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乾嘉时期非官方金石学著述概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4680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乾嘉时期非官方金石学著述概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乾嘉时期非官方金石学著述概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乾嘉时期非官方金石学著述概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2023/07 No.257乾嘉时期金石学的研究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官方的推动和刺激。由于社会自上而下的金石收藏、考订之风盛行,金石学研究的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当时著名学者如毕沅、孙星衍、钱大昕、洪亮吉、钱坫、阮元、王昶、翁方纲、邓石如等,皆参与其中,访碑问石,辨章考镜,乐此不疲。金石学研究的领域也逐渐延展,旁及经学、史学、小学、地理、书法、篆刻等,以至于出现“惟日夕闭户亲书卷,得间与同气相过从,则互出所学相质”1的风尚。地方官员争相效仿,收集、献纳,故内府一时金石如山,这为金石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阮元在山左金石志序中就曾提到其撰著此书的最初动机来自对官方所收金石的一次观摩:“元以

2、乾隆五十八年秋奉命视学山左,首谒阙里,观乾隆钦颁周器及鼎币戈尺诸古金,又摩挲两汉石刻,移亭长府门卒二石人于矍相圃。次登岱,观唐摩崖碑,得从臣衔名及宋赵德甫诸题名。次过济宁学,观戟门诸碑及黄小松司马易所得汉祠石象,归而始有勒成一书之志。”早在隋代,金石著作是小学附属。至宋代,由于欧阳修、薛尚功、洪适等一批金石学家的推动,金石学日渐繁盛,金石著述也逐渐增多。宋史艺文志曾把金石学著作辑录在史部,其学术地位明显提高。至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总目时,金石学已经在考订、辑录、补缺经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故史部目录类中专设“金石”一门。自此,金石学真正的地位得以确立。乾嘉时期,官方大规模组织、编纂了一系列金

3、石学论著,大大推动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进程。具有代表性的金石学论著有西清古鉴(图1)、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合称“西清四鉴”。“西清四鉴”均为清乾隆敕撰,体例仿效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之宣和博古图,著录了4000多件商周至唐的青铜器,可谓集皇家专内容提要:金石之学,起于宋,历经元明低迷,至清复兴,尤以乾嘉时期为盛。皇家力倡,金石资料受到空前重视,朴学大兴。金石学研究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从官方到非官方,产生了大量的金石学著录,其内容丰富翔实,体例完备科学,考证精严缜密,成为乾嘉金石学乃至清代金石学中的重要文献,为后世金石学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与学术引

4、领。关键词:金石学;乾嘉时期;著述;非官方论坛19乾嘉时期非官方金石学著述概说文 _ 朱百钢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图1西清古鉴书影20藏青铜器之大观,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提供了极为翔实的资料。“西清四鉴”在每卷前先列出器物名称,然后摹绘器形及铭文,每器一图,“摹绘精审,毫厘不失”,图后以楷书系说,时有考释呈现,但在辨伪、断代、释文、考证方面存在诸多缺憾。清代金石著述林林总总,林钧的石庐金石书志中收录567种,容媛的金石书录目则收录560种。而乾嘉时期非官方(如幕府、幕宾)组织、编纂的金石学论著占比尤重,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研究特点也较为突出:第一,研究群体众多且多硕学鸿儒。出于对明末空

5、疏学风的批判,乾嘉时期学界开始提倡经世务实的学风,考订金石、著书立说也成为学者们的重要标签。参与编撰金石学论著者,或精于小学,或长于经文,或善于书画,均为当时学界精英。同时,毕沅幕府、阮元幕府等众多幕府作为学术平台,让学者们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各领域研究交叉、互补,形成了多个学术团体。有了这些学者与团体的参与,乾嘉金石学论著的整体水平有了保证。第二,论著内容多样,研究方向较为立体。经史考证是清代学术的核心,这也是纠正元明以来空谈义理之陋习的必然结果。乾嘉金石学论著也沿此一途,利用金石碑刻对经典著作进行校勘、补缺、纠谬,实为经史考证服务。学者们在考证、辑录的同时,也惊奇地发现金石除内容之外的形制

