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试论中国稻作传统审美演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7856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中国稻作传统审美演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中国稻作传统审美演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中国稻作传统审美演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7审美视点中国最早关于“美”的文字记载可见于甲骨文“”。徐中舒先生认为“”由“羊”与“大”字组成,并进一步解释:“象人首上加羊首饰物之形,古人以此为美”1。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早在 说文解字 中就对“美”作过释义:“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278可知“美”最初的含义为羊肉之甘美,这意味着美的事物一开始就和农畜生产是分不开的。格物总论谷总中所载的“谷,种之美者也”365116,则更能体现出“美”与农事耕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无论是畜牧生产还是农业种植,都是典型的农业活动。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美”首先是发源于农业的,其最初是农业生产与劳作的象征。即使中国“农业”与“美”的紧密联系从古代就

2、已存在,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现代学者探索“农业”与“美”的关系多依照西方的理论体系,将农业美作为环境美学的分支进行研究。陈望衡作为在中国提出环境美学的现代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较早提出农业具有审美性质的人。他认为农业是一种大地景观,其追寻的是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体现的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4。张敏认为农业景观是随着环境美学研究的日益深入而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农业景观本身就是一个生产、生态和审美和谐发展的统一体5。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农史学者从美学的角度对农作物及农事活动进行审美与欣赏。陈文华在美学语境下将茶事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6,施由明进而将茶所蕴含的美看作为中国式内敛审美的表现与

3、成果7。王俊暐则从古代茶诗中挖掘茶的审美意蕴,并将其总结为自然之美、融合之美与回归之美8。可以说,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总结,“农业审美”已经成为环境美学与农史学界的共识。而在较为统一的概念阐述之下,各学界对水稻传统审美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水稻作为支撑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农作物,自古以来为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保障,其所蕴含的传统审美变迁一定程度上能揭示农业传统审美的变迁规律。因此本文拟以中国水稻传统审美为研究对象,以古代文献资料与图像资料为信息蓝本;梳理水稻传统审美的演变历程,以期能为中国农业传统审美体系的营建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一、稻米之祭:神性审美思维的表征远古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就已经

4、存在水稻耕植的活动。在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等,考古人员均发掘出了原始的稻谷遗存9。考古学界公认人类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结束了被动攫取的生活方式,开始驯化耕种野生稻并开启了稻作农业的新时代10。这意味着远古人们在驯种水稻的时候需要对天象、地形、野生水稻生长习性进行周密的观察,选择并营造出一种适宜水稻生存的环境,使得水稻在人工环境中也能生长。而在此过程中,人们为水稻生产而采取的农作与传播手段,也蕴含着人文审美寓意。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学者梁一儒曾说过:“审美意识是在人们农耕带来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悄无声息地产生的,进行审美体验则需要人们将心里的审美对象物化并创造出可以投射情感与想象的载体

5、。”11因此,浙江余姚河姆渡遗试论中国稻作传统审美演变文/项婕妤 王祎洁 通讯作者/王 欣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水稻生长繁衍与耕植的沃土,耕植水稻为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保障。本文结合历史图文资料,发现中国古代水稻因稻作而成为审美对象,并将其演变历程梳理为四个重要阶段:早期稻米之祭作为神性审美思维的表征,后文人隐居使之与稻作联系加强,文人将稻作为自然景色的一部分进行欣赏;再到稻景中风景审美意象的完善使之从自然风景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审美对象,最后从园外移入园内,真正成为文人园林中审美的对象。这对弥补农业审美领域水稻审美研究的空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亦期望为中国农业传统审美体系的营建提供一

6、定的借鉴与思考。关键词:农业传统审美;水稻;风景;历史演变68美学2023/07址中出土的稻穗纹陶盆,便可看作远古先民对水稻进行审美体验的见证。当他们将头脑中的水稻形象及稻作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投射在稻穗纹陶盆这一载体之上时,就已经完成了原始的审美体验。这也说明,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水稻的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萌发了。商周时期,人们对水稻的审美更多是延续以前“观物取象”的创造方式,并将水稻的图画语言程式化为文字。甲骨文中的“稻”字,便是他们经过稻作体验后通过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换言之,“稻”字甲骨文的出现意味着他们对水稻的审美思维与概括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将代表“稻”含义的文字不断进行程式化与符号化,直

7、至战国时期“”字12才初具如今“稻”字的模样。在“稻”字程式化稳定的历程中,人们对水稻的审美思维也不再拘泥于“观物取象”,而是在原始自然崇拜的影响下逐渐衍生出对水稻的神性审美思维。这一时期,人们对水稻的神性审美思维集中体现于祭祀活动。礼记曲礼曰:“凡祭宗庙之礼稻曰嘉蔬”13150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大牢冬荐稻稻以雁。”13153周礼月令曰:“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365141从中可以看出稻米与祭祀之间的紧密联系。再从山海经南次二经中“凡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14与 说文 中的“稻,稌也”2144对照,可知“稌”即稻米,亦可知他们将“稻”作

