f,因此他格外推崇欧阳修的为学之道,其基本原则是“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g庆历元年(1041 年),曾巩至开封,以文拜谒欧阳修。欧阳修读到曾巩的文章,很是赏识,大概就在这年晚些时候,收曾巩于门下。曾巩记述欧阳修的教学之法,云:欧阳修“坐而与之言,未尝不以前古圣人之至德要道,可行于当今之世者,使巩薰蒸渐渍。忽不自知其益,而及于中庸之门户,受赐甚大,且感且喜”h。拜在学界和政界领军人物之一的欧阳修门下,意味着曾巩进入了当时的学术中心,一方面使他对圣人“至德要道”的体认站在了当时学术的最前沿,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另一方面使他与欧

6、阳修等人一同担负起挽救世道人心、振兴儒学的重任,这也使南丰曾氏的家学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与此同时,曾巩自己的思想风格也在形成,其核心就是尊经。这里,曾肇评价其兄说:“(曾巩)言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人贤不肖,以至弥纶当世之务,斟酌损益,必本于经,不少贬以就俗,非与前世列于儒林及以功名自见者比也。”i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a 民国南丰县志卷 14名宦传上曾洪立,民国十三年铅印本。b(宋)王安石撰,聂安福等整理:临川先生文集卷 92户部郎中赠谏议大夫曾公墓志铭,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 7 册,第 1590 页。c 宋史卷 441曾致尧传,北京:中华书局,1

7、977 年,第 13051 页。d(宋)曾致尧:春日至云庄记,(正德)建昌府志卷 11古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 年。e(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5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32 页。f(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2王深父文集序,上册,第 196 页。g(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 69答祖择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第 3 册,第 1010 页。h(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5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上册,第 233 页。i(宋)曾肇:(曾巩)行状,

8、(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附录,下册,第 792 页。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 343 曾巩崇儒但并不迂腐,他也主张适变,提出:“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a这样,一方面,他坚持“道”的根本地位,从而高扬圣人“至德要道”的大旗,维护儒学的正统;另一方面,他主张法度应因应时势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做出“适变”,使他的思想在尊“道”的基础上,具有了寻找“可行于当今之世者”的现实内容。这或许可以称作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潮流中儒家学者的一种自觉。南丰曾氏崇儒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对待佛教和道教敬而远之的态度。庆历四年(1044 年),曾巩在上

9、欧阳舍人书中论当世之急务时谈道:“天下为一,殆八、九十年矣。靡靡然食民之食者,兵佛老也。”b总体而言,曾巩对佛教、道教的看法与其祖父曾致尧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曾致尧去世之前叮嘱家人不要用佛教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身后事c。但是,曾巩对佛教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他在庆历八年(1048 年)为抚州菜园僧可栖写佛殿记时说:“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世儒少有勤行之意,“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c他在这里提出了向佛家子弟学习的问题,反映了北宋中期儒家学者对儒学走向的思考。这与太宗、真宗朝以来,儒、佛之间相互渗透、援佛入儒的学术潮流是

10、表里相应的。d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大多数宋代士大夫一样,曾巩对佛教的态度是相当保守的。曾肇也是如此,他在绍圣年间(10941097 年)知滁州时,应龙蟠山寿圣寺僧昙广作佛殿记,云:“予于佛学,未能周其文,竟其义也。姑诵予所闻大略,不悖于吾儒者,书而予之。”e归根到底还是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二、博学能文:“昭前文”“植遗绪”的独特“孝义观”大致与曾巩同时的学者祖无择(10061085 年)曾说:“积于中者之谓道,发于外者之谓文。有道有文,然后可以为君子。”f他在强调道先于文的同时,也注重文以昌道,这种认识在宋代是颇为流行的。南丰曾氏自然也不例外,他们既尊崇儒学,又兼具博学能文的家学风格。南丰曾氏博

