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0843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陈 蕾邢海燕:“国潮”与“真我”: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王宁:消费与认同 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社会学研究 年第 期。赵杜灵:时尚消费与具身化策略:小镇中产青年女性的身份建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 年第 期。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体系建构”(编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应对方式研究”(编号:)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 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消费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江苏南京 摘要:在

2、日益小众化、个性化的时尚消费中,服饰的品味成为青年群体的追捧方向和消费原则。其中,时尚业的买手群体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号召力在消费实践中充当了“品味领袖”的角色,建构了品味社群的区隔。本文基于布迪厄的“文化中介者”概念和区隔理论,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买手群体对时尚品味的塑造机制。研究发现,买手群体和其经营的买手店通过打造独特的空间消费体验、确立审美与品味的原则以及展示专家身份的策略推动自身品味合法性的过程,由此对消费者的品味进行引导。其结果是,作为阶级范畴的品味让位于群体范畴的品味,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和主观分层,品味的社群成为品味的再区隔机制。关键词:文化中介

3、者 买手群体 品味社群 消费实践一、研究缘起:买手群体与小众品味的兴起随着中国消费升级和 世代的崛起,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性和文化的符号性。学者王宁指出,消费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市场交换意义而成为人们彰显自我认同和建构身份的表意过程。而有意思的是,城市青年们一面追逐着自我的无限彰显,强调去标签化的个性消费和破除“美丑”二元评价体系;但另一面却热衷于时尚潮流,恐慌于陷入“土气”“没品”的外观评价。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对着装品味的追求不仅是城市白领人群的特权,而且逐渐席卷了小镇中产群体的日常消费,成为时尚日常化的现代表征。人们通过模仿时尚先锋或时尚榜样的穿搭风格紧跟潮谁在决定品味?

4、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文化广角流,由此一种微妙而多变的时尚共识得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时尚榜样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其中发展蓬勃的买手店和买手群体成为品味和设计的代名词,备受以 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青睐。买手店或称品牌集合店发轫于欧洲,自 世纪中叶开始,这一类型的独立店铺就以定位高端、设计独到、自成风格流行于时尚界。随着国内消费的更新迭代和个性化的穿着需求,买手店这一模式被引入国内,并在近年赢得了新消费人群特别是都市女性的热捧。买手店中往往汇集了多个设计师品牌,通过店铺主理人的搭配、区分与整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生态。年这十年见证了品牌集合店迅速发展、数量激增的火热,中国的买手店数量从

5、 年的 多家增长至 年的 多家,几乎翻了两番。品牌集合店的主理人或称买手大多是服装领域从业者、时尚爱好者或掌握着服装制造资源者。区别于人们熟知的代购群体,合格的时尚买手绝不盲从于奢侈品牌,他们具备独到的眼光,对于审美具有敏锐的感受,坚持自我风格。买手们在服饰选择、色彩搭配、空间营造等一系列消费安排中极力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审美品味,并拒绝被“甜美风”“复古风”等标签单一化定义,这与当下消费群体对审美解放和品味自由的追求不谋而合。在具体的消费实践中,买手以其专业性输出特定的时尚理念,并通过社群运营的方式构建起时尚的边界,不可避免地对消费者的品味进行引导和渗透。从这个意义上看,买手群体既充当了解构既

6、定时尚话语的先锋者,又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大众对审美和品味的想象,塑造了作为文化中介人()的角色。这一先锋消费实践提出了关于时尚传播中品味形成的主体性和交互性问题。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目前对于品味生产的研究大多持有批判性,学者们从宏观的意识形态层面到微观的身体整饰技术进行理论反思。巴特认为时尚或者品味是被时装杂志制造出来的神话;鲍德里亚则进一步阐明了人们对于品味的消费不过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控行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机器控制下的社会驯化。人们在外观审视和被审视的过程中确立以身体为中心的品味格调,品味成为社会地位、阶层和权力的标志。这些研究尽管揭示了时尚的宏观文化情境,但审美主体被视为审美的

