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思政教育视阈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隐喻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3627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政教育视阈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隐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思政教育视阈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隐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思政教育视阈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隐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 7 卷第2 期2023年6 月天津电大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立德树人思政教育视阈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隐喻研究侯静婕(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 0 38 2)摘要:隐喻是思想传达的有效方法,可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易于被受众所接受的生活化概念。隐喻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难以忽视的现象,其一在量的方面,涵盖了隐喻的全部三种基本类型;其二在功能的方面,为引导青年读者形成对其“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社会角色认知发挥不同作用。结构隐喻引导角色从“他知他塑”到“自知自塑”的转化,实体隐引导认知从“我们”层面到“我”层面的体认,方

2、位隐喻引导情感认同;其三在方法论的方面,隐喻方法提示,教育生活化要讲“生活话”,主体性教育要首先体现“实体性”,善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流动”。关键词:隐喻;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8-30 0 6(2 0 2 3)0 2-0 0 17-0 7一、引信树立青年的担当意识,提升青年对自身的角色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其掌握的最佳实现形式是群众的自我教育,就必须要充分关照教育对象的认知基础。隐喻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价值正在被逐渐意识到。早期,隐喻在文论界被视为一种修辞方法。如苟子所言“

3、譬称以喻之”2,即使用譬的方法使别人理解事理。南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7 0 年)陈骤所著中国最早的一部文论文则中,隐喻被列为10条修辞手段之一。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隐喻词可使言语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3,是言语的“锦上添花”。随着近代以来语言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作为一种认知现象的隐喻逐渐被科学共同体确认。认知理论的观点认为,隐喻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方法长期存在,缘由在于隐喻根本就是言语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一种建构了我们的感知,构筑了我们生存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的基础认知系统,即概念系统,基于语言学证据,

4、我们已发现概念系统究其本质是隐喻”4,并辅以科学实验的证明“隐喻以神经电路图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隐喻是思维的基础 。莱考夫引人“域”的概念说明隐喻在推进政治话语认知方面的工作机制,即隐喻可以将作为目标域(t a r g e t d o m a i n)的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作为源域(source domain)的易于被受众所经验的生活化概念。国内已有学者将隐喻作为一种宣传政治话语的方法研究引申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重要讲话、政府报告中的隐喻现象分析,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喻方法研究7 。本文将聚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一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为青年而作的白皮书中的隐喻现象分析,解释文

5、中隐喻如何用以引导青年读者走向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这一社会角色的确认,并分析隐喻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参考价值所在。收稿日期:2 0 2 3-0 4-2 0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TJZXQN19XSX-003);天津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作者简介:侯静婕(19 8 7 一),女,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17天津电大学报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的隐喻第一步:通读文本,理解文本意义;分析第二步:用在线分词软件pullworld进行文本分2022年4月2 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词,确定词(组)单元;时代的中国青年,这是新中国历

6、史上首部为青年而第三步:a.确定每个词(组)单元的语境意作的白皮书。经过初步观察,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义,b.确定该词汇单元是否在其他语境中有更为贯穿于白皮书全文。本节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方法基本的现行意义,C.确定语境意义与上述基本意分析隐喻在白皮书中的文本价值。义之间是否有反差,与基本意义对比之后是否可(一)隐喻识别以理解;运用PragglejazGroup(2007)提出的隐喻识别第四步:如果在第三步的回答是肯定的,标识程序(MIP)8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包括前言、主该词(组)单元为隐喻词(组);体、结束语部分共六个章节中的隐喻词(组)识别,第五步:用AntConc4.0.11对隐喻词(组)

7、进行步骤如下。频次计算。表1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中的隐喻识别结果隐喻类型源域建筑结构隐喻旅程机械容器实体隐喻身体方位隐喻上方位(二)识别结果分析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Johnson)提出三种基本隐喻类型,分别是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根据隐喻识别结果观察,三种基本隐喻类型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全部涵盖,如表1所示,其中结构隐喻参与度最高(47.9%);其次是本体隐喻(34.4%);方位隐喻(17.7%)。不同源域,抑或同一种源域在不同语境中,都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1.结构隐喻结构隐喻,即以谈论一种概念的结构及其对应功能的系统相合性帮助另一种概念的

