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浮针疗法课件.ppt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688077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针疗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浮针疗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浮针疗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浮针疗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浮针疗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浮浮 针针 疗疗 法法一、浮一、浮针疗法概念法概念 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特制的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作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针刺,针尖对准病灶,主要用以治疗局限性疼痛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像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浮针”。二、浮二、浮针疗法的形成法的形成1、临床现象:腕踝针、推拿按摩、拔火罐、得气2、科研工作:经皮电刺激之有效 皮下结缔组织是得气的形态学基础 关于腕踝针的实验工作3、文献研究:皮部理论、近治原理 以痛为输、内经刺法三、浮三、浮针疗法的法的针具具1-1 保护管套1-2 软套

2、管和针座1-3 针芯三、浮三、浮针疗法的法的针具具1-1保护套管:保护针芯和软套管不与他物接触而磨损,也可保持无菌状态。也可防止针芯在使用后对环境的污染或不小心刺破医生或他人的皮肤。1-2软套管和针座:是腹针的主要结构。软套管紧密的包裹在针芯的外部,具有足够的顺滑性和柔软度,便于进针和留针;针座是附属结构,连接软管,便于取针和留针。1-3针芯:针尖呈斜坡形,便于快速进针,后部为针柄,便于持针操作。三、浮三、浮针疗法的法的针具具浮针的规格:1、大号:长40mm、粗0.9mm;2、中号:长32mm、粗0.6mm;3、小号:长24mm、粗0.3mm;其中,中号最为常用,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肌肉丰厚且

3、病位较深处,或病痛重笃者可选用大号;头面部则可选用小号。四、浮四、浮针疗法的特点法的特点1、操作特点:按部位选点:肌筋膜触发点;在病灶周围进针;皮下进针;不要求得气;留针时间长;针尖必须直对病灶;扫散;四、浮四、浮针疗法的特点法的特点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之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肌筋膜触发点可以表现为在疼痛局部或远离疼痛部位出现的节结、条索状组织,肌肉紧张或压痛等异常症状或体征。触发点按压时可出现局部敏感痛点,甚至可引起远端疼痛,有时还可产生感传性植物神经症状及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它的产生常与内脏性疼痛、神

4、经根性疼痛及肌筋膜性疼痛有关。四、浮四、浮针疗法的特点法的特点2、疗法特点:简、便、验、廉、广和安全。简:简单易学;便:操作简便;验:取效快捷,多可针到痛消,且长期疗效满意;廉:能明显较少疗程,总治疗费用不高;广:适应症广;安全: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进行治疗,除出血、晕针外,很少见其他意外。四、浮四、浮针疗法的特点法的特点3、疗效特点主要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痛症;取效迅捷;留针时能保持疗效,且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疗效与病程关系不密切,但与病理变化关系密切;浮针疗法远期疗效较好;五、浮五、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法的操作方法刺前准备:选择针具选择体位明确病痛点确定进针点消毒五、浮五、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5、法的操作方法确定进针点的五大原则:多数情况下在距痛点6-10cm处;多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病痛在肋间,斜取肋间;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节;五、浮五、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法的操作方法针刺方法:进针:单手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运针: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将针体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此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向前运针至针体全部进入体内,针座靠近进针点处即可。然后作扫散动作:即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使针尖在皮下做扇形运动;针刺方向:针尖必须有缘而近的直对病痛部位;留针和出针:运针结束后,保留套管针于皮下,并加以固定。留针

6、时间可达2448小时。六、浮六、浮针疗法的注意事法的注意事项过于疲劳、饥饿或精神紧张,不宜进针;孕妇腰骶部及下腹部不宜针刺;小儿头顶部勿进针;有出血或出血倾向慎用或禁用;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操作时要注意严格消毒;六、浮六、浮针疗法的注意事法的注意事项留针期间,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选择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部位;痛点和进针点之间不能有关节;肢体浮肿时,疗效不佳;不将封闭与浮针疗法联合使用;操作过程中要讲究“治神”。七、浮七、浮针疗法的适法的适应症症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治疗内脏痛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

7、究 笔者于2009年-2011年采用浮针疗法在环枕线上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性眩晕,与常规针刺进行对比,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病例来源: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诊断标准:既往颈部损伤或疾病的病史;眩晕、视物旋转、模糊,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而诱发,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及枕颈部疼痛和上肢麻木等症状;颈部的疼痛;颈部扭曲试验阳性;X线检查具有颈椎曲度改变或者不稳表现。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纳入标准: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者;年龄在4075岁;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年龄小于40岁或大

8、于75岁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同时应用其他药物或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结果判定者。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中止、剔除标准:不能坚持治疗者;未按治疗方案执行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分组情况:将确诊为颈性眩晕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浮针组、毫针组,每组38例。浮浮针组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平均(4916)岁;病程最短7 d,最长5年9个月,平均(10.687.74)月。毫毫针组中男17例,女21例

9、;年龄最小41岁,最大74岁,平均(5114)岁;病程最短4 d,最长6年2个月,平均(9.977.89)月。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浮针组治疗方法:寻找肌筋膜出发点(MTrP点),一手扶额头,一手拇指指腹沿环枕线按压,寻找最痛点或不适点即为MTrP点。根据浮针理论,进针点均距P点距离35 cm,方向朝向P点的较平整的皮肤。浮针治疗每次均检查痛点位置后再行治疗。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浮针组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枕头置于胸下,小腿处垫一小枕头。取一次性浮针针具23个备用。医生手指及进针部位用安尔碘消毒。取出浮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进针点皮肤,针体与皮肤呈1525

10、角刺入,快速透皮,将针刺入皮下,略达肌层。然后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将针体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针尖略上翘,使针身与肌层平行。运针前,将针尖退回软管中并锁定,然后用右手拇指、中指握住针座,做扇形摆动即扫散。同时,以左手拿揉病变局部组织,促进针效。在运针过程中患者没有酸麻痛胀感。运针35 min,每10 min运针扫散1次,共留针30 min。同时,可令患者活动患部。尽量在眩晕全部消失后,再拔出钢质针芯,将软套管留于皮下,用输液贴固定针座,留置6 h。每天治疗1次,每治疗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注:P1、P2、

11、P3为肌筋膜触发点,A1、A2、A3为留有硬针的浮针。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毫针组治疗方法:取突出部位相对应的双侧颈夹脊穴、风池、风府、头维、百会、太阳、率谷、列缺及四神聪。嘱患者俯卧位,用0.30 mm4075 mm毫针针刺,方向为直刺,针刺双侧颈夹脊穴时,针尖应略向中线方向。手法以捻转为主,行平补平泻法,各穴局部有酸麻胀重感,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给予TCD超声检查(FD-T98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测定),将探头置于枕窗测定椎

12、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疗效标准:按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以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作为参数)进行评定,其中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满分30分,得分越高病情越轻。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八、浮八、浮针疗法的

13、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治疗结果:经秩和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浮针组疗效优于毫针组。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治疗结果:浮针组首次起效时间短于毫针组(P0.01)。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t=7.12,P0.01;首次治疗后组间相比,t=6.24,P0.01,说明浮针组首次治疗及2个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均优于毫针组。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t=2.78,P0.05,说明浮针组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更明显。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t=2.65,P0.005,说明浮针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更明显。八、浮八、浮针疗法的法的临床研究床研究结论:浮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疗效。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