11、学能文的风格大体上是由曾致尧、曾易占父子初步确立起来的。曾致尧一生著述颇多,“传于世,尤长于歌诗”g,其文“闳深隽美,而长于讽谕”h,关心吏 a(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1战国策目录序,上册,第 184 页。b(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5上欧阳舍人书,上册,第 236 页。c(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7菜园院佛殿记,上册,第 280、281 页。d 参见漆侠:晁迥与宋学儒佛思想的渗透与宋学的形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3 期。e(宋)曾肇:曲阜集卷 3滁州龙蟠山寿圣寺佛殿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01 册,

12、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 374375 页。f(宋)祖无择:龙学文集卷 8河南穆公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98 册,第 828 页。g(宋)王安石撰,聂安福等整理:临川先生文集卷 92户部郎中赠谏议大夫曾公墓志铭,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第 7 册,第 1594 页。h(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2先大夫集后序,上册,第 194 页。宋史研究论丛第 31 辑 344 治、关注时事是曾致尧行文的一大特点。至和元年(1054 年),曾巩尝为其编成文集藏于家。曾易占作文十余万言,他的时议十卷倍受时人的推崇。“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

13、a可见他与其父一样,也是一个把天下治乱兴亡系于己身的儒士。到了曾巩这一代,曾氏兄弟的能文比其前代更有进步,并出现了曾巩、曾肇这样的一代文章大家、学者宗师。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b。“自朝廷至闾巷海隅障塞,妇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c曾巩长兄曾晔文章“尤宏赡瑰丽可喜”d,其诸弟皆从曾巩学,四弟曾宰“为文驰骋反复,能传其学”e,当时就有学者辑其作编录为集f;其五弟曾布、六弟曾肇皆“以文学论议有声当世”g。宋史艺文志收有曾布文集30 卷、丹丘使君诗词1 卷,曾

14、肇曲阜集也为后人所称。曾巩于元丰年间任中书舍人,曾布于熙宁年间、元丰末、绍圣初三次出任翰林学士,曾肇也于元符年间担任翰林学士,当时朝廷一时词章之选,皆推曾氏。曾布之拜相,适逢曾肇担任翰林学士,“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h。宋徽宗赞之曰:“弟草兄麻,太平美事。”i 南丰曾氏的家庭教育偏重于儒家经典、文学词章,其子弟也在诗词文章方面用力甚勤,以克继父祖家声为务,故而北宋后期以后曾氏以著述闻名者代有其人。曾肇子曾纁,“少警敏,自以承父祖百年余(业),不痛自激昂,无以绍厥世”,于是“力学问,为词章,被服勤苦如寒生”,其文章简古,“挟其家数世敢言之气,必有为而发,不崇空言”。j曾布第四子

15、曾纡是同辈中文名最大的。曾纡,字公衮(别作公卷),号空青,被后世学者尊为空青先生。幼从母魏夫人学,曾巩、曾肇等长辈很是看重其才情。曾纡“文章固自守家法,而学诗以母夫人鲁国魏氏为师,句法清丽,纯去刀尺,有古诗之风”k。黄庭坚曾得其江樾书事二小诗,一见大喜,书诗于团扇之上,时人莫辨。曾肇赞誉其侄说:“文章得天才,当省学问之半,吾文力学至此耳。吾家阿纡所得超然,未易量也。”l曾纡也确实担得起父辈的期待,其文“指事析理,命物托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俊壮豪 a(宋)王安石撰,聂安福等整理:临川先生文集卷 93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第 7 册,第 1607 页。b 宋史卷 319曾

16、巩传,第 10392 页。c(宋)曾肇:(曾巩)行状,(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附录,下册,第 792 页。d(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46亡兄墓志铭,下册,第 624 页。e(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46亡弟湘潭县主簿子翊墓志铭,下册,第 634 页。f(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附志卷下“总集类”云宋贤体要集辑录曾宰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下册,第 1218 页。g(宋)韩维:(曾巩)神道碑,(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附录,下册,第 804 页。h 宋史卷 319曾肇传,第 10394 页。i(宋

