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大清注 1国旗国歌巩金瓯首都1.兴京(后为陪都)(1616年-1621年)2.辽阳东京城(1621年参 1-1625年)3.盛京行宫(即沈阳,后为陪都)(1625年参 2-1644年)4.北京紫禁城(1644年-1912年)君主-开国君主-灭亡君主10-12位努尔哈赤(追尊) / 皇太极(称帝)溥仪成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1644年入关并迁都北京灭亡1912年辛亥革命使宣统帝宣布退位淡黄色部份为1759年之清朝版图。清朝(1616年、1636年或1644年1912年注 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
2、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1644年李自成建大顺王朝,灭明朝。同年,清军由原明将吴三桂引领入关,打败李自成的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历经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参 4。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以武力迫使清廷开港通商,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清朝由中国的世界变成列强环视的中国。为了抵抗外侮与内忧,清朝后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战的局面。太平天国的起事与列强的入侵凸
3、显清朝腐败与无能,处使改革派推动自强运动。然而其努力随甲午战争的失败而付诸流水,并让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维新运动也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促使革命派的诞生。不过,守旧派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的入侵后也推动了清末新政。然而其新政让改革派失望,转而支持革命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隔年末代皇帝溥仪于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历时296年,自入关并迁都北京以来,共历十帝,历时268年参 3。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然而其最高决策单位随皇帝的授权而变动,例如南书院、军机处、北洋大臣等。这提升了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权。清朝文字狱兴盛,若有疑
4、似反清复明的运动与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会引来冤狱,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参 5。军事方面原先以八旗军为精锐,庞大的绿营为辅,到后期以地方军如湘军、淮军为支柱。因为政治稳定、广泛种植新作物与赋税制度的改变,使得中国人口逐渐提升到四亿左右。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带动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然而受到重农主义的限制,商业仍未发展出资本主义参 6。清朝统治中原后,推行的汉化政策比其他征服王朝还要深,然而清室也尽可能保留本族文化,并且维持本身文化与汉文化的平衡。在18世纪康乾盛世期间,西方传教士们将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引发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的中国风。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与文化引入中国,让
5、清朝发起一连传串的改革与革命,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参 7。皇太极改“金”为“清”的原因史料未有明确记载,可能是为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朝的历史,以鼓舞士气,进攻明朝;“清”之国号,或雲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之“火”参 8。目录隐藏 1 历史 o 1.1 后金立国o 1.2 入关与巩固o 1.3 扩张与矫正o 1.4 日正当中o 1.5 近代开启o 1.6 自强与维新o 1.7 清末时期 2 疆域 3 行政区划 o 3.1 内地o 3.2 东三省o 3.3 藩部 4 政治制度 o 4.1 决策机关o 4.2 执行机关o 4.3 刑律与文字狱 5 民族政策
6、 o 5.1 汉族政策 5.1.1 剃发易服 5.1.2 汉臣与汉军 5.1.3 满汉文化o 5.2 西南土司o 5.3 满族与旗人政策o 5.4 蒙古政策o 5.5 藏族政策o 5.6 维族与回族政策 6 外交 o 6.1 国旗与国歌 7 军事 o 7.1 海军 8 人口 9 经济 o 9.1 农业o 9.2 手工业o 9.3 商业o 9.4 货币制度o 9.5 海外贸易 10 宗教 o 10.1 佛教o 10.2 道教与民间宗教o 10.3 伊斯兰教o 10.4 基督教 11 文化 o 11.1 学术思想o 11.2 文学o 11.3 艺术 12 科学与技术 o 12.1 医学 13 帝王
7、年表 14 参见 15 注释 16 参考资料 17 外部链接历史后金立国15世纪初期,位于中国东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注 3,其中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明朝收建州女真为藩属,册封阿哈出为建州都指挥使,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左都督。猛哥帖木儿在被野人女真所杀后,其弟凡察与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后定居赫图阿拉(今安东新宾),并入建州卫内参 1。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卫分立出右卫,以凡察领导右卫、董山领导左卫,形成了建州三卫注 4。由于建州三卫不服明朝统治,1467年明朝联合朝鲜削弱建州三卫,并且于辽东边界兴建长城。明朝万历初年,董山的后代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以建州右卫王杲叛乱为由攻灭王杲与