7、“去中心化”主体,是被消费主义裹挟或被动遵循社会文化和权力体系的无意识行动者,这使得消费群体内部的品味生产机制依旧是一个黑箱。在当下的消费文化中,品味究竟从何而来?品味是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间扩散的?回答这些问题显然需要回到具体的消费情境与互动过程之中。本研究以买手群体和买手店消费实践为例,以“文化中介人”理论和区隔理论为依据,探讨品味是如何在中介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展演过程中得以生产出来的,同时思考买手作为时尚的中介者是如何通过社群营造的策略实现其对品味的控制和强化,从而将品味问题拉回到以行动者为中心的互动视域中来。二、理论回顾:消费视域中“品味”的形成机制品味曾是美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康德将品味

8、定义为一种鉴赏和评判美的能力,布迪厄则将根据逸芮 中国设计师品牌白皮书,设计师品牌的消费人群中超过一半为“后”群体。康博涵、张坤:中国买手店发展现状、阻碍及策略 源于国外的经验与启示,商业经济研究 年第 期。孙培东:时尚与政治:广东民众日常着装时尚(),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吴键:品味的工业化与当代审美共同体建构 以奥利维耶阿苏利 审美资本主义 为中心的思考,文艺评论 年第 期。罗兰巴特:流行体系 符号学与流行服饰,敖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李智、柏丽娟:品味区隔:视频博客青年创作者的圈层拆合与表演策略研究,重庆

9、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皮埃尔布迪厄(),当代法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国内又译作皮埃尔布尔迪厄。品味研究从美学领域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如西美尔所言,品味天然具有“个体性”和“普遍性”矛盾,时尚作为一种社会形式将个性差异化意愿和社会一致化的倾向巧妙地结合,从而解决了这一矛盾。然而,理论家们对于品味的发端和传播问题向来有不同的见解,这深刻地反映了理论家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变迁。(一)品味合法性的来源:从阶级分化到集体选择阶级分化论者将品味视作上层精英人士的特权。凡勃伦认为在服装消费中高价、奢靡与浪费是上层阶级的消费准则,这不仅标志着阶级地位和声望,也确立了审美和

10、品味的标准,通过较低阶层的模仿实现了品味的扩散。西美尔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即“时尚是一种阶层分野的产物仅仅属于较高社会阶层,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与较低阶层的区分,而较低阶层总是通过仿效较高阶层实现地位的跃升”。西美尔总结的“模仿区分”机制被后来的许多学者延续下来并作为时尚的变迁动力。在将阶级与品味相联系的研究传统中,布迪厄的论述无疑具有深刻的洞见。他以“惯习”()、“文化资本”等概念铺设了品味发生的前提,品味被严格纳入不同阶级或阶层的特有配置()系统也即阶级惯习之中,取决于阶级出身所含的资本量。因而品味具有区隔的作用,合法的品味、中产阶级的品味和民众的品味是社会规则和惯例的产物,同样也标识了阶层

11、间的差别。阶级的观点有一定的历史适用性,面对日益纷繁的时尚现象和大众消费的兴起,这一观点遭到了后续学者的批评和修正。布鲁默()指出,当下的时尚不再如 世纪之前的欧洲那样紧密地与阶级对立联系在一起,成为上层精英的特权,而是集体品味的表达。品味起初是一种模糊的心理感受,它与个体的主观经验相关联,而正是通过诸多模式、款式间的竞争以及群体间的互动过程逐渐筛选出了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时尚品味。布鲁默的贡献在于他看到了随着消费社会的演进,品味的群体是更为多元开放的,包括创新者()、引领者()、追随者()和参与者()。克兰也认为品味的传播自 世纪 年代起发生了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阶级品味向消费品味的转变,而后

