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熊猫》教学设计
关键问题分析
万泉小学 路红梅
如何借助文本,丰富学生积累,打通理解和运用?
课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直接资源,但只“照本宣科”,那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将是极为有限的,孩子将会是出自工程师手中的若干个完全相同的零件,毫无丰富、个性可言。针对学生的年段特点,我精心设计教学,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的训练和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
在理解“珍稀”一词时,我适时引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动物濒临灭绝的图片和资料,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词语背后的故事。
在描写大熊猫的外形时,课文运用了一些极具感情色彩的叠词,如:胖乎乎、毛茸茸……我牢牢把握住了这一教学契机,在读词时,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引导学生把词语送回文中去感受。再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听读去比一比:(1)大熊猫的身子胖乎乎的……(2)大熊猫的身子很胖……哪一种说法更能让人感受到大熊猫的可爱?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顺势引导学生学着书上的表达方法也来说说“露珠、星星、小草、太阳……”是什么样的,在引导和相互启发下,学生尝试表达:“露珠亮晶晶的、星星亮闪闪的、小草绿油油的、太阳红彤彤的……”一个个鲜活的表达丰富着学生的积累。
教学,最需要的是恰当的时机,才能很好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奋点,才能让学习更有实效。我适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上这些生动的词语,来讲一讲画面中的景象:“早上,太阳 的,小草 的,小露珠 的,一只 的大熊猫坐在草地上吃竹子。一对 的黑耳朵真可爱!”学生的表达让画面充满了色彩,画面中的大熊猫也越发可以。此刻,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并强化学生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同时在课外知识的延伸上:我让学生收集大熊猫的资料或给大熊猫画一幅画,这样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的收获与成功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