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07648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现有生源状况,结合国家精品专业的建设实际,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定位、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加强一学两证、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创新教育等方面,探讨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素质教育1探讨软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IT教学课程安排脱离实际,教材更新过慢等问题,同时面临着一些软件培训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因此,高职软件专业迫切需要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2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式

2、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生源差距较大,不少高职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弱,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较弱。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将理论知识教学重心下移,实践动手能力教学重心上移,做到因材施教。3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然后据此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及创新教育体系。这种方案制订的特点是“倒推法”,即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出发,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

3、结构,直至教学大纲、教学计划。4加强学生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坚持不懈的搞学生科技制作、软件项目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多动手。可以通过设立各种竞赛活动和奖励制度的方式,推动学生在课余假日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会展的服务工作,培养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5加强一学两证的双证书制为了使课程教学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可以加强双证书制。例如在专业教学中,完整地嵌入北大青鸟二年制课程体系。对于北大青鸟教改实验班,主要推广北大青鸟国际认证证书,具体实施采用一学两证的办法,即学生完成学业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ACCP全球认证证书。对于其

4、他软件班,则推荐有分量有影响的专业证书,如国家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占据行业认证主流地位的微软等公司的认证证书。6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将北大青鸟二年制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程嵌入到高职三年制课程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相关专业课程,以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理论适用,理论和实践的课程环环相扣。其中专业课又可分为三类:编程语言、支撑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提高与扩展课。可用图1表示按技术路线走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这个课程体系,无论从技术路线、授课门类,还是教学内容来看,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也相当务实,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比较合理、适用。7重视创新教育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把握

5、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开设了“创新制作”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实践课,包括题目确定、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研究设计过程、撰写设计报告、结题答辩等6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择一个具有新意的制作课题,利用学校实训室、企业或其他途径所提供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制作过程,最终提供规范的开题报告、设计报告及制作实物。课程进行中采用讨论、交流、讲座、答疑等较为自由、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制作”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固定的学时、学分,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取消固定的课堂,学生自行选择

6、教师,完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课程要求的内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获得工作量。学生入学后,经过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在二年级即可选择教师进行“创新制作”课程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在电脑市场、IT企业、工程施工现场等实践性较强的场所进行“创新制作”课程的教学,教学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以跨学期,以完成任务为限。教师以实训室为基地,以自身积极的科研活动带动创新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1 教育部.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 孔小利. 研究高职办学规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3 温希东.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4

7、. 摘要:本文提出了以教学操作系统GeekOS为教学平台构建课程设计环境,利用Bochs PC模拟器调试和编译,逐步扩充GeekOS系统的方法,让学生实际参与操作系统功能的设计,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操作系统的理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操作系统;实践教学;教学操作系统;GeekOS1操作系统课程实践现状国外大学的实践性环节多数是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内核设计或者完成部分功能模块,即实现级。他们主要使用的教学操作系统有OSP、OS/161、NACHOS、MINIX、XINIX、TOYOS。而国内高校因为师资力量、实验环境及学生自身程序设计能力等因素的

8、不同,对操作系统课程实践环节的要求层次不一:有的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小型操作系统的设计的;有的要求学生剖析具体操作系统(如DOS、UNIX等)的实现机理,替换一些功能模块;有的要求对操作系统的一些算法进行模拟实现,以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各高校在讲授操作系统课程时,一般都会设置有1624个学时同步进行的实验。部分对操作系统实践环节比较重视的高校,还增加开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环节,时间为3040个学时。经过对国内外高校的调研总结,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方式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观察与体验这是最简单的实践方式。即选择某个实际的操作系统作为实验环境,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系统的具体运行过程来体会

9、操作系统原理的内涵,通过其提供的系统调用来观察和验证操作系统中一些技术。这种方法不需要编写操作系统功能实现的代码,对真正理解操作系统内在功能的具体实现意义不大。(2) 算法仿真这是一般院校最常见的实践方式。老师选取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典型技术,如内存分配算法、生产者/消费者同步问题,让学生编写程序来模拟实现操作系统的功能。此种方式与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作业基本类似,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但达不到培养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整体设计思想的目的。(3) 替换功能模块这是较流行的实践方式。一般是以开放源代码的Linux为平台,让学生首先阅读系统代码,在理解部分操作系统功能的实现原理后,再要求