6、与工艺魅力,并对汉字的字体和书体产生浓厚兴趣,“其书体之美,变化之多,尤为特色。自汉、魏以来,文臣学士,研习岁法,摹拓日广,亦早成专门之学。虽古人临摹,惟重真迹;然世代绵邈,缣素莫传,惟有留于金石,得永其存”2。从考订校勘到心摹手追,成为乾嘉金石学论著编纂中的特色,“一些金石学者已开始从艺术角度考证金石流传之绪脉、版本之异同。成就著者如翁方纲,著有两汉金石记焦山鼎铭考等”3。甚至有侧重书体研究者,如项怀述隶法汇纂、翟云升隶篇等。第三,著录体例上有明显突破,例如“分地类”金石学论著的大量出现。朱剑心先生曾依据容媛金石书录目所辑录的地志类进行统计,清代著“分地类”金石学论著者凡156部,而之前仅有

7、3部而已。乾嘉金石学论著开创了清代“分地类”金石学著作的先例:有专记一省者,如毕沅关中金石记;有专记一府者,如瞿中溶湖南金石志等。由此可见,这些非官方金石学论著在学术水准、研究方法、内容体例和勘校考辨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清代金石学研究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其他学术领域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现将这一时期主要的非官方金石学论著分类、举例,综述如下:一、存目类(一)钱大昕1潜研堂金石文字目录。将历年所得之金石拓本按时序编目,详记金石题名、藏所、文字撰写时间、摹刻时间及字体等。(二)武亿2读史金石要目。录有先秦至元代各类碑刻近800通。(三)吴荣光3筠清馆金石文字目。编三代迄李唐之金文款

8、识,凡与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图2)重复者不再录,而与斯时笔画异同之字、原铭不全之字,则皆补入其中。考释精核,如原文难识或剥落无存之处,概予空出。(四)赵魏4竹崦盦金石目录。收录赵晋斋家藏金石目录,以碑拓为主,刊出后被广泛传抄,版本流传较多。(五)孙星衍5、邢澍6寰宇访碑录。著录自周至元末石刻7000余通。一 一注明其书体、撰书人姓名、碑刻年月、后人题记及碑阴文字,极为详尽。二、题跋类(一)赵绍祖7古墨斋金石跋。据所得金石述其源、辨其讹误,以金石文献补充史籍记载之缺漏,颇有创获。(二)翁方纲8苏斋题跋。翁氏考证金石所作题跋,考证述评,剖析详要。(三)冯登府9石经阁金石跋文。考证金石文字40余

9、种,其说精要,匡正阮元、王昶、朱彝尊之误。(四)洪颐煊10平津读碑记。被称为以碑证史之范本。翁方纲认为此书“足与钱大昕金石跋尾相匹,精密处过于王昶金石萃编”。(五)张廷济11清仪阁题跋。收录张氏金石碑帖题跋216篇,与清仪阁金石题识多有重合,但更多采入关于书画、文稿、文房、杂器的题跋,述及迁流等,较为珍贵。(六)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对历代碑刻详细考订,并结合经史诸子、文人别集、山经地志、姓氏谱牒、文字训诂等,加以疏通,补缺正误。王鸣盛称此书为古今金石学之冠。(七)武亿授堂金石跋。汇录上起西周、下迄元代金石文字619篇,并对古籍中记载遗谬进行增补、校勘。(八)严可均12铁桥金石跋。利用传世文