8、传达。白皮书中的结构隐喻包括三种源域,分别是建筑隐喻、旅程隐喻、机械隐喻。(1)建筑隐建筑本指以材料结合方法制造用于生产、生活的空间物。建筑用作隐喻,一般指通过人力将某些要素集中,建立、加强某种事物或关系以实现某种功能。白皮书中的建筑隐喻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Pr a g g l e j a z 是参与该课题组的研究者的姓名的首字母缩写:PeterCrisp,R a y G i b b s,A l a n Ci e n k i,G e r a r d St e e n,Ly n n eCameron,Elena Semino,Joe Grady,Zoltan Kovecses。18隐喻词(组)/

9、及其近义词(组)塑造/筑造/构筑/造就/构建/搭建、台阶、大门、桥梁、建设性、蓝图、顶层设计、舞台、巩固征程/进程、道路、接续、大道、一边、起点、路径、领航、主线、十字路口、方向、取向推动、提升、驱动、带动、动力、平稳、倍增器大家庭/亲如一家/四海一家、朋友圈迈、站、迎来、大踏步、跨越、胸怀、携手/手拉手、双手、拥抱、团结一心/心与心、并肩、扛起/扛得住、挑大梁/挑重担、撑得住、肩负、投身/挺身而出/亲身、吹响、呼唤、基因、第六感官向上、放飞/飞跃/孔雀东南飞/自由随心飞、昂扬、蓬勃、踊跃、超越、高涨、喷涌、涌现、进发、跃舞台”,分别描述建筑的人力性和功能性。建筑隐喻在白皮书中用以投射的目标域

10、包括两类,一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大我”),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二是“青年的成长成才”“小我”),如“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 9 。两个目标域共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为“建设者”,形成建筑隐喻图式(图1)。建筑是常见的一种空间小我建设者: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图1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建筑隐喻图式频次26213155129升、跃迁表征建筑过程的动词,如“塑造/筑造/构筑/造就/构建/搭建”,二是表征建筑组成的名词,如“大门/台阶/大我侯静婕:思政教育视阈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隐喻研究物体,白皮书中的建筑隐喻图式可引导青年形成将“建

11、设小我”融入“建设大我”在“实现中国梦”中“放飞青春梦想”的空间感知。(2)旅程隐喻旅程隐喻是非常经典的隐喻类型,像“人生如旅”的说法就是旅程隐喻的应用,以“旅”字强调人生的过程性。“旅程”相较于“旅行”更强调所指目标域的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白皮书中的旅程隐喻目标域意指“党和国家的事业”,与建筑隐喻具有重合。两种隐喻的区别在于建筑隐喻突出空间表征,而旅程隐喻突出时间表征,更强调的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从过去到现在,以及从现在到未来的历史统一体。在其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也具有“接班人”和“先锋者”的角色统一。旅程隐喻在白皮书中参与度最高的词语是“征程”,如白皮书前言部分所言,“展望未来,民族

12、复兴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10 ,先以组合旅程隐喻词“新征程”和“新起点”,在“未来”语境中引导青年形成“先锋者”的角色感知;再以组合旅程隐喻词“征程”和“接续”,在“百年奋斗”语境中引导青年形成“接班人”的角色感知。旅程隐喻将青年角色放入以现实为基点的“建设者”角色,向过去以“接班人”角色延续、向未来以“先锋者”角色发展的旅程隐喻图式(图2),引导当代青年对其角色作为“历史使命”担当的时间感知。接班人建设者: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过去现在图2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旅程隐喻图