10、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功能模块替换其中相应的功能或为其扩展功能。浙江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但Linux是一个商业操作系统,系统庞大,结构复杂,对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的能力要求都较高,一般院校实施的效果不是很好,也达不到培养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整体设计思想的目的。(4) 扩展设计操作系统这是对操作系统教学比较理想的实践方式。由任课教师提供一个只具有简单内核的教学操作系统的基本雏形,让学生对其功能进行完善和扩充。学生在一个虚拟或者真实的操作系统环境中进行动手实践,直接操作修改操作系统内核,从而达到掌握操作系统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的目的。当然也有学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结构相对简单但功能基本完备的小型操作系统

11、。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操作系统实验中曾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称为MOS的操作系统。由于与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的教学目标相一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实验方案。不过由于操作系统是一个大型的系统软件,其设计过于复杂,因此在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3GeekOS教学操作系统教学实践证明,最好的“操作系统”课程实践平台并不是实用的商业操作系统,因为它过于庞大,设计复杂,短时间内难于掌握。而应该是一种与实际使用的操作系统比较接近,但规模又较小、易理解、便于调试的系统,即面向教学的操作系统。最重要的是系统要符合课程的需要可留出一些作为学生作业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实际操作系统的结构和设计。美国马里兰大学教师最新开发的Geek

12、OS,就是一个专门为满足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要求设计的实践平台,它具有以下优点:(1) GeekOS是一个基于通用x86架构的PC机上运行的微操作系统内核,作为一个GPL开源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在GPL下修改和免费使用, 由于其简单、实用、易懂,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2) GeekOS是一个用C语言开发的操作系统,某种程度而言,GeekOS操作系统就是一个C语言程序,实践开发环境易于实现。学生可以在Linux或Unix环境下编程,对其进行功能扩充,也可以在Windows下使用Cygwin工具进行开发。(3) 作为一个教学使用的操作系统,GeekOS围绕现代操作系统原理中的

13、重要概念与方法,按照教学循序渐进的进度为学生设计了7个项目。这些项目由浅入深,对激发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兴趣和主动性,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国内外的操作系统教学中,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教学操作系统是NACHOS。和GeekOS相比,NACHOS只能运行在特定的MIPS机型的模拟器上,同时也存在一些其它缺点。首先,因为它的内核不是保存在模拟器的RAM中,这样,它不会受到内存容量的限制。这意味着内核数据结构的大小不是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使得数据结构大小和空间容量的权衡不用考虑,这在一个实际操作系统设计中是不现实的。其次,NACHOS是与底层硬件相隔离的,所有机器

14、模拟器和被模拟的硬件之间的接口由C+对象设计。这意味着学生不需要了解要访问的真正硬件是如何工作,而这些技术对于编写核心程序的程序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再有就是NACHOS这种特殊结构很难移植到实际硬件机器上直接执行。4GeekOS开发环境选用GeekOS作为操作系统实践平台,还因为它的开发环境易于搭建。GeekOS大部分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它所需要的开发工具在Linux操作系统中几乎都已具备,只需简单配置。GeekOS系统的开发与调试环境有多种选择:在Windows下使用Cygwin和Bochs PC模拟器;在PC机上安装Linux和Bochs PC模拟器进行开发调试;在PC机上安装虚拟机,如V

15、Mware和Virtual PC,然后在虚拟机上安装Linux和Bochs PC模拟器进行开发调试。在课程实践环境选择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推荐采用最后一种方式,它会为你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Linux是大多学生所熟悉的,也有很多参考书可供学生选择。在物理计算机上调试操作系统内核代码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Bochs是一个通用的x86 PC机硬件平台模拟器。它是一个开源的软件,对系统程序开发,具有很多的优点,是开发和调试操作系统核心代码最有效的工具。例如:对新加入的代码行进行测试不用频繁重新启动用于开发的机器;不易引起主机系统崩溃;不需要使用软盘和硬盘作为操作系统的存储介质。GeekOS最初开

16、发设计的调试运行平台就是基于Bochs进行的。5GeekOS项目设计作为一个教学操作系统内核,保持系统的简单易实现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GeekOS设计时,仅保留操作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同时围绕现代操作系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与方法,按照教学循序渐进的进度精心设计了7个项目。这些项目由浅入深,既有Linux使用环境与使用技能方面培养的项目,又有重点围绕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内核实现机制的项目。 GeekOS教学操作系统为学生设计的项目内容具体如下:项目0:主要是让学生熟悉GeekOS的编译、运行过程,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启动原理。项目0要求学生实现一个简单内核进程,功能是实现从键盘接收一个按键,并

