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资本能够降低 流动人口失业发生风险吗——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0866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资本能够降低 流动人口失业发生风险吗——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资本能够降低 流动人口失业发生风险吗——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资本能够降低 流动人口失业发生风险吗——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STATISTICALTHEORYANDPRACTICE人口统计社会资本能够降低流动人口失业发生风险吗?基于2 0 1 8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杨胜利王媛张孟阳(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 7 1 0 0 2)摘要:基于2 0 1 8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制度型社会资本与关系型社会资本两个维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资本能够提升就业的公平性,增强流动人口的职位搜寻能力,进而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的融合,有利于流动人口实现安居乐业。由于流动人口的群体差异和城乡二元机制的

2、存在,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失业的抑制作用明显小于城城流动人口关键词:社会资本;流动人口;失业中图分类号:C924.2D0I:10.13999/ki.tjllysj.2023.08.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6-8 6 4 7(2 0 2 3)0 8-0 0 6 4-0 9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劳动者从农村流向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人口流动就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变动的客观表现,也是微观个体理性行为选择的结果,但无序的个体理性行为会导致宏观层面的非理性一一失业风险增大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仍有大量流

3、动人口处于“半城市化 状态:在城市中居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同时,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和学历提升较慢,多被排除在职业培训服务体系之外,在流人地的社交网络较小,就业时往往面临职位搜寻难、就业波动大、岗位选择面窄等问题,而且在失业后再就业难度较大。流动人口高失业风险、高再就业难度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新贫困人口的增长,影响社会稳定。而社会资本,尤其是进人城市后形成的新型社会资本对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桑德斯在分析移民社会资本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社会资本能够为移民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通过这些信息和渠道,移民可以得到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从而

4、降低失业率。新型社会资本则降低了流动人口对户籍地资源烹赋的依赖,促进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较大程度上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促进其安居乐业。社会资本能否促进流动人口稳定就业,进而降低其失业风险,缓解高失业率带来的社会问题,值得深人探讨。因此,本文从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流动人口职业健康的风险评估与保障机制”(HB22RK001)。作者简介:杨胜利(1 98 2 一),男,河北肃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流迁与城市化;王媛(1 998 一),女,河北邢台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口城镇化;

5、张孟阳(1 999一),女,河北定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统计方法与应用。642023年第8 期(总第5 3 2 期)人口统计统计理论与实践二、文献综述以往学者在研究中将社会资本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系型的社会资本”(简称关系资本),二是“制度型的社会资本”(简称制度资本)。关系资本指嵌入在个体或组织关系中的关系资源,如人际关系网络等;制度资本则指为在一定制度体系或场域中生活的个体提供的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制度性资源,如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户籍制度、政策法规等。早在2 0 世纪7 0 年代,格兰诺维特就论证了关系社会资本对职位搜寻的积极作用。科尔皮认为劳动者的社会网络规模与失业者退出的机会

6、正相关。菲利普从动态的视角分析了移民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基于推拉理论,菲利普认为拉力因素会吸引移民流人更加发达的地区,但迁移并不是个人的行为,在流动的过程中,移民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网络,由此推动迁移的发生。从理论上看,尽管社会资本的使用能够为流动人口就业提供信息渠道的便利,但也有部分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桑德斯研究发现移民的社会关系主要以强关系为主,即其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他们主要依靠强关系获得就业信息,因此相比本地居民更加容易失业。制度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某些制度资本可以抑制流动人口的失业发生风险,但某些制度资本却可能增加其失业发生风险。对流动人口而言,这种制度资本是一种外部性

7、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已有研究表明,制度资本的差异造成本地居民和外来劳动力在就业中存在行业、产业以及职业的分割。本地居民在制度资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进入就业环境好、收人高以及稳定性更高的单位和岗位,而流动人口在制度资本的占有上存在劣势,因此只能进人就业环境差、收入低、就业不稳定的单位和岗位。在中国,由于城乡之间的分割,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劳动力在就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在职业、行业以及收入等方面,户籍制度的属性导致了农业劳动力与非农劳动力在就业上的群体差距,农村迁移劳动力在进人城市后,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关注了社会资本与失业的关系,却未对流动人口失业

