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我最喜欢春天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最喜欢…”“更喜欢…”表达不同程度的喜欢,会简单陈述理由。
2.听故事的时候,能注意到表达喜欢的句式,能借助图画大体听懂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对话内容。
教学难点:会使用“最喜欢…”“更喜欢…”表达不同程度的喜欢。
教学过程:(利用DVD光盘)
自学指导(一)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画中的李节。
老师边讲解,边问:
(1) 小军有哪些妈朋友?
(2) 小羊最喜欢那个季节?为什么?
(3) 小蜜蜂和苹果树分别喜欢那个季节,为什么?
(4) 小军的妈朋友是谁?它到哪里去了?
1.引导学生观擦图画,让学生说一说图画上由谁,他们可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在说话等句子,借以复习“…在…”这一句式。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句子,练读对话,解释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如:“暑假”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简单提示一下暑假里可以做什么。
指导学生读妈长句子
如:“因为秋天有很多好吃的水果”。“暑假的时候可以和家人一起出去玩。
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连读对话,读完一遍,换角色再读,多读几遍。
自学指导(二)深入学习重点句式
请学生分别扮演“小羊”“小蜜蜂”“苹果树”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李节并简单陈述理由,可以直接读句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李节。
我最喜欢春天。
我更喜欢夏天。
我最喜欢秋天。
我最喜欢冬天
(2)练习简单地陈述理由。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李节的真实喜好,并简单地陈述理由。如:我不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太冷了。
我最喜欢夏天,不用穿很厚的衣服。
布置作业:
1. 回家练一练,唱一唱儿歌:“春天在哪里”。
2. 给父母说一说图画中的“红花”“绿草”“小黄鹏”。
课后反思:
2.今天会下雨吗?
教学目标:
1. 会询问天气,能简单地谈论天气。
2. 能听懂并简单地运用“晴天”“阴天”等与天气有关的常用词语。
3. 能听懂故事中与天气相关的语句,能借助拼音,插图和教师的讲解理解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理解对话内容并重点词合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用重点句式和重点词造句。
教学过程: (一)、会话
一、导入:扩句练句,引导学生交流
(1)、你还知道哪些天气?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2)、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让学生每天关注天气,轮流说一说当天的天气情况。
二、自学指导(一)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哪里。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窗外的情况。
2.学生拼读句子,练读对话。教师解释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引导学生读好问句,读出疑问的语气。
3.“我想出去玩一会儿”是表达意愿的,相关的功能之前没有学过,可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并整体记忆,但是不作为教学的重要。
4.对话中出现的“下雨”“沙尘”是本课的重要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学习。“天气预报”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播放电视节目“天气预报”片段,引导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5.学生两人小组分角色对话。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互换角色,反复练习,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对话内容。
自学指导(二)、
让学生两人小组分角色互问互答,每个同学能机会提问:也有机会回答。“今天会下雨吗?” “今天会下雨”。明天会刮风吗? 明天不会刮风。 今天是晴天还是阴天? 今天是阴天。 还可以运用给出的词语。展开更为丰富的对话。
明天有雨吗?
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
我爸爸说,明天会下雨。
明天没有雨,明天是晴天。
今天是什么天气?