17、在屏幕上显示。项目1:主要让学生熟悉可执行链接文件(ELF文件)的结构,并学会加载和运行可执行文件。项目要求学生编写代码对ELF文件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传送给加载器,掌握操作系统静态建立进程运行用户程序的实现技术。项目2: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动态建立用户态进程来运行用户程序的原理。在项目2实现之前,GeekOS运行的是内核级进程。对用户态进程执行的支持包括用户态进程结构的初始化、用户进程空间的初始化、用户进程切换和用户程序导入等。项目3:要求学生改进GeekOS的调度程序,实现基于4级反馈队列的调度算法(GeekOS初始系统仅提供了FIFO进程调度算法),并实现信号量,支持进程间通信,掌握进

18、程调度和进程通信的实现原理。项目4:要求学生实现分页虚存管理,替代在项目1和项目2中采用的分段存储管理,掌握虚拟存储技术的实现原理。项目5:要求实现GOSFS文件系统。由于GeekOS使用了虚拟文件系统,可以加载不同的文件系统,而系统默认加载的是PFAT只读文件系统。在这个项目中,需要实现一个多级目录的、可读写的文件系统,掌握文件系统的实现技术。项目6:要求为文件系统增加访问控制列表,并使用匿名半双工管道实现进程间通信,掌握网络功能的实现原理。6结束语采用GeekOS作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践平台已经有两个学期。结果证明大部分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认为GeekOS对理解操作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有很好

19、的帮助,可以激发学习操作系统的兴趣,提高编写系统程序的能力。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不仅要设置实践环节,还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在选用GeekOS作为操作系统实践平台时,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项目设计的教学效果不好,最好为一个学期的时间。教师最好能根据学生的能力,以3到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灵活调整学生要具体完成的任务,以致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of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PracticeHuang Tinghui(School of Com

20、puter and Contro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china 541004)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absolutely necessarily in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After explorer and practice of high school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1新语境下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通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设计培养定位:一种是定位较

21、高的艺术设计师,他们多出自国家统招类院校,通过全国高考进入各大艺术院校,通过四至五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习后一般都具备了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并具备相应的技术实现能力。对他们而言,艺术修养和设计创意要求较高。另一种是定位低于前一类的艺术设计操作员,他们多出自职业院校、成人院校、继续教育院校,通过两至三年的业余学习,成为具有基本艺术修养和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设计人员。对他们而言,更侧重职业技能的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校的培养人群定位属于后一种。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已不能忽略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课堂中利用和贯穿数字媒体技术应成为职业艺术教育课堂的新的

22、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为例,探讨职业艺术教育中介入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可能性。2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在传统艺术教学中的状况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学生对图形和色彩的理解和创造能力,研究形态和色彩的基本构成法则,提升学生的形式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怀。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作业练习中,学生主要是以手绘的形式进行。这些手绘练习就如武术中所谓的“童子功”,是一种基础的和基本的训练方法,在颜料、画笔与纸的亲密接触中,学生体味到形与色的“秘密”。这些练习对于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方式了,他们往往也能实现

23、得很好,很多精致的、富有想法的作品出自他们的笔下。而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也由上述的方法通过手绘方式在练习中真正实践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凸显了:由于学生们大都是成人学生,专业层次参差不齐,缺乏过硬的艺术基础训练,使得他们在以手绘为媒介的学习方式中很不适应,难以实现理想的习作效果,若就此进行下去,将有违于训练的初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构架一种弹性的新的课程实现手段,采取一种灵活的可变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这种新的方式中找到自信,实现一种有效的训练?而如今我们已发现我们正处于数字媒体技术这样一个新的语境之下,数字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语言方式、和审美视角。在职

24、业学校学生的课程训练方式上,若有了计算机的介入,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3 数字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的角色电脑在当今世界中的作用毋庸多言。数字化的时代给教师带来的好处在于能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大量的作品赏析。对于学生而言,电脑使他们的设计过程更加快速和方便,可以很快地进行更改,从而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方案。这弥补了手绘方式的不足,传统的画笔和纸张被鼠标和屏幕所替代。但是,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与训练中,电脑的介入往往是在高年级阶段的设计实践中,低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训练都采取手绘。在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训练中,对这一方式进行弹性调整,采用手绘和屏幕实现方式相结合,学生先进行第一阶段的手绘练习,在第二阶段运