8、这一与流动动机不相符的现象进行检验。现有研究较少从关系资本和制度资本相结合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失业问题进行研究,关注这两种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机制和群体差异更是鲜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三、作用机制和研究假设除了探讨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影响,社会学家还对社会资本为何会作用于失业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流动人口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并为其带来不同的就业回报,主要影响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公平就业效应。社会资本能够促进更公平的就业,进而提升流动人口收入,减少就业歧视,增加流动人口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流动人口失业。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则表明,流动人口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在高

9、端岗位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越能够规避就业歧视。同时,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也有利于从制度型社会资本方面抑制失业,这是因为制度型社会资本越多,流动人口所获得的就业岗位供求信息越对称,就业机会越公平,而关系型社会资本能够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家庭发展和收人增加,即通过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第二,职业搜寻效应。职位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直至找到工作,一般搜寻时间越长,失业风险越大。社会资本是流动人口就业信息搜寻和工作匹配的重要渠道,已有研究显示,农村未流动人口的关系资本和制度资本明显弱于已流动人

10、口。结构性失业理论认为,失业者难以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是造成劳动者失业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其中基于信息和社会网络的职位搜寻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三,社会融合效应。实现与流人地户籍人口同等的稳定就业既是流动人口增加收入、融人城市的前提条件,也是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初就有的梦想。移民的“同化论”认为,流动人口融入流人地需要经历相遇、竞争、适应和同化四个阶段,而这个过程也是就业稳定性提升的过程。可见,社会资本同化能够减少流动人口由于临时性就业带来的就业波动性,进而实现稳定就业和身份转变。已有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实现城市融合需要时间过程,频繁更换工作不利于实现城2023年第8 期(

11、总第5 3 2 期)65STATISTICALTHEORYANDPRACTICE市融人,会进一步增大失业风险。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2:社会资本有利于提升流动人口就业公平感,增强其就业积极性,进而降低其失业风险。假设3:社会资本有利于提升流动人口职位搜寻能力,拓宽其就业渠道,进而降低其失业风险,假设4: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改变其生活方式,提升其就业稳定性,进而降低其失业风险。四、数据、变量与方法(一)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开展的 2 0 1 8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总样本量为1 5.2 万人,调查对象为年龄1 5周岁

12、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调研内容包括受访者家庭基本情况、流动模式和就业特征、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婚育等信息,并特别调查了受访者工作意愿、求职渠道和无业情况,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工作以及生活一个月以上、没有本地户籍且年龄在1 6 一5 9岁的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删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样本,得到符合要求的适龄流动人口数据1 1 3 3 5 0 人。(二)变量说明1.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流动人口失业状况。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失业的界定,采用在劳动年龄内、调查期没有工作、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四个标准对其进行测度。实际操作中,需要从调查问卷中筛选出在变量类型被解释变量解释变

13、量人口统计具体名称失业状况制度社会资本失业保险劳动合同关系社会资本流动模式人际关系方言掌握业与失业流动人口,具体流程如下:根据问卷中问题“上周是否有过1 小时以上有收入的工作”进行初步筛选,将回答“是”的视为就业人口;对未就业人口,进一步根据问题“最近一周是否找过工作”与“目前没有进行工作的原因”进行再次筛选,选出有就业意愿,且剔除没有工作的原因中“无法进行工作”“劳动能力丧失”“无就业的意愿”“不想找工作”的样本,最终得到失业人口样本和经济活动人口样本。2.自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社会资本,包括制度型社会资本和关系型社会资本。结合流动人口的实际状况,将制度型社会资本进一步操作化为两个维度:

