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一、人格定义 (一)人格的词源1从字源上看我国古代汉语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是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最早讲到“人性”的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2中文中 “人格” 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日文中“人格” 来自对英文“personality” 的意译3、英语“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指面具(mask),是指演戏时应剧情的需要所画的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4、人格源于面具蕴含的两层意思包括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包括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
2、自我(二)人格的定义人格语义极富伸缩性,各种行业各种书籍都用,语义广泛,内涵不能明确1其它学科领域关于人格含义神学:神的本质和表现;法学:人的尊严和人身自由; 哲学:人的本质,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伦理学:道德评价;人格是指完美的理想、期望的目标,最高的价值社会学:文化层面的人,社会背景的印刻日常生活:迷人的内在特性,对别人的影响,人的习惯和动作2心理学定义 总和式(罗列式)定义:列举,“总和”“总体”,强调外延认为个性包括人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倾向、属梅宁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现在是的和他希望将来变成的。”普林斯:“人格是各种与生俱来的属性、冲动、倾向、欲求与本能,以及通过各种经验习得的
3、属性与倾向的总和。” 层次性定义:层次和主体,通常以最内部的自我为中心并进行支配。麦独孤:“个性是倾向性的层次,通常是统一的或综合的原理行事。”有助于认识组织性特征。 整体性(整合式)定义:着重组织和结构,强调人的整体性麦考迪:“多种模式的一个整合,这种整合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一种特殊的倾向。” 稳定的:强调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可研究,可预测,但难于揭示实质。科尔伯格(L.Kohlberg):“个性是个人具有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赫根汉(B.R.Hergenhahm):“个性是个人的一贯行为模式,是一种贯常的行为。” 适应性定义:适应环境的产物,习惯性的系统肯卜夫:“人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
4、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操作性定义:用于具体研究的综合的.阿尔伯特:“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个体差异定义个别差异的:个人最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惠勒:“区别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那些有组织的反应的特殊模式或平衡。”普汶:“个性代表一种合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持久特征。”3根据发表时间的先后,下面列出一些学者对人格所下的定义:Allport,1937: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Cattell,1950:对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的预测Mcleland,1951:某科学家一次能给出的关于个人行为细节的最适当的理论解释
5、Bronfenbrenner,1951:对个体环境(包括其自身)的实际方面或感知方面的体验、分辨或操纵的相对持久的倾向系统Guilford,1959:一个人特质的独特模式Sanford,1963:一个由各个部分或元素(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的整体(系统),因其内部活动以某种方式进行而从环境中分离开来Eysenck,1970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Byrne,1974 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持久的维度的总和Pervin,1980 代表个人或人们的一般特征,说明对情境的反应何以是持久的模式Mischel,1986 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
6、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Phares,1991 一个人区别于别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模式黄希庭,2002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5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基于遗传素质的基础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整合性的、独特的、适应性的心理行为的组织结构。(三)相关概念个性:个体差异性,与共性对应,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气质:先天
7、的禀赋,神经类型所决定,人格具有社会性;性格:稳定的行为方式; 其它相关概念:特质习惯风度人性品性品格人品等(四)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独特性指的是心理面貌的差别性共同性指的是指受种族、民族、集团、地域、风俗等影响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心理面貌的共同性。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指相对长时间无大的变化可变性是指人格是逐渐形成;且不断发展。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生物性是指人格遗传性及生理基础社会性是指不同历史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4.人格的层次性和整体性(unity of personality)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