8、其子阿台,然而觉昌安父子也在混战中死亡。1586年明廷袭封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为指挥使作为补偿。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遗甲崛起,统一建州女真后陆续并吞女真各部注 5,并与漠南蒙古友好参 1。明朝后金对峙图与关宁锦防线 (点击可放大)。建州女真国力日盛,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立国,国号金,史称后金。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最后于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不久逝世注 6。第八子皇
9、太极历经权力斗争后继位参 1。皇太极时期,将都城沈阳改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当时明朝在关外的势力尚有袁崇焕守备的锦州、宁远与松山等三城。皇太极为了绕道避开此防线,首先稳定根据地。他先胁迫明朝求和未果,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朝鲜。接着,皇太极经察哈尔绕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后崇祯帝中了反间计,杀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焕,史称己巳之变。这种借由绕道入侵的作法后来又执行五次,与明朝内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经济力。清军于松锦之战击溃明军并收降洪承畴等人,夺取明朝在关外的所有堡垒,防线移至山海关参 10。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
10、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参 1。入关与巩固参见:入关战争、反清复明及三藩之乱摄政王多尔衮像明朝崇祯末年,民变势力(史称流寇)如李自成于陕西西安建国大顺,张献忠于四川成都建国大西。1644年李自成经河南、山西顺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杀,明亡。同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不愿投降大顺。面对李自成的顺军,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于一片石战役击败顺军。李自成放弃北京,率军退回陕西。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成功迎顺治帝入关,并首都迁到北京。同一时间,明朝马士英拥护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称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为党争与宦官之乱而混乱分裂参 11。多尔衮先派阿济格、吴三桂与多铎、孔有德分陕北、河南二路攻打陕西李自
11、成,李自成最后于湖北灭亡;派豪格攻灭四川张献忠,其余部投降南明以抗清。多尔衮接着对付位于江南、内斗分裂的南明诸势力。1645年多铎率清军攻破史可法驻守的扬州,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送到北京杀害。明朝鲁王朱以海与唐王隆武帝分别在浙江与福建建立势力,然而双方不和,不久被清军各个击破,拥护隆武帝的郑芝龙也宣布投降。之后桂王永历帝于肇庆即位,期间瞿式耜、李定国、郑成功及其他明将先后收复华南各省,最后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叛变而节节败退。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逃亡缅甸的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杀死(史称咒水之难),南明亡。此时只剩下台湾的明郑(郑成功势力)和缅甸果敢的明军,清朝基本占领明朝全部领地参
12、 12。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注 7。清军入关与巩固示意图多尔衮在入关后的政策让汉人十分不满,例如剃发易服政策使江南汉人极力反抗参 14,最后清军采取多次屠杀以镇压之,史称甲申国难,有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广州大屠杀等。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了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参 12。1661年顺治帝逝世,其子8岁的玄烨即位,即康熙帝,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与鳌拜四大臣
13、辅政。康熙帝于继位之处即运用计谋消灭跋扈的权臣鳌拜以稳固皇权注 8。三藩势力如吴三桂、耿精忠与尚之信等涵盖全国之半,他们先后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当时部分大臣担忧三藩叛变而反对注 9,最后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除参 15。这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在这九年期间,反清势力遍及华中华南,吴三桂更于后期称帝建国周。然而清军采取积极防御,进军陕西、江西以切割叛军。加上吴三桂没有积极北伐,反清联军因占领地与吴三桂过度干涉而发生纠纷,最后王辅臣、耿继忠与尚之信先后投降,占领福建沿岸的郑经被击败。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自杀,
14、三藩之乱平定。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参 12。扩张与矫正参见:南北党争、康雍乾盛世、准噶尔汗国、清代蒙古及清朝治藏历史康熙帝读书像清朝平定三藩后进入康雍乾时期,这段时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史学界通常称为康雍乾盛世参 4。康熙帝为政宽仁,留心民间疾苦,在他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等影响,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