17、)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 2弟草兄麻,国朝以来有两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年,第 13 页。j(宋)汪藻:浮溪集卷 27奉议郎知舒州曾君墓志铭,四部丛刊本。k(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 31曾公卷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35 册,第 316 页。l(宋)汪藻:浮溪集卷 28右中大夫直宝文阁知衢州曾公墓志铭,四部丛刊本。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 345 健,如走弹丸,如建瓴水,疏畅条达”a。可惜的是,在蔡京用权之日,曾纡随其父被贬,蔡京死后,又受到蔡京死党李光的诬陷和打击,不得志于时,很为时人惋惜。南宋末,曾氏后人新刻曾纡文集,马廷鸾赞叹此举说:“斯举也,昭前文,孝也;植遗

18、绪,义也。”b这虽为赞谀之词,不无夸大之处,但却较为精辟地概括了曾氏以文学传家的独特“孝义观”,揭示了南丰曾氏文献传家的内在动力。曾巩从弟曾阜之子曾纮、孙曾思俱以诗名于时。曾纮,字伯容,号临汉居士,其诗学习黄庭坚。他“放浪江湖间,与夏均父(即夏倪)诸诗人游从唱和”c。曾思,字显道,号怀岘居士,学诗于其父。父子二人崇尚气节,有官不仕。嘉泰三年(1203 年),杨万里读到二曾之诗,大为叹赏,于是借为二曾诗集作序之机,立“江西续派”于二人诗集之上,以补南宋初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之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其父子诗集。曾纡之子曾惇、曾肇之孙曾协也俱以诗文著称。曾惇,字宏父,“风流酝藉,闻于荐绅

19、。长于歌诗,脍炙人口”d。他与当时的学者洪适、谢伋和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吕本中、曾几等诗词往来,互相推重。曾协勤奋刻苦,少从母强氏学,其古诗“兴寄渊邈,词旨超迈”,所作唐律“务造平淡,间出清新”,行文铺陈有序,被认为有曾肇遗风。e曾协有云庄集5 卷传于世。曾协子曾炎也有文名,尝著有觉庵集,可惜已佚。宋室南渡之后,留居临川、南丰的曾氏后人与已分居各地的曾氏各房联系渐少。曾协就曾说过,其父曾纁与其族侄、曾宰孙曾愿(字晦之)以文学相知,但素未谋面。后来曾愿之子曾季狸从临川到润州探望曾协,两人共道先辈遗业,感时伤怀,慨叹家道中落。曾协有诗云:“传业悬知臭味同,许时踪迹马牛风。莫夸今夕为何夕,不见吾翁对若

20、翁。道旧几惊心欲折,问年俱恨鬓成蓬。只应饱学非同调,满箧新诗字字工。”f别具一番辛酸之心绪,并具相互期许之意。曾协在垂老之年回乡祭祖,有诗云:“乡关重见慰余年,踉跄迎门喜欲颠。先遣好诗陈曲折,更搜余论尽中边。”g欣喜之情,溢于纸上。这可谓是以文献传家的南丰曾氏以其家特有的诗文形式为曾氏的历史际遇作下的最好诠释。曾季狸与其侄孙曾极均居于临川,是曾氏族人中享有盛名的两位诗人。曾季狸,字裘父,号艇斋,年少时从吕本中、徐俯游学,“与建炎过江诸贤游,尤见赏于东湖徐公(即徐俯)”h。一试礼部不中,即归而不仕。曾季狸以一介布衣交游于吕本中、徐俯、朱 a(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 31曾公卷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

