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三空间”视域下出版社与文旅项目合作路径研究——以故宫出版社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7553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空间”视域下出版社与文旅项目合作路径研究——以故宫出版社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三空间”视域下出版社与文旅项目合作路径研究——以故宫出版社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三空间”视域下出版社与文旅项目合作路径研究——以故宫出版社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7文化产业“第三空间”视域下出版社与文旅项目合作路径研究 以故宫出版社为例罗豫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摘要:在国家“出版融合、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出版社掌握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内旅游业重新彰显出蓬勃生机。文旅空间不失为出版行业未来深耕的重要场景。基于此,本文将从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入手对“出版+文旅”的合作路径进行分析。文旅空间在出版社资源的入驻下,借助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增强了空间文化氛围,现实空间的内容承载,让构想空间中的精神意涵得以具象化地呈现,开放空间的意义“解码”带来线上线下的双重交往模式。从空间的角度考察“出版+文旅”的融合路径,对项目本身来说吸引了多元的受众群体,同样

2、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更新,挖掘城市文化的空间构造才能以城市的历史为基石,塑造城市的形象并传承发扬。关键词:出版融合;“第三空间”理论;公共文化空间作者简介:罗豫(1996),女,汉族,重庆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2022 年 4 月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为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对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提出明确要求,以期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出版社作为行业的重要一环,掌握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在行业受网络媒体挤压的当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也已经成为必然之策。在国家“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文旅空间不失为出版行业未来深耕的重要场景

3、。尽管目前我国文旅阅读空间在获得政府支持与较好的市场效益之下,已初步表现出场景营造多元化、内容建设品质化、文化主题在地化、运营管理数智化等特点,但论及“出版+文旅”融合,其从整体来看发展仍然较为缓慢,理念、运营、营销及规范管理等方面需要探索与优化。近年来,国内比较典型的融合案例如:故宫出版社与江苏镇江、浙江绍兴、山东青岛等地的合作项目;安徽出版集团推出的“中国黄山书画小镇”;青岛出版社将 VR 技术融入文旅项目,生动立体地讲述中国故事;四川出版集团参与打造的“梦回松州遇见松藩”。这写都取得相应成效,为出版与文旅的接续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论及出版社在文旅空间打造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从空间传

4、播的维度引入爱德华索亚(Edward W.Soja)“第三空间”理论,以故宫出版社多个文旅合作项目为例,分析“出版+文旅”融合的空间传播价值,为阐明其发展可行性与实践意义提供理论思路。一、“第三空间”视域下的“出版+文旅”融合“出版+文旅”即将文化资源与各地特色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打造“诗与远方”有机融合的公共空间,积极布局社交媒体进行文旅内容的策划与营销,创造特独性的文化 IP,连接线上线下,将习惯于碎片化内容消费的用户引入实际文化空间中。爱德华索亚(Edward W.Soja)深受亨利列斐伏尔三元空间认识论的影响,提出“第三空间”的构想,其理论意涵与“出版+文旅”的融合发展具有契合之处。他认

5、为“第一空间”是人体感官能够感受且能形成经验的空间,偏重于空间本身的客观性与物质性;“第二空间”是人们思想中的社会想象空间;“第三空间”则是现实158文化产业与想象并存的一个空间维度,它同时拥有这两个空间的功能,充满极强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第三空间”视野下的文旅空间既是真实的也是想象的,既可感可见,又由各类符号与意象所建构而成,经由社交媒体的传播,文旅空间甚至成了网红打卡“景观”。二、故宫出版社“出版+文旅”的空间特性近年来,除积极开拓多元平台与渠道的内容业务以外,故宫出版社参与了多个省市的文化 IP 打造和文旅项目,借助内容优势助力中国各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故宫博物院青岛故宫文创馆、

6、重庆南岸区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绍兴“青藤书屋”与“徐渭艺术馆”的展陈设计和整体运营过程中,故宫出版社以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为出发点,赋予历史文化时代特征,推动文化产业的多链条发展。(一)“第一空间”展陈空间的现实意义青岛故宫文创馆前身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海上皇宫”,由一个看似浮在海面上的白色贝壳状半球体和一个半张开的贝壳状半球体组成,极具海洋特色的建筑设计承载了设计者对海滨城市形象的具象表达。1938 年,故宫文物南迁通过水运抵达重庆,为防止遭日军轰炸,安置于南岸区由瑞典商民兴办的安达森洋行和吉利洋行。纪念馆由依山而建的 4 栋文物建筑、4栋传统风貌建筑、1 座缆车遗址组成,重现了昔日洋行的历史风

7、貌。浙江绍兴的青藤书屋原为徐谓故宅,幼时徐渭深慕青藤,书屋由此而得名。“第一空间”的社会生产被看作历史的展开,是不断变化着的地理的演化序列,是人与建筑物包括自然环境的能动关系的产物。文旅项目选择的物质性空间充满了岁月的沉淀,建筑的设计传达了厚重的传统和历史色彩,为文化内容与社会想象的入驻提供了合适的空间载体。(二)“第二空间”想象空间的精神承载索亚认为,“第二空间”更为关注构想的空间而不是感知的空间,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青岛故宫文创馆内的“海错”咖啡厅与海岸相连,在可感知空间中铺陈海洋元素,将从古至今人民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融入空间设计。“海错