15、河与大运河,得到很大的成绩。在他六次南巡期间,考察民情习俗之外,更是亲自监督河工。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价、人民收入与官绅不轨之事,并以密褶奏报。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完善。康熙帝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优遇,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且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与文化参 16。清初蒙古分为四大部注 10。其中准噶尔汗国与沙俄友好,其可汗噶尔丹先灭领叶尔羌汗国与青海和硕特,又占领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三部南下投靠清朝。康熙帝首先派
16、萨布素于雅克萨战役驱除入侵黑龙江的沙俄军队,与沙俄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以确立东北疆界并获得沙俄的中立。接着于1690年至1697年间乌兰布通之战与三征噶尔丹使噶尔丹战死,创立多伦会盟以保护喀尔喀蒙古参 16。青藏地区的注 11和硕特汗国协助黄教达赖五世击败红教统一全藏,之后分裂成青海与西藏和硕特。达赖六世时,藏区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结嘉错管理,他联合准噶尔对抗西藏和硕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杀桑结嘉错并废除达赖六世。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区,灭和硕特汗国,并且占领拉萨。清军多次被准军击败,最后于1720年由胤禵率军驱除成功,协助达赖七世入藏,以拉藏汗旧臣注 12管理藏
17、区参 16。雍正祭先农坛图(部分)康熙晚期,由于官员薪资过低以及法律过宽,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为了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对其言论管控趋于严格,屡兴南山案等文字狱,到雍正与乾隆时期加重。康熙帝本来按照中国立嫡立长的传统封胤礽为太子,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使得诸皇子为皇位互相结党倾轧。故太子一度复立,但康熙帝仍无法容忍其结党而废除。最终在1722年临终时传位于胤禛,即雍正帝参 16。雍正帝获得隆科多的协助继位,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然而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时期,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乾盛世。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杀与
18、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力。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储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诸皇子争位的局面再度发生。将丁银并入地赋,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为了解决地方贪腐问题使火耗归公,耗羡费用改由中央政府计算;设置养廉银以提高地方官员的薪水参 16。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1729年听从张廷玉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二路于科布多
19、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参 16。雍正帝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间的奏折大多由他亲自批改,军机处的谕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亲信的内外臣僚如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等人也都以干练、刻覆著称。他所派遣的特务遍即天下以监控地方事务,密折制度至此完善,然而屡兴文字狱箝制言论自由。1735年雍正帝于工作时去世注 13,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参 16。日正当中主条目:康雍乾盛世、十全武功、乾隆下江南和中国风郎世宁绘乾隆帝南苑阅兵的大阅铠
20、甲骑马像乾隆时期,清朝进入极盛时期,领土势力最广,经济发展最高。乾隆帝继位后获得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协助,稳定初期政治。他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之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然而乾隆晚期多从宽厚,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参 17;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张过盛,扰民有余参 18。乾隆帝鸿讲学术,然而他的开博学鸿词科不过粉饰太平,由于限制过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词科。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例如续三通、皇朝三通与大清会典等史书;著名
21、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然而为了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借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参 18。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风潮参 19参 20。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参 21,在1769年更有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参 22。到18世纪末,康雍乾盛世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参 19。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
