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共几课时
2
执教日期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意义和作用。
2.初步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教学资源
● 教材开发
利用课本插图。
● 相关资料
古往今来,名人大都有一个好记性,但仍十分注重做笔记,并且有的笔记颇有风趣:
蒲草笔记
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树干笔记
南北朝时的任未,外出求学时无钱住客店,便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然后削荆条为笔,以树汁为墨水,读书做学问。因买不起纸张,便把书中的优美词句写在树干上,等有钱买到纸后再抄录下来,后人将此树林称为“经苑”。
布袋笔记
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的诗人。
陶罐笔记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避乱江华亭时,躬耕于田野,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读书。每有所感,就取出随身带来的笔砚,在树叶上记下来,并将树叶笔记放入准备好的陶罐中,埋入树下。经过10余年的积累,竟有树叶笔记数陶罐。后经加工整理,终成颇有学术价值的《南村辍耕录》。
毛主席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 学生经验
有些学生已经养成读书做记录的习惯。
预习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有关读书方法的资料。
2.想一想:以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有什么好方法吗?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故事导入。
1.学生听故事。
2.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启发。
3. 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4. 让学生明白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二、指导观察,学生掌握做笔记的方法。
1.学生观察第一页的图,了解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 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学生明白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掌握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①摘抄。②编写提纲。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
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以及名人的故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提起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①摘抄。②编写提纲。③写读后感。
(1)摘抄。
内容:好词佳句,名人名言,科普知识……
方法:分门别类的摘抄。
种类:标准卡片、自制卡片或摘抄本。
(2)编写提纲。
华罗庚曾说:“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那么怎样变薄呢?交流。
A.整理资料。相关的资料很多而凌乱,需归纳、总结。
B.理清脉络。如果文章很长,文章大体的脉络理清,掌握主要内容。
C.读书卡片。注明题目、作者信息、写作目的、各段内容、阅读体会。
(3)写读后感受。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出示两篇读后感范文,读读想想,读后感的写法。
A.要有真情实感
B.可以结合读过的文章内容
C.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D.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
(4)除以上三种外,平时我们还要注重——随文批注。(语文课堂学习中)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
1.你觉得平日里做读书笔记时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2.古往今来,名人大都有一个好记性,但仍十分注重做笔记,并且有的笔记颇有风趣,课前查阅了资料,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四、作业设计
请学生拿出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摘抄。或者选择暑假里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写一片读后感。
作业设计
A.请学生拿出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摘抄。
B.选择暑假里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写一片读后感。
教学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共几课时
2
执教日期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使用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2.使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资源
● 教材开发
利用课本插图。
● 相关资料
各种类型的工具书及作用。
● 学生经验
学生手头使用的工具书很多,使用起来很方便,引导学生对工具书进行正确取舍,选择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并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工具书。
预习设计
1.到家里或者书店去留心有哪些工具书,并了解它们各自的用途。
2.着重了解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的使用。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学生先观察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怎样购买、借阅工具书。
2.观察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并购买。
2.回家查词。
3.小结。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总结: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预习《师恩难忘》一文,不理解“戛然而止”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四、作业设计 A. 运用工具书理解《师恩难忘》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的意思。 B. 请学生结合本课学习,完成《师恩难忘》的整理预习课文、课中笔记、课后笔记三个环节。
作业设计
A. 运用工具书理解《师恩难忘》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的意思。 B. 学生结合本课学习,完成《师恩难忘》的整理预习课文、课中笔记、课后笔记三个环节。
教学内容
1.师恩难忘
共几课时
2
执教日期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田老师讲述的故事,并能表情自然、声音响亮、通顺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难点: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朗读感悟,体会师生之间的情义。
教学资源
● 教材开发
引领学生把“恩”字找到,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找到了“恩”的内涵,才能读懂课文。
● 相关资料
毛泽东尊师的故事
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尊师方面, 也为我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家乡念私塾, 当时有一位教他的老师叫毛宇居。这位老师感到毛泽东天资聪慧, 机敏过人, 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這位老师。1959 年, 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 请韶山的老人吃饭, 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這位老师敬酒时, 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 ”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 应该应该!”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刘绍棠,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刘绍棠四十余年的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他创作的洋洋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不少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 学生经验
学生了解一些尊敬师长的故事,对描写教师的文章也不陌生,自己也有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关于“师恩”的理解在文学与生活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
预习设计
1.预习课文,运用工具书理解《师恩难忘》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的意思。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下来。
3.搜集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或名人名言。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3.理解词语。
4.检查自学情况。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浏览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小作者第一次见到田老师是怎样的感情呢?
2.想想为什么会敬佩老师呢?
3.从这几点,你看出田老师哪些值得敬佩的地方呢?