12、者融合了各阶层的关注与品味体系。品味合法性来源的认识转变反映了消费的现代性变迁和去阶级区隔的趋向,现代社会中阶级对抗的意涵逐渐弱化,代之以现代性、个体性的来临。现代性体验的核心是确定性的丧失,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中体验到强烈的动荡与不安,急于通过“分散的、微型的感知共同体”拥有一种共享的身份和归属,小众的、怪异的、新奇的审美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当下,审美品味日益支离,只有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不确定时代中的确定性存在,因而在时尚品味的研究中,需要深刻分析人的角色、作用以及群体间的互动过程。(二)品味合法性的再造: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布迪厄在其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13、一书当中首先提出了文化中介人的概念来指涉新小资产阶级中的成员,这个群体产生于“有关呈现与再现的职业(如销售、广告、公关、时尚与装修专家等)与所有致力于出售象征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尽管布迪厄之后并未发展这一概念,但指出这一群体的重要特质即拒绝传统且拥有重要的文化修养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因而他们可以较为温和地影响他人的品味取向和建立起自我的专业权威。马奎尔()和马修斯()在转引自李智、柏丽娟:品味区隔:视频博客青年创作者的圈层拆合与表演策略研究,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14、(上册),刘晖译,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第 页,第 页。,“:,”,戴安娜克兰:时尚及其社会议题:服装中的阶级、性别与认同,熊亦冉译,译林出版社,年,第 页。,“,”,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文化广角布迪厄的基础上将文化中介人的概念置于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分析范畴之下,认为他们联结起了生产和消费:一方面通过对“合法文化”()的塑造来增加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则通过象征性的装置()、专家知识()来影响消费者关于什么是好的品味的理解和建立品味的准则。而且文化中介者往往倾向于对“尚未合法的”(未被主流认可)的文化消费形式进行再塑造,比如巴克()对二手商店的研究就揭示了零售商如何在商

15、品意义的再赋予过程中将过时的商品转变为独一无二的符号象征,并将之包装为一种高级趣味和生活方式。文化中介者通过系列话语和技术深入了解、塑造并引领了消费者的感知和习惯,堪称“合法化的权威”和“专家角色”。尽管与布迪厄写作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一书的 世纪 年代相比,当下的消费模式背后所体现的阶级地位的意涵更为弱化,但品味的专业化、消费的时尚化进程却使得区隔在文化的意义上被生产出来且持续存在。西方学者运用这一概念广泛研究了调酒师、电视节目购买商、私人教练等职业实践及其在生产消费实践中的角色,研究表明在文化消费的各个新兴领域,文化中介者既参与“联结、转译”生产和消费场域的过程,又制造和界定了商品符

16、号价值的生产和意义赋予,捍卫了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地位。国内学者在消费社会学领域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不充分,现有研究集中在作为技术中介的平台研究和作为物质中介的时尚、旅游杂志研究等方面,对于作为文化中介者的主体性分析不够细致和深入,未能揭示这一角色对于新的消费现象的作用机制。本文试图通过对先锋买手群体的刻画,回答以下问题:这一文化中介者在时尚消费的领域中如何参与定义且构建了好的品味?买手群体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以何种策略维持了品味的边界并产生关于品味的社会区分?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以服饰类的时尚买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时尚买手根据其工作性质大

17、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百货公司(品牌公司)旗下的买手,往往需要根据公司的风格定位和市场安排挑选合适的货物,比如香港的 集团就汇聚了百来名全球买手为其服务。第二类是独立买手,他们拥有自己的实体店铺,在服饰风格上具有极高的自由度,通过与设计师品牌合作和广泛淘货的方式购入服饰上架出售。这类买手(店)在一二线城市居多,如上海、武汉、成都、杭州等地的买手店以其色彩、陈设、装修的风格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或被塑造为先锋性的城市街区和时尚符号。第三类是转型买手,他们之前往往是品牌零售商或代理商,自己开设工厂,:,“?,”,“:,(),”,“:,”,“:,”,“:,”,李红涛、黄顺铭:“驯化”媒介社会学:理