25、用电脑来实现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突破了第一阶段手上功夫薄弱的障碍,更多更快地完成了各种图形和色彩的试验,实现了对图形与色彩的更深入的认识。实际上,国内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单一强调手绘方式,更大程度地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最高学府之一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也早已体现。所不同的是他们利用的是照相机。例如,在平面构成中,他们先运用照相机拍摄具有对称、平衡、重复、近似、渐变、变异、放射、聚集性质的黑白照片各一张,然后再从黑白照片中进行元素提取,手绘成黑白抽象画。(如图1、图2)以此看来,数字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大有发掘的余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应在遭遇高科技之时激起无限的多样性

26、。4 职业教育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职业学院的学生虽然艺术基础稍显薄弱,但经过指导后,在运用电脑进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练习中也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图3为平面构成中的特异构成,该作品注意到麻花和麻绳在形态上的近似但在材质上的差异,经过相机的拍摄,再经过计算机的图形拼合,形成了这“一语双关”的作品。图4和图5为色彩构成中的组织构成,作品较好的把握了一定的形式感,运用抽象的纵横交错的长方形组成了色彩和谐的画面,而且,很明显图3借鉴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画。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学生的基础课题练习从传统的手工描绘扩展到借助电脑的层次,它的确激发

27、了我们很多新的想法和观点,但是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这只能是一种弹性的手段,应该针对学生的层次有目的有根据的缓步进行,它应该成为设计教育者在当今新语境下不断探索和试验的问题。 从2008年1月起,计算机教育杂志新开设了“报刊引证报告”栏目,其目的在于:(1)持续了解和分析专业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对相关学术刊物的阅读情况和关注程度;(2)通过引证分析,为本刊读者和教师推荐优秀的专业刊物和重要的学术论文,试图以此来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提高读者的阅读面和阅读兴趣。在新年第1期的“报刊引证报告”中,我们将系统回顾计算机教育杂志自2006年第12期至2007年第22期(称为“统计年”)中刊登的全部

28、论文,分析并报告其中参考文献的引文情况。1 论文引证情况在本统计年出版的计算机教育23期杂志中,共发表论文637篇,其中,标注了参考文献的论文有375篇(不含外文文献、网站文献和教材书籍),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8.9。引证参考文献(不限年份)涉及计算机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电化教育研究等380种杂志,被引文共1102次。其中,含学报类刊物161种,被引文216次。2 前21种重点刊物虽然在发行的刊物数量惊人(据中国知网CNKInet数据,国内正式出版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达8200多种),但读者群体各有不同。为计算机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所青睐的前21种重点刊物见表1所示,对比分析如

29、图1所示。前21种重点刊物的被引文数为501次,占引文总数的45.5(图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教育杂志论文的被引文数为203次,占引文总数的18.4(图3),占21种重点刊物被引文数的40.5。3 前12种重点学报为计算机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所青睐的前12种重点学报见表2所示。前12种重点学报的被引文数为44次,占学报被引文总数的20.4(图4)。4 计算机教育杂志影响因子所谓“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

30、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例如:A:计算机教育2007年(统计年)的全部引文数是11021B:2007年所载论文中,引用计算机教育杂志发表在2005和2006年的论文的总次数(B是A的子集)是126;C:计算机教育杂志2005和2006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总和,为524:D:计算机教育杂志2007本刊影响因子=B/C,为126/524=0.2405。参照上述方法,我们对部分重点刊物2007计算机教育杂志“影响因子”分析如表3和图5所示。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国内惟一一份直接面向中高端计算机教育事业的杂志,计算机教育杂志确实具有其独特的专业优势。由于表3采

31、用的被引文仅限于2005和2006两年的数据,所以将图5与图1(或表3与表1)对照,会发现其中所选的刊物有所不同。 摘要:本文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了按系列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方案,介绍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室建设1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生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某一门课或某个集中环节的实践(实习)就能完成,它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经过一个较长期的修养过程去实现。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

32、通过相应的系列课程来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能力包括计算机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分析能力。目前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上述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系列课程有:公共基础系列(德育、体育、军事、外语等),基础理论系列(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理论等),软件技术系列、硬件技术系列,网络技术系列。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因此,实践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2:第一,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掌握和巩固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的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第二,以社会体验和科