14、一是社会保障,采用问卷中问题“是否参加了失业保险”来衡量;二是“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将关系型社会资本操作化为两个方面:一是原始关系资本,二是新型关系资本,通过问卷中“平时与谁交往最多”来衡量。将工友、同乡划归为原始关系资本,即强关系;将本地人划归为新型关系资本,即弱关系。同时,家庭式流动和掌握当地方言情况也反映了流动人口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小,是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体现,因此将其一并作为关系型社会资本纳人回归模型。3.控制变量参考已有文献,选取以下三类控制变量:第一类为微观因素,即个人赋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学历及户籍状况;第二类为宏观因素,采用流入城市的等级表示;第三类为流动特征因素,主要包

15、括流动原因、流动距离等。表1 列出了本部分所使用的变量名称、相关说明以及描述统计值。表1 变量名称与描述统计变量赋值0=就业;1=失业0=未参加;1=参加0=未签订;1=签订0=非家庭流动;1=家庭流动0=强关系;1=弱关系0=未掌握;1=掌握均值/百分比(%)3.3332.6879.1857.3065.6741.52 662023年第8 期(总第5 3 2 期)人口统计统计理论与实践(续表)变量类型控制变量(三)模型选择由于被解释变量流动人口失业状况是一个二分类变量(0=就业,1=失业),因此本文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其基本公式为:P;=F(Z,)=F

16、(+X,)=-其中,P为流动人口失业发生的概率。对其做对数变化,得到:P1og1-P,-=Z;=+X;因此,本文的实证模型可以表述为:P(employ=1)2relation capital+:Z其中,employ为因变量,即失业状况;institutecapital为制度型社会资本;relation capital为关系型社会资本;Z为所有的控制变量。因变量employ反映的是OR值,即解释变量比例的变化;P=P(employ=1/X)表示自变量为X时employ=1的概率;1-P=P(e mp l o y=0/X)表示自变量为X时employ=0的概率。五、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一

17、)基准模型回归结果从表2 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制度型社会资本和关系型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的失业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添加控制变量后各变量回归结果依旧稳健,说明制度型社会资本和关系型社会资本变量对流动人口失业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推进社会制度改革、消除社会隔离、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改变流动人口劣势地位、降低其失业风险的重要渠道。如表2 模型4 所示,在社会资本各变量中,对流动人口具体名称性别年龄婚姻学历户籍性质城市等级流动原因流动范围流动时间11-(+X,)1+e1+e变量赋值0=女;1=男单位为:岁0=不在婚;1=在婚0=大学以下;1=大学及以上0=农业;1=非农业0=非一线城市;1=一

18、线城市0=非经济;1=经济0=省内;1=跨省0=小于或等于5 年1=大于5 年失业影响最大的是制度型社会资本中的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者的失业发生比是未签订者的0.4 1 8 倍;其次是关系型社会资本中的方言掌握情况,掌握方言者的失业发生比是未掌握者的0.4 4 9倍;关系型社会资本中的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程度最小。同时,制度型社会资本中的失业保险对流动人口失业也具有较大的负向影响,参加失业保险的流动人口较未参加者的失业发生比低3 9.4%。这一结论与失业保险会降低失业人员再就业率的观点不太一致,但与Li和Whalley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失业者从政府或者前雇主那里获得失业救济金并未

19、降低而是提高了失业者再就业的条件概率,因为政府或者前雇主为了减轻自已的压力会努力帮助失业者寻找工作。这既与流动人口群体特征和就业特征相关,同时与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一致。就关系型社会资本中的人际交往变量而言,相对于强关系者的流动人口,弱关系者的失业发生比要低14.4%。说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其带来一种就业优势,是影响其适应、融人城市,进而降低失业发生风险的重要因素,与社会资本理论预期一致。此外,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家庭式流动者比非家庭式流动者的失业发生比要低9.8%。事实上,大量流动人口漂泊他乡,导致社会关系变迁或重组,在相对生疏的城市中就业信息

