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诗词赏析专题(一)杜甫诗三首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 )(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 )(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 )(6)三男邺城戍邺( )戍( )(7)如闻泣幽咽咽( )(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 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 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代大诗人,字_,他被称作_,其诗作被称作_,都收集在_。(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
2、、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4补写诗句。(1)荡胸生层云,_。_,一览众山小。(2)国破山河在,_。感时花溅泪,_。(3)吏呼一何怒,_!(4)夜久语声绝,_。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3、6翻译下列诗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_。(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_。(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_!(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7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8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
4、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9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10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1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二、阅读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
5、各题。(一)望_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的景象。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而_,时间是从_至_,并由_遥想将来的_。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
6、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的。(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解释诗中加点的字(1)城:(2)搔:(3)浑:(4)烽火: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颔联寄于,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三)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夜久
7、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第二层:_第三层:_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四)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之乱”,这是指_和_两人发动的叛乱。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和_。4翻译句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课后题及答案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有人说,
9、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
10、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
11、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
12、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参考答案: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训练题参考答案一、1(1)di(2)z(3)so(4)zn(5)y(6)
13、y sh(7)y(8)y2(1)聚集(2)山的北面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5)多么(6)越过跑(7)应征(8)告别、离别3(1)唐子美诗圣诗史杜工部集(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独与老翁别4(1)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2)城春草木深恨别鸟惊心(3)妇啼一何苦(4)如闻泣幽咽5(1)(2)(3)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7A 8B9C10加重
14、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实在灾难深重。11(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二、(一)(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远近朝暮望登泰山衡山华山泰山(二)(1)长安城(2)抓(3)简直(4)战争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情;物;悲切;对偶、拟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A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新战死无完裙。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四)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2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3新安吏潼关吏4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5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6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