8、惯等),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organic organization)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内部的分裂,统一性的丧失、人格的解体,精神的内部分裂是此病的本质二、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问题(一)人性观(吉尔和齐格娄九个人性基本问题)1、“意志自由VS决定论”2、“理性VS非理性”3整体说VS原素说 4、素质论VS环境论5、主观性VS客观性6、前动性VS反应性7、稳态VS异态8、可知性VS不可知性 9、可改变VS不可改变 (二) 人格结构及动力人格结构/内驱力/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三) 人格发展影响因素用作用模式
9、/变化规律(特征与阶段性)(四)人格评鉴测量与评价(五)人格适应/健康/教育方法/效果/价值三、人格研究范型1:精神分析: 无意识心理影响行为方式的差异. 2:特质论: 每个人都处于各种人格特征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 3: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论: 人的稳定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 4:人本主义: 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人格差异原因. 5:认知论: 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差异. 6:生物学流派: 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解释人格差异.临床研究取向: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认知学派实验研究取向: 行为主义, 生物学流派, 特质论 (一)精神分析论范型(psychoanalytic paradi
10、gm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56-1939)创立该学派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人格发展、人格结构等研究以临床个案研究为主,主要方法为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测验等(二)特质论范型 (trait paradigm)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的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特质与类型经常有联系,但特质论并不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在这些特质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构型(三)学习论范型(learning paradigm)强调个体
11、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动力,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研究的主要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四)现象学范型关注人的主观经验、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动机、特质、强化史或对行为的预测包括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存在主义的人格理论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自我、自我实现、生命的意义等重要问题(五)生物学流派将人格心理学与生物学原则联系在一起。另外,这一流派的研究查明,关于人格发展的“白板”说模式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它非常强调实证研究。但研究者很难对他们的观点给予直接的验证;气质研究者没有一致的模式;生物学流派对行为矫正几乎没有提出什么建议。
12、(六)认知论范型认知论对人格探讨的长处之一是其强有力的实验背景。认知学派还显示出把对特质研究细化和扩展的倾向。符合当前心理学中用认知解释行为的趋势。主要问题在于认知心理学家使用的很多概念都较模糊;另一个问题是,能否总是用认知去解释行为。认知学派苦于没有一个概括类型把所有的研究工作组织起来。最后,如果认知学派的探讨想要取得成功,心理学家还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确定认知结构的方法。 四、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人格是一个浩瀚而神秘的系统,人的内心世界就像宇宙一样,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就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卡尔.荣格 1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2塑造与培养健康的人格。3将人格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与其它领域
13、第二章人格结构人格结构理解原则结构:事物整体的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人格结构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人不仅是生物实体,更是一个社会实体(二)人格结构的整体性(三)人格结构的动态与静态静态是指人格结构各成分各层次具有自己相对位置,某种程度是静止的、固定的心理模式;动态是指各成分之间存在着动力关系,相互联系,各成分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四)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稳定性是指人格结构存在于空间之中,具有稳定性;又存在时间之中,不断重复;可变性是指结构以不断发展变化。因素论(特质论)阿尔伯特特质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特质
14、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由于各人的特质不同,虽然情况相同而反应各异。 特质并非只与少数特殊刺激或反应相联系,而是相对概括的和持久的。因为它们将多数刺激与多数反应相联结,所以在行为方面会产生广泛的一致性,这样行为就有持久性和跨情境的特点。关于人格特质的特点,阿尔波特做了如下归纳: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一般的行为倾向,寻找和研究这些倾向正是心理学家的任务,而不是仅仅从理论上要人相信特质。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特质与习惯相似,但又不像习惯那么狭窄。例如,每天早上刷牙是一种习惯,但是刷牙、洗手、保持衣服整洁等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习惯系统,是一种个体爱清洁的特质。 3特质具有动力性