18、论旅行、文化中间人与在地学术实践,国际新闻界 年第 期。陈丽慧、张敦福:文化中介者与“驴友”旅游品味的建构 基于 孤独星球 的内容分析,中国青年研究 年第 期。方格格、华伊然:谁在决定品味?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品味再造和阶层想象,中国青年研究 年第 期。或与工厂有长期合作关系,具备设计和独立制造能力,这一类型买手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在服饰风格上更偏向于大众口味而少了一些先锋性。越来越多的买手从为品牌服务中积攒了经验和关系资本,逐渐发展出自有品牌或成为独立买手,即从第一类买手向第二、三类转变,其中独立买手和转型买手勾连起了生产、设计和消费的全过程,对于理解时尚品味的形成机制具有代表性意义,也是本文

19、重点研究的对象。(二)研究方法本文采取了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民族志等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选取了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的 名时尚买手和 名买手店消费者(均在买手店消费 次及以上)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时尚买手的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买手进入行业的职业经历,包括开设买手店的过程;二是买手自身如何理解时尚、品味以及当下的潮流;三是买手如何进行线上、线下的经营,包括服饰风格选择、搭配灵感、如何维护和顾客的联系等。对消费者的访谈内容包括买手店服饰消费经历、对于买手店的看法和服饰购买偏好、平时的穿搭风格和社交场所、服饰消费的理念等。访谈于 年 月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每次访谈持续在 分

20、钟,在经过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借助录音软件转化为逐字稿。文中对访谈信息的引用以“类型编号”格式标出,以 和 分别指代买手和消费者,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受访者编号。受访时尚买手及其店铺的基本信息见表。表 受访买手及其店铺的基本信息买手类型编号所在街区之前职业引流方式服饰风格部分服饰品牌 服务公司独立买手宁波集盒广场“太平鸟”服饰品牌总监线下线上(抖音)潮牌、户外运动、男装、宁波明州里外贸公司销售线下线上(抖音、小红书)自由、力量、大气、华丽、宁波城隍庙设计师线下真丝、高定、设计师款宁波印象城服装陈列师线下线上(小红书)暗黑、自由设计师款山本耀司 上海巨鹿路品牌设计师线下线上(小红书)高级、设计师款

21、、上海巨鹿路独立设计师线下高品质、设计师款、短句、自有品牌上海富民路时尚博主线下线上(小红书)设计师款、自有品牌杭州天目里品牌总监线下线上(抖音)国潮、前卫、转型买手宁波创新 园区外贸工厂主线下线上(小红书)韩流、甜美、自有品牌宁波云裳谷外贸工厂主线下线上(微信视频号)西服、毛呢自有品牌杭州银泰品牌代理商线下线上(小红书)中性、暗黑、杭州武林路品牌代理商线下线上(抖音、小红书)优雅、简约、公司买手宁波设计师助理小红书休闲、甜美太平鸟宁波职业买手抖音、小红书甜美乐町杭州职业买手抖音、小红书日系飞鸟与新酒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文化广角由于买手店的选址、风格、色彩搭配传达出买

22、手的品味理念,本研究还对买手店进行了入店观察。观察内容包括店铺选址、街区环境、店内外装修风格、服饰搭配风格、灯光和色彩呈现等技术装置部分,也包括消费者入店挑选、试衣、购买以及消费者和买手间的交流过程等关系互动部分。入店观察的资料以田野日记的方式转换为文字稿。除此以外,本文的资料还包括对于线上买手社群的观察。笔者借助线下买手店的消费契机,进入了该店包含有 人的微信群,其中绝大部分是买手店的消费者。店铺主理人日常在群内发布各类时尚讯息、搭配指南和店铺活动,以文字、视频 的方式分享关于设计、搭配的心得,群内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穿着成为一种品味。小红书、微博、豆瓣等平台上各时尚买手发布的关于时尚品

23、味的视频、留言以及买手店探店分享的视频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本文的信息和资料。四、品味合法性的构建策略布迪厄在描绘文化中介者时,特别指出这一群体不仅参与了特定风格、品味和文化形式的生产,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这些文化形式的合法化进程来施加影响和维护其社会地位。不同于既定社会中权威和传统的职业如法律、医学等被国家社会认可的合法地位,文化中介者需要通过一系列自我塑造的技术手段实现合法性,特别是在时尚品味这一充满争议性的领域。在当下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下,品味具有强烈的个人性和非标准性,消费者需要在“诸多不同的选择中确认最好的选择”,这给买手的品味塑造和引领留下了可发挥的空间。时尚买手们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运用感

