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地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在我国主要湖泊。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手段
录像机、实物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二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板书】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 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
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板书】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部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
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
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引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外流河、内流河的含义是什么?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是什么?
(3)长江与黄河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又有什么样的水文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出示中国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河水主要来自哪里呢?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流河水的主要来源?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降水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
【启发提问】(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
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些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板书】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转折过渡】从时间上来说,我国外流河的水量都是夏季多,可从河流水量大小等方面来说,南北方的河流却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来学习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板书】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出示我国东部雨带移动投影图。
学生看书第67页“想一想”,第1、第2题,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出示表3:中国主要河流泥沙特征值。
【启发提问】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含沙量大;黑龙江及其支流、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含沙量小。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向海洋输送16亿吨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找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北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
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线表示。
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找出两条季节性河流。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节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板书】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观图、中国地形图。
【启发提问】(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区是什么盆地?
(2)塔里木河水主要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全长2179千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教师启发】读了下面的资料你有何感想?
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也滋润了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塔里木河每年7月至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中下游河道经常断流。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据塔里木河管理局实地检查,在塔里木河干流中游约400千米的河段上,被垦荒者任意挖堤形成的引水灌口就有138个。在干流中游进行的航拍可以见到:中游河道交叉纵横,洪水时河面宽达30千米,无效蒸发消耗了大量水资源。滥开荒严重扰乱了上中下游的用水比例和用水秩序。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塔里木河中游向下游的输水量仅是60年代的1/4,下游中段以下完全断流,河道缩短了近300千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10米以上。进入90年代,情况更加严重,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比,严重危及了下游兵团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塔里木河下游绿洲不仅有兵团5万多人和1.4万公顷耕地,更重要的是这片绿色走廊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南北联系的必经之地,是新疆与祖国内地联系的第二条战略通道。因此要尽快扭转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学生讨论。
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出示内流河、外流河示意图。
【启发提问】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表5: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转折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
你们知道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哪一个国家的、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四、京杭运河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板书】1.起止点、长度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1)京杭运河流经哪些省市?
(2)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京杭运河的水也来自这五大水系。
【板书】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启发提问】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运河呢?
【指图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开凿刊沟,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得以贯通。到隋朝,隋场帝证调民工数百万,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刊沟。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蓟县(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宽加深江南运河。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从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弯取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接向北,缩短航程800余千米。这就是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出示京杭运河景观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大运河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能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通航河段主要在哪些省?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通航河段主要在江苏、浙江境内,其中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还将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板书】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让学生填空)我国最长的河流是______,最长的内流河是______,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_____,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___。
【启发提问】除了青海湖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湖泊呢?
【转折过渡】这些湖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各分布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湖泊概况。
【板书】五、湖泊概况
【教师讲解】天然湖泊遍集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诺尔”及“茶卡”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让学生看课本第69页,图5.5,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
【启发提问】看图上,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湖水的盐度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咸水湖湖水的输出以蒸发为主,使湖泊中的盐分留在湖中,日积月累,使湖水的盐度增高,形成咸水湖和盐湖。
出示青海茶卡盐湖景观图。
淡水湖湖水大多与河流相通,溶解的盐类物质随水流出湖泊,湖水盐度变比很小。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图例,知道咸水湖和淡水湖不同的表示方式。
【板书】1.湖泊的分类
出示中国地形图。
【教师指图讲解】从中国地形图上看,我国湖泊的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主要有两大湖旧分市区,面积最大的是青藏高原湖区,湖泊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2%,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藏高原湖区有湖泊1000多个,堪称“千湖之域”,中国的三大咸水湖——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和黄河上游的两大淡水湖——鄂陵湖、扎陵湖均在本区。
出示纳木错景观图。
【教师讲解】纳木错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湖泊。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闪闪发光的冰川,交相辉映,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色。
出示青海湖景观图。
让学生读书中“读一读”——介绍青海湖的课文。
让学生看中国主要湖泊面积比较图。
青海湖的面积是4583平方千米,请同学们读出五大淡水湖的面积。
出示中国地形图。
【启发提问】五大淡水湖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教师讲解】五大淡水湖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这里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湖泊面积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1/3。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
出示鄱阳湖景观图。
【教师讲解】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与长江干、支流相通,对长江水量有调节作用。本区湖泊都与江河相通,但泥沙淤积严重,湖泊面积显著缩小,大部分湖水深不足4米,调节河流水量能力显著下降,急需治理。
【板书】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长度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表1 中国河流和湖泊的数量
表2 中国河川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表3 中国主要河流泥沙特征表
表4 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
表5 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
《长江》教学[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教学难点]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说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说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教具]电脑多媒体+自制的CAI课件[教学设想]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教 学 内 容
学 生 活 动
目 的 要 求
展示思考问题
1、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称?
