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3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4个词语。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语言积累背诵古诗三首和少年中国说(节选)。默写示儿。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阅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大
2、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和平宣言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口头表达能以小岛中将军的口吻讲述故事。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书面表达能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能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12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
3、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示儿【课时目标】1.认识“乃”这个生字,会写“祭、乃”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能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过程】板块一 谈话导入,带入诗境1.谈话导入.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说到热爱国家,你们会想到哪些仁人志士呢?(屈原、文天祥、岳飞、林则徐、郑成功等)不论经过多少年,这些爱国人士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今天,
4、我们将穿越到南宋,去感受爱国诗人陆游炽热的爱国之情!.板书古诗题目,齐读古诗题目。(1)引导: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看注释,理解古诗题意:“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2)简单介绍陆游。课件出示:(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3)创设情境:(课件出示陆游肖像图)800多年前,一位85岁的老人僵卧病榻,老泪纵横,他颤颤巍巍地挣扎着起来,给儿子写下了一首绝笔诗。他写的内容会是什么呢?【设计意图】谈
5、话导入,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古诗的情境之中。简单介绍诗人之后,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之上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读懂古诗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读出古诗题目中隐含的信息。板块二 初读识字,理解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一个字音。(2)指名读诗句,着重提示“家,(j)、乃(ni)翁(wn)”的读音。(注意“翁”的韵母不要读成on)(3)区分形近字:祭蔡,乃及。随文指导“祭、乃”的书写。祭: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乃: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6、。(4)学生自由练读,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5)反馈初读: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共同交流讨论为什么要这样读。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1)学生边自由读,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2)师生共同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同:统一。 定:收复北方失地。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无忘:不要忘记。(3)指名交流古诗的大意。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悲痛不能活着看到国家统一。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课件出示:示 儿宋陆 游死去/元知
7、/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语文要素【设计意图】初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整体把握古诗内容,为后面的“感悟诗情”这一环节作铺垫。板块三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1.品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1)引导思考:面临死亡,陆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死观?(豁达)(2)设问交流:陆游临死前真的了无牵挂吗?(不是)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元”)这个字暗示诗人还有放不下的、要嘱咐的事情。(3)指名朗读,设问: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悲)他悲的是什么?(不见九州同)(4)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
8、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而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他又为何而悲?(学生发散思维: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课件出示:1126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开封城(今河南开封市)。1127年,金俘虏了徽宗、钦宗,又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从国土沦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父老乡亲。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
9、膝求和。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提问: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2)启发想象: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3)教师引读:陆游嘱托儿子(学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讨论交流: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点拨:诗人临终前,不是跟家人告别,也不是表达对生命的留恋,而是表达“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诗人临死时还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对儿子没有嘱咐别的,只是嘱咐若有朝一日朝廷
10、军队收复失地,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诗人哪怕到了九泉之下还在等着“九州同”的消息,这是多么深切的爱国之情啊!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为无法亲眼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5.学生齐读全诗。6.背诵全诗,默写全诗。【设计意图】情由心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悲”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将常人的生活经验与特定的人物进行对比,用万事之空衬托一事之悲来感受诗人死不瞑目、心有不甘的遗憾,后句又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至此深刻体会到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板块
11、四 补充资料,感悟情怀1.补充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课件出示:壮年陆游:48岁时,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老年陆游:67岁时,从军边关,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68岁时,缠绵病榻,他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85岁时,他写下了临终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2.教师引读:教师读提示语,学生接读诗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陆游一生所写的爱国诗词。以一篇带一串,以一首带一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板书设