今天刮风,很冷。
背诵儿童:
“小雨沙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天气。
2. 学生拼读词语,记忆与天气有关的词语。
3. 让学生简单描述不同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如:
“今天是晴天,出太阳了,天很热。”
“今天是阴天,天上的云很多。”
“刮风了,天变冷了。”
二、 自学指导(一):听读故事
1. 播放教学光盘,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李节发生的事情,故事里都有谁。
2. 引导学生依次观察5幅图画,说一说每个场景分别是什么天气。
3. 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其中,“窝”“树枝”“草丛”“发抖”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借助图画理解。
4.学生再次观察教学光盘,跟读故事。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朗读的时候可以分为两个角色,一个角色主要朗读描写天气的部分:另一个角色主要朗读小麻雀的活动,注意读好心理活动的语气。
三、 自学指导(二)唱一唱
1. 这首歌曲的歌词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小雨”“说话”“长大”等词语学生都已经学过,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种子”“出土”的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儿歌的整体含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快要发芽的欢快心情,教师多唱几遍,让学生跟唱,并随着音乐律动。
2. 教师可以将这首歌作为课间休息的旋律。或者作为课间活动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反复跟唱,使学生更加熟悉这首歌。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3.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有……”进行说明:会使用”我最喜欢……”表达程度最高的喜欢,并能简单地说明喜欢某事物的理由。
2.听故事的时候,能听懂常见动物的名称和“有……””我喜欢……”等句式:能借助图画大体听懂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对话内容并重点词和重点句式。
教学难点:用重点词和重点句式造句。
教学过程:
一、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邀趣。
1.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去过的同学,在动物园看到那些动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活动”中的图片,说一说自己在动物园见过的动物。
2.教师读对话或播放教学光盘,学生初步了解对话内容。“狮子”“老虎”“熊猫”等动物园里常见动物的名称,是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借助“活动”中的图片,说一说巴克提看到了动物园里的那些动物。
3.学生借助拼音读句子,教师适当讲解。如,教师解释“周末”就是周六,周日。引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再分角色练习对话。
二、自学指导(一):会话
课前准备:相关词语的卡片(正面是图画,背面是加注拼音的词语)。
1. 学生看图,把知道的动物名称大声说出来。
2. 学生拼读词语。教师可以做动作演示某些动物的特征,如,孔雀开展的大尾巴,企鹅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袋鼠一跳一跳的样子。引导学生边读相关动物名称边做动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
3. 游戏:看卡片说词语。
教师刮序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大声说出相应的名称。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学生两人小组,一人出示卡片的正面图画,另一人说出相应的动物名称,两人交替进行练习。逐渐熟练后,教师组织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记住的词语多。
三、自学指导(二):活动
(扩展练习)1.一年级上册的听说课已经学习过水果,科目等类别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重点句式,谈论对水果,科目的喜好,并简单地陈述理由。如:
“我最喜欢葡萄,因为它很甜。”
“我最喜欢樱桃,它红红的,特别可爱。”
“我最喜欢美术课,可以画画.”
“我最喜欢音乐课,因为我最爱唱歌。”
2. 句式练习。教师依次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使用“卡片上有……“的句式说句子。学生从词语卡片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用“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简单陈述喜欢的理由。
四、自学指导(三):听读故事
(课前准备:小象,狮子,老虎等动物的头饰。)
1.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看到了那些动物,借以复习动物的名称。
2. 教师读第一自然段,讲解大致意思。如,可以用生活中的实列解释“百货商店”的意思。
3. 学生借助拼音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教师适当讲解。如。借助图片讲解“草原”
“树林”“竹林”“小河边”的意思。引导学生用“……有……” “……最喜欢……”等句式,说一说草原上,树林里,竹林里,小河边各有什么动物,他们分别最喜欢什么东西。如”
“草原上有狮子和老虎。”
“狮子和老虎最喜欢肉。”
4. 学生借助拼音读第六自然段。教师可以提问:“小象为什么那么高兴?你们猜一猜它的商店里会卖什么东西?”
5. 学生看图听故事。教师指几名学生上台戴头饰表演故事。
五、自学指导(四):读儿歌
1.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图中有哪些动物。
2.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注意读准动物的名字。然后说一说小姑娘在动物园看到了那些动物,这些动物干什么,相机借助图片学习“海豹” “小鹿”等词语。
3.教师范读儿歌,并适当讲解。如。可以借助图片解释,“闲不住” “树上歇”的意思。
4.教师指几名学生,开火车读儿歌。然后学生分组开火车读儿歌,还可以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好。
布置作业:熟读儿歌“动物园”。
课后反思:
4.我们班的人比你们班的人多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比……” “……比较……” “……和……一样……”等句式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比较。
2. 能听到并使用“大”“小”“多” “少”等常用的具有对比关系的形容词。
3. 听故事的时候,能听懂表示比较的句子:能借助图画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4.
教学重点:
1. 重点句式。“我们班的人比你们班的人多”。
“1号车比较小。”
“猴子和兔子一样多。”
3. 重点词语。常用的具有对比较的形容词,如“大”“小”
“多” “少”。
教学过程: 会话
一、 导入:
1.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
2. 学生自主拼读对话。教师适当讲解。如。“接”,教师可以提问:“放学后谁接你回家?”