8、为媒介物与天地万物建立联系,并希望获得神识感应与神灵庇护,以祈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因此,西周帝王更是在朝堂中专设稻人一职,与天地、神灵进行交流,以保障稻粮收成之顺遂。而这一切为保障水稻生产的人文活动,均可视为水稻神性审美思维的影响与延续。二、稻隐之意: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东汉末年,朝纲紊乱,战火连绵。为了躲避现实的羁绊,田垄一时间变成士人归隐的温床。因此,他们必然会对水稻之美产生独特的见解。西晋文学家潘岳首先将水稻作为自然审美的对象,他在在怀县作诗二首(其一)中将稻作为自然景色进行描述,“稻栽肃芊芊,黍苗何离离”,但其最终意图并不是为了展现稻之美,而是为了抒发“徒怀越鸟志,眷恋想南枝”的归隐之意

9、。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古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更是将“稻”与“田园归隐”之间的紧密关系渲染到了极致15。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后朝画师李公鳞也根据此诗句在渊明归隐图中绘下渊明辞官后稻作灌溉的场景。这恰恰能说明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之美不仅只在于田园稻作,而是只有当“乐夫天命”的隐居心态与田园稻作同时出现,才构成了他心中的“水稻审美”。于是他才会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真情实感。李泽厚认为陶诗中展示的自然图景有着一种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代表着“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高度交融,渗透着庄子“独立无待”的理想人格16。换言之,经常

10、出现在陶诗中的“田园水稻”,已然开始区别于人间的自然物,成为人自然审美的对象。但此时的“稻”并不是独立的风景审美客体,而是寄托着“田园隐逸”情感的载体。三、稻景之美:风景审美意象的形成边留久在风景文化一书中认为风景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只有当人类以适宜自己的方式去领会与感受后自然69审美视点后,其才能被称之为风景17。孙筱祥更是在风景园林美学一文中指明,“风景之美”是人类情感思维范畴中对自然风景的一种审美意识与审美活动18。这意味着只有当人真正认识到“稻景之美”并在个人意识中对其产生了审美的意象完成“赏心”19过程后,稻景”才真正作为“风景”存在。从南朝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载的“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

11、”“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蔚蔚丰秫,苾苾香秔”,可知他将稻景视为山水田园风景的一部分,并通过“研精静虑,贞观厥美”的方式来完成对稻景的审美。此时“稻景之美”中蕴含着的无限田园风情,使得始宁墅成为了一个风景式庄园20。伴随着唐宋时期田园诗歌与绘画的繁荣,田园美好与丰收的意象开始内化为稻景审美的核心。遍检 全唐诗全宋词 全宋诗,共有 1376 首诗词提及到了“稻”,占总数的千分之五。其中描述“稻花“稻香”“稻花香”的诗词就达到了 149 首之多。如韦庄的“一径寻村渡碧溪,稻花香泽水千畦”,再如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不仅是为了体现诗人对稻花的视觉欣赏与嗅觉享

12、受,更是为了体现诗人对田园风景、丰足农家生活的向往。宋元画家将稻景作为审美对象带入绘画,不仅将稻景作为山水田园风景的一部分进行欣赏,更为重要的是,稻景也以审美个体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画作中。南宋马远的踏歌图、阎次于的松壑隐栖图与杨威的耕获图描绘了山水田园风景中的稻景,其多以稻田与稻作场景的形式出现。而江南画师吴炳在嘉禾草虫图中却对田间伫立的两株水稻进行单独刻画,成串的稻穗,配以自由飞舞的蝴蝶、花虻和蜻蜓。元朝画师也将田间水稻视为直接审美的对象,并作嘉禾图轴一图。汉朝王充论衡讲瑞载:“嘉禾生於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21可见古时的嘉禾是指生于禾中但与禾异穗的禾稻,通常被视为丰产的吉兆。宋元画

13、家将水稻以“嘉禾”的形式绘入画中,应是将其视作了丰足农家生活的象征。综上所述,稻景之所以美是因为“形神兼备”,外接山水田园意象,内含丰足美好意蕴。四、稻园之趣:园林审美景境的完善唐宋元时期稻景审美思维所构筑的山水田园、丰足美好意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园外风景转为园内文人营造活动中所追捧的景境。明朝文人吴宽的东庄,便将稻畦作为园林内审美的景境之一,此可从沈周所绘 东庄图之稻畦一图中得到印证。结合沈周的诗中所载“瓜圃熟时供路渴,稻畦收后问邻饥”与唐寅题东庄图诗中的“落叶风中稻满场,平畴相对瀼东庄。膏腴望望应千顷,满地黄金下夕阳”可推测,稻畦被当作审美对象载入园林景观绘画,不仅因为水稻能为文人生