24、官技术、话语技术和身体技术构建起关于好品味的内在准则和着装规范,为自我的品味合法性进行辩护。(一)感官体验:消费空间的品味展演买手店的风格首先传达出店铺主理人(买手)的审美旨趣和品味鉴赏能力,给消费者以直观的感官刺激和审美渗透,将单纯的消费场所转化为品味的展演场所,这也将买手店与一般的服装零售店区别开来。卡隆()认为,经济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人与“非人”的相互作用,因而需要将物、观念等纳入分析,探讨它们的联结关系。品味展演的主体是作为物的买手店的服饰。不同于奢侈品显眼的 和经典的图案标识,买手店的服饰自成一种风格和态度,或有优秀的面料材质和服装质感,或有个性化的设计元素,它的小众性、独特性意味着它

25、无法被所有人欣赏和认可,这恰恰是对奢侈品符号化的某种解构和对自我品味的彰显。买手店的服饰大多是设计师款,为保证设计的独一无二性,品牌方在一个城市只会授权 家买手店售卖自己的服装,很多知名买手店拥有品牌的区域独家代理权,这使得某些限量甚至是孤品的服装从商品向艺术品的身份转变,从而获得商品的审美化。品味展演的途径是物与消费空间的融合,服饰的陈列配合室内灯光、物品陈设、装修风格、香薰气味、音乐类型营造了高级品味的“氛围感”,提供了视觉、听觉和嗅觉上的沉浸式消费体验。消费空间的风格内含了一种对色彩和搭配的美学认知,这依赖于买手自身的阅历、经验和对美的直觉判断,因而买手店风格往往别出心裁。买手就擅长以色

26、彩和摆设来吸引目光,其买手店服饰色彩明亮、风格大胆。店内设置两层,其中一层以大块的墨绿、小块的朱红为主色调,铺设了黑白格子地砖,金属质感的黑胶唱片摆件和配饰与整体的大气风格相得益彰。买手则以黑白灰作为主色调呈现出美学的暗黑风格,与山本耀司设计师简约、线条流畅的服装风格相适应。品味展演的目的在于将作为审美主体的消费者融入到消费空间中,在审美体验中激发对商品的需求和欲望。“我很爱逛买手店,店,“:,”,朱迪:品味与物质欲望:当代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第 页。,:,内的那种氛围感和体验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品牌店,它让你觉得一切都是精心挑选和搭配的,它就像一种礼物而不是一件衣服,这才

27、是买衣服的愉悦感所在。”(,访谈对象)通过陈列、服饰等在消费空间内的共同展演,消费的空间向文化的、美学的和品味的空间过渡,以感官的渗透和体验的调度提升了买手服饰的审美价值。(二)美学话语:着装消费的品味原则时尚买手往往熟谙时尚与品牌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其职业经历、人生体验中形成了关于美学的认知和积淀,买手的职业认证显示了其具有界定设计感、美学价值乃至品味的知识与自主权。受访的 名买手或多或少与设计工作相关联,其中、买手曾直接从事服装设计,其余买手也有品牌管理或服装生产的工作经验,凭借时尚圈内人身份获得的“默会知识”和权威地位在着装品味上建立起关于“好品味”和“坏品味”的边界和审美原则。在具体的消

28、费实践中,买手将服饰与特定的时尚理念、自我的美学原则相联系,以话语的方式影响消费者的品味认知,如布迪厄所说“不仅仅售卖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售卖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将自己塑造为需求商人()”。买手是这样为顾客介绍和销售服装的:“真丝材质取自于自然,穿上去有一种细腻和利落感,如果搭配裙装是女性的浪漫主义的感觉,而搭配裤装则是完全不同的优雅知性风格,而且丝质向来是东方美学和品味的象征,可以很好地烘托你的气质。”(,田野记录)买手的描述不仅将品味具体为着装搭配方式,建立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还将品味抽象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认可“服装不仅仅是衣着本身,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看待自我