15、。特质支撑行为,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特质是动力的,不需要外界刺激来发动它们,特质驱动人去寻求刺激情境。从这一点看来,特质可以被看作是动机的衍生物。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特质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对它进行科学的验证。尤其是可以从观察一个人不断重复的行动来证实特质的存在。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两种特质之间的区分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人格是一种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叠的特质结构,这些特质彼此仅仅是相对的独立。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虽然不少特质与传统的社会意义相联系,但它们还是表现了真正的人格特质。奥尔波特认为应该首先找出这些特质的存在,之后找出中性的词汇来确定
16、它们。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他。 任何行为都要受某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企图仅仅依靠特质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阿尔波特坚信人格特质在神经系统中具有生理性的成份,科学家们终有一天会发明某种技术来检测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以便识别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
17、特质 :主要动机、优势倾向 渗透性占优势,影响一个人全部活动的所有方向;中心特质: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质,平均7.2个;次要特质:不甚明显的、一直性和国性都比较差,接近习惯或态度。卡特尔16因素论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就是指由每个具体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特点。根源特质反映一个人整体人格的根本特质方面,表面特质是从根本特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有形的表面特质。卡特尔在多年测查、筛选工作的基础上,找出了他的16种根源特质认为它们就是人格的真正构造物,根据这些特质,我们就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人格五因素说科斯塔(Costa)等人根据对16PF的因
18、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想编制了测验五因素的NEOPI人格量表(NEOPI )Five-Factor Inventory)。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构成说弗洛伊德三成分论1、早期人格结构模型:无意识假说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成分无意识:包括两层内容,一是天生就有的,没有分化的心理能量,即本能的原始冲动。二是被压抑的记忆、动机、态度。前意识:贮存着暂时被遗忘的意识内容,可以被意识召回的内容意识:能够直接被感知到的部分,但对人的支
19、配是最无能为力的。2、后期的人格三部分模型人格包括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成分本我: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因素,以性本能为主,以快乐原则行事,要求获得即时的满足;自我: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任务在于处理现实与本我需要之间的关系,以现实原则行事,是为了使个体在更合适的时间等到更大的满足;超我:是通过父母教养、道德规范、价值判断内化的结果,以理想原则行事。荣格的三成分理论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成分组成。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的核
20、心,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意识和自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格结构保持同一性和连续性。同时,意识也在不断发展,重新塑造和完善新的自我,他把这一过程叫做个性化(individuation)。荣格认为,个性化或人格的发展并不是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的主体是潜意识的自性(the Self)。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个体人格大多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荣格认为,心理治疗就是要帮助患者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是,他后来认为,情结不只是消极的,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集体潜意识(它位于心灵深处,是
21、荣格提出的一个引起最多争议的概念。它是我们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常常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基本涵义是,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位于心灵的最深层。荣格常把它和原型、原始意象、本能的概念混淆使用。它一般是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原型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但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始意象或
22、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性。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展现出来的人格方面,使人能够对外部世界作出恰当的反应,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过分认可人格面具,会导致对真实自我的过分压抑。因此,从心理健康的意义上看,必须在人格面具和真实自我之间保持平衡。 阴影是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阴暗的、隐秘的方面。一方面,它与个体潜意识有联系,包括一个人违背道德的所有的体验,一方面与集体潜意识相连,包括心灵内部所有最受压抑的或不发达的部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即女性意象和男性意象。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它们产生于男女在世代交往中对异性的
23、态度和体验。自性是整个意识和潜意识的人格的代表,是人格发展力争达到的最高目标。它具有超越功能,即产生一种使对立面趋于统一的力量,从而使人格的各个方面保持和谐平衡。PAC理论又称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分析,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成分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个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P-A-C”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