22、落注 14。18世纪乾隆时期清朝疆域与藩属国对外方面,1745年准噶尔汗国噶尔丹策零去世,国内诸子争位。乾隆帝乘机于1755年派降将阿睦尔撒纳为引导,率军西征平定准噶尔,军势直达伊犁。阿睦尔撒纳因为没有获得乾隆帝支持成为准噶尔之主而叛变,乾隆帝派兆惠西征,最后于1757年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亡,其族惨遭灭绝。然而位于天山南路,原臣服于准噶尔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小和卓仍然抗清,史称大小和卓之乱。其领袖布拉尼敦与霍集占领有喀什噶尔与叶尔羌,意图统一回疆。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轻军渡沙漠围攻叶尔羌,反被包围于黑水营。隔年清将富德率军解围,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
23、各国成为藩属国注 15。乾隆末年,尼泊尔廓尔喀王国两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与海兰察入藏击溃,收廓尔喀、不丹与哲孟雄(今锡金)为藩属国,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参 24。西南方面,乾隆初年派张广泗平定贵州苗民之乱,随后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县与小金县)于1747年到1749年期间发生大金川之战,清军于此吃尽苦头注 16。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战爆发,大小金川的诺木与僧桑格均叛,清将温福战死,阿桂历经多次作战,直到1776年方平定。期间缅甸贡榜王朝与清朝爆发清缅战争,清军四次进攻皆失败。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1788年
24、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与广南国。清军击败西山朝,护送黎帝黎愍宗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王参 24。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东方的朝鲜及琉球国也早就成为藩属国之一注 17。只有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清朝来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地区,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然而其余战事皆小题大作使国库严重损耗,让清朝国力衰退参 24。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
25、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历时一年多。1795年乾隆帝因为誓言注 18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持续走向衰退参 24。近代开启参见:嘉道中衰、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复仇女神号(最右后方)战舰击毁一艘清朝戎克船。嘉庆帝对贪污深恶痛绝,亲政后赐死和珅,抄收其家产。然而没有全面整顿政风,加上借助卖官制度以平衡开支,使得贪污腐败的风气更加扩大,加重地方人民的负担。另外还有河道漕运
26、的难题。针对乾隆时期过度开销的弊端,嘉庆帝提倡节俭,缩减朝廷与宗室的开支,把生济贫穷的旗民送到关外开垦。然而,最后因为朝野强烈的反弹声浪而妥协。此时八旗兵与绿营军纪腐败不可堪用,只能靠地方团练平定乱事,后期更产生湘军与淮军等地方军。当时民乱不断,有白莲教的川楚教乱、东南有海盗侵袭,华北又有天理教之乱。道光之后又有太平天国之乱、捻乱以及甘陕回变与云南回变,再加上鸦片战争等外患,一度使清廷摇摇欲坠参 24。1820年嘉庆帝去世,旻宁继位,即道光帝。此时朝廷暮气沉沉,满朝文武只知迎合贪污谎报。道光帝提倡俭朴,所穿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满朝文武故意在朝服补丁,以示简朴。大臣奏章大多报喜不报忧参 25。曹
27、振镛是当时第一重臣,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哲学参 26。继起的穆彰阿,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鸦片战争时,前方将帅不断撒谎参 27,败将奕山竟被钦命交部优叙。道光时期稍可称善的政绩是陶澍改革盐法,成功的防止商贩垄断。太平天国洪秀全玉玺。19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国协商。然而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西方各国平起平坐,屡次不了了之。当时大英帝国对中国茶叶与丝绸的需求庞大,对华贸易成逆差状态。为此,英国将成瘾剂鸦片大量输入中国以改善本身经济。1838年鸦片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人民健康被削弱,清朝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国力也持续衰退
28、参 28参 29。道光帝为解决此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为此,1840年中英两国爆发鸦片战争,清军战败后和英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当时道光帝与耆英不了解国际法,认为给予英人贸易之便以换取国家长存,所以割让许多影响甚远的权力注 19参 30。清朝后期被迫和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除了割地、开港、赔款之外,还让外国派驻军队于首都,中国主权逐渐流失参 30。1850年道光帝去世,子奕詝继位,即咸丰帝。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
29、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不久又发动北伐,最远达天津近郊。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了保护儒家文化,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此期间英国与法国因为和清廷修约不成,趁中国发生内乱之际,于1858年发动英法联军之役。清军于八里桥之战战败,联军攻陷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签订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以调停有功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取走外东北