3.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中已经学习过“比尾巴”这篇课文,对理解“比”的意义有一定基础。
提示学生如何进行比较。可以说“……比……”.如:“我们班的人比你们班的人多”。也可以说“……比较……”.如:“1号车比较小” “2号车比较大”。
4. 学生两人小组分角色对话。教师指几组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对话,及时评价。
二、自学指导(一):会话
(学生两人小组对话,巩固词语)。
“大象比兔子大”。 “兔子比大象小。”
“猴子比小鸟多。” “小鸟比猴子少。”
“长颈鹿比熊高。” “熊比长颈鹿矮”。
1. 先在图中找出自己知道的词语。如,“大”“小”“多” “少”“高”“矮”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
2. 学生自行拼读词语,并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表述某种特点,如,“大象高”“兔子的尾巴短”。
3. 引导学生用“……比……” ……和……一样……”的句式,对图画中的动物进行比较。如。“猴子的尾巴比兔子的尾巴长”“狮子和梯子一样多”,可以采用开火车的方式,学生依次说。教师及时评价。
三、自学指导(二):听读故事
扩展练习。教师可以出师多幅具有对比关系的图片,或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多角度地练习之前学习过的具有对比较的形容词。 也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或是学生互问互答方式。如:
“老鼠比老虎小”。
“铅笔比橡皮多”。
“文具盒和书包一样多。”
“你的铅笔和我的铅笔哪个长?” “你的铅笔长”。
1. 学生借助拼音读故事的题目。教师解释题目的含义:“吹牛就是说大话的意思”。
2.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画的内容。教师引导学注意观察玩具士兵和长颈鹿的高度,问一问学生,“玩具士兵和长颈鹿谁更高”。
3. 学生听教师读一,二自然地,然后说一说听到了什么。教师适当讲解。如。可以剑起大拇指示意什么是“厉害”。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听懂了故事。如。“小朋和小刚在吵什么呢?”“小明说自己的玩具士兵有多高?”
4. 学生观察第二至第四幅图,借助拼音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听懂了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重点句式进行回答。
“小刚的玩具士兵有多高?” “他们和天山一样高。”
“小明的玩具士兵有多少?” “他们和草原上的草一样多。”
“小刚的玩具士兵有多学少?” “他们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5. 学生看图,听教师读第六,七自然段。教师适当讲解。
6. 教师读故事或播放教学光盘,学生再次感知整个故事。可以鼓励学生跟读。
展示:读儿歌
1. 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是什么动物,它们什么身体部位比较长,以便复习以前学过的动物和身体部位的名称。“虾” “胡子”等词语,可以借助图片理解。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 学生两人小组,一人独问句,一人读答句。读完一篇,互换角色,多读几篇。
4. 教师带领学生边读儿歌,边指自己的身体部位。
布置作业:背诵儿歌比腿长
课后反思:
5.你会打乒乓球吗?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会……” “不会……”的句式谈论有能力/无能力的情况。
2. 能听懂并使用“打羽毛球“ “踢足球”等与体育运动的常用词语。
3. 听故事的时候,能听懂表达有能力/无能力的句子和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常用词语:能借助图画大体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1. 重点句式。“你会打乒乓球吗?”“我会打羽毛球。”
2. 重点词语。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词语,如“打羽毛球”“踢足球”“跑步”。
教学难点:
用重点词语和句式造句。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对话发生的场景。
1.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话。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释“运动会”“报项目”等词语。“打羽毛球”“打乒乓球”在本课“活动”部分列出,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活动”中找一找,借助图画理解。
2.教师领读对话,学生跟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
3.学生两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互换角色练习。
4.扩展练习。引导学生使用新学的句式谈论日常生活的某种能力。
“你会洗衣服吗?” “不会。”
“你会扫地吗?” “会”。
“我会擦桌子。”
“我不会画画。”
“我不会打篮球。”
自学指导(一):
会话
把全班学生分四组个小组引导学生使用“我会……” “我不会……”的句式谈论体育运动。
课前准备:相关词语的卡片(正面是图画,背面是加注拼音的词语)。
1.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试着说一说图画中有哪些体育运动。
2. 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借助图画理解意思,识记词语。
3. 学生俩人小组合作学习,一名学生盖住图中的文字,另一个学生说出相关词语。然后两人学生交换角色练习。
4. 开展“你举我说”的游戏。教师随机挑选卡片举起,学生立刻说出图片上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5. 复习句式,巩固词语。可以让学生自由练说,如:
“我会打篮球”。
“我会拍皮球。我能拍100下。”
“我不会踢足球。”
“我不会打羽毛球。”
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句式,表达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喜好,如:“我喜欢跳绳。”
“我不喜欢打羽毛球。”
自学指导(二):