12、计】不见悲之切示儿无忘盼之深第2课时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认识“熏”这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背诵古诗。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板块一 新旧联结,揭示题目1.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学生齐背示儿。(2)导入:陆游临终之际仍苦苦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他盼来了吗?朝廷的权贵们都在干什么?宋代林升的一首墙头诗题临安邸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板书古诗题目,学生齐读)2.理解古诗题目。(1)引导:谁能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预设:题,题写。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邸,旅店。题目的意思是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
13、的诗。(2)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题目点明了写诗的地点)3.介绍作者。课件出示:林升,生卒年不详。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设计意图】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诗人所作,时代背景相同且有先后的联系,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板块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朗读:读一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准“熏”,相机指导书写:“熏”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2.理解诗意
14、,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试着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2)同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对古诗的理解。(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无尽的青山,连绵的楼阁,望也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歇?暖洋洋的风吹得人如痴如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4)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读出节奏。(5)师生合作朗读。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宋林 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语文要素板块三 再读古诗,体悟诗情1.展开想象,品读第一、二句。(1)指名读第一句。引导: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点拨:可以借助课文插图,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想象当时杭州的优美景色,理
15、解“山外青山楼外楼”。教师引导:青山连绵,楼阁相连,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楼阁?(这些楼阁是供权贵们用以寻欢作乐的,他们成天醉生梦死,歌舞升平)(2)指导朗读:你觉得“几时休”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读出诗人的责问,读出百姓的愤怒。因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愤慨之情。)(3)介绍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公元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公元1127年,金人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此时宋徽宗第九子赵构逃至江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即位,建立南宋。面对国民的逼迫,赵构表面上重用岳飞等抗金将领,实则重用主和的秦桧等人,苟且偷安,屈膝求和。杭州这个“人间天堂”被朝臣们看中,他们在
16、此大肆修建楼堂馆所,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他们几乎把临时的杭州当成当年北宋的汴州了。林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愤然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带有拷问意味的诗。(4)教师引读。教师:我们的北宋都城被金人侵占了,你们还在这里唱歌跳舞!(学生接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教师: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还在这里歌舞升平!(学生接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教师:无辜的百姓饱受金人欺凌,北方的失地还未收复,你们还在这里醉情歌舞!(学生接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教师:天下百姓都期盼着朝廷军队收复失地,重新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而你们却在这里沉迷歌舞!(学生接读“山
17、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启发理解,品读第三、四句。(1)指名读,教师引导:你怎样理解“暖风”“游人”“醉”的意思?学生交流。明确:“暖风”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醉”不仅仅是指游人陶醉在西湖山水的美景中,也是“醉酒”的“醉”,也是“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醉”。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是卧薪尝胆,考虑如何收复中原,而是在这里醉生梦死,难怪诗人要满腔忧愤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2)引导交流: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教师小结:那些达官贵人,喝着美酒,吃着美食,
18、睁着迷离的双眼,听着歌女们的演唱,看着舞女们的舞蹈他们的沉迷之态、失志之心全都表露无遗。(3)读中悟情。教师:“直”是简直的意思,杭州不是汴州,可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耻辱,忘记了昔日故都,忘记了江山,忘记了老百姓,你觉得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痛惜、嘲讽、愤怒)(4)指导朗读:请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古诗。(指名读)3.诵读全诗,升华情感。(1)教师引导: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情感)(2)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会对这些人说什么?预设一:西湖歌舞何时休?预设二:西湖歌舞立刻休!预设三:西湖歌舞不能有!(3)全班齐读这首诗。(4)背诵全诗。【设计意图】全诗围绕一个“
19、醉”字,写出了南宋的权贵们沉迷歌舞、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诗人因此倍感愤慨。所以,在这个环节采用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感受画面,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与诗人在情感上的共鸣。板块四 比较阅读,延伸拓展1.比较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诗的异同。(1)引导比较:你们发现示儿和题临安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指名交流,梳理学生的观点。相同点:作者都是南宋诗人;古诗中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不同点:示儿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是借景抒情;示儿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看的,题临安邸是写给当朝权贵们看的。2.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1)引导发现:我们是按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两首诗的?(2)明确