10、献考订金石,同时根据碑文勘校史实,补其缺漏。三、录文类(一)吴玉搢13金石存。录金石文字共148种。前五卷为篆书,曰篆存;后十二卷为隶书,曰隶存。(二)黄本骥14古志石华。将所藏墓志拓本及著录280种汇录成帙,续采各志,按年编入。(三)赵绍祖金石文钞。从三代岣嵝碑至唐墓志,共辑金石碑刻8卷132种。后有续钞2卷。四、摹图类(一)黄易15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图3)。录三代至宋金元时代金文328种,有其所得三公山碑、武梁祠像等多件珍罕汉魏碑石拓本。每碑后附释文、考证文字及诸家题跋。(二)叶志诜16平安馆金石文字七种。对所藏稀见金石文字摹拓、题跋,考212023/07 No.257其源流。五、书体类(

11、一)项怀述17隶法汇纂。项氏兼考诸碑,总结清代前期众多学者隶书研究成果,临摹而成。(二)甘扬声18汉隶异同。隶书异体字汇编。依康熙字典体例,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之内亦分作若干部,每部之内录汉碑中隶书。(三)翟云升19隶篇。集隶字为书,以部首为序,并列出相关之字,每字取自古碑及墨迹,双钩影摹。“以部领字,如枝附干。以摹代临,如影随形。”(四)邢澍金石文字辨异。文字由篆变隶,由隶变分,由分变正,其间流失诡异,纠纷难别。邢澍据所见唐宋以前之金石碑刻及宋元以来著作,逐一考证。六、义例类(一)严长明20汉金石例。论述汉代墓志、碑刻文献,总结归纳金石义例。(二)梁玉绳21志铭广例。依传世墓志文献与石刻文

12、献阐明墓志义例,以及志铭分类、异称等。(三)李富孙22汉魏六朝墓铭纂例。详解汉魏六朝碑碣铭文格式、内容、演进等。(四)郭麟23金石例补。对历代碑碣制度及碑版文字体例等进行阐述。(五)吴镐24汉魏六朝唐代志墓金石例。吴氏详审藏本,撰此书以补汉魏六朝及唐代金石凡例之缺,意在“广前人所未及”。七、分代类(一)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收录两汉碑刻286种,附魏吴晋碑10种,以翁氏所见为据,标明行数、行款并逐一考证,断制详明。(二)黄本骥元碑存目。体例为典型断代金石目著述,综览元代重要碑碣。八、通纂类(一)王昶25金石萃编。收入石刻文字1500余种,以唐碑、宋碑居多,于清嘉庆十年(1805)刊成后,学者争相研

13、读批阅,为清代金石学巨著。(二)陆耀遹26金石续编。共收汉至宋、辽、金、西夏石刻文字400余种,另有铜器、钟铭等10余种。(三)孙星衍、严可均平津馆金石萃编。为合撰之书,汇集大量金石文字史料,以补王昶金石萃编之遗。(四)吴荣光筠清馆金石录。收录吴氏40余年所藏古器物铭文,并逐一为之摹写、隶定、考证,是研究文字学、古器物学的重要著述。九、专碑类(一)瞿中溶27汉武梁祠画像考。专考画像所绘故实,并及衣冠、容饰、宫室、器具之属,对汉代遗制阐释详尽。(二)阮元28华山碑考。华山碑于图3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书影图2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书影22明嘉靖年间毁坏,拓本传世者有四: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顺德本。阮元

14、将所见者与所藏者互对缺文,考释详细,“不为异说所惑”。十、地志类(一)专志一省1.毕沅29关中金石记,辑录了陕西地区秦汉到金元之间的碑志、铭刻、摩崖造像、瓦当、鼎彝等797通,专记一省金石概貌,开清代“分地类”金石著作之先。其后所著中州金石记体例亦同。2.阮元两浙金石志。收录两浙地区自秦至元金石铭文680种,包括石刻、碑文、造像、塔记、经幢、题字、砖文、钟铭、铜器、印文等。另与毕沅合著山左金石志。3.翁方纲粤东金石略。共录金石刻画文字562种,对研究广东山川名胜、宗教民俗及历代名人在粤事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4.谢启昆30粤西金石略。著录自晋至元金石文字共480余种。5.瞿中溶湖南金石志。对湖

