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保健品到底能不能保健
2012-07-09 10:51:26 来源: 人民日报
前不久,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保健食品功能调整方案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欲将27项功能撤并为18项。其中,辅助降血压等4项功能被取消,引起不少消费者的关注。保健食品到底在哪些方面有作用?能不能保健康?如何正确看待广告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食品?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保健食品的作用是确定的
如今,不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网络,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减肥、降糖、增高、提智、补钙、抗癌等等.
记者在北京2家超市、6家药店,随机采访多位消费者发现,购买和食用保健食品的信息都来源于广告,而对保健食品的功能则多认为是一种心理安慰,具体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并不了解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购买保健食品多是为了看病人,或者为家里的老人补补营养,表示关心。
根据当前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包括了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两类食品。“经过国家食药监局审批,获得批准文号,并在外包装上印有小蓝帽标识的,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说。
“保健食品的功效是缓慢、隐性的,与药品治疗疾病的快速、显性作用区分非常显著。”徐华锋强调,按照保健食品的审批管理办法,任何声称功能的保健食品都要经过动物和人体试验,证实其声称的功能,因此获得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是可以保证其健康功效的。
保健食品的核心作用是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率,而不是直接治疗某种疾病。
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问题突出。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牟取暴利,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广告大肆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与药品的界限,误导消费者。 保健食品市场鱼目混珠。一些产品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一些产品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消毒杀菌产品批准文号等假冒保健食品文号,违规声称保健功能;一些普通食品故意做成胶囊、片剂等形态,与保健食品产生混淆;有的甚至声称未经批准的特定保健功能比如提高智商等。
“从整个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来看,‘多、小、散、乱、低’特征明显。”童敏说,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大多为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含量偏低;品牌产品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各企业间素质极不平衡,差异很大,一些企业自律意识不强,诚信较差,甚至利用不法手段坑害消费者,缺乏基本职业道德和操守。在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时有发生。一些企业诚信意识差,个别企业不按照批准的配方、工艺组织生产,委托加工行为很普遍。记者了解到,由于监管日益严格,新的保健食品企业要想拿到批准文号要在技术、资金、设备、人员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保证安全,不少企业就退而求其次,与较早拿到文号的企业签订委托加工协议,用他人文号生产保健食品。但委托加工不规范,委托双方各自所负的责任不明确,多次委托、部分加工、异地加工等现象时有发生,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索证索票执行不力,产品来源难以追溯。
保健食品的18种功能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将保健食品的功能调整为以下18项:
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降低血脂,有助于降低血糖,有助于改善睡眠,抗氧化,有助于缓解运动疲劳,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有助于改善记忆,清咽,有助于提高缺氧耐受力,有助于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危害,有助于排铅,有助于泌乳,有助于缓解视疲劳,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有助于促进面部皮肤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