24、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
25、,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根据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应。 凯利的个体建构论个人用已有的建构来解释和预期事物,个人建构就是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建构包括: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紧缩性建构和松散性建构言语建构和非言语建构管辖建构和从属建构科学人(man-as-
26、scientist):人像科学家一样不断提出并检验自己对世界的假设 模版匹配(templete maching):我们有关这个世界的想法与一些透明胶片模版是想相似的,我们会把这些模版套在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事情上。如果它们相匹配,我们就保留这些模版;如果不匹配,我们就会修改这些模版,让它们下次更匹配。 乔治凯利的基本假设和11项理论 1、基本假设:每个人的加工过程通过他参与事件的方式受到心理的引导。 2、建构推论:每个人都通过解释自己的反应来参与事件。 3、个体推论: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事件的建构不同。 4、组织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构系统,为了便于参与事件,各种建构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序
27、关系。 5、两极推论:每个人的建构系统都是由有限的几个双极建构组成的。 6、选择推论:每个人都为自己在双极建构中选择一端,这样他为自己系统的扩大和确定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7、范围推论: 每一种建构只适用于有限范围的事件。 8、经验推论: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在他成功地解释了自己对事件的反应后会有所变化。 9调解推论:一个人的建构系统的改变受到建构在变异存在的方便性范围之内的弥漫的限制。 10、破裂推论:一个人可以成功地应用几个看起来彼此不相容的建构系统。 11、通用推论:在一定范围内,一个人使用某种与他人经验相似的建构,那么他的心理过程与这个人的也相似。 12、社会性推论:在一定范围内,一个人要解释
28、他人建构过程,他就应该在那个人生活的社会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层次说卢特卡尔的人格层理论1生命层(机体最基本的生命力,包括感应性)2植物层(对生活的自主性的调节,包括原始情绪和驱向力)3情绪层(动物层,本能冲动已具有方向性,形成同情感和爱,但还只是作为动物对外界进行反应,大部分还是无意识的)4人格层(通过社会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内心组织出现清醒的意识状态)5自我层(经过社会改造的最高层,具有理性和性格的表现,是社会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化体系, 是人格各层的调节机制, 是最高的命令者)霍夫曼三层次论1欲求层人格结构的最深层次,指的是盲目的欲求和冲动2心灵层具有明显的人格,能选择特定对象3精神层是
29、意识、自我控制的层次列尔希的二层次论内部情感基础 表现为欲求、冲动、心境、情绪等心理活动上部构造 表现为思维、意志等存在于意识之中勒温的心理场模型勒温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在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发生的。生活空间由个人生活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于一切事件的经验和思想愿望所组成。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伴随着个体的年龄增加和经验积累而扩展分化。婴儿缺乏经验,他的生活空间几乎是一种没有分化了的机能,或者说只有很少的分化机能。成年人则经验丰富,生活经历复杂,他的生活空间分化成许多层次和区域。勒温认为,人格就是由许多交织起来的层次构成的:环境-边缘区域-内圈区域各区域间有疆界相隔。个体要达到目标必须跨越疆界,由
30、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最后实现目的。内圈的区域称为人格的内部区,诸如个人的风格特征、需要、意图、要求等心理现象。这一区域又分为人格的边缘层和人格的中心层,前者较接近运动系统,所以在此层发生的事情较难吐露出去。因此,有些区域比较平稳、孤立;另一些区域则比较容易沟通。边缘区域(个性结构内部领域和环境间的疆界地带)包括:认识环境变化的具有情报机能的知觉系统,如视、听等;通过体态或动作,把人的内部领域状态传出到外部,借以影响环境的运动系统,如语言、微笑、姿态和观看等有些层次属于表层,他人可以观察得到,另一些层次在深处,不易接近。然而,两者都同样重要。例如,需要、理想、信念和目标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等构成
31、人格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一个人和其他人发生差异。有人层次多,各区域之间有较多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经历丰富、能言善道的成年人,比起一个没有经验的孩子的人格结构区域和层次就分化得好得多、复杂得多。在某些情况下,表面的层次和深处的层次也可以发生相互作用。丹博(TDembe)在实验中证实了这一问题。一个人受到指责,只是影响到边缘层,易发怒,但体验浅,易于外露,如果中心层受到影响,体验就较深刻,持续时间也长,并不易外露。艾森克人格结构层次假说艾森克对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层次理论。艾森克把人格结构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个水平。最底层
32、特殊反应水平,是个体对一次实验性试验的反应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属误差因素其上为习惯反应水平,例如重复实验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现,一个人就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属特殊因素。特质水平,是由一个人的习惯反应所构成的个人的人格特质,属群因素。最上层的类型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例如,由社会性、冲动性、活动性、活泼性、兴奋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外倾类型,由持续性、僵硬性、主观性、羞耻性、易感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内倾类型),属一般因素。包若维奇的动机圈理论人格是以需要动机为核心,周围排列多种人格特征,等级化的的完整结构。核心部分决定人的倾向性,