29、的视角。”(,访谈资料)买手认为,着装不应被单一定义,女性消费者不应当被框定在温柔的传统形象中。她的买手店服饰色彩明丽、款式大胆,因而一些顾客会抱怨服装不够日常。她经常鼓励来店的女性顾客不能拘泥于传统和习惯,勇于尝试新的风格。“我们家的衣服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温柔、淑女的风格,而是有点(和传统想法)不一样的率性、帅气的大女人风。有的客人会说没有场合穿,那是因为他们的着装过于随便。我们的日常不就应该时刻准备好迎接诗和远方吗?你只要上身试一试就会体会衣服会给你带来洒脱和自由、勇敢和力量,你甚至会为了一件衣服去重新审视自己。”(,访谈资料)访谈中许多买手将“穿着随便”“不会搭配”视为不好的品味,认为日常

30、生活也应该有品味地穿着,尤其将自由、勇敢、女性力量的价值观和时装的美学理念融合在一起。前者关于好坏品味的区分体现了品味对日常审美的统治,是一种“审美的日常化”渗透;而后者则通过与都市女性对于独立人格、自信的无限追求“选择性亲和”,将品味作为划分消费者内在特质的范畴,成为品味新的话语表征。(三)买手身份:专业品味的职业塑造在 资本的形式 中,布迪厄区分了资本的形式,并指出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如国家颁发的证书、执照等带来了被承认和许可的合法性。而时尚买手不同于一些传统职业如教师、律师等具有相应的资质认证,作为新职业的买手群体的边界是流动和模糊的。奥尔德里奇()和菲奥尔()强调了新的职业群体需要在两个维

31、度上建立起职业的合法性:一个是认知()的合法性,包括新的知识的广泛传播;另一个是社会政治()的合法性,即认可和接受这一工作。,“,”,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册),刘晖译,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文化广角因而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买手们通过在平台上进行自我展示的方式来凸显和建立起品味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塑造其作为时尚专家的身份,而互联网技术为这种职业塑造提供了可见性()。受访的买手们中有 名活跃于线上平台(小红书、抖音和微信视频号),其职业专业性的展现首先在于各平台上的自我描述,表

32、 显示买手们常常以职业买手、品牌主理人、设计师等标签表明身份,且以成分党、面料党、色彩控等进行自我定义,强调自身对于面料成分、色彩搭配、创意设计方面的经验和专业性。而艺术类、设计类名校的标签以及为国际顶级奢侈品牌工作的经历都潜在地增加了买手品味的可信度,将买手群体与作为时尚标杆的香奈儿、古驰等品牌联系在一起展示了一种能力和品味认可。除此之外,提及时装周、品牌陈列室()的经历则展示了一种时尚的前沿性和圈内人的身份。在缺少制度性支持的情况下,买手使用象征性的手段将自己塑造为品味良好的时尚先锋,并在社交媒体上撰写博文分享买手经历、品牌实习经历和穿搭原则,增加职业的可见性。表 买手的自我描述信息自我描

33、述案例身份描述职业感性的灵魂服装主理人、职业时尚买手、主理人设计师、互联网大厂买手专长成分党、面料及工艺控、色彩控经历描述学历资质中央美术学院、意大利 毕业、伦敦艺术学院实习经历 实习、实习、时装周策展人、负责人职业经历 前买手、香奈儿前设计师、深耕服装行业 年、外贸 年、时装周常客尽管在社交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并不一定导致“直接、线性的”社会认可,但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于买手群体的认知,青年消费群体也习惯于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搜索穿搭、分享探店、交流心得等。五、内外有别:品味社群的区隔以买手群体为主的时尚中介者和消费者共同构建起了热衷于小众款、设计师款的时尚消费社群,在这种以品味旨趣为核心特征