13、式(3)机械隐喻动力是机械中最核心的部分。从能量角度定义,机械为利用或转换其他形式的能量为机械能以产生有用功的装置,因此也称原动机。从英语词源上看,machines(机械)与mechanics(力)亦是同源,同属machinery。因此机械用作隐喻,常表征目标域各组成部分的有序运作。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机械隐喻具有不同的隐喻效果。马克思曾指出,“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机械革命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关键,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机械隐喻的目标域为“资本”。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机械隐喻的目标域为“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

14、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唯物史观。技术图3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机械隐喻图式机械隐喻在白皮书中聚焦“人民性”。以参与度最高的机械隐喻词“推动”为例,在涉及国家建设中的技术、文化、经济、社会四个重要领域中,强调了“青年”作为主要推动者的主体作用,如“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技术推动者”;“中国青年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12 ;“新时代中国青年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新时代中国青年用艰辛努力推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靠自已的双手打拼一个光明的中国 13,描绘了青年作为中国发展核心引擎的时代群像。2.实体隐喻实体隐喻,即以人的实体感知经验塑造另一种抽象概念;白皮书中

15、的实体隐喻包括两种源域:容先锋者器隐喻和身体隐喻。现在未来(1)容器隐喻莱考夫(Lakoff)提出人的身体是容器隐喻认知的原型,因此容器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实体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以肉身存于世,通过皮肤表面与外界区隔,并由此经验并区分世界的其余部分 14。容器隐喻常用于身份区分,包括个体身份区分和群体身份区分。“家庭是群体概念架构的核心 15 ,是容器隐喻中最经典的一种类别,也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参与度最高的一种容器隐喻。以源域“家庭”映射目标域“地球”在白皮书中共出现两次,如“努力把共同的地球家园建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16,“真正建设一个和平发展、亲如社会青年动力经济文化1

16、9天津电大学报一家的地球村”17。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2 1;二是心部,作为某系统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最深刻的情感之所在,以“在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中汇聚青春共识”2 2 展地球现中国青年用心灵汇聚力量,以青春特有的方式向地球家园全世界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三是手家部,作为直接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以“在手拉手的并肩前行中绘就美好图景”2 3 表征中国青年推图4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容器隐喻图式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铭于心,更笃于行。家相对于地球来讲本是一个小单位,从家到地3.方位隐喻球的“扩大映射”过程是一个将家庭的社会属性映“方位感是由我们感觉肌动运作中衍生的,因射到地球的自然属

17、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引导中此方位隐喻也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2 4。我们有身国青年和各国青年完成从“地球人”到“家庭成员”的体,而身体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发挥了一种功能,群体身份类别认知转换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坚定将空间方位赋予每一个概念。同时情感与感觉肌动表达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价值导向。也是具有“成系统的关联”,因此方位隐喻经常用来(2)身体隐喻表达感情的方向性,如“情绪高昂”。因为向上扩展身体隐喻是最明显的实体隐喻。“每个人都拥的姿势常表现愉悦的、积极的生命状态,所以常有有着相同的身体器官,有着相同的生理功能和基本“心情高兴为上/心情低落为下”,并经由演化形成相同的身体经验,

18、这就决定了人类的身体认知存在质优居上的社会价值共识。互通的可能性”。莱考夫(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白皮书中的方位隐喻虽然参与度较低,但全部的隐喻中讲两种身体隐喻18 。聚焦于“上”方位隐喻,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以一是拟人,即通过人类动机、特点以及活动理情带动“知意行”的文本意图的必然表现。在虽无声解各种非人类的实体。“国家身体”是政治话语中的但昂扬向上的语言环境中为引导青年形成对其社一种常见拟人,其内涵随历史迁移而发生变化的拟会角色的认知、信守、践行具有重要的情感价值,在人隐喻。中国古代常以体喻国,如战国时期公羊理性认识之外促进“愿意”认知、“愿意”信守、“愿传所言“国君以国为体”,关