20、获取能力受限,因此城市中的就业信息咨询、指导等服务和再就业培训对其规避失业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对他们来说获得就业信息、享受就业服务,要比给予现金救济更重要。从制度型社会资本与关系型社会资本协同作用上看,表2 中模型4 与模型1、模型2 相比,调整R2明2023年第8 期(总第5 3 2 期)均值/百分比(%)47.9631.8966.7424.8935.0686.3786.3480.5454.16 67STATISTICALTHEORYANDPRACTICE人口统计显变大,说明制度型社会资本与关系型社会资本的协调作用提升了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与模型1 相比,劳动合同对流动人口失业的抑制效应降低,

21、可见劳动合同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有一部分来自关系型社会资本。而失业保险对失业的抑制效应增大,即流动人口内部在失业保险参保上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控制关系型社会资本变量后,失业保险这种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模型4 在模型2 的基础上加人了制度型社会资本变量,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和流动模式对失业的抑制效应变小,说明人际关系和流动模式对失业的影响有一部分来自制度型社会资本。而掌握方言情况对失业的抑制效应变大,即流动人口在掌握方言方面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控制制度型社会资本后,这种差异进一步凸显。从控制变量看,女性流动人口失业概率比男性更表2 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影响的二元logistic回

22、归结果模型1变量系数失业保险-0.360*劳动合同-1.140*人际关系方言掌握流动模式性别年龄学历户籍性质婚姻城市等级流动原因流动范围样本量Probchi?Pseudo R?注:*、*和*分别表示拟合结果在1 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二)稳健性检验为了使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得到广泛接受,使最终的分析结果得到较可信、稳定的解释,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为此,采用增加变量、替换变量和更换模型的办法进行再次检验,以对比结果是否变动。在基准模型中加人政治面貌、收入、户籍地宅基682023年第8 期(总第5 3 2 期)高,城城流动人口比乡城流动人口失业概率更高。失业概率的性别差异主

23、要是流动人口所处的劳动市场对男性的偏好造成的;失业概率的户籍差异主要是由于城城流动人口对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的要求比乡城流动人口要高。年龄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人口的失业发生风险增大,具体讲,年龄每增加1 岁,流动人口的失业发生比平均增加0.98 7 倍。相对于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流动人口而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流动人口的失业发生比是前者的0.4 1 9倍,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于流动人口失业发生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就流入地宏观环境而言,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失业发生比是非一线城市的0.2 0 1 倍,说明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相对于非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较不容易发生失业。就流动范

24、围而言,省际流动人口的失业发生比是省内流动人口的0.307 倍。模型2OR系数0.6980.320-0.138*0.8570.011*1.024-0.916*0.4190.368*1.445-0.379*0.648-1.603*0.201-0.489*0.613-1.180*0.3071133500.0000.209模型3OR系数-0.347*-1.091*-0.359*0.699-0.659*0.517-0.251*0.778-0.130*0.8780.010*1.010-0.861*0.4230.452*1.572-0.356*0.700-1.507*0.222-0.489*0.613-1

25、.180*0.3071133500.0000.134模型4OR系数0.707-0.501*0.336-0.873*-0.167*0.846-0.655*0.520-0.218*0.8041133500.0000.162地面积等变量作为新增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加人新控制变量后,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及其显著性并未发生变动,社会资本仍对流动人口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3 中模型1)。对于关系型社会资本中的方言掌握情况,选用流动时间作为方言掌握情况的替代变量进行检验(表3 中模型2、模型3。流OR0.6060.418-0.110*0.856-0.801*0.449-0.102*0.902-0

26、.101*0.904-0.013*0.987-0.922*0.3980.676*1.9670.199*1.220-0.925*0.397-0.307*0.735-0.687*0.5031133500.0000.211人口统计统计理论与实践动人口的流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适应和学习的过程,随着流动时间的增长,流动人口在熟悉流人城市生活方式后能够凭借自已的流动经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表3 中模型2、模型3 可以看出,采用不同指标衡量方言掌握情况,估计结果仍然稳健,即方言掌握变量失业保险劳动合同人际关系方言掌握流动模式控制变量新增变量样本量Probchi?Pseudo R?注:*、*和*分别表示拟合结