33、学研究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第三,以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全面检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含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两个层次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本文仅讨论课程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过程。1.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配合课程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达到课程教学要求的实践环节。课程实验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和实现、测试原理和方法起到示范作用,它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更主要的是通过课程实验完成对学生对基本技术、基本方法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3:(1) 观察性实验:培养学生的

34、注意力、观察力、辨别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2) 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对其其设备的操作能力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 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4) 综合性试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推理抽象能力和研究能力。目前,在课程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占了大部分,应逐步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在有条件的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是两个互为补充的教学环节,应明确课程实验的目标并将一门具体课程的目标与系列课程能力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建立完善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质量标准和考核机制。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完成

35、课程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1.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课程设计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和指定的实验室中,学生利用本课程以及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必要的话,还需辅以一定的课外学习),独立解决一些复杂且具有综合性的问题。从规模上来说,课程设计是在平时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的大作业。课程设计是提

36、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设计一般作为单独的实验课程开设,单独考核和计学分。2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目前针对实验课程的建设大都是面向某一门课程,而对课程之间知识和能力的关联和衔接,以及如何通过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考虑甚少。特别是在转向完全学分制教学体系下,面对教学学时减少,课程内容增加,实验条件有限的矛盾,研究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对在不增加学时(或增加不多)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实验资源的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针对学校培养学生“工程基础厚、工作作

37、风实、创业能力强”的目标,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自2003年起开展了针对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在软件技术系列课程、硬件技术系列课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系列课程等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1软件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软件技术系列必修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学科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总学分数达到24.5分,总学时392,其中课程实验60学时,还另有8.5周的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用于完成上述课程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1。课程实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程中某一局部(如章、节或知识点),通过实验巩固、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

38、的理解,发现存在的错误认识,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实验往往有若干个实验题,实验题应体现不同的实验类型,特别是课程后期的实验,应侧重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学生学习教材以外的、更深入的内容)和广度(应尽可能结合先修课的知识点,并将后继课程部分概念和知识提前引入)。例如,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所采用的语言C+,在课程设计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Visual C+运行环境的有关内容(如项目概念和运用、调试工具的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掌握诸如文件操作、图形绘制、动画效果等编程技巧。另外,在某些题目中有意识地引入链表、队列、堆栈等数据结构以及像搜索、

39、排序等算法内容,以加深学生“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概念,引发他们学习后继课程的兴趣。除了上述必修课程以外,还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等选修课程。为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在二、三年级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算法与艺术”、“机器人足球赛程序设计”课程。这两门课程均采用教师课堂辅导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且以学生分组实践和讨论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深受学生的欢迎。2.2硬件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硬件技术系列必修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

40、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等学科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总学分数达到16分,总学时260,其中课程实验50学时,具体教学计划见表2。由于各教学仪器设备厂商近年来加大了对高校实验室的宣传和投资力度,各高校实验室硬件实验仪器设备均有了较大改观,实验内容也随之更新和改进,实验的运营成本随着厂商的售后服务提高而降低。但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受仪器设备型号以及目前高校实验教学队伍水技术平的限制,目前高校自主开发的硬件类实验仪器设备较少,影响了对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的开设,有些课程的实验指导书直接使用厂商提供的指导书,造成了硬件系列课程“同化”现象,不利于各高校专业特色教育的开展。因此,

41、如何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建设硬件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当前硬件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布式控制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力较强且具有一定特色学科方向,因此,我们开设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单片及原理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嵌入式系统”选修课程,并在课程实验内容以及课程设计中侧重该方向培养。2.2网络与信息安全系列课程实践教学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扩展和深入,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日益受到关注,相关课程也受到同学的重视,社会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我校2002年开办了“信息安全”专业,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由于计划学时的限制,目前只

42、有“计算机网络”被列为必修课程,同时开设了“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防火墙与入侵检测”、“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等选修课程。因此,该系列课程面临着学生选课人多、课程内容新且发展快、实验学时少、实验室条件有限等问题。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打破了课程限制,将网络原理、组网技术、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信息隐藏、密码算法和病毒防治等内容集成在一起,在内容组织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实验类型上适应基础与验证性、综合性与设计性两种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统一的平台上开展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实践,我们对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上的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有了初步成果,目前软件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程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系列课程实践教程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硬件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程也已规划编写,前面两本教材在学生使用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3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自2003年以来,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体工作如下:(1) 学院成立中心实验室统一承担和管理全院实践教学工作,中心实验室下根据教学实践 1问题的提出数学是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