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课 时:第六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课题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课时6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 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2.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会在观察、思考中提升解题能力。3. 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 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经验和成功感。2.教材分析本节课内
2、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学情分析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是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
3、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评价任务1. 借助大量的生活实例,理解不同语境中“最多”、“最少”的含义。2. 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3. 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 学 设 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标准学生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反思与评价环节一:复习导入活动一 复习导入用竖式计算: (1)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 )盘 ( )个能正确计算出结果,并能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学生计算,并回答出所有问题。环节二探究新知目标1:学会用有余数的
4、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出示主题图(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问题:1. 你都知道了什么?(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1. 理解“最多”、“最少”的含义。2. 分析题意,明白用除法计算的道理。独立思考。同桌互相交流 环节三: 理清思路,正确解答 目标2;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会在观察、思考中提升解题能力。 1、计算出结果2、通过计算发现:如果租5条船,还多
5、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即:5+1=6(条)归纳:在解决租船、租车、装载等问题时,计算后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结果应用商加1。检验: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6条船肯定能坐22人,解答正确。 能正确计算出结果,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会通过正确的方法检验出答案是否正确。学生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列算式。回答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环节四:巩固提升目标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1. 完成做一做第1题2. 学习做一做第2题进一步巩固用有余数的除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避免形成思维定势。 认真审题,对比第2题与例题的不同,正确计算。环节五:全课总结梳理本节课在知识方面及学习方法上的收获。在梳理全课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谈收获。作业设计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即:5+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