27、果在1 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三)内生性检验反向因果关系和样本选择偏差可能会导致内生性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失业受社会资本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本弱化。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机制分析中,由于没有考虑某些影响流动人口个体社会资本状况的因素,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及样本选择问题,即流动人口个体是否选择利用社会资本(如弱关系、掌握流人地方言等)并不是随机的,会受到个体特征及各种因素的影响。PSM基于反事实思想构造对照组和基准组,能够解决因为样本选择偏差问题造成的内生性。本文将流动人口个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资本状况较好的流动人口,为处理组;另一类是社会资本状况较差的流动人口,为控制组

28、。通过对社会资本状况不同的流动人口进行比较,更为有效地度变量ATT失业保险-0.010*劳动合同-0.062*情况对流动人口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回归检验,系数估计值虽然与表2中的模型4 存在一定差异,但回归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且均显著,因此可以说两个模型之间是等价的,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表3 中模型4、模型5)。表3 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发生影响的稳健性检验模型1模型2-0.446*-0.271*-0.479*-0.463*-0.346*-0.225*-0.388*-0.293*-0.165*-0.101*YESYESYESNO11335011335

29、00.0000.0000.2830.127表4 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影响的PSM检验1对1 近邻匹配T值-2.91-19.19模型3-0.295*-0.462*-0.172*-0.291*-0.076*YESYES1133500.0000.191量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具体如下:ATT=E(FloatingPopc-FloatingPop)IX,Social Capital=1其中,FloatingPopc为控制组,FloatingPopT为对照组,ATT为对照组样本在使用社会资本前后失业状况变化的期望值。本部分主要使用了三种匹配方法,分别为1 对1近邻匹配、半

30、径匹配以及核匹配,最终的匹配结果见表4。三种匹配方法下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参加失业保险、签订劳动合同、家庭化流动、弱关系以及掌握流入地方言对流动人口的失业均起到了抑制作用,虽然这个结论与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的结果在系数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结论保持一致。半径匹配ATTT值-0.032*-4.03-0.069*-8.28模型4-0.293*-0.464*-0.12*-0.285*-0.092*YESNO1133500.0000.183ATT-0.034*-0.060*模型5-0.245*-0.455*-0.043*-0.256*-0.071*YESYES11

31、33500.0000.211核匹配T值-4.23-7.54本文的社会资本变量中,对照组为参加失业保险、具有党员身份、签订劳动合同、家庭化流动、弱关系、掌握流人地方言的流动人口;控制组为未参加失业保险、未签订劳动合同、非家庭化流动、强关系、未掌握流动地方言的流动人口。2023年第8 期(总第5 3 2 期)69人口统计STATISTICALTHEORYANDPRACTICE(续表)变量人际关系方言掌握流动模式注:*、*和*分别表示拟合结果在1 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检验中均包含表2 中的控制变量。(四)作用机制作为就业公平感的替代变量;以调查问卷中“您失去为了验证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

32、失业的影响机制,上一份工作的年份和月份”和当前工作状况来推算流本文将社会资本作为前自变量,将公平就业、职位搜动人口失业时长,进而以失业时长代表职位搜寻成本;寻、城市融人三种效应作为中介变量,将失业发生风以“您是否同意自己已是城市人”的回答作为城市融险作为结果变量,构建中介效应理论模型,如图1 所示。人的替代变量,采用Bootstrap法来考察三种作用机制的中介效应,其中,中介效应量=ab,总效应量=a公平就业效应b+cl。职位搜寻效应由表5 可知,各个模型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均不城市融人效应包含0,公平就业、职业搜寻和城市融入在制度型社会abc/c社会资本图1 中介效应理论模型注:a、c 为社会