33、周围部分与之相联系,核心部分又包含许多分成等级的动机。占优势的动机决定一个人的个人倾向性和道德面貌。系统论波果斯洛夫斯基的人格系统观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人认为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人格倾向性、能力系统、性格系统及自我调节系统。希尔巴科夫的人格系统观希尔巴科夫提出人格的四个系统观点第一个系统是感觉知觉组织动力系统第二个系统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气质和态度等比较稳定的心理构成物第三个系统是包括能力、性格、独立性和倾向性等第四个系统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包括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劳动等。高玉祥等的广义人格结构观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
34、、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五种人格系统成分。这五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这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性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一)知-情-意系统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但是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却表现得千差万别,这种个体差异现象是人格的成分。如在感知觉中,表现出分析型与综合型的差异;在记忆过程中,有人识记速度快但保持性差,有人记忆的提取功能强,有人的遗忘率低;在思维过程中,有人表现出优秀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有人则表现出杰出的语词逻辑
35、思维能力。这一差异反映了人的认知风格的差别。在情绪情感过程中,有的人情感细腻、丰富、体验深刻,有的人情绪爆发力强但不持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道德感、美感上也存在着高尚与低劣之分。在意志过程中,差异主要体现在意志品质方面,有人果断,有人武断,有人坚强,有人懦弱。在知、情、意这三大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差异,都属人格结构里的成分。(二)心理状态系统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如有些人易疲劳,表现出较大的心理惰性。人在应激状态下,有的表现出焦虑不安,不知所措;有的表现出泰然自若,灵活多变。在动机冲突状态中,有的优柔寡断,有
36、的当机立断。在学习工作时,有的注意力集中,有的注意力分散。这些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三)人格动力系统 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与看世界的方式。价值观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对人格起控制作用。(四)心理特征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在能力方面,自然科学家表现出认知能力强,而社会活动家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强。在气质方面,有人暴躁,有人温和。在性格方面,有人正直,有人阴险。 (五)自我调控系统 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
37、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当一个人对自己作正向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负向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当个体认识到某种社会要求后,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社会准则,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并付诸行动。三维度三系统人格结构人格结构三维度无意识意
38、识 动态-静态 生理社会人格结构三系统动力性人格(人格动力系统) 整合性人格(人格机能系统) 特征性人格(人格特征系统)第三章人格动力系统一、需要1、定义生物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内涵理解生理、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匮乏或过多) 或对理想状态趋向产生了对某些客观事物的要求。不平衡的原因可来自机体内部,也可来自环境,但最终转化为机体的内在要求2、需要的分类从起源分类: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遗传和成熟形成的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要求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社会性需要:源于社会生活,维持个体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要求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 从指向对象分类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物质产品,
39、对事物的客观属性的需求精神需要:指向精神产品,对事物的主观属性的需求小结生理性需要(存在性需要):个体生物生存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反映社会性需要(成长性需要):个体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理想性需要(完善性需要):个体完善、趋近理想目标的要求3、需要的 特征1) 对象性(2) 发展性(3) 共同性与个别性(4) 生物性与社会性4、莫瑞需要理论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 perception )、统觉( apperception )、思维( intellection)、意向( conation),需要引起反应,使原有的紧张情境向解除紧张情境转化需要不管是否得到满足,永远作为力推
40、动活动。需要有不同发展阶段,最初需要引起的活动是随意的,不断重复与某种导致一定目标的意向、动作结合成固定的联系。人类二十种基本需要谦逊、成就、交往、攻击、自主、对抗、防御、服从、支配、表现、避免伤害、避免失尊严、养育、秩序、游戏、抵制、感觉、性、救援、了解5、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是个体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摄食、饮水、睡眠、性,它是维系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客观要求。安全需要指个体的安全感、力量感、支配欲和自由感等。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个人希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团体的关怀爱护、理解信任、交流合作、支持温暖,是对亲情、爱情、友情的需求。尊重的需要是指对自我价值认可的要求,可分为自我尊重、他