19、注治国之君在国体中意”践行的自我教育情境的地位,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之行所言“一国之君,其犹一体之心也”。近代中国以身体隐喻激发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责任意识,如“人人皆应以医国为已任”。自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国家身体隐喻常以足类动词呈现新时代的中国奋力前进的昂扬姿态,如白皮书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 19 。二是转喻,不同于拟人的跨域身体映射,转喻以同一个主体的身体部位映射主体的某些特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的转喻涉及三个身体部位

20、,一是肩部,作为携带或移动重物时常用部位,用以映射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的担当者角色,如“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2 0 ,在“重大三、隐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向同一个文本,从不同视角观察其中隐喻会产生不同的功能评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中三种基本类型隐喻,包括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在引导青年读者形成对其“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社会角色的认知从“他知他塑”到“自知自塑”转化、从“我们”到“我”层面的体认,以及“乐于”为之的情感认同方面具有相应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观察,三种基本类型隐喻在处理教育生活化、主体性教育和教育认同感提升三个问题方面具有

21、重要价值。(一)以“生活话”实现教育“生活化”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重要实现途径。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解读同样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审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20侯静婕:思政教育视阈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隐喻研究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这种自在的生活形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根基,并在生活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解魅”:“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2 5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陶行知讲生活教育具有生命关怀的意蕴,如今“大思政”育人与教育生活化在逻辑起点、价值导向、现实旨归方面都具有内在耦合性。实现

22、思想政治概念“生活化”,要讲好“生活话”,不只是要教育者将生活实例引人课堂,更需要教育者以适当的“生活话”去承载教育内容,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具身的、可时时回想、广泛回想的生活概念。“生活话”需要科学的讲法,要既能做到在外延上充分贴合生活域,又要做到在内涵上充分表达意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中以结构隐喻示范了思想政治角色教育的一种“生活话”的讲法。建筑建设者接班人推动者机械图5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中青年角色与隐喻源域对接示意图“建设者”“接班人”“推动者”如图5 所示,白皮书中的结构隐喻为每一处青年角色词创立生活语境,将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角色词以主体熟悉的生活概念,包括建筑、

23、旅程、机械,以“生活话”为青年角色认知提供“生活化”的语义环境,这种语义环境的创设对于青年角色教育尤其必要。所谓角色,指的是“用某人在自已位置上的普遍期待塑造个人的行为模式 2 6 。在角色教育中善用隐喻讲“生活话”不失为推动主体角色从“他知他塑”转向“自知自塑”的巧妙途径。(二)以“实体性”提升教育“主体性”主体,亦可作中心实体、第一实体之解。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首先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实体性。主体尚可作为群体概念,而实体则提示教育意图的实现必须要达至个体层面,提示诸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教育部分必须要完成从“我们是”到“我是”层面的推进,这就需要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方法

24、。尊重教育对象的实体性,还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身体经验是影响教育吸收的重要因素。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心智源于身体,那么身体经验作为“重要因素”的定位可能都是过于谨慎的,即使作为“重要基础”也是具有现代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理论支撑。身体经验的发挥作用需要自发与引导相结合,这意味着尊重主体性从来不是放任主体的自由生长,而是需要教育者在调用教育对象身体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引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与学最终要统一到做的层面,且做,即是劳力基础上的劳心”,即强调尊重主体性与引导主体性是相统一的关系。旅程身体隐喻是将尊重主体性与引导主体性相统一以实现教育意图的语言方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的

25、身体隐喻在引导青年发生从“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到“我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认知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大量转喻参与,将青年整体的某种风貌以身体部位的某一种积极的行为动词喻之,在解决角色教育面临的“群体认知”与“个体认知”矛盾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教育者在角色教育中要善用身体隐喻,以必要的身体语言包括手势等形式引起学生的身体经验回想,将整体的青年角色塑造转化为个体对青年角色的体认。(三)正视教育中的情感流动情感影响人的行动,这是进化的结果。情感的起源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如果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一致,其内心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进而采取接纳的行为,反之则采取排

