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及其重要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1459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及其重要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及其重要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及其重要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及其重要启示刘帅顺1,营立成1,尹德挺2(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2.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 100044)摘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把握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各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来看,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资源整合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动态演进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均衡发展是现代化的可持续机制,现代性风险是现代化的全新挑战。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兼顾好活力与秩序,平衡好开放与自主,统筹好制度

2、与能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关键词:世界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4-0028-0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18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切实体悟蕴含其中的中国特色与中国经验,也要结合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人类现代化共同难题中展现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

3、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领先一步,率先实现了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在孜孜探索,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路径与方法,积极推进现代化进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矛盾运动2,是传承与发展、交融与共生、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因此,要厘清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必须聚焦各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全面把握世界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重要条件、历史进程、可持续机制及风险挑战。由此,本文尝试提出关于世界各国现代化共性特征的五个命题: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资源整合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动态演进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均衡发展是现代化

4、的可持续机制、现代性风险是现代化的全新挑战。上述命题对持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一、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 490自工业革命以作者简介:刘帅顺(1994),男,山东临清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营立成(1989),男,江苏南通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研究。尹德挺(1978),男,湖南沅陵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

5、学院)副校(院)长、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研究。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PC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Committe宁 夏 党 校 学 报2023年7月第 25 卷 第 4 期Jul 2023Volume 25,Issue 4028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来,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四次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会促成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推动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在冶炼、纺织、交通等领域实现技术革新,推动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人

6、类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以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电灯、电话、飞机等影响深远的科技成果,促使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迈入现代化大门。以原子能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助推人类现代化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优势地位。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信息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发展极为迅猛,科学技术之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意义已经成为各国共识。把握住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促进社会全面转型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7、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华先民的智慧为人类科学史创造了诸多奇迹。大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与发明是中国古代长期领先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因与鲜明标志。进入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并且长期处于追赶状态,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之路的重要因素。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也成为破解中国近代以来为何落后于西方世界所难以回避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驱动,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现代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将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重要

8、方面。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1977年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4的著名论断,推动我国科技体制加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强大动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8 000亿元,为2012年的2.7倍,同比增长 14.6%,“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 11.7%,研发经费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5。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6。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大

9、步向前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坚持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重大论断,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技创新规律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安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驱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0、这一根本动力的深刻把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资源整合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从近代历史进程来看,良好的资源整合与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是现代性因素不断积累与现代化进程顺利展开的重要条件。只有依据自身实际,建构出一套最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制度机制,才能有力推动本国现代化进程。在世界近代史上,那些快速崛起的国家都依据自身实际,构建出一套最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和激发要素活力的制度体系,推动本国现代化进程。市场的力量是英国在近代快速崛起的重要保障,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由市场,最大029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限度激发出资本的

11、活力,为英国快速的工业化、现代化提供了条件。近代德国一度四分五裂,国内既没有统一的市场,也缺乏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各种资源要素难以整合。对此,德国借助政治军事手段完成国家统一,打破德意志地区各自为政的资源配置格局,整合全国市场保障了其崛起进程。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经济社会基础不如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但它充分利用制度优势,高效调配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现代化工业国家。可见,现代化在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出现时间早晚不一,但是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和稳定程度不在于现代化进程的开启时间,而在于能否结合本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实际,将一切有利于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要

12、素进行整体性重构与系统性整合。英国依赖的自由市场力量、德国依赖的军事政治条件、苏联依靠的制度优势,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任何资源配置手段都需要与特定国家、特定时空情境相结合,而不是长久有效的。如果不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带来的新挑战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有效的应对,很可能由于路径依赖而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影响。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上,由于劳资之间的利益矛盾、产业垄断的扭曲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等多种原因,罢工冲突、企业破产、金融危机等顽疾周期性上演,始终难以得到彻底的根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殇。实际上,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往往能够紧紧围绕劳