34、的新消费社群中,服饰消费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功能性或装饰性需求,而成为一种有品味、有态度、有风格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行为。斯凯格斯()指出,文化中介者为了维持一种排他性,将刻意限制信息和知识流动于特定的群体内以制造内外有别的区分,即“品味会分类,也会分类分类者。”买手店消费模式在私人服务、内部强化上制造了新的品味区隔。(一)买手店的“私人定制”:稀缺的消费体验买手店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专属服务,制造出消费的“稀缺”体验。首先,通过预约制的方式限制客流量以带给消费者完全的自我空间和充分的陪伴服务。消费者入店不会有跟随式推销,当有问题时,品牌主理人或者店员将会提供一站式搭配方案。“我们会首先

35、询问日常风格、对材质的偏好以及穿衣的主要场景,根据顾客的职业身份、穿着需求和场合来提供几种穿搭方案”(,访谈资料),并且善于从描绘穿衣场景来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和欲望。“以前我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会表中内容来源于访谈对象在小红书、抖音、微信视频号平台上的自我描述和身份标签,经过整理后所得。陆晔、赖楚谣: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以抖音为个案,国际新闻界 年第 期。戴陆:区隔 布尔迪厄对“趣味”的社会学批判,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年。杨道圣:时尚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文博:定制消费,中国商业出版社,年,第 页。适合这个场景,比如和朋友们出去在山里露营或者去海边玩,我大多穿一件连衣裙。但在

36、买手店消费多了以后,他们会给我不同场景的搭配建议,包括配饰、色彩和材质如何组合,我才慢慢了解应该怎么穿衣服,也觉得自己有一些审美了。”(访谈资料,)其次,建立起与顾客初步的联系之后,买手或品牌主理人将继续与顾客深化关系,从一个陌生人转化为顾客的“私人挑款师”,为顾客提供定制化服务,选品、店内布置甚至香氛气味的选择都会偏向于符合核心顾客的喜好。“许多设计师款数量很少,所以到店以后,我们会首先在群里告知我们的优质客户来店挑选,也会有一些顾客自己有设计师款的需求,拿图来让我们帮忙拿货,像我之前做品牌代理积累了一些资源,所以拿货比其他家更有优势。”(访谈资料,)货品、服务的稀缺体验还得益于买手店常常采

37、取的激励体系,包括利益激励和情感激励。利益激励类似于会员制,对消费金额达到一定数额的会员提供 服务,包括折扣、秒杀活动等优惠服务,还包括免费造型、参与美学沙龙和受邀参加时尚周的机会;情感激励则包括顾客与买手之间朋友圈、博文的点赞、评论等延伸至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其结果是,顾客经常觉得主理人比自己还更懂自己,最后自愿与店铺进行深度绑定,顾客既减少了再次沟通、互相熟悉的成本,也增加了对所属社群品味的认可。(二)顾客群的自我分层:品味的群体认同品味社群包含作为品味引领者的买手和品味跟随者的顾客,这一群体不是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形态,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的认同和一种氛围。消费者在相同品味的社群中体

38、会到一种“在一起”的情感联结与前所未有的集体式激情和陪伴,进一步产生心理上的消费依赖和情感归属。买手们通过在社群内传播时尚知识和建立美学原则,在社群内部影响顾客的品味确认和价值理念,强化社群内部的品味认同。顾客多次在买手店消费之后逐渐形成对品味的判断,一方面认可买手及其他社群成员的品味,另一方面以品味为依据将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我会因为一件衣服记住一家店,甚至在路上会遇到同样喜欢这件衣服的人来问我在哪里买的,那我们或许在眼光上就是一路人,还可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 西装客 这个词,店主()就是非常专业的西装客,你能感觉到他对西装的热爱和执着,所以店里的衣服才会吸引到我。

39、”(,访谈资料)也非常喜爱西装,还在其社交平台上分享探访西装买手店的心得和体会,对 所开的买手店西服质感非常认可,觉得只有这样的质感和剪裁才配得上“西装客”一说,因而成了买手店的忠实客户,几乎每个季度都会到 的买手店选购包括上衣、马甲、西裤在内的一整套西服。买手店的忠实顾客往往很少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选购服饰。他们认为平台上的很多店铺都缺乏设计感。有顾客在店里消费时抱怨道:“自从穿了你们家的衣服,感觉看其他的衣服就好像清汤白水,既没有质感也没有设计感。所有的版型都是一样的,要不就是胸前镂空,要不就是一色的木耳边,看都看腻了。”(买手店,田野记录)还有顾客在日常逛街的时候会注意行人们的穿着,在心