14、活提供基础物质保障,更因为其所蕴含的田园景境能使园林具有烟火气与趣味。因此,“稻景”逐渐成为文人园林消闲生活与体验“田家乐”的象征。“田家乐”是指稻作丰收后农人聚集欢饮的喜悦,其在苏南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 便民图纂 中有详细记载,诗称“今岁收成分外多,更兼记府没差科。大家吃得醺醺醉,老瓦盘边拍手歌”22。而文人体验“田家乐”并非通过稻作这一直接的行为,他们更多选择在园林中“阅耕”这一方式来体验“田家乐”,以示园林生活的消闲美满。明朝画师孙克弘的销闲清课图中记录了“阅耕”这一闲雅的生活体验场景方式。阅耕图上的题跋“游目青畬,煢哉夏畦。歌发缓行,精力忘疲”,很好地诠释了文人在园林内阅览稻作的闲情雅

15、致。“阅耕”之所以能成为文人园林消闲生活的体验方式,这与统治者推崇“农为天下之大本”的劝农思想是分不开的。历朝统治者命人不断摹绘南宋楼璹版本的耕织图并增加图幅与题跋以劝农耕。作为耕织图的第一部耕图,更是完完整整地记录了水稻从浸种、耕耙布秧到70美学2023/07砻、入仓的全过程。仇英甚至在帝王道统万年图中描绘了历代帝王明“阅耕稻作”的场景,以示农本之重要性。这也间接地说明,文人“阅耕”消闲行为的是对帝王“阅耕”行为的追捧与模仿,也是对田家生活美的向往与体验。稻景所蕴含的田园雅趣意象完善了园林中的审美景境,园林建筑因稻文名,园林生活也因稻而变得更加清雅和与众不同。“稻香村”是清朝文学作品红楼梦大

16、观园中的一处田园景致,其名原先并非“稻香村”,而为“杏花村”。只因贾宝玉嫌弃原先题名粗陋,便据唐朝诗人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中诗句“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将其改名为“稻香村”23,可见当时稻景审美意象中的清雅。乾隆皇帝更是对“稻香雅趣”极为推崇,不仅在圆明园建亭名为“稻香亭”,更是作诗对圆明园中的“稻香”屡屡称颂。乾隆在映水兰香一诗的小序中说:“前有水田数棱,纵横绿荫外,适凉风乍来,稻香徐引,八百鼻功德兹为第一。”24又据诗中“心田喜色良胜玉,鼻观真香不数兰”句,可知乾隆认为“稻香”是胜于兰香的,是“真香”,是鼻子的第一享受。稻花竟比雅士兰花还要香,这说明稻花所含雅趣更加不同寻常。而“

17、稻香雅趣”之“雅”,寄托着统治者富民强国的殷切期盼,也蕴含着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将稻景作为园林中的审美对象,这说明水稻已然不单是生产作物,而是融合了生产美与生活美的文化载体。这种形神并重、追求景境的审美思维也标志着水稻审美,从生产美到生活美经历了从粗放到精致,从原始稻作过程中的观物取象到园林中稻景审美思维意象化的变迁历程,完成了从单纯的自然生产作物到更为深远的田园风景意象的转化。五、结语中国古代水稻审美强调稻与人在精神与空间上的共融。故欣赏水稻决不能只停于表面的视觉刺激,更应对其内在的田园意象与稻作精神进行领会与传承。当代农业审美领域缺乏对传统农业审美理论的借鉴,也缺乏对水稻审美的研究。因此

18、,本文从史料出发,梳理了中国古代水稻审美的演变历程。这对研究古代水稻如何从自然生产之物演变为文人园林审美之物具有实证意义。亦期望对中国农业传统审美领域的补充与体系的营建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参考文献:1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416.2 许慎.说文解字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3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草木典M.北京: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4 陈望衡.农业的审美性质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7-52.5 张敏.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J.湖南社会科学,2004(3):10-12.6 陈文华.

19、中国茶道与美学 J.农业考古,2008(5):172-182.7施由明.论中国式审美与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20(5):22-26.8 王俊暐.古代茶诗的生态审美意蕴 J.农业考古,2010(5):187-191.9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J.考古,2007(9):19-25.10 赵志军.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认识 J.农业考古,2018(4):7-17.11 梁一儒,户晓辉,等.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2.12 容庚.容庚学术著作全集 金文编(第 3 版批校本):上 M.北京:中华书局,2012:501.13 杨天宇.礼记译注

20、: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 郭璞,注.郝懿行,笺疏.沈海波,校点.山海经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15 欧阳翠凤.审美视角中的古代田园诗赏析 J.农业考古,2009(4):117-119.16 李泽厚.华夏美学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26.17 边留久.风景文化 M.张春彦,胡莲,郑君,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8 孙筱祥.风景园林美学 J.中国园林,1992(2):14-22.19 李绍文.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 谢灵运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59.20 王欣,胡坚强.谢灵运山居考 J.中国园林,20

21、05(8):73-77.21 王充.陈蒲清,点校.论衡 M.长沙:岳麓书社,2006:218.22 邝番.石声汉,康成懿,校注.便民图纂 16 卷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16.2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190-191.24 中国圆明园学会.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47.作者简介:项婕妤,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王祎洁,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通讯作者:王欣,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编辑:宋国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