26、斥的行为。情感成为帮助人们采取行动或规避行动的稳定机制,具有生物遗传性,且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特殊性。青年阶段的特点是对积极情感易于感受且行动力强,这决定了在21天津电大学报积极的情感氛围内传达教育意图更易于青年对意诱导积极情感向消极情感的流动,以及积极情感之图的接受、认同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间的流动,抑制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的流动,以及不论是积极的情感,或是消极的情感都是在流动中消极情感之间的流动。产生的,谓之“以情生情”。情感流动既包括教育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的上方位隐喻念之间的流动,也包括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以及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即“新时代的中国”与“新受教者之间

27、的流动。流动包括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主语共享同一个上方位隐喻互为交叉的四个方向流动,教育者应采取科学方法词,如下表所示。表2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单词双域”隐喻现象示例表新时代的中国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方位隐喻中的“单词双域”隐喻现象促成“新时代的中国”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两个概念间积极情感流动的语境,激发青年爱国热情的同时促进对其社会角色的认同,构成“爱国”与“爱青年角色”的积极情感统一体。这一统一体的形成具有本体论的基础,即“国家”与“青年”两个概念域

28、本就处于正向社会互构谐变关系之中。青年年龄阶段本就容易受积极情感感染,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一切可引起青年积极情感体验的社会概念,同时不能忽视受教主体之间的情感流动,把控青年群体之间消极情感的流动风险,善用自然语言及多模态符号语言构造积极正向的情感流动,引导学生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情感惯性。四、结语隐喻现象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从语言视阅到认知视阈的转变,已经成为宣传政治话语的重要方法。当我们想要提高话语的可认知性,就离不开在语言中使用隐喻。由此推之,当我们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可认知性,亦离不开在教育语言中使用隐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的隐喻使用具隐喻词迈上迎来昂扬有重要的文本价

29、值和教学参考价值。从我国发布的官方文本中发现更多的隐喻价值并应用于教育方法改革,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值得我们更多探索。参考文献: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10:42.2苟子.苟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47.3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6.414182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32-41.5JLAKOFF G.Dont Think of an E

30、lephant!Know Your Valuesand Frame the DebateM,Harford: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73.6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7刘先锐,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隐喻探.思想教育研究,2021(2):29-34.8Pragglejaz Group.MIP:A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Used Words in Discou

31、rseJJ.Metaphor and Symbol,2007(1):1-40.910111213161719202122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R.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5-2 5.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科学文化素养迈上新台阶新时代中国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根据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一一社会互构论观点,“青年群体”与国家间处于正向互构谐变关系中。社会互构论将“个人”与“社会”看作社会学研究的元事实,认为二者是客观实体,存在互构,即“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互相建塑与型构的关系”。所谓谐变,

32、即指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互构过程中具有相应性的变化状态。“多元性”是互构的基本前提,即参与社会互构的生活行为主体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可以是不同的个人或个体、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集体,如群体、正式组织、国家、政府机构和社会。作为社会中的多元群体之一,青年与国家之间的互构谐变类型是正向的,是两方行动关联朝着共识互信、合作协调、互惠双赢等和谐的向度与量级的发展、推进。22侯静婕:思政教育视阈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隐喻研究15JLAKOFF G.Moral Politics: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Think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

33、hicago Press,1996:3-4,53.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2:137.26华莱士,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M.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19 8,5 2 7.(责任编辑:闲庭)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he White Paper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u Jingjie(Tianjin Univers

34、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2)Abstract:Metaphor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onveying ideas with transforming abstract political concepts intolife-like concepts that are easily accepted by the audience.Metaphor is a prominent phenomenon in the whitepaper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First,in terms

35、of quantity,it covers all three basic types of metaphors.Second,in terms of function,it guides young readers to form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ocial roles as“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Structural metaphors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aracters from“others knowothers”to“self-knowing,subs

36、tantive metaphors guide cognition from the“we level to the“I level,andorientational metaphors guide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Third,in terms of methodology,the metaphor methodsuggests that life education should speak“life words,and subjectivity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substantiality and should make good use of“emotional flow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Key words:metapho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