听读故事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会那些体育运动,教师顺势夸赞学生:“你会打篮球,你会跳绳,你会踢足球,你们都很厉害。”
1. 学生借助拼音读故事的题目。教师可以提问:“这里的 (你)是谁呢?他什么很厉害呢?”激发学生对听故事的期待心里。
2. 教师读第一自然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听懂了故事。如:“故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老师让同学们做什么?”教师跟着学生理解的情况讲解语句。
3. 学生借助拼音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会……”的句式,说一说小凯,小芳,小新,小江会做什么。如:“小芳会跳绳。”“小新波河很厉害。” “小江跑步很快。”
4. 学生借助拼音读第六,七自然段,说一说小华厉害在哪里。教师引导读课题,回答“你”指的是谁。
5. 播放教学光盘,学生再次感知整个故事。鼓励学生跟读。
读儿歌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将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向教师提问。
2.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理解儿歌内容,如“竹竿”“墙角”。
3. 教师领读儿歌或教学光盘播放儿歌,学生跟读。
布置作业
背诵儿歌:明年和你一样高
课后反思:
6.你们周末打算干什么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打算” “准备”等词语说出自己的打算。
2. 能听懂并运用,“公园” “商场”等与公共场所有关的常用词语。
3. 听故事的时候,能听懂与公共场所的词语:能借助图画大体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1.重点句式。“你们周末打算干什么?”
“我打算去书店买书。”
“我准备去青少年活动中心练歌”
“我要和家人一起去公园玩。”
2.重点词语。
与公共场所有关的词语,如“公园”“动物园”“电影院”。
教学难点:
用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式造句。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扩展练习,真实对话。先是师生问答,然后学生互问互答。
“你周末打算干什么?” “我周末……”
“你今天晚上打算干什么?” “我今天晚上……”
(一) 会话
1. 学生借助拼音拼读课题。
2. 引导学生借助“活动”部分的图片和经验学习新词语“书店”“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园”。
3. 学习使用“打算”“准备”“要”等表达打算。
“我打算……”
“我准备……”
“我要……”
4. 学生自由拼读对话,画出不懂得地方。教师解释句子的含义,并示范带读。
5. 重点词语运用。学生交流:这个周末他们打算干什么?
“巴克提周末打算干什么?” “他打算去书店买书。”
“加娜尔周末打算干什么?” “她准备去青少年活动中心练歌。”
“买买提周末打算干什么?” “他要和家人一起去公园玩。”
6.学生两人小组份角色对话。教师指几组学生学生到前面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 活动
课前准备:公共场所的图片:相关词语的卡片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不同公共场所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然后将带拼音的词语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
2. 全班学生拼读词语,对照图片学习新词语,记忆各个公共场所的称说方式。
3. 将词语卡片从黑板上取下来,只保留图片在黑板上,然后指学生上台,用教鞭乱序指点图片,全班同学随机说出这名学生指的是什么地方。
4. 4.运用词语。指学生上台,先指着图片称说地点,然后说周末打算去那地点做什么。如:、
“电影院 周末我打算去电影院看电影。”
“超市 周末我准备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
5. 第二部分“活动”的词语,也可以玉第一部分“会话”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先让学生了解公共场所的名称,再开展会话教学,以便学生在会话中灵活运用这些词语。
自学指导(二)
学生两人小组,互问互答。如“你明天打算干什么?”
“我明天打算去……..(某个地点做什么)
“我明天准备和……一起去…….(某个地点做什么)”
(三) 听读故事
1. 学生借助拼音读故事的题目。教师解释题目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观察几幅图画,说一说图画上有什么,它们在哪里干什么。
3. 听教师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说一说听到了什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听到了故事内容。如:“故事里有几只兔子?”“它们住在哪里?”“它们的名字是什么?”
4. 听教师读后面的故事或观看教学光盘,然后借助图画的内容,说一说自己听懂了什么。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如:“它们都去哪儿?”“它们在哪儿干什么?”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不断地复习运用本课新学的词语。
5. 如果学有余力,可以让学生借助图画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 读儿歌
1. 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小朋友们在哪里做什么。
2. 教师朗读儿歌或播放教学光盘,学生朎听,感受汉语的音读美。
3. 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儿歌,将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向教师提问。
4. 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 播放教学光盘,学生边跟读边做动作。
布置作业:
熟读故事:地球旅行
课后反思:
7.请问到书店怎么走
教学目标:
4. 会使用“请问……怎么走” “……远不远”等句式询问方向,距离。
5. 听故事的时候,能听懂问路,指路的句子,能借助图画大体听懂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重点句式。“请问到书店怎么走?”