33、资本单独预测三种作用机制下失业的回归系数,b、c 为社会资本间接预测失业的回归系数。为了检验中介效应模型,选用失业保险代表制度型社会资本,选用人际关系代表关系型社会资本,将“您是否同意本地人愿意接受自己成为城市中一员”中介效应模型制度型社会资本一公平就业一是否失业制度型社会资本一职位搜寻一是否失业制度型社会资本城市融入一是否失业关系型社会资本一公平就业一是否失业702023年第8 期(总第5 3 2 期)1对1 近邻匹配ATTT值-0.005*-2.81-0.013*-2.88-0.028*-13.54失业发生风险表5 中介效应Bootstrap分析结果效应量标准误95%CI下限95%CI上限

34、检验结果总效应-0.161直接效应-0.128间接效应0.033总效应-0.161直接效应-0.101间接效应-0.060总效应-0.161直接效应-0.112间接效应-0.049总效应-0.129直接效应-0.107间接效应-0.022半径匹配ATTT值-0.011*-2.25-0.007-0.55-0.006*-1.29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与失业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三种作用机制在流动人口制度型社会资本与失业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 3 3、-0.060、-0.0 4 9,分别占总效应量的2 0.5%、3 7.2 7%、30.43%;在关系型社会资本与失业之间的中

35、介效应量分别为-0.0 2 2、-0.0 2 6、-0.0 3 5,分别占总效应量的17.05%、2 0.1 6%、2 7.1 3%。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来看,城市融人、就业公平、职位搜寻成本均能够降低流动人口失业概率,即制度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不仅对流动人口失业具有直接影响,还具有间接影响。0.0210.0190.0020.0210.0190.0050.0210.0190.0110.0370.0130.008核匹配ATTT值-0.010*-2.22-0.021*-1.760.0010.09-0.098-0.024-0.101-0.026-0.080-0.010-0.098-0.024-0

36、.101-0.026-0.013-0.002-0.098-0.024-0.101-0.026-0.012-0.002-0.098-0.024-0.055-0.0050.023-0.003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人口统计统计理论与实践(续表)中介效应模型关系型社会资本一职位搜寻一是否失业关系型社会资本一城市融入一是否失业注:表中回归模型均为控制流动人口个人特征和流动特征等变量之后的检验结果。(五)差异性分析受城乡二元机制影响,不同户籍的流动人口群体之间在就业行业、劳动权益保障、人际关系以及失业风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导致社会资本对其失业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户籍差异。根据

37、户籍将流动人口划分为乡城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以考察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影响的户籍差异。表6 给出了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失业影响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程度小于城城流动人口。从制度性社会资本看,主要是因为乡城流动人口的制度型社会资本存量明显劣于城城流动人口,城市中城乡表6 社会资本对不同户籍流动人口失业影响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乡城流动人口变量模型1系数OR制度社会资本失业保险-0.912*劳动合同-1.005*关系社会资本人际关系-0.545*方言掌握-0.231*流动模式-0.002控制变量未控制样本量73609Probchi?0.

38、000Pseudo R20.283注:*、*和*分别表示拟合结果在1 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OR值=exp(回归系数)。六、结论与讨论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并探讨了效应量总效应-0.129直接效应0.103间接效应-0.026总效应-0.129直接效应-0.094间接效应-0.035二元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存在,必然强化乡城流动人口对户籍地的依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的不公平性,增加了乡城流动职位搜寻成本,阻碍其城市融人,增大了失业风险。从现实看,乡城流动人口的制度型社会资本还不足以实现公平就业、职位搜寻和城市融入,公

39、共服务均等化依然是乡城流动人口降低失业风险、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主要渠道。就关系型社会资本而言,乡城流动人口同样劣于城城流动人口,由于城城流动人口和乡城流动人口自身资源赋特征不同,乡城流动人口在公平就业、职位搜寻和城市融人方面均劣于城城流动人口,关系型社会资本难以在降低其失业风险上发挥较大作用。模型2模型3系数OR0.408-0.203*0.366-0.755*0.580-0.256*0.794-0.412*0.998-0.058*已控制736090.0000.127标准误95%CI下限 95%CI上限检验结果0.037-0.0980.013-0.0550.010-0.0790.037-0.098