41、人尊重和团体尊重三方面。自我实现需要是个体最高等级的需要。是个体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个体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 “高峰体验” ,是个体最完美、最和谐的情绪情感状态。有个小伙子在参加社交集会时,被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吸引,他鼓足勇气迎上去想请她跳舞,他想她也不会拒绝,结果她甩开他,去和另一位高大英俊的男子跳舞。几个小时后(几天后/数月后),这个小伙子和他的几个同伴被抓获,因为他正在将石头投向商场的玻璃窗门?他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投石头?二、动机 1定义:在内部需要和环境诱因相互作用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
42、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2、动作与行为 某种行为会明显受一种动机支配 某种行为可同时受多种动机支配 某一种动机可以影响多种行为 动机方向与行为后果不一定一致 、 动机与目的 目的/目标:行为争取达到的结果(预期结果) 许多场合动机与目的一致同一动机可引发不同目的;同一目的可以是不同动机 行为都有动机,但不一定有目的 有意识的动机:愿望、理想、信念等无意识的动机:欲望、定势、习惯等4、 动机 分类()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加动机 :行为动力是外力诱发的,目标存在于外部事物内在动机 :行为动力源于本身的自我剌激,活动本身即是目的。 ()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安全
43、社会性动机:交往、成就、劳动、认知、审美5、挫折和冲突(1) 挫折:在活动中不能实现某种目的时产生的情绪状态。(2)冲突:个体必须选择而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 原则性冲突与非原则性冲突 内在动机冲突、外加动机冲突、内在与外加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三、 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是需要和动机的衍生物,需要是推动力,则兴趣、理想是是行为的牵引力,某种意义讲,前一种动力原因在于过去,后一种动力原因在于未来。变形的社会化的需要与动机兴趣兴趣:对某种事物的趋向,偏重认知. 爱好:偏重活动. 偏好:侧重对象.嗜好:说明程度兴趣特征1、指向性2、范围3、稳定性4、效能作用理想对奋斗目标
44、和行为方向的向往和追求,是个体想成为什么、应该做什么的观念。按内容划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按目标的清晰程度划分为具体形象理想和抽象概括理想信念、世界观信念是个体深信的并具有动力作用的观念。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世界观是完整系统的信念体系,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第四章 人格机能系统一自我、本我和超我机能性人格包括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成分本我:以快乐原则行事,处理本能冲动;神经质焦虑自我:以现实原则行事,处理现实问题,现实焦虑超我:以理想原则行事,处理伦理道德冲突,道德焦虑。二、 自我的内涵(一)定义自我即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
45、的意识,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对自身存在的一个反映,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二)自我的双重性詹姆斯主体我(I):作为认识者的自我,是用纯粹的主观态度组织和解释经验的自我,是动力因素;客体我(me):作为客体被认识的自我,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结构,主体我在其中活动。米德主体我:作为主体的自我,是“个人经验中对社会情境进行反应的东西”,是积极的、主动的自我;客体我:是作为认识对象的自我,是自我意识的本体,是个体在与他人、环境互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是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形成的,是社会的,是静态的。迪克斯特因(Dickstein) 1977能动自我:个体拥有的能动感、控制感和动
46、力感,客体我:是作为个体认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刘易斯和布鲁克斯冈恩(Lewins和Brooks-Gunn)“存在自我”个体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与他人有区别 “类属自我” 婴儿通过类属概念来确定自己,如性别、年龄就是两个类属范畴。怀莱( Wylie)19741979主体我:作为活动过程或主体而存在的自我,是积极的观察者;客体我:作为个体认识和评价的对象而存在的自我,是被观察的对象,是当个体的注意集中到自我身上时所观察到的结果三)自我的成分1、主体自我(作为认识者和调节者的自我)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主要表现形式是自尊 自我监控 :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2、客体自我(自我概念 )生理我、社会我、
47、心理我四)自我概念(self-concept)1、定义:指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判断理解和分析,是关于自己的所有观念的动态心理结构。2、影响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JW麦克戴维促进自我概念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四个因素特别重要语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社会反馈、认同。 语言语言能使儿童自由表达各种体验和行动,并把体验组织成综合的概念类别。儿童的早期词汇与个人的身体有关,词汇有利于儿童把自我经验组织起来。成功或失败个人的成功伴随着快乐,个人的失败伴随着苦恼;这些体验影响着自我目标的定向、行为善恶等内在评价标准的确认。社会反馈社会反馈能使儿童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印象的一部分。取决于角色扮演的能力,与觉察和掌握社会技能有关认同认同是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或其他重要人物的接触,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心理中的过程。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认同过程实现的,其中包括心力内投(将别人人价值观吸收为自己的)和模仿(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