“从这条路往北走,到十字路口向左转。”
“远不远?”
教学难点:
用本课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式造句。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学生两人小组分角色练习对话中的重点句式。
“请问到书店怎么走?” “从这条路王北走,到十字路口向左转……”
“远不远?“ “不太远……”
会话
1.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对话的场景:古丽娜和妈妈走路在大街上,不太认识路,古丽娜向路的阿姨问路。
2. 教师逐句讲解对话内容。讲到“往北走”等表示方位的语句时,教师以手势示意以帮助学生理解。
3. 教师领读对话,学生跟读。
活动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对话场景。在第6课学习过公共场所的名称,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图画中看到了那些公共场所,有多少个:“十字路口”。
2. 学生拼读问路,指路的列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指一指“银行”和“十字路口”,以便理解对话的内容。
3. 替换联系。学生用图画中公共场所的名称替换问路的目的地。教师先示范指路,然后学生练习指路。
“请问到哪邮局怎么走?“ “一直往前走,过两个红绿灯,左边就是邮局。”
“请问到电影院怎么走?” “|往前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右边就是电影院。”
“请问到商场怎么走?” “往前走,到第一十字路口,左边就是商场。”
“远不远?” “不远,走路十分钟就到了。”
自学指导(二)
学生两人小组分角色练习,一人问路,一人指路。然后互换角色练习。角色可以指几组学生党众表演对话。
听读故事
课前准备:袋鼠和长颈鹿的头饰。
1. 讲述情景,引出故事,激发学生听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动物,猜一猜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2. 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借助图片回答教师的问题。如:
“袋鼠在哪里打电话?”
“他在给谁打电话?”
“它为什么给长颈鹿打电话?”
3. 教师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并引导学生陈说本课的重点句式。
“你家怎么走?” “我家就在公园的旁边。”
4. 学生借助拼音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教师提问:“袋鼠说它的家在哪里?长颈鹿到哪里了?它找到袋鼠的家了吗?”
5. 学生借助拼音朗读第六,七自然段,教师适当讲解。如:“袋可以指着对面的建筑,人讲解“对面”的意思:指着学校的某个建筑的顶,讲解“屋顶”的意思。
6. 教师读故事或播放教学光盘,学生看图听故事。
7. 指两名学生上台,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可以多指几组学生上台表演。
唱一唱
1. 学生观察图画,了解歌曲的主任公:小孩和警察。
2. 学生看图,听教师常歌曲。学生提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适当讲解。
3. 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试着跟唱。
布置作业:背诵儿歌:一分钱
课后反思:
8.我画了很多种颜色的花
教学目标:
6. 会使用疑问代词“什么” 询问颜色。能说出一些日常物品的颜色。
7. 能听懂并称说,“红色” “黄色”“蓝色”等常用的颜色词语。
8. 听故事的时候,能听懂与颜色和水果有关的词语:能借助图画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1.重点句式。“你画了什么颜色的花?”
“我画了红色的花。”
2.重点词语。
与颜色有关的词语,如“红色”“黄色”“蓝色”。
教学难点:
用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式造句。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扩展练习。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之间合作问答。
“你的橡皮是什么颜色的?” “我的橡皮是黄色的。”
“他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他穿的是红色的衣服。”
会话
1.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对话的场景。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加娜尔和李杰在哪里,它们的桌子上有什么东西。
2. 学生拼读对话。教师逐句讲解对话。对话中出现的词语“画” “画画”等在一年级上册,下册语文课文中出现过,一些有颜色的词语学生也已经相关,可以利用插图或是先准备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 学习新词语。可以借助第二部分“活动”中的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红色”“黄色”“蓝色”“紫色”也可以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列子丰富学生的理解。如,蓝色的天空,黄色的香蕉。
4.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理解重点句式。如:
“李杰画了什么颜色的花?” “李杰画了红色的花.”