4.练习朗读。
六、生字教学
1.学生认读“歇、滋、醒”这三个字。
2.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学生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这三个字。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3.理解词语: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词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描红纸 恍如 惊醒 拐杖 教诲之恩 正月
(3)理解词语意思
1.方言的理解:念叨、歇歇脚、娘儿俩
2.理解成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预习时要求查字典,意思你写在书上。)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浏览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我”听得入了迷,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这件事发生在作者不满6岁的时候,而且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了,但它在作者的脑海里却一直那么清晰,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第一天见到田老师的情景。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小作者第一次见到田老师是怎样的感情呢?(敬佩)(板书)敬佩
3.为什么会敬佩老师呢?(投影)一位教师,教四个班;17岁就开始教书了; 口才、文笔都很好。
4.从这几点,你看出田老师哪些值得敬佩的地方呢?(板书)能力强;经验足;才学出众。
应该怎样朗读呢?
让我们怀着敬佩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吧!(反复朗读)
六、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歇、滋、醒”这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歇”字左右等宽,其它两个字有左窄右宽也有左宽右窄。
教师范写“歇”,提醒学生注意左右等宽。
3.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作业设计
A.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
2.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分别造一句话。
B.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
2.运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这四个词写一段话。(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写,也可以自我创设一个情境描写下来。)
教学内容
1.师恩难忘
共几课时
2
执教日期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能领悟课文以具体的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并模仿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朗读感悟,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有较深的理解,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词句的理解。
教学资源
● 教材开发
引领学生把“恩”字找到,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找到了“恩”的内涵,才能读懂课文。
● 相关资料
毛泽东尊师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
● 学生经验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师恩”故事。
预习设计
1.预习课文,运用工具书理解《师恩难忘》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的意思。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下来。
3.搜集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或名人名言。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循情——读词悟句
1.学生读词。
2.学生读句。
3.设疑。40年后的刘绍棠已经年近半百,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二、探文——读文悟理
1.自读三到五自然段。
2.交流,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3.再读,读好印象深刻的地方。
4.品悟。(现在,谁来说说田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5.回读。
三、入景——读图悟景
1.读图。(出示课文插图)
2.交流。
抓住:身临其境、发呆、捅、才、惊醒等词语
3.齐读第五小节。
4.介绍作者
四、入境——读恩悟情
1.引读。
2.学生交流。(现在谁说说,40年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3.小结板书。
五、回顾全文,体味写法:
1.回顾全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这份难忘的师恩的,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循情——读词悟句
1.读词。(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组词语)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深深感谢
春雨点点 恭恭敬敬
2.读句。(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读,同学们会读得更好)
(1)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__________地讲起来。我听得入了迷,恍如_____________。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_____________的故事。
(2)我仍然象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 地向他行礼。
3.设疑。
40年前的小学生是这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的,而40年后的刘绍棠已经年近半百,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二、探文——读文悟理
1.自读三到五自然段。
2.交流,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提示:
(1)田老师的故事(一个小孩子———————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2)这首有趣的小诗(一去二三里—————————八九十枝花)
(3)田老师教课的方法(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3.再读,读好印象深刻的地方。
4.品悟。(现在,谁来说说田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提示:
(1)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2)他教书很有方法
(3)他的课引人入胜,而且故事里还蕴涵着做人的道理
5.回读。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三、入景——读图悟景
1.读图。(出示课文插图)
这就是田老师的语文课,我们一起和作者走进这引人入胜的课堂。
2.交流。
抓住:身临其境、发呆、捅、才、惊醒等词语
3.齐读第五小节。
(这就是田老师的课堂!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五小节)
4.介绍作者(也正是这样的痴迷劲,使我爱上了语文,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
刘绍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四、入境——读恩悟情
1.引读。
(田老师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这些故事就像是阳光,就像是雨露——滋润着我,感染着我!至今,我还深深怀念着田老师那富有诗意的课堂——)
出示: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那个时候,我还不满6岁,可是田老师却引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很多年过去了——)
出示: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2.回读。(正因为这样,四十年后的作者当再见到田老师时,他还要——)
出示:我仍然象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3.交流。(现在谁说说,40年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4.小结板书。
这就是田老师给我的教诲之恩,它使我终身难忘,正如文章中所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板书)
五、回顾全文,体味写法: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回顾全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这份难忘的师恩的,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抓住了田老师爱讲、会讲故事这个特点,还写了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这个特点;
(2)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没有面面俱到,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除了通过“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句直接写出田老师讲故事的精彩,还通过我沉醉其中的反应来衬托,更加表现出田老师故事讲得精彩。
六、分层作业
A. 1. 完成补充习题、语文练习册第二课部分题目。2.纵观全文,说说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B. 1. 完成补充习题、语文练习册第二课部分题目。2.栽培一棵树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一个人需要更多的心血,而这心血就含在平平凡凡、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作者刘绍棠就选取了四十年前的一堂课以此来表达对田老师的敬重和怀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平平凡凡、点点滴滴,请你也选取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吧。
作业设计
A. 1. 完成补充习题、语文练习册第二课部分题目。2.说说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B. 1. 完成补充习题、语文练习册第二课部分题目。2.请你也选取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吧
板书设计:
春雨点点 滋润着我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教诲之恩 终身难忘
教学内容
2.陶校长的演讲
共几课时
2
执教日期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锻炼”“堡垒”“源泉”等词语的意思。
2.能理清第一问的层次结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段,并能仿照同样的结构模拟演讲。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为什么每天要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清第一问的层次结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段,并能仿照同样的结构模拟演讲。
教学资源
● 相关资料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 学生经验
学生对陶行知了解不多,对演讲稿这样的文学题材的认识也不多。
预习设计
1. 结合工具书、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锻炼”“堡垒”“源泉”等词语的意思。
2.搜集陶行知的资料,了解他的一些小故事。
3.搜集一些演讲稿,了解演讲稿的基本知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1.介绍陶行知
这篇课文是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
2.听演讲(录音范读)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学生自读体悟。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四、教学第一问:问身体
1.学生速读思考,为什么要先问这一问题呢?