阅读课文P74页
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
2、你能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中国地形图中分别指出长江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吗?
看地图册“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地形区;
分组交流,统一答案;各组代表发言
(突出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总结、扩展深化
长江的水量为什么这么大?(地处亚热带,雨期长,降水多。)
学生发言
(过渡)
千里长江,蜿蜒流长,都经过哪些地区呢?
展示中国政区图、地形图动画
1、在政区图上,将长江自源头至河口,沿线11省版面用不同颜色依次显示;
2、在地形图上,先显示三大阶梯分界线,再将长江流经的5大地形区版面也用不同颜色依次显示
随着演示,在练习题上写下各省或地形区的名称。(练习题第 一 题)
眼、手、脑并用,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当堂消化、巩固。
(过渡)
学习一条河流,除了要了解其源头与河口、流经地区外,还应知道各河段的划分及其水文特征,以及对人类的利与弊。
展示思考问题
1、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所在省?2、各河段的名称?3、上、中、下游支流及干支流汇合处的重要城市?
阅读课文P75页;看课文P74页图5.8;讨论交流,互相纠正。
1、宜昌(湖北)、湖口(江西);2、通天河、金沙江、长江、川江、峡江、荆江、扬子江;3、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及其支流;宜宾、重庆、武汉、城陵矶、湖口。
展示动画
以上各知识点自源头向下依次显示
看完演示,做练习题二
巩固落实
复习旧知识(过渡)
长江与南方其它河流有哪些共同特征?(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学生一起回答
那么,长江上中下游各段又有哪些特征呢?
展示
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
指出各段落差多少
提示学生
长江干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哪儿?丰富的原因?
集体回答:源头至宜宾所在的上游,地处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6000多米。
此段流经哪些地形区?水流有何特征?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多急流、峡谷。
三峡指哪三峡?位置在哪儿?三峡大坝建在哪一峡?
学生做练习三中的第1题
总结
上游水文特征:峡谷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提示学生
中游流经什么地区?水流特征如何?
展示
中游流经地形区全貌——中游平原;引导学生观察“荆江”的“九曲回肠”特点
提示学生
平原地形与曲流的形成有何关系?(三峡急流在惯性作用下,左右摇摆,形成曲流。)
总结
中游水文特征:多支流,水量大,地势低多湖泊,多曲流。
提示学生
长江进入湖口以下,完全处于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上,水文特征又会怎样呢?(江阔水深,水流平稳,航运便利。)
总结
下游水文特征:江阔水深,终年不冻
(过渡)
长江各河段各有特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呢?
播放三峡建设、大江截流片段
为什么要斥巨资建三峡大坝?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抛砖引玉,了解学生知道多少
展示问题
长江干支流上还有哪些水力工程?加速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哪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阅读课文P75-P76页;小组讨论,交流见解;
自学结合互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闪现三峡位置、干支流上的水电站
二滩、龚嘴、铜街子、宝珠寺、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五强溪、东江、安康、丹江口、万安水电站
做练习题三中的读图练习
巩固落实
总结归纳
长江的奉献(水能、供水、水运)
展示思考问题
简述长江供水、灌溉功能
学生自发回答
教师总结
两岸生产、生活用水;南水北调;全流域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60%
展示思考问题
长江的奉献有三,我们学习了“水能”、“供水”,还有一大贡献是“水运”,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78-79页,总结出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水运的自然条件和航运特点?