20、学法:理解诗题感知诗意想象诗境感悟诗情。3.拓展阅读。(1)读陆游的诗。引读:汴州沦陷了,权贵们逃离了汴州,来到杭州继续寻欢作乐,而汴州的老百姓呢?中原沦陷了几十年,人们盼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诗人陆游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读岳飞的词。引读: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百姓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岳飞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的一道闪电,光照千秋!(课件出示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齐读)(3)课后搜集其他爱国诗篇,读一读,积累下来。【设计意图
21、】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爱国诗篇,充分感受爱国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时拓展积累,从而沉淀自身的文化内涵。【板书设计】几时休忧国忧民题临安邸游人醉醉生梦死第3课时己亥杂诗【课时目标】1.认识“亥、恃、擞”3个生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己亥杂诗。背诵己亥杂诗。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板块一 复习导入,揭示题目1.导入古诗题目。(1)齐背示儿题临安邸。(2)导入:前面我们学过两首南宋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一首诗。(3)板书古诗题目。引导: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4)学
22、生齐读古诗题目。(5)教师介绍: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诗人47岁,因厌恶仕途,他辞官南归,并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315首七言绝句,题为己亥杂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2.简介作者。学生自主交流: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们对诗人有哪些了解。课件出示: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破旧立新,抵制外来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设计意图】对与学生时空距离较远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是学习的良好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板块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朗读诗句。(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23、)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相机纠正字音。(3)比一比,识记生字:寺恃,数擞。(4)指导朗读:再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好诗句的节奏。课件出示: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2.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2)小组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前面所学方法,借助注
24、释和搜集到的资料,理解诗意。语文要素板块三 品读诗句,体悟诗情1.品读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1)指名朗读。(2)教师提问:这里的“生气”是发脾气的意思吗?“风雷”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雷吗?(3)补充资料。课件出示: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当时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4)理解“生气”“风雷”。“生气”在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风雷”不是指自然现象,而是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5)教师提问:“万马齐喑究可
25、哀”中“万马”是怎样的场景?(壮观、声势浩大)“万马齐喑”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6)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诗人之所以希望(学生读)九州生气恃风雷,是因为(学生读)万马齐喑究可哀。教师:因为(学生读)万马齐喑究可哀,所以诗人希望(学生读)九州生气恃风雷。(7)讨论:诗人因什么而哀?(因九州无生气而哀;因科举制度而哀;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而哀)你从“哀”字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诗人想借风雷唤醒谁?(唤醒昏君,唤醒庸官,唤醒愚民)(8)再读第一、二句诗,深切体会诗人的“哀”。2.品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指名朗读。(2)讨论交流:“我”劝
26、谁?(劝统治者,劝当时的官员,劝所有的老百姓)劝什么?(3)提问:“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联系前面介绍的资料,你们觉得可以如何“不拘一格”?(4)补充资料.引导: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1840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让本已贫弱的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诗句(学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引导:这首诗写下二十年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读诗句(学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引导:1895年,甲午海战败了。而后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处于危急之刻
27、,再读诗句(学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5)练习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诗人的“劝”?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3.引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4.熟读成诵。(1)自由朗读,注意读出前面的“哀”和后面的“劝”。(2)同桌互读互评。(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4)全班齐读,尝试背诵。【设计意图】从字、词到文的理解,感受第二句“哀”既是第一句的原因,又是第三句“劝”的基础。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当时的人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从“劝”中感受诗人对社会变革强烈而殷切
28、的期盼之情。板块四 对比阅读,拓展延伸1.拓展延伸,对比阅读。(1)课件出示已亥杂诗(其五)。课件出示: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指名朗读,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虽辞官却仍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3)齐读这首诗。2.比较阅读,感受异同。(1)学生齐读本课三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不同: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写的。示儿写的是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己亥杂诗写的是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