13、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因时因势地展开变革,选择最适合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匹配方式,构建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要素活力激发机制,确保现代化进程稳健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稳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其内在动力机制就是善于结合每个阶段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通过制度设计来激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通过盘活生产要素存量资源和配置生产要素增量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加速开启新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推动国家实现从自我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为

14、后续在城市开展国有企业改制和乡镇企业发展扫除制度障碍,加速劳动力、土地、技术和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与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使各类生产要素围绕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有机整合。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优化公共政策供给,使政府的权力与市场的机制相结合,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17,才能“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18,从而激发各类生产要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

15、程中发挥各自功能。三、动态演进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认为,人们生活的社会生产关系一定是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7。这种联系应被看作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来理解现代化,就要看到现代化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持续过程,其中充满了不破不立的辩证思维。因此,人类社会发展永远不会停止,现代化进程也将永无止境。现代化常常被看作一个描绘历史与现实状态的名词,指代的是西方社会从18世纪前后开始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过程,也用以描绘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出现的从传统到现代过程,包含价值观念、组织特征、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特点。因此,现代化不仅描绘一种状态,更是一种

16、永恒的过程。这提示我们现代化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的内在属性,需要人们接续奋斗,而不是仅凭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一劳永逸。从人类历史上看,曾在现代化进程中领先一030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步的国家,一旦失去锐意进取的动力、失去接续奋斗的精神,就可能从先进沦为后进,甚至一蹶不振。在西方近代史上,意大利北部和尼德兰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地区,一度成为西方现代经济的中心。葡萄牙和西班牙曾凭借“无敌舰队”和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断地输入巨量财富,快速推进本国现代化进程。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随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并未继续保持住先发优势,而是相继衰落成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配角。第

17、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凭借美国的扶持、良好的科教政策与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化典范。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日本并未跟上世界产业升级迭代的步伐,优势产业逐步落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加之阶层固化、老龄化等问题造成社会活力逐渐流失、国家创造力不断下降、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被学术界称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性、连贯性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主张。从1954年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开始,其内涵虽历经变化,但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精神却恒久不变。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概括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

18、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同志提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8 的宏伟目标。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稳步推进经济建设画定了时间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三者并列,深化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代以来曾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中

19、国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赶超和领先。因此,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好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准备,必须科学谋划、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远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了新“三步走”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0多年来,新中国经济总量从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22年突破12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获得感更加真切、对外交往更加自信、国际影响力

20、越来越大,实现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究其根本原因,我们始终遵循持续性、动态性的发展规律,始终坚持面向长远、立足当下的战略定位,始终保持量力而行、蹄疾步稳的奋进姿态,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四、均衡发展是现代化的可持续机制现代化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治理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协调的综合性历史进程。从历史上看,只注重某一方面而不能通盘考虑的现代化道路大多后劲不足甚至面临失败,而坚持综合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大多相对顺利。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提出了经典的“托克维尔悖论”9,根据他的观察,革命往往发生在一个政府开始变革的时期,这种动荡的根源在于现代化

21、的经济社会变革往往打破了原有的脆弱平衡机制。因此,如果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面、综合、协调发展,在享受现代化果实之前更可能先品尝社会动荡的恶果。马克思将托克维尔所说的恶果归咎于资本主义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畸形发展,并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后发国家如何避开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片面性、畸形化发展难题提供了借鉴。不论是托克维尔还是马克思,都将平衡、协031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调的现代化作为更好的发展之路。但是真正能够把握这条发展道路的国家屈指可数。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曾出现过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是由于贫富悬殊、政党更迭、腐败问题、社会失范、大城

22、市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现代化道路不稳定,走一步退两步,陷入了“拉美病”的怪圈,至今仍然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经历过现代化失衡发展的阶段,造成诸如“羊吃人”、“劳动异化”、“环境公害”等各类社会问题,为现代化之路蒙上阴影。可见,全面、平衡发展是全世界现代化进程普遍面临的难题,不管是率先叩开现代化进程大门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跟随西方现代化脚步的后发国家,不全面、不协调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往往难以避免。但是,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和付出更大代价予以弥补和消除,陷入“先发展,后治理”的怪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协调的现