阅读课文,归纳整理;小组交流;消化巩固
师生共同回顾长江的三大贡献;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来看,长江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过渡)
播放录相片段
长江近年特大洪水与解放军抗洪抢险场面
让学生知道洪水无情,人有情,了解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
展示思考问题
1、长江洪水威胁最严重地区?
2、长江形成洪水威胁的原因?
3、我国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P77页-78页课文;小组讨论交流要点;各组代表发言。
展示正确答案,简要讲解
1、长江洪水威胁最严重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2、长江形成洪水威胁的原因:①洪水的来源:②长江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遭破坏。③中游的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不畅,泥沙沉积,形成长江的“地上河”,每到汛期,河水排泄不畅,水位抬高,加剧了两岸的险情。
3、我国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采取的措施:①工程措施: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修建许多水库;重点治理川江和荆江河段,疏浚长江航道;兴建三峡水利工程;②生物措施:建设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保持水土;③疏浚航道的同时,加强港口建设;④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建设沿江经济带。
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长江水文特征的学习,使我们对长江的功与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课后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落实好。
[课堂小练习]
一、长江流经的地区
1、流经的11个行政区,自上游向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的地形区,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第一大河_____________ 长度_____________ 流量_____________ 流域面积_____________。
[板书纲要]
长江的水文特征
1、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
2、中游:多支流,水量大,地势低多湖泊,多曲流。
3、下游:江阔水深,终年不冻。
长江的功与过
1、长江的奉献 水能 供水 水运
2、长江的水患 成因 治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当堂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黄河
引言
1.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请一学生朗诵《黄河颂》
“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全文见参考资料]
2.黄河——举世闻名的“害河” 宣读史料记载:解放前的2000年间,黄河溃堤决口1591次,较大改道26次。提前看黄河泛滥图,北面殃及海河,经海河大沽口入海,南面曾夺谁入江,这条变化无常的大河,滚滚浊流不知冲毁了多少良田沃土,吞噬了多少生命财产。
3.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
一、中国第二长河
1.读“黄河水系图”找出:(1)发源地;(2)流经省、自治区;(3)源头卡日曲和支流渭河、汾河;(4)划分上、中、下游的河口、旧孟津及所在的省区;(5)注入海洋。
2.编顺口溜,背记流经省区 建议:“巴(颜喀拉)山泉水卡日曲,五千五百(千米)流程长,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穿过黄土区,豫、鲁淤成地上河,向东缓流入渤海。”
3.通过对比,完成“想一想”一题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2长河,而不说黄河是中国第2大河?[按径流量黄河排第8位,流域面积排第3位。]
注:表中①②系指中国主要河流的位次排列。表中资料来源—《中国国情大辞典》、雍万里编《中国自然地理》。
二、母亲河的奉献
1.指中国地形图 提问:你记得宁夏、内蒙古(指位置)这两个地方位于什么干湿地区吗?[干旱区]你还记得这一大片华北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吗?[黄河等河流泥沙冲积形成的]
2.讲述引黄灌溉的历史 从秦代(公元前215年)起,我国劳动人民开凿引水渠(秦渠)之后,汉朝、唐朝相继引黄灌溉农田。黄河水,使干旱土地展现出生机,塑造了“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建国后,又修建完善了排灌设施的引黄灌溉工程,形成今日的商品粮基地。至于华北平原一向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近代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啊,黄河,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