15、南所藏金石逐一辨析,远绍旁搜,补缺证伪。(二)专记一府1.严观31江宁金石记。为南京文物专志,附待访目两卷,考证翔实,内容丰富。(三)专记一邑1.武亿安阳县金石录堰师金石记。武氏于当地古迹中搜集碑刻,参与编纂县志时一并完成。2.冯敏昌32河阳金石录。汇集河南孟县(今孟州市)吉金、乐石。从以上分类及范例中可以看出,乾嘉时期的金石学著述学术宗旨明确,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视角宏阔,研究程度精深,在文字学、方志学、文献学、书法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献依据。注释1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属上海)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16、乾嘉学派代表人物。博学通才,在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历算、音韵、训诂、金石等方面无不精通,被誉为“一代儒宗”。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2武亿(17451799),字虚谷,又字授堂,清代河南洛阳偃师人。博通经史,擅考据之学,尤好金石,工书法。著有郏县金石志宝丰金石志金石二跋金石三跋偃师金石记金石文字续跋偃师金石遗文补录等。3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晚号石云山人,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后为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清代鉴藏家、书法家,楷书取法欧阳询,行书取法苏轼。家藏金石书画宏富,并著录成著名的辛丑销夏记(实为黄本骥代纂)、

17、筠清馆金石录金石款识类历代名人年谱等。4赵魏(17461825),字恪用,号晋斋,浙江杭州人。清金石学家、藏书家。康熙中岁贡生。长于碑版考证。中年游于毕沅幕府,与孙星衍、钱坫、申兆定等互相切磋学问,见闻日广。善画,有“鬼工”之称。5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又字季仇,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著名学者、书法家。曾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精于诗文、经史、金石碑版、文字音训之学,善篆书,工篆刻。于金石文字及古彝鼎书画,皆能穷原竟委。著有寰宇访碑录(合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周易集解等。6邢澍(1759?),清甘肃阶州(今武都)人,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清史学家、史志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

18、。乾隆进士。历任浙江永康、长兴知县,江西饶州、南安知府。和武威强澍齐名,有“二澍”之谓。于诗词、金石学方面有专攻。著有金石札记全秦艺文志金石文字辨异等。7赵绍祖(17521833),字绳伯,号琴士,安徽泾县人。著有安徽金石记泾川金石记等。8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经学家、书法家,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辞章等。累官至内阁学士。著有两汉金石记经义考补正等。9冯登府(1783?),字云伯,号柳东、勺园,浙江嘉兴人。好书法,尤工隶书。好金石篆刻,谙掌故。著有石经补考浙江砖录金石综例石经阁文集石经阁诗略等。10洪颐煊(17651833

19、),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浙江临海人。嘉庆贡生,熟稔经、史、子、历算之学。曾以经史之长入阮元幕府。撰有诸史考异等。11张廷济(生卒不详),字叔未,号竹田,浙江嘉兴人,清嘉庆三年(1798)举人。后归隐,寄情于金石书刻。建清仪阁,所拓周秦汉古彝器鼎铭文有千种,家藏石鼓文以下至宋金元石刻也有千种。著有清仪阁题跋。12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嘉庆举人,文字音韵学家。专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精训诂考据之学。与姚文田同撰说文长编。13吴玉搢(16991774),号山夫,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经学家。博学多识,精文字学。撰有说文引经考六书述部述考别雅等。14

20、黄本骥(17811856),字仲良,号虎痴,湖南宁乡县人。在史学、目录学、地理学领域成就卓越。尤嗜金石,收集秦、汉以来金石文字数百种及刀布、琴砖、书画等,居室曰“三长物斋”。代吴荣光撰有辛丑销夏记。著有金石萃编补目古志石华隋唐石刻拾遗集古录辑佚湖南风物志续金石萃编韵学卮言。15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清著名篆刻家、书画家。与篆刻家丁敬(16951765)并称“丁黄”,均为“西泠八家”之一。精于博古,喜金石碑刻,曾广搜碑刻,考证金石,绘有访碑图,并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16叶志诜(17791863),字仲寅,号东卿,又号遂翁、淡翁,湖