23、代化道路。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到戊戌变法的“自强维新”,从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到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大都因为片面、僵化地生搬硬套“舶来品”而归于失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围绕如何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进行长期探索,相继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两山”理念到新发展理念,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都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在逻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于2021年取得

24、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我国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和物质保障。这些实例都充分说明现代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很难通过完全移植别国的制度设计、发展经验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只能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考虑到并解决好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所面临的城乡、区域等多方面的发展差距。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正确处理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对关系:西方化与中国化的关系,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真正做到了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做到了守正创新、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

25、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 18-19。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全面、立体的发展过程,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实现的,而是事关全体国民、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以及中国与世界等多重关系的复杂过程。因此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10。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是真正做到了人与物、中与外、今与后的统筹考量与一体推进。五、现代性风险是现代化的全新挑战发展是现代化的动力,稳定是现

26、代化的基石,只讲发展不讲稳定就会滋生风险,可能造成发展成果的彻底颠覆,只讲稳定不讲发展又会丧失机遇,也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无视。因此,机遇和风险是一对内涵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固有矛盾,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并非单一维度的纯粹事件,往往同时伴随着社会失序、道德滑坡、矛盾积聚等潜在负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而并非全部意涵。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稳定、物质与精神、经济与环境、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代内与代际的诸多关系都需要兼顾与平衡,否则就有可能面临发展失衡乃至于陷入危机。因此,人类在把握住现代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前进之路,对此应该有充分而032

27、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清醒的认知。吉登斯指出,现代社会在时空上高度延伸,使得人们可能遭遇到的风险比前现代社会更为严重11。因此,“现代性风险”预示着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不再主要面临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威胁,而是更多地面临科技、金融等非常规、难预料和难以避免的人为风险挑战。这说明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不是变得更少了,而是变得更多了;不是变得更容易应对了,而是变得更难解决了。现代化社会中的风险问题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消失,反而成为内生于现代化本身的一部分,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面对和解决一个又一个此前不曾遇到的社会风险的过程。进入 21 世纪,金融危机、恐怖主义、气

28、候灾难、致命疫情等已经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带来羁绊,成为现代风险社会的有力注脚。从理性化角度审视现代化的机遇和风险二重性特点,韦伯深刻指出目的理性过度发展所带来的最终走向价值理性反面的悲剧性事实12,这一隐喻昭示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困境。现代社会中的各类风险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人类追求现代化的恶果,特别是非理性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丧失了对于人类本体论意义上的深度思考,致使人类似乎忘却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应当是人本身的现代化。正如马克思所发现的那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最终造成了人的“异化、外化”13。哈贝马斯提出的人的“生活世界”14的理性化或许可以作为消解现代

29、化发展困境的一种路径。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充满了对人类价值理性的呼唤与渴望,其中的沟通行动、文化、规范、人格基础等要素对于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类风险挑战与人类固有的工具理性倾向颇有裨益。因此,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挑战虽然难以避免,但是并非无法克服。从发展人的现代性本身出发,可以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乃至全人类共同追寻的现代化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破解机遇和风险并存的现代化困境。毫无疑问,战略机遇期和重大风险期并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两条主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而又尽力避免发展风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机遇性和风险性并存的问题,我们党有深刻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

30、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从而促成中国经济持续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1 22。为了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推进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我们党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着重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既要主动求变,又要慧眼识变,还要积极应变,在风险中寻求机遇,在挑战中开拓新局

31、,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勇立潮头。六、结论与启示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共性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坚持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最强大推进动力,坚持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全面综合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坚持持续动态推进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平衡机遇和风险是保证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战略选择,这对于面向未来持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启迪。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兼顾好活力与秩序。激发社会活力是持续推进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来源,维持社会秩序是确保现代化成果积累巩固的外在环境要求。历史事实证明,传统国家在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难免遭遇社会动荡和经济波动。对于国家现代