3.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 (1)看“中国地形图”。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我站在黄河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指出从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间,穿绕19个险峻的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而且集中,有利于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宣扬新中国开发利用黄河的成就。读“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说明建国以前,黄河未修建一座水坝。建国以后,实行了黄河梯级开发,建成8座大型水利枢纽、水电站。并在图上找出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水电站,以及梯级开发最密集的河段[龙羊峡—青铜峡]。
三、中国的忧患
这一段教材比较复杂,思想教育意义很重要,为此,需要明确:
教学思路: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害与不害在于是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害可变为利,需要用辩证观点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本段和下段的知识要领如下:
1.从“想一想”引入地上河 从地图上看,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比地面高,地面流水无法汇入河道。]
2.什么是地上河,看开封附近地上河示意图 问:哪里是黄河河床?哪里是地面?河床比地面低,还是高?高出多少米?[7m,一般高3~4m,有的高出10m以上]故黄河成为有名的地上河(或悬河),请看漫画“船在天上行”,问那是什么意思[人要仰望黄河,或登梯子到大堤上去看]。
3.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追溯到泥沙问题 问:你见过黄河吗?为什么叫做黄河、黄海呢?要了解这一系列问题得从泥沙谈起。(1)泥沙的来源。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①土层疏松;②植被破坏严重;③多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这些泥沙大量输入黄河中、下游。此时,请读“主动脉破裂”读一读材料。(2)含沙量。这么多泥沙输入黄河,使黄河水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每年输入下游1.6×109t泥沙,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60%,泥沙使河水浑黄,黄河也因此而得名。(3)泥沙的去路。黄河流入下游平原,流速变缓,泥沙淤积河道,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现在,下游河床仍以每年10cm速度向上升高。“做一做”,黄河淤高速度不变,再过100年,黄河河床将比开封市区高出多少米?[17m]
4.河床不断升高,黄河河水高出地面,该怎么办?[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河水]
5.中国的一大忧患——大堤随时随处有决口危险 ①黄河下游水量集中7、8月,一遇暴雨,河水猛涨,洪峰过高(陕县记录,黄河最小流量<200m3/s,最大流量1933年8月10日达22000m3/s,1843年还出现36000m3/s的特大洪水),山洪暴发,急流而下,常易决口泛滥。古都开封历史上曾6次被淹,明末一次洪水,37万人淹死34万。②历代反动统治者腐败无能,年久失修,任其泛滥成灾。当时歌谣:“三年两头发大水,万顷良田被淹没,官家年年说治水,百姓眼泪流成河”。③更有甚者,人为制造灾祸,1938年,反动派为了逃命(日寇侵入)挖开花园口大堤,整整泛滥39年,形成黄泛区,读一读“痛苦的回忆”,看一看泛滥时的悲惨景象图。
6.建国40年来的防洪工作成就 加固堤防、分洪、蓄洪,使黄河洪水年年安全泄入大海,并经过1958年22300m3/s特大洪水的考验。
四、根治黄河
1.黄河为害根源尤在 黄河大堤被迫不断加高,处于“愈险愈加,愈加愈险”的恶性循环之境地,据测算,这种局面只能再维持50年左右,总有一天维持不住。因此,必须另想办法根本治理。
2.你能不能提几条根治黄河的设想呢?议论后教师总结:
(1)治黄的关键——治沙。
(2)治黄的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3)水土保持采取的途径——①生物措施:造林种草;②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宣读“读一读”河曲县材料,看一看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圆形)地貌改造成梯田、种草植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③治理黄土高原分割到户,谁治理谁效益,输入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
(4)治沙、防洪并举 修水库,举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达到远景目标——①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②使黄河防洪能力由现在的60年一遇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昔日那种“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悲惨景象,以及黄河受诅咒的时代一去不会复还。黄河将由害河变为一条富国利民的河流。
(5)完成“想一想” ①黄河带来好处——塑造平原,灌溉农田,水能资源,孕育了中华文化。②黄河带来灾害——水灾,危及人民生命财产。③治理工作——防洪(修堤、分洪、蓄洪)治沙(水土保持、水利枢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