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分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在数学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方式,多种方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 1注重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本设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平均分”的特点,继而亲手进行平均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达成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的转化,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
2、经历用多样化的分法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相同大小的石块各种形状的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图:春天到了河边的草地绿了,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去河边郊游。听到这个好消息,二(2)班的学生可高兴啦,他们为明天的郊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请同学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食品吧! 动手操作,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8页例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我们有石块来代替糖果,同学们来分一分这些小石块吧。自由分相同大小的石块,各组学生动手把6颗相同大小的石块分成3份,然后汇报结果。 分法一:第
3、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 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 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教师在让学生回报的同时在黑板上记录不同的分法)(2)理解平均分。 学生看图并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平,并说明理由。 (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每个同学都可以吃到同样多的“糖果”教师强调“同样多”。)(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4)反馈练习。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的每
4、份都是3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4块,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重点让学生说出每份分的同样多。)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8页2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预设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我是先数每份有4片,再数有4份,然后用乘法计算,算式是4416(片)。 通过刚才分相同大小的石块,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相同大小的石块的情境中自主发现什么是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
5、平均分的含义。 2教学教材9页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18个小圆片,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1个小圆片,然后每份再分1个,直到把18个小圆片分完,每份分了3个。 分法二:每份先分2个,然后每份再分1个,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个。 分法三:每份分3个,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 (3)学习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然后引导学生按“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 (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方
6、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应用拓展,运用平均分 出示教材11页1题。(1)确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第三种分法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分的份数不合题意)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分物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4题。 板书设计 平均分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