32、化来讲,活力迸发应当建基于秩序稳定之上,稳定的国家秩序才033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能为不断涌现的社会活力与创造力发挥指明方向。相反,没有稳定的秩序作为基础的活力激发,很有可能带来最终的失序与动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较好地平衡了活力与秩序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活力与秩序的协调作用之下才得以持续推进。面向未来,活力与秩序依旧应当相伴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兼顾两者是尊重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必然选择,平衡好两者的作用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与效能实现最优匹配,而偏重任何一方都将损害中

33、国式现代化巨轮的行稳致远。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平衡好开放与自主。经济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然而经济现代化必须借助国际分工体系和对外贸易来实现,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建设是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完成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新一轮强劲的经济增长周期。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抓住了当时国际产业分工加快调整的有利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化,有力地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15。进入新时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发展倡议,进一步表明通过开放合作惠及世界,通过融入世界促进自身发展的决心。另外,经济开放合作应当以保证国家经济独立与自主发展权利为前提。世界上不少后发国家在

34、经济开放与发展的同时丧失了掌握国家前途命运的能力。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对国家经济独立和主权安全在某种意义上的消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考验着其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保持自身安全与独立自主的能力。中国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功证明了掌握自身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自主性的能力,面向未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应更加强调开放创新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应当统筹好制度与能力。一方面,国家制度现代化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施工路线图,没有现代化的配套制度就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与道路。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全过程

35、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设计了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另一方面,现代化制度需要通过现代化能力建设来加以落实,国家能力现代化是将制度现代化转化为现代化国家治理效能的中介力量,确保现代化制度落地生效就必须同步推进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推进现代化能力建设的根本是依靠人的现代化能力,这就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为现代化注入充足的人才储备与科技支撑,另一方面为全民素质提高和全社会文明水准提升带来更多机遇。人才涌现与全民素质提升是高峰与高原的关系,两者

36、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能力,确保制度设计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果。活力与秩序调节的是社会各主体行动合力与系统整体结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属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内关系范畴。开放与自主调节的是国家开放发展与对外独立自主交往的关系,属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际关系范畴。制度与能力调节的是理想的发展路线设计与现实的实践要素依托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充分调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借鉴一切有利经验完善制度设计,汲取一切先进要素增强把制度蓝图转变为实际效能的发展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由图1表示。国外开放与自主国内行动活力与秩序结构理想制度与能力现实支撑汲取支撑汲取图1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三对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

37、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经验和教训给予我们的启示。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034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化,更应当肩负起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发展新路径的国际责任。中国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汲取丰富经验启迪,在兼顾活力与秩序,平衡开放与自主,统筹制度与能力的多重关系中保持稳健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为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注入强大的动力。参考文献: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J.哲学研究,2007(3).3

3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5 王子晨,吴丹丹,韩骞.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我国研发投入规模与结构分析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23(1).6 杜传忠,疏爽.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路径分析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23(1).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导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3.8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9 陈放明.旧制度下法国改革失败原因再探从“托克维尔悖论”谈起 J.探索与争鸣,2013(9)

39、.10郑永年.中国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J.特区经济,2021(7).1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13-114.12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7.14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2.15方毅,孟佶贤,张屹山.中国经济增长的状态跃迁(19792020)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研究 J.中国社会科学,2022(5).The Common Characteri

40、stic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World and ItsImportant EnlightenmentLiu Shuaishun1,Ying Licheng1,Yin Deting2(1.Department of Sociology,Party School of Beij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Administration Institute,Beijing,100044;2.Party School of Beij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Administ

41、ration Institute,Beijing,100044)Abstract:Realizing modernization is the common pursuit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Grasping the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worl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From the specific practices of modernizatio

42、n in various countries,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modernization,resource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of modernization,dynamic evolution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balanceddevelopment is the sustainable mechanism for modernization,an

43、d modern risk is a new challenge tomodernization.Based on this,the path to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houl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vitality and order,between openness and autonomy,and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capabilities,so as to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solutions to creating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Keywords:Modernization in the World;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责任编辑:杨春柳0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