21、北汉阳人。清代著名藏书家、学者。曾在翁方纲、刘墉门下求学,擅鉴金石碑版。叶氏家藏宏富,并借用这些史籍、金石藏品来考证历代官制之异同。叶氏藏书楼甚多,名曰“二百兰亭斋”“怡怡草堂”“平安馆”“二垒轩”等。著有识字录金山鼎考平安馆书目等。17项怀述(1718?),又名述,字惕孜,号别峰,堂号伊郁斋、伊蔚斋,安徽歙县人。工书法,善治印,以篆、隶著称。辑录印谱成伊蔚斋黄山印薮。18甘扬声(17611837),字实求、敬符,清江西崇仁袁坊(今桃源乡)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举。精于文学、书法和金石,注重“经世致用”之学。著有汉隶异同金石碎跋等。19翟云升(17761860),字文泉,山东东莱(今掖

22、县)人,道光进士。清代书法家,工隶书,大字平直劲拔,厚重淳古。尤嗜吉金、乐石,搜奇颇丰。著有隶篇。20严长明(17311787),字冬友,又字道甫,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藏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幼有奇慧,为方苞和杨绳武等所赏识。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内阁中书,擢侍读,并参修大清一统志。后丁忧不仕。著有毛诗地理疏证三经答问三史答问西清备对石经考异金石文字跋尾汉金石例五陵金石志五陵石迹表吴兴石迹表等。编有千首宋人绝句。21梁玉绳(17451819),字曜北,号清白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时贡生,后放弃科举,潜心史学和经学,对尚书及“春秋三传”研究颇深。历时25载著成史记志疑,钱大昕称

23、其为“龙门功臣”。22李富孙(17641843),字既汸,又字芗232023/07 No.257沚,号校经叟,浙江嘉兴人。从钱大昕、王昶、孙星衍等问学。肄业于“诂经精舍”,受阮元启迪颇多。通经术,兼治金石学。著有说文辨字正俗等。23郭麟(17671831),字祥伯,号频迦,又号白眉生、复翁,江苏吴江人。少游姚鼐之门,为阮元所赏识。喜收藏金石书画。著有灵芬馆印存金石例补等。24吴镐(生卒不详),字荆石,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善古文辞、金石碑刻。著有荆石山房诗文集等。25王昶(17251806),号述庵,字德甫,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历任鸿胪寺卿,内阁中书,江西、陕西、直隶按察使,云南、江西布政

24、使,刑部右侍郎等官职。于经学、训诂、金石、诗词等方面造诣颇深。尤爱金石之学,收录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1500余种,编撰金石萃编160卷,为金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又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另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云南铜政全书刊行于世。26陆耀遹(17711836),字劭文,一字绍文,江苏武进人。道光初举孝廉方正,被选当阜宁教谕。擅诗文,嗜金石、文字,著有双白燕堂集金石续编。27瞿中溶(17691842),字镜涛,一字安槎,号苌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为钱大昕之婿。工书画,长于金石考订之学,著有湖南金石志古泉山馆题跋集古官印考等。28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

25、征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历官内阁学士,户、礼、兵、工等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河南、江西巡抚等。在史馆倡修儒林传,不稍存门户之见。在粤、浙分别设学海堂和诂经精舍。又校刊十三经注疏经籍纂诂,传布海内,为学者所取资。著述甚多,性命古训钟鼎款识山左两浙金石志等为考古者所重。汇刻学海堂经解1400卷。29毕沅(17301797),字秋帆,一字纕蘅,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清著名学者、书法家、收藏家和金石学家。乾隆年间状元,历官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山东巡抚、湖广总督。一生仕途畅达,从政之暇,勤于治学,终成一代学术大家。主持编修续资治通鉴,著述宏富,有经训堂丛书灵岩山人诗