2.指名回答
3.请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联词
4.那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呢?
“两个离不开”,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
5.学生复述,理清段落层次。
。
五、学习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3.比较组词:
一、导入
1.介绍陶行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聆听一场演讲,你想知道演讲者是谁吗?
对了,是陶行知。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全心全意办教育,他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真可以称得上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篇课文是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出示卡片“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锻炼 堡垒 稳定 激励 鞭策 源泉
专心致志 韧性 问题 否则 值勤 集体 道德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用圆圈圈出来。
(3)填充概括段意。
第一段(1)开门见山提出了(演讲的中心议题——谈每天四问)。
第二段(2—5)分别要求学生从(健康 )、(学问 )、(工作 )、(道德 )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 进步),(进步 )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原因 )。
第三段(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 )的好习惯,争取在(各方面 )取得( 长足的进步)。
四、教学第一问:问身体
1.速读:思考,为什么要先问这一问题呢?
2.指名回答出示:
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
3.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联词:因为……有了……才有……否则……都……
4.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不能用一个句子,代替“否则”?(要不然)
5.那谁能用“有了……没有……”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有健康的身体和没有健康的身体的区别呢?
6.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有好的身体真好啊!那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呢?
7.“两个离不开”,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
8.指导复述,理清段落层次。
先是设问,然后是解答,再是希望。
五、学习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锻、炼、德、励
3.比较组词:
陶 ( )炼( )彼( )
葡 ( )练( )履( )
六、分层作业
A.(1)完成习字册(2)运用“锻炼”的不同意思写两句话。
B.(1)完成习字册(2)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课文的第3、4、5段,在旁边写上学习心得。
作业设计
A.(1)完成习字册(2)运用“锻炼”的不同意思写两句话。
B.(1)完成习字册(2)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课文的第3、4、5段,在旁边写上学习心得。
教学内容
2.陶校长的演讲
共几课时
2
执教日期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3.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模拟演讲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 。
难点:学演讲,学自励 ,问什么, 为什么问, 希望怎么办。
教学资源
● 相关资料
陶行知的生平资料、小故事。(同第一课时)
预习设计
1.搜集陶行知的资料,了解他的一些小故事。
2.搜集一些演讲稿,了解演讲稿的基本知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陶校长的演讲。
学生复述第一问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讲读第二问:问学问
1.首先我们来看看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这样问呢?找出解答。
3.标出这段中的关联词
4.找出怎样做才能提高,标出关联词,朗读理解。举例说说该怎么做。
5.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6.指名演讲
(二)自学第三、第四问。
1.复习前两问的学习方法。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1)“问工作”部分
A.交流问什么?
B.为什么要问?
C.举例说说班级中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
D.指导演讲重点句。
(2)“问道德”部分
A.交流问什么?
B.为什么要问?
C.举例说明
D.指导演讲重点句。
(三)学习最后一段
这篇课文是总分总结构,进一步理解“每天四问”。
三、实践拓展
1.,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谁来说说陶校长讲了些什么?(陶校长要求我们每天问问自己在“健康”、“学问”、“工作”、“道德”方面有没有进步)。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陶校长的演讲。
过渡:在陶校长的演讲中第一问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请学生复述第一问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讲读第二问:问学问
1.首先我们来看看问的是什么?(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进步)
2.为什么这样问呢?(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3.标出关联词:因为……有了……才能……
4.找出怎样做才能提高,标出关联词,朗读理解
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5.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6.指名演讲
7.希望:这样我们就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自学第三、第四问。
1.复习前两问的学习方法。
A.找出论点:问什么?B.为什么要问?找出关联词。C.对我们提出的希望是什么?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说说这两段的内容,指名读,齐读。
(1)“问工作”部分
A.交流问什么?
B.为什么要问?
C.重点句填空:“这些工作( )都是一些小事,( )能培养我们的( ),锻炼我们的( ),是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