21、库全书第 1135 册,第 315 页。b(宋)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 12曾空青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87 册,第 87 页。c(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 83江西续派二曾居士诗集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6 册,第 3345 页。d(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 11曾宏父小颦诵赤避二赋,第 169 页。e(宋)曾协:云庄集卷首傅伯寿作原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40 册,第 227 页。f(宋)曾协:云庄集卷 2昔先君子与司直兄相知文字间,诸孤悬隔,各未相闻。一旦裘父侄惠然见访,共道家庭旧好,抚今念昔,慨然伤怀。因成小诗呈裘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2、1140 册,244 页。g(宋)曾协:云庄集卷 2和裘父见赠二首其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40 册,第 244 页。h(宋)陆游著,涂小马校注:渭南文集校注卷 15 曾裘父诗集序,钱仲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年,第 9 册,第 393 页。宋史研究论丛第 31 辑 346 熹、张栻、曾几、陆游等人之间,其诗以冲淡简远、辞质义正著称。曾季狸殁后,其子曾潍辑刻曾季狸之师友往复书简为艇斋师友尺牍2 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著录。曾极,字景建,居于临川,早年曾向朱熹问学,朱熹称他“文词通畅,笔力快健,蔚然有先世遗法”a,对他多有提携。后来,他参加了反对江西

23、诗派而崇尚晚唐诗的江湖诗派,姜夔、刘克庄等皆属此派。江湖诗派之名由杭州书商陈起编刊江湖集而来,始于理宗宝庆元年(1225 年),采用丛刊形式,一家一家地发行,其中就收有曾极的诗作。嘉定十七年(1224 年),宁宗病逝,权相史弥远废黜皇子赵竑,改封其为济王,另立赵昀嗣位,即理宗。次年,史弥远又逼死济王。这引起了朝野内外的极大不满。史弥远一方面打击朝内的反对者;另一方面开始高压控制舆论。江湖诗派首当其冲,曾极身不能免。他被诬陷诽谤时政,结果以布衣贬放道州,“解吏窘极甚”b,终至死于贬所。江湖集被劈板禁毁,江湖派诸诗人及陈起也相继被发配流放。直到绍定六年(1233 年)史弥远死后,诗祸才得以缓解。其

24、后著名史家李心传为此上言最高统治者宋理宗,曾极始得归葬。c曾极著有金陵百咏1 卷传于世。除了上述诸人外,曾氏的其他子弟也多有能文之士。南宋末年官至参知政事的曾渊子(曾季狸从兄曾谦曾孙)也享有诗名。全宋诗辑录有曾绎、曾续、曾怛、曾纁、曾伋、曾揆、曾子良、曾唯仲等曾氏后人的诗作。这种家族世代盛文的情况在两宋时期是相当罕见的。宋人将曾氏家族与东晋时期号称爵位蝉联、文采相继的王导家族相比,“数江左诸王,所谓未有七叶之中,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者,何足道哉!何足道哉!”d尽管从人文演变的历程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就东晋时期王氏家族拯救东晋王朝的功业来说,南丰曾氏无疑是难以企及的。然而,后人对曾氏

25、家族的敬仰之情也油然而生:“何曾氏群从多材艺也?”e“若曾氏者,其可感也夫,其可敬也夫!”f 三、文献传家:重视教育与聚书问学 南丰曾氏对教育的态度可谓相当开明,也很积极。早在明道年间(10321033 年),曾易占在知如皋县任上的一项重要政绩就是兴学,即“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g。他在时议中也指出,治天下必以兴名教为先。h曾巩更是就兴学问题做了理论上的阐释。皇祐元年(1049 年),曾巩在其所作宜黄县县学记中云:“士有聪明朴茂之质,a(宋)朱熹著,徐德明、王铁校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 61答曾景建,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6、,2010 年,第 23 册,第 2974 页。b 宋史卷 415罗必元传,第 12460 页。c(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 57梭山复斋学案曾先生滂李先生缨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 册,第 1879 页。d(宋)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 12曾空青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87 册,第 87 页。e(元)刘埙:水云村稿卷 7曾从道诗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95 册,第 404 页。f(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 40跋曾氏世谱后,四部备要本,第 280 页。g(宋)王安石撰,聂安福等整理:临川先生文集卷 93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27、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第 7 册,第 1607 页。h(宋)李清臣:曾博士易占神道碑,(宋)杜大珪编: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卷 42,绍熙甲寅刻元明递修本。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 347 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他总结了朝廷庆历三年(1043 年)兴学失败的经验教训,充分论述兴学的必要性,“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a曾巩将发展教育置于陶