29、革的热烈期盼。相同: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2)齐读并背诵本课三首诗.3.练习写字。(1)学生自主练写“亥”“恃”“哀”“拘”4个字。提示:“亥”,注意两撇的长度,第一个撇稍微长一些,第二个撇稍微短一些。“哀”容易与“衰”混淆,书写时要注意辨析。(2)全班展评。【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仍然是本课的学习方法之一。前两句借助资料的穿插,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明白诗人为何而“哀”,理解“恃风雷”指的是什么。后两句让学生在反复读悟中感受到诗人不是一哀到底,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深刻体会到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板书设计】哀痛惜己亥杂诗劝爱国【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紧
30、扣古诗教学的特点,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导入诗题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再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深读古诗,感悟诗情拓展延伸。走进诗林,将音、意、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的修养,让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这篇课文的三首古诗,年代久远,因此教学中充分补充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古诗内容,也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古诗一般都有诗眼,第一首诗的诗眼是“悲”,第二首诗的诗眼是“醉”,第三首诗的诗眼是“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相机设计“为何而悲?”“你会对这些人说什么?”等问题,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真切
31、地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带答案)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 读拼音,写词语。xin q xin m ln du qn l dn zh b l hu mi q hi ku sh fn su 二、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1由于干旱,水渠长时间断流,渠底龟(jngu)裂如乌龟(jngu)的壳。2我家祭祖用的供(gnggng)品,都是大伯家提供(gnggng)的。3为了不让家人在贫穷的边缘上挣(zhngzhng)扎,爸爸在外拼命地挣(zhng zhng)钱。4花生的果实埋(mimn)在地里,它
32、不炫耀,也不埋(mimn)怨。三、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玷(_)祥(_)辨(_)誊(_)瞻(_)沾(_)详(_)辩(_)誉(_)檐(_)四、 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_)(_)而起 (_)(_)救赵 (_)(_)成塔十面(_)(_) (_)(_)罗列 (_)(_)不摧1描写山势的是:_2表示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是:_3表示与战争有关的是:_五、 选词填空。沉寂静寂寂静平静1水面上渐渐(_),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2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_)。3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_)。4(_)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六、 按要求写句子。1牛棚被牛郎打扫得干
33、干净净。(改为“把”字句)_2海力布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改为转述句)_3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缩句)_4大家非常后悔。 (扩写句子)_5侵略者放火烧了圆明园。我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了。(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_七、 美文回顾。1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而“_,_。” 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思考。2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我们要用心品味。诵读于谦石灰吟中的“_,_。”能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_,_。”又让我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之情。3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人物,有被日本人称为“_”和“
34、_”的聂荣臻将军,有_的莫泊桑,有_的刘老师,个个都令我敬佩。4大自然是神奇的:_面对大雪懂得先弯曲再反弹,幽香纯洁的_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韧性十足的_给人许多幻想请你默写被誉为“_”的季羡林眼中任意一个你喜欢的幻想_。九、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漓江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
35、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沉睡(_) 安静(_) 丰收(_)2读短文,补充词语。色彩(_) 颜色(_) 热闹(_)生机(_) 美不(_) 丰硕(_)3在短文中选自己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子抄下来。比喻句:_拟人句:_4短文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的关系是_。5短文按_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6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春天:_ 夏天:_秋天:_ 冬天:
36、_7读了这篇短文,你学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_十、 习作。题目:认错要求:1打开思路,广泛选题,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想象文。2中心要明确,内容要具体,字数在400字以上。_参考答案1、嫌弃 羡慕 懒惰 侵略 叮嘱 步履 毁灭 漆黑 窥视 烦琐2、jn gu gng gng zhngzhng mi mn3、玷污 吉祥 辨别 誊写 瞻仰 沾上 详细 辩论 信誉 屋檐 4、拔 地 围 魏 聚 沙 埋 伏 奇 峰 无 坚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聚沙成塔 围魏救赵 十面埋伏 无坚不摧5、沉寂 寂静 平静 静寂6、牛郎把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 海力布说,他可以发誓,他说的话千真万确。 圆明园是皇家园
37、林。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了成石头,都非常后悔。 因为侵略者放火烧了圆明园,所以我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了。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心虚求教 热爱生活 雪松 广玉兰 夹竹桃 学界泰斗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伦9、1苏醒 吵闹 减产 2斑斓 各异 非凡 勃勃 胜收 诱人 3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4引出下文5季节变化6生机勃勃 热闹非凡 丰硕诱人 清秀、隽美 7想到了漓江的春夏秋冬的各有特点,景色迷人。10、例文:认错儿时的记忆,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很多事情仿佛昨日刚发生一样,尤其是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记得那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物世界大百科。突然,灯暗了下来,爸爸走了进来:“快去睡觉!不然明天又起不来了。我要出去一下,好好睡!”我嘟着小嘴,极不情愿地把书放进了书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便出去倒一杯水,希望喝了水后能早点入睡。我晕沉沉地走出房间,拿起爸爸平时最喜欢的玻璃杯,慢慢地倒起水来。“啊!”一不小心开水滴到了手指,我忍不住放声大叫。“哐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