40、0.013-0.0550.029-0.011城城流动人口模型4系数OR0.816-0.0850.470-1.126*0.7740.1090.662-2.280*0.944-0.002未控制397410.0000.191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制度型社会资本中签订劳动合同对流动人口失2023年第8 期(总第5 3 2 期)-0.024-0.005-0.004-0.024-0.005-0.001系数0.918-0.277*0.324-0.867*1.112-0350*0.102-0.750*0.998-0.284*已控制397410.0000.18

41、3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显著OR0.7580.4200.7040.4720.753.71STATISTICALTHEORYANDPRACTICE人口统计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关系型社会资本中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程度最小。制度型社会资本和关系型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具有互补性。第二,克服了社会资本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差问题后,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考虑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影响的群体差异性,发现社会资本对城城流动人口失业的负向影响更大,原因是城乡二元机制所导致的乡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制度资本方面和人际关系、方言掌握、家庭式流动等关系资本方面的劣势,

42、使其在公平就业、职位搜寻、城市融入方面均弱于城城流动人口。第三,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制度型社会资本和关系型社会资本不仅能够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加其就业收人,还能够增强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公平感和归属感,提升其就业积极性,进而降低失业概率。其次,从职位搜寻来看,关系型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流动人口职位搜寻能力,对促进流动人口职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有助于流动人口实现人岗匹配,避免结构性失业。最后,就城市融人而言,社会资本强化了流动人口劳动权益保障,提升其在城市的生活质量,改变了流动人口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劳动就业理念,促使其向城市快节奏、多元化的就

43、业方式转变,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进而降低其失业概率。研究证明,对于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增大问题,单从城镇就业角度进行政策设计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在城镇就业政策设计的同时更为深入地剖析人口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并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力宣传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消除城乡不平等观念,弱化城市对流动人口的隔阅,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关心、支持和包容程度。未来应该重点提升乡城流动人口的制度型社会资本,消除歧视,帮助流动人口构建稳定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进而提升其城市融人感、归属感和公平感,促进其更高质量的就业

44、,这将对降低流动人口失业风险,进而降低城市失业率产生更为明显的作用。“参考文献:1杨凡.流动人口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研究:基于倾向值方法的分析.人口研究,2 0 1 5,3 9(6):94-104.2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 0 0 4(3):1 3 6-1 4 6.3卓玛草,孔祥利.农民工收入与社会关系网络:基于关系强度与资源的因果效应分析.经济经纬,2016,33(6):48-53.4PORTES A.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in Modern Sociology UJ.

45、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8,24:1-24.5刘风.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研究综述.社会科学动态,2 0 1 8(1 1):6 6-7 3.6张展新.从城乡分割到区域分割:城市外来人口研究新视角).人口研究,2 0 0 7(6):1 6-2 4.7曹永福,宋月萍.城乡、区域二重分割下我国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异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 0 1 4,3 0(5):5-12.8许琪,陈烨.双重分割视角下城市流动人口的主客观社会地位获得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 0 2 0(1):5 1-6 0.9黄婧,纪志耿,张红扬.双重二元分割视角下中国失业问题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

46、 0 1 1(4):7 2-7 7.10乔明睿,钱雪亚,姚先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户口与城乡就业差异.中国人口科学,2 0 0 9(1):3 2-4 1+1 1 1.11蔡防.促进农民工由横向流动向纵向流动转变.农村工作通讯,2 0 1 8(2 1):5 4.12宁光杰,李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工流动范围与市民化差异.中国人口科学,2 0 1 6(4):3 7-4 7.13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 0 年就业政策的变迁.改革,2 0 1 9(4):1 6-2 614杜凤莲,董晓媛.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的性别差异.世界经济文汇,2 0 0 6(2):1-1 0.15JLI S,WHALLEY J,XING C B.Chinas higher educationexpansion and un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4,30(9):567-582.722023年第8 期(总第5 3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