26、文集传世。30谢启昆(17371802),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今赣州)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广西巡抚。著有树经堂集。31严观(生卒不详),字子进,清著名史学家严长明之子,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笃好金石碑刻,著有江宁金石待访目江宁金石记湖北金石诗。32冯敏昌(17471806),字伯求,号鱼山,广西钦州人,乾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曾任粤秀等书院主讲,精诗文。著有罗浮草堂集。参考文献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朱维铮,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5.2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1.3郭名询.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9

27、.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上接第18页)书家或某一作品的时代定位和立体认识。这就值得我们书法教学者不断反思。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常规书法史顺序进行讲解,要敢于打破常规,应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单独剥离出来,进行书体串线讲解。这样不管谈到哪一个书家或哪一件作品,大家都很容易将其放到一个历史坐标上来定义。我们以明代篆书为例,如果提到文徵明的篆书,既要和元代篆书结合起来,也要和明代李东阳、徐霖等人的篆书相对照,更要看到他对文彭等明代后期书家篆书的影响。如果提到明代草篆,我们就要将文彭的先导作用、陈淳的继承与开拓、赵宧光的创新与发展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更要看到他们对清初傅山等人草篆的影响。随着这

28、种线索性理论知识的不断加强,大家在确立论文选题时就会更加轻松,书写内容也会更加深入。当然,这种思想认识的提高也一定会促进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2)对书法创作的重要价值。目前我们本科阶段的篆书教学,主要选择秦以后的小篆,如秦峄山碑,以及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吴让之等几家的篆书作品。目前,在全国各大院校,不管是日常教学的作业展,还是毕业作品展,都有大量风格雷同的篆书作品,越来越缺乏新意。并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甚至影响到考前班的教学和全国性的展览。这就要求我们在篆书实践课程中,在讲授篆书技法的同时也要传授篆书理论知识,尤其要讲解篆书风格演变的线索,让学生明白篆书风格是多样的,篆书发展的脉络是多条并

29、行的。如在唐代李阳冰“玉箸篆”之外还有“悬针篆”“倒薤篆”等其他篆书风格,宋代米芾不仅是行书大师,还是篆书发展史上重要的开拓者。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元代是篆书复兴的时代,书写篆书的人数众多,更要明白元、明篆书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这些理论的指导,会让我们产生更好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我们以明代篆书为例: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明代前中期溯流而上并和元代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一个较大的篆书体系,尤其是赵孟和文徵明等人留下的多篇篆书千字文,这是我们取法元明篆书的重要资料,对我们的篆书创作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关于悬针篆(主要指小篆),是我们篆书取法的另一条重要路径。虽然明代只有李应祯、文徵明等少数人有悬针篆作品传

30、世,但是我们可以将汉代至明代的悬针篆全部贯穿起来共同研究,通过借鉴和取法,一定会创造出与大多数书法学习者不同的篆书风格。此外,晚明的草篆也是一个重要探索方向。草篆不是非要如赵宧光那般故意连笔,如行书一样去书写,赵宧光的这条路子实际从后续发展来看并不成功。但是草篆风格可以提示我们,铁线篆不是小篆的终极目标,写篆书更不是每一笔都要小心翼翼地追求空间的绝对对称和点画的绝对严谨。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尝试如明代文彭、陈淳那样轻松书写,或许会产生新的格局和面貌。以上是笔者由明代篆书风格研究产生的篆书教学思考。当然,以书体为线索的书法史研究绝不局限于篆书,同样适用于其他书体。关键是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启发学生去创作,让他们打开思路,敢于探索。这对学生以后的艺术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1丰坊.童学书程G/崔尔平.明清书论集: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14.2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268.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