28、冶风俗、养成人才的高度之上,这与范仲淹庆历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曾布的玄孙曾造就以兴办教育而名垂青史。曾造在宋孝宗淳熙年间知广南东路翁源县,谓“为政当先养而后教之”,于是兴办学校,籍入官田与民废田将近四百亩作为学产,聘请名儒,“聚邑子弟之秀者而教之。立职长、严课试,创学宫、置祭器,文风翕然不变”。b淳熙十六年(1189 年),调知乐昌县,仍以化成民俗为急务,仍籍官田以养士,养成人才甚多。南丰曾氏的教育大致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族内父祖或母兄等家族成员口耳相传,其二是外出游学,总体上以前者为主。因为曾氏的诸多子弟常年游宦在外或徙居他乡,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聚子弟读书的诸如义塾之类的固

29、定场所,因而教育子弟的重任多落在了各支房自己的家学传承上。曾巩受学于其父,其诸弟受学于曾巩,曾纡、曾协分别受学于其母魏氏、强氏,皆属家庭内部教育的范例。需要指出的是,曾氏子弟的读书范围是很广泛的,如曾晔“自上古以来,至今圣贤百氏、骚人材士之作,训教警戒,辨议识述,下至浮夸诡异之文章,莫不皆熟”c;曾宰“六艺百子、史氏记、钟律地理、传注笺疏、史篇文字,目览口诵手抄,日常数千言至于法制度数、造物立器、解名释象、声音训诂,纤悉委曲,贯穿旁罗,无不极其说”d;曾协“博通六籍、诸史、传记、百家之言”e。这种广泛阅读与曾家对藏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就曾晔、曾宰的读书情况来看,曾家藏书大概自曾致尧或曾易占时就

30、开始了。曾巩为曾致尧编集时,曾致尧之作皆藏于家。曾巩是南丰曾氏藏书成就最大的,“平生无所玩好,顾喜藏书,至二万卷。仕四方,常与之俱,手自雠对,至老不倦。又集古今篆刻,为金石录五百卷”f。曾肇也继承其兄遗业,“平居于物无所嗜,惟藏书万余卷,手自雠校,终老不倦”g,深受时人推重。可惜大量的藏书在两宋之际多毁于兵火。曾肇子曾统也雅有此好,广搜旁罗,重振家声,史称“(曾)统,文献故家,藏书素多。绍兴间重修国史,诸老沦谢,无所订正。成书不缪,足以传信,统之力为多”h。丰富的藏书大大增强了曾氏家族的文化底蕴,也 a(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7宜黄县县学记,上册,第 282、283 页。

31、b(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卷 4庐陵学案补遗文肃续传曾先生造,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 1 册,第 589 页。c(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46亡兄墓志铭,下册,第 624 页。d(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46亡弟湘潭县主簿子翊墓志铭,下册,第 634 页。e(宋)曾协:云庄集卷首傅伯寿作原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40 册,第 226 页。f(宋)曾肇:(曾巩)行状,(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附录,下册,第 796 页。g(宋)杨时撰,林海权校理:杨时集卷 29曾文昭公行述,北京:中华书局,201

32、8 年,第 3 册,第 765 页。h(宋)佚名:京口耆旧传卷 2曾布传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51 册,第 131 页。宋史研究论丛第 31 辑 348 使这个家族文献传家的传统有了非常坚实而稳定的物质基础。曾氏子弟的求学并不仅限于家学承继方面,也有很多子弟外出游学,师从名儒。曾巩即为一例。从某种程度上说,南丰曾氏文化望族的声誉是曾巩确立起来的,而曾巩外出游学,广交名公巨儒,正是奠定曾氏家族名望的关键环节之一。曾巩少时随父任宦游在外,多所游历。景祐四年(1037 年),十九岁的曾巩跟随已罢官的父亲往筠州造访余靖,并随余靖就学。但这次游学经历不长,就因余靖的调任而结束了。庆历元年(1041