40、里暗暗捉摸对方的衣品。“有些衣服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大众品牌的衣服,比如某品牌在这一季就推出了以蝴蝶结为装饰的衣服风格,有一件明星同款的毛衣,我在路上看到不下三四个人穿了。那么大的蝴蝶结别在胸前,真的好看吗?我反正是不会买的。我觉得真正有品位的人是不会一味去模仿明星穿搭啊,或者复制杂志上的风格啊,还是要找到自己的风格。”(,访谈资料)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中广泛流行的“氛围感”“高级感”也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将之奉为有品味者的必备修养。品味在彰显个人独特性的同时也加强了群体聚合和社会性,在小众品味的诉求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消费特征多米尼克戴泽:消费,邓芸译,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任保平、杜宇翔、裴昂:数

41、字经济背景下中国消费新变化:态势、特征及路径,消费经济 年第 期。,:,:,王宁:自目的性和部落主义:消费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人文杂志 年第 期。谁在决定品味?青年买手群体的品味建构与社群区隔文化广角时,消费者主动地进行品味分层,以质感、设计感而非所谓的“爆款”“同款”作为购买服饰的主要原则是这一社群的特征。六、结论和讨论当下中国青年群体的时尚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受到两个社会进程的影响:一个是时尚的大众化和产业化,时尚提供了刺激消费与生产的“品味”因素,“批量的时尚”充斥于日常消费实践中;另一个是消费者社会的来临和消费主体的觉醒,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身份认同。当两种进程相遇并

42、汇合时,原本独属于高雅艺术和阶级特权的品味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表征,选择小众品味的买手店正是消费者审美自由的表达。尽管品味对阶级、特权的建构性在当下社会中不再适用,但仍需注意的是,品味的知识形成、扩散和传播并非一种去中心化的均匀状态,而是深刻地受到诸如买手群体这类“文化中介者”的影响。这一群体充当了“品味专家”和“意见领袖”的角色,以一种理念渗透而非规范灌输的温和方式影响了公众对于品味的理解。本文着力探讨了买手群体对消费者品味的形塑策略和品味区隔的结果。买手群体凭借其独有的店铺风格和不可复制的设计师服饰,在服装批量生产的传统模式中,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并且通过“专家身份”的确证引导消

43、费者建立起关于好品味或坏品味的认知,使之自觉遵循、效仿穿搭原则,在品味的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不断推动品味合法性的进程,在更新迭代极快的时尚消费领域确立优势并巩固其时尚权威的地位。其结果是,阶级的品味逐渐让位于群体的品味,这一群体内部以着装品味作为一种审美眼光和践行的生活方式,由此制造了新的品味社群和群体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买手店服饰偏好的小众品味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品味,这折射了消费大众与时尚精英对于品味话语权的博弈过程。精英脱去了阶级的外衣,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消费大众面前,越是离经叛道的、越是不被理解的风格在买手店里都得到了合理化的阐释,并且获得了品味社群的认可。马费索利用“新部落主义”概念来

44、解释群体性的消费现象,认为消费者在社群中体验到了彼此间的“共通感”和情感支持,从而弥合了消费社会学中个人主义和工具主义解释范式的不足。然而,对于共同意识的强调似乎忽视了这一个个有机部落内部的异质性、形成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和不对等的权力。本文对品味社群的描述部分揭开了这一“黑箱”,考虑到消费行为社群化在当下社会中的典型意义,考虑到消费实践需要真正回归品味自由和品味自觉,后续研究需要对更广泛的社群内部的组织和权力关系做更进一步和更细致的调查。(责任编辑:邝彩云)秦勇:身体、区隔、产业 对“时尚”机制再认识,艺术评论 年第 期。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册),刘晖译,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米歇尔马费索利:部落时代 个体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衰落,许轶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