30、领地。1864年沙俄强迫清廷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外西北。面对内外交迫的局面,清廷为了使国力恢复而发起自强运动参 31。自强与维新参见:西学东渐、同治中兴、自强运动、维新运动及瓜分中国影响近代中国与清朝后期的慈禧太后像。1861年,咸丰帝去世,其六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与部分汉臣注 20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注 21、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
31、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与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参 32。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参 33。其间太平天国于1864年灭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为止。1862年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击败
32、新疆阿古柏势力,收复了新疆。云南回变也于1867年由马如龙投降清朝岑毓英,以及1872年杜文秀自杀而止。西方各国的租借地也将西方思想带入中国注 22,推动中国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发展参 34。1874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立载湉为帝,即光绪帝参 32。1898年谢缵泰所绘时局图(黑白版),暗指中国遭列强瓜分。图中以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肠代德国。彩色版乃于约1900-1904年之间由无名氏改绘而成。对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
33、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为朝鲜主权清朝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两个推行西化运动的亚洲国家的战争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战后签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和澎湖注 23,失去藩属国朝鲜和租界。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参 35。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康有为与梁启超于1895年公车上书光绪帝,要求深入改革政府架构、教育、经济体制与军事制度等多个层面,期望清廷从制度面革新。1898年光绪帝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实施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然而影响守旧派的利益过大而引发
34、反弹,慈禧太后以“听信逆臣蛊惑,改变祖宗成法”为由软禁光绪帝,处决谭嗣同、康有溥等多人。由于维持103天就结束,被称为“百日维新”参 35。1896年清廷为连俄制日,签订中俄密约。后来密约泄露,外国鉴于清朝已无力自卫,纷纷瓜分中国以维护为各自利益注 24,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政策以平衡列强在华势力。中国长期受列强欺辱,使地方产生义和团之类仇洋排外的民族主义团体。慈禧太后借此排外而发生义和团事变,义和团屠杀洋人、破坏各国使馆、烧毁与西洋有关的东西。慈禧太后不理会各国抗议,更曾半正式向十一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报复。北京被联军占领,慈禧太后西逃西安。1901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赔偿重款,列强派兵驻
35、守北京一带、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1904年日俄两国更因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义和团事变时,李鸿章等东南各省督抚为了保护华中华南,自行宣布中立(即东南互保);从此清廷权威低落,地方各省自主性提高参 35。清末时期参见:清末新政、立宪运动及辛亥革命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时的袁世凯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梁启超更发表立宪法议,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持续推行君主立宪运动。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
36、中会参 36、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参 35。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清末新政主要建立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了各省咨议局章
37、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了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参 37。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38、,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随后孙文让位予袁世凯,南北统一,袁世凯定都于北京参 38。后来,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参 39。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满洲国,其最终随着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参 40。疆域清军入关与巩固示意图。18世纪乾