“加娜尔画了什么颜色的花?” “加娜尔画了很多颜色的花。”
5.学生两人小组分角色练习对话。指几组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对话,并及时评价。
活动
1. 了解学清,激发兴趣。本课学习的颜色有关的词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在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颜色。
2. 学生拼读词语,借助图片识记词语。
3. 学习新句式。列句中的词语,如“书包”“什么”,学生已经多次接触。非常熟悉,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是什么颜色的”来询问颜色,用“……是…..色的”进行回答。
4. 学生两人小组合作巩固词语,练习对话。
“你的书包是什么颜色的?” “我的书包是黄色的。”
“ 你的铅笔是什么颜色的?” “我的铅笔是红色的。”
“你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我的衣服是白色的。”
自学指导(二)
学生几人小组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以此说自己某件物品的颜色。
“我的橡皮是蓝色的”。
“我的鞋是粉红色的。”
听读故事
1.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画,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重点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颜色的东西。
2. 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借助图片了解大意。
3.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孵化,让学生猜一猜小男孩在说什么。学生借助拼音,朗读第二自然段。
4. 引导学生观察第三幅画。学生借助拼音,朗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说一说图片中的糖果都有哪些颜色。
5. 教师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使用与颜色有关的词语,同时复习果类的词语。如:
“葡萄味的糖果是什么颜色的?” “葡萄味的糖果是紫色的”
“黄色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 “黄色的糖果是香蕉味的。”
6.教师读故事或播放教学光盘,学生再次感知整个故事。鼓励学生跟读。
读儿歌
1. 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了几个娃娃,分别有什么特点。
2. 教师朗读儿歌,学生朎听。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儿歌的词语。如。教师可以指着自己的皮肤,解释“皮肤”的意思。可以让学生亲密地手拉手,解释“亲亲热热”的意思。
3. 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图画中“五个胖娃娃”的肤色,“物质彩笔”的颜色,复习本课重点词语。
4. 教师领读儿歌或播放教学光盘,学生跟读儿歌。
布置作业:背诵儿歌:五个胖娃娃
课后反思:
9.这里的蔬菜真多呀
教学目标:
9. 会使用副词“真” “挺”“有点儿”对事物进行简单的评价出。
10. 能听懂并称说,“白菜” “芹菜”等与蔬菜有关的常用词语。
11. 听故事的时候,能听懂与蔬菜有关的词语和表达评价的句子:能借助图画大体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1.重点句式。
“这里的蔬菜真多呀。”
“黄瓜和白菜挺新鲜的。”
2.重点词语。
与蔬菜有关的词语,如“白菜”“芹菜”“菠菜”。
教学难点:
用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式造句。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扩展练习。
1. 借助教室陈设,身边的文具等练习运用新学的句式。
“这椅子有点儿矮。”
“这桌子有点儿高。”
“这水桶有点儿小。”
“这块橡皮挺大的。”
“这把尺子挺大的。”
“这支铅笔真短啊!”
2. 借助水果,动物图片练习运用新学的句式。
“长颈鹿真高呀!”
“大象的鼻子真长呀!”
“孔雀真漂亮。”
“熊猫挺可爱的。”
“这苹果有点儿红。”
“西瓜有点儿小。”
会话
课前准备:水果,动物的图片。
1. 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对话的场景:加娜尔和妈妈在菜市场买菜。学生说出“超市”等场景也算正确。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解释“蔬菜”的意思。
2. 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上画了那些蔬菜。
3. 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话。可以让学生把“会话”中的蔬菜类词语圈出来,借助“活动”中的图片试着理解词语。
4.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解释对话中的表示程度的词语。如,教师出师两个苹果的图片,一个有点儿大,一个非常大,通过对两个苹果的评价,帮助学生体会“有点儿”和“很/真/挺”在程度上的差别。
“左边这个苹果真大!”
“右边这个苹果有点儿大。”
5. 教师领读对话或教学光盘播放对话,学生跟读。
6. 学生分角色练读对话。
活动
1. 学生看图,不看图下的词语,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蔬菜名称。
2. 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
3. 学生两人小组合作学习。一人盖住书中的文字,指着图,另人说出这是什么蔬菜。然后两人互换角色练习。
4. 在活动巩固词语,并复习以前学过的句式。如,学生两人小组练习问答:
“这是什么蔬菜?”
——“这是什么蔬菜?”
——“这是萝卜。”
——“这是冬瓜。”
——“这是茄子。”
自学指导(二)
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吃过的没吃过的蔬菜。如:
“我吃过洋葱,南瓜,胡萝卜。我没吃过芹菜,菠菜。
听读故事
1. 学生拼读题目,教师借助第一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