33、 年),曾巩在京师拜于欧阳修门下。在欧阳修的指导下,曾巩一改笔势奔放、雄浑瑰玮的文风,走向了蕴藉深厚、典雅平正的路子。a庆历四年(1044 年),范仲淹欲收曾巩于门下而未果,于次年赠送绢帛给曾巩。b大概就在同时,蔡襄也对他奖爱有加。c此后,曾巩声名鹊起,从而为后来科举入仕并进入朝廷打开了方便之门。可以说,游学既是对家学的丰富和补充,也是弘扬家学、发展家学的有效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外出游学可从很大程度上丰富曾氏子弟的人生阅历,极大地开阔他们的视野和为学为官的思路和经验。正因为如此,曾氏进入朝廷之后,所交皆老师宿学、名人巨公,在深厚家学的蕴藉下,曾氏子弟学其所需,不耽于权势,不溺于享乐,以独有的“

34、孝义观”克继家声,直接促成了南丰曾氏家族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在南宋,曾氏还有几个学者需要提到。如前文提到的曾季狸,“尝遍从南渡初年诸名宿,而学道以吕舍人居仁为宗,乾、淳诸老多敬畏之”d,一生交往皆当世名公巨儒。曾发,系曾巩兄曾晔之曾孙,张栻称“建昌南丰曾氏近世有君子曰发,字信道,仕为吉州教授,友睦之行推行其乡”e,他的学问识度为吕中本所称许f。曾发子曾撙也从张栻游学。g 曾滂,字孟博,曾极之父,为人质直刚烈,与陆九龄年龄相当,长陆九渊五六岁。当陆氏兄弟开始宣扬性命之学时,“四方人士宗之者尚少,先生首师文达(陆九龄字文达)”,以同龄而执弟子之礼,深受陆九渊推重。h 四、结 语 南丰曾氏尊崇儒

35、学,是一个儒学传承相当深厚的家族。这种传承突出表现在两个方 a(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 7送吴生南归诗云:“我始见曾子,文章初亦然。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决疏以道之,渐敛收横澜。”第 1 册,第 107 页。b(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 16答范资政书,上册,第 251 页。c(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末辑佚答蔡正言,下册,第 772 页。d(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 36紫薇学案隐君曾艇斋先生季狸,第 2 册,第 1248 页。e(宋)张栻著,杨世文点校:张栻集新刊南轩先生文集卷 41张氏墓表,北

36、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 5 册,第 1392 页。f(宋)吕祖谦:东菜吕太史文集卷 7题伯祖紫微翁与曾信道手简后,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 1 册,第 119 页。g(宋)张栻著,杨世文点校:张栻集新刊南轩先生文集卷 41张氏墓表,第 5 册,第 1393 页。h(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 57梭山复斋学案曾先生滂李先生缨合传,第 3 册,第 1879 页。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 349 面:一方面,秉承“带经而耕”的家法,注重教育,重视读书。如前所述,曾致尧早在景德元年(1004 年)以前就创

37、立“带经而耕”的家法,到庆历元年(1041 年)曾巩强调“家世为儒”,“为儒”已渐渍成为曾氏家族子弟的一种行动自觉。南宋庆元六年(1200 年),傅伯寿为已故的曾协生前所作云庄集作序,在百多年以后,仍赞扬“公(曾协)家世以儒显”a,可见曾氏“为儒”理念的深刻历史影响。而“为儒”的目的正如曾肇所云,在于“弥纶当世之务”,即既高扬“至德要道”的大旗、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又通过积极鼓励家族子弟读书应举,走上政治舞台,为现实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坚持文以昌道,以儒学为滋养,以克继博学能文的家风为务,培养子弟的学术兴趣。他们或勤于著书为文,或致力读书考古,或交游于名师硕儒之间,均能取得相当的成就。这些努力,对于维持南丰曾氏的世族名位意义重大,也充分体现了宋代士人家族积极进取的文化心态。因此,通过系统考察南丰曾氏的家学与教育,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对宋代士人家族研究以至宋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有更为明晰的认识。作者简介:刘永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史。a(宋)曾协:云庄集卷首傅伯寿作原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40 册,第 22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