39、隆时期的清朝领土范围以及藩属国。1896年清朝晚期的领土范围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领有今东北地区、外东北地区与内蒙古地区参 1。1644年多尔衮偕同顺治帝率军入关,随后指挥清军占领全明朝领地,统一中原,领有内地十八省参 12。1661年南明亡。然而当时尚有以吴三桂为首,镇守华南的三藩;以及奉明朝为正朔,领有台湾、澎湖的明郑。三藩之乱与施琅攻台后,康熙帝完全掌控华南地区与台澎地区参 12。此时准噶尔汗国的可汗噶尔丹与俄罗斯帝国(沙俄)友好,噶尔丹南征青海和硕特,东征喀尔喀蒙古。而沙俄为了在远东寻找出海口,向东移民侵略黑龙江上游。康熙帝先是于雅克萨战役击败俄军,与其划定边疆;之后
40、率军三征噶尔丹,协助喀尔喀蒙古收复其领土。喀尔喀蒙古最后于雍正时期并入清朝,外蒙古地区正式归清朝所有。1727年雍正帝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参 16。1717年准噶尔汗国新可汗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区,灭和硕特汗国,并且占领拉萨。清军多次被准军击败,最后于1720年由胤禵率军驱除成功,协助达赖七世入藏,以拉藏汗旧臣管理藏区,这是清朝经营青海、西藏地区之始参 16。雍正时期,平定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之乱后,雍正帝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控管青藏地区。新疆地区方面,1755年乾隆帝乘准噶尔汗国噶尔丹策零去世的机会,派将领率军西征,军势直达准国首都伊犁。在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与
41、大小和卓之乱后彻底掌控准噶尔地区与回疆,并且获得帕米尔高原以西诸国的朝贡参 24。1759年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东北与俄罗斯帝国(沙俄)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的蒙兀儿帝国、喜马拉雅山诸国家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同,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
42、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00万平方公里参 24。清朝的藩属国方面,早在皇太极与康熙时期就有朝鲜与琉球国。到乾隆时期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巴达克山与爱乌罕(今阿富汗)等国参 24。进入19世纪,由于清朝的衰落,列强于鸦片战争后以不平等条约掠夺许多领土与藩属国参 30。俄罗斯帝国借由1858年瑷珲条约与1860年北京条约获得外东北,包括库页岛等地。1
43、900年趁八国联军的机会又强占黑龙江以北的江东六十四屯。1864年借由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与1881年的伊犁条约获得外西北,并且陆续占领中亚诸藩属国。19世纪末大博弈时期英俄两国签订英俄协定,私自划分帕米尔地区。大英帝国借由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与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获得现今香港地区,并且侵占藩属国缅甸与喜马拉雅山诸国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于中法战争占领藩属国安南、南掌。葡萄牙于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永居管理澳门。大日本帝国先于1872年占领藩属国琉球,并于1895年的马关条约获得台湾与澎湖列岛,并让清朝放弃藩属国朝鲜参 35。甲午战争后,列强认为清朝无自卫能力,为自身利益联
44、合瓜分中国,使得重要港口如旅顺、大连被沙俄与后来的日本领有、威海卫被英国领有、胶州湾被德国领有、广州湾被法国领有等。到清朝末期,领土面积萎缩至约1140万平方公里左右参 35。行政区划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国行政区划示意图。宣统三年(1911年)全国行政区划示意图。主条目:清朝行政区划清朝版图辽阔,民族众多,在行政区划上也“因时顺地、变通斟酌”参 41。在汉族地区沿用明代旧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参 42。在东北地区,为满洲八旗制、汉人州县制与渔猎部落的“姓长制”并行参 43。在藩部地区则因俗而治,并根据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加以改革:蒙古实行“旗盟制”、“札萨克制”;西藏实行“宗谿制”,新
45、疆回部实行伯克制。全国分为十八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旗盟。清末,在列强蚕食鲸吞的形势下,边疆各地依靠旧有的行政体制已无法维持有效的统治。光绪年间,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相继建省,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蒙古、西藏也有建省之议,但在清朝灭亡之前未能实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分为二十二省,以及西藏、外蒙古、内蒙古、青海等边疆地方。内地清代山海关以内、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被称为“内地”、“关内”或“汉地”。内地的行政区划承袭了明代“省府(州)县”的层级体制。一级政区为布政使司,通称“行省”或“省”。二级政区为府、直隶州。府管辖的州(散州、属州)不再领县,形成了单式的三级制。清代初年,原为临时差官的巡抚取代布政使,成为一省的长官。在一些民族杂居之处及军事要地,设置了新型政区“厅”,分为府级的直隶厅和县级的散厅,厅下一般不领县。明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派出的差官“道员”,在清代也保留下来。道员的统辖区域是“道”,介于省与府之间,有分巡道、分守道、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等名目。清初的道并不是行政区,道员亦无品级。乾隆以后,定道员秩品为正四品,分巡道、分守道的职权也渐趋一致。有人认为清末的道实际上已成为省、府之间的一级政区参 44。清朝行政区划层级为:布政使司(省、行省)道直隶州府直隶厅县散州县散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