8、”一名出自清代“博物君”聂璜的作品海错图,书中共描绘了 300 多种海洋生物。设计者以此为名,凭借人们对“海洋”的想象尝试将感知与构想空间融为一体。而故宫文物南迁则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抗争历史。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以安达森洋行旧址为空间载体,对原建筑元素重新设计修建,在保留重庆开埠建筑特色的同时,引入故宫文化,以图文与实物结合的形式展示文物南迁史实。纪念馆的8栋建筑,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加入现代设计元素。与保留历史建筑传承中华文化不同的是,徐谓艺术馆在色彩上沿用了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呈现绍兴传统建筑中的黑白灰风格,却选用金属架构、花岗岩墙体等极具现代性的建筑材料共同营造具有

9、时代特色的山水之意。艺术馆融入城市空间,能为市民打造生活中的精神家园,将文化资源融入日常生活。(三)“第三空间”开放空间的内容交流对“第二空间”的理论认识被分为了两个层面:内因即由“心目中的地图”构成的对物质世界、城市现实的精神层面的描绘和解释;外因由唯心主义主导对“第二空间”产生理想化的认识,成为列斐伏尔所称的统治空间。“第二空间”由空间设计者的主观构想所主宰,其内容的生产与传递呈现出强烈的垄断性。“第三空间”的阐释很大部分源于对后者的反抗。索亚结合真实的“第一空间”和虚构的“第二空间”,希望建立一个永远保持开放,以此迈向新的可能性的开启新旅程的“第三空间”。在出版与文旅的融合路径中,公众的

10、空间参与借助社交媒体将人的活动和空间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某音、某红书中充斥着的以短视频为主的“晒客”“打卡”行为。参与者的多样性促使“第三空间”中内容生产更为开放和多元,带来了文旅空间中文化意涵的流动性再生产。三、故宫出版社“出版+文旅”的传播形式(一)内容传播:出版社文化资源为基础,技术加权增强受众文化空间感知故宫出版社坚持以图书内容为核心,将抽象的故宫文化不断具象为形式多样的出版物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并传播。故宫出版社本着“个性化出版、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依托深厚的博物馆资源,以图书出版为主业不断拓展其文化产业链,向文创产品、文旅项目、展览展示等领域积极布局。青岛故宫文创馆借助

11、VR、AR 等技术打造了清明上河图数字主展览,再现了宋代的繁华街景,1700m2的馆区内可见铁匠铺、酒坊、孙杨店等古色古香的宋代街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带领游客沉浸式回到千年前的繁华汴京。故宫馆藏的内涵以仿古建筑等符号的立体形式带给受众感觉的现实性,而数字展览则将故宫文化以更为沉浸化的形式呈现,临场感的体验159文化产业蕴含着更强大的情感力量,为游客带来更深刻的文化艺术感知。(二)空间传播:融通感知空间与构想空间,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相辅相成出版社与文旅项目的合作将知识获取的私人空间延伸到大众参与的更广阔的空间,以文字、图像为主的文化内容呈现向三维空间中可视、可听、可感的方向发展,

12、实现了文化意涵与现实空间意义生产的融合。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所长徐婉玲曾介绍,战时文物一路南下运输困难,山路颠簸曲折,运输途中不仅要躲避日军炮火和匪患,还面临文物受潮、遭遇虫害的威胁。文物存于重庆的洋行仓库筑土为墙,石质基座,坚实牢固,交通便利易于随时转移。抗战大后方的历史岁月为重庆留下了暗藏于城市皮肤下的防空洞设施,复杂地形带来水陆空交错发展的城市交通。作为西南地区传播故宫文化的重要窗口,纪念馆在保留重庆开埠建筑特色的同时,依托故宫出版社开展多元的文化活动,文化资源在经过符号、图像、空间设计的关系配置后,将抽象的意义理解转化为直观的感官领受,为文化的普及与广泛传播赋予了重要意义,同时也展现了故

13、宫文物和重庆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关系传播:连接线上与线下意义空间,多元解码的开放性内容互构国内学者王怡红认为,关系传播理论的指向是交流者不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问题,而是需要创建一个新的思想假定,寻求接受差异的方式,以差异为依据去认识关系中存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永恒张力。这与索亚强调的“第三空间”的开放性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互联网时代的关系联结已经从过去的差序格局走向了如今线上、线下的双重社交,社交媒体平台的智能推送增强了趣缘关系的连接。在某红书平台搜索“浙江绍兴”,青藤书屋与徐谓艺术馆俨然成了城市名片,不同传播主体对其有不同的感悟和描写,评论区形成了分享与交流的空间,多元主体对文化空间的意

14、义解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开放性与对话性。空间设计者的意义“编码”与游客的多元化“解码”混杂而成新的空间意涵解读,进而继续触达网络用户,提升现实空间的可见性。而社区传播将空间要素置于传播之上,突出了社区空间与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四、“出版+文旅”的传播价值从“出版+文旅”合作项目本身价值来看,出版社将文化资源注入现实空间有助于黏合公众在互联网上获取的碎片化信息,从网络空间进入现实空间完成对文化内容的充分体验。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快节奏的内容消费可能对文化类视频的知识传播带来局限,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虽然给受众带来一定的知识,但也削弱了受众对文化内容全面性的认知。相较于博物馆以理性与庄严将观看行为建

15、构为仪式化的神圣行为,文旅空间作为艺术展陈和文化传递的社会空间,其间的仪式化打卡拍照行为则更贴近公众的日常生活。出版社的文化资源也在经过符号、图像、空间设计的关系配置后,将抽象的意义理解转化为了直观的感官领受,为文化的普及与广泛传播赋予了重要意义。站在宏观的城市空间更新角度,“出版+文旅”的合作挖掘了城市的文化内核并将其呈现出来。当下,全国各地竞相打造“网红城市”,希望通过恢复旅游消费拉动城市经济。短视频平台所表现出来的景观与通过影像符号塑造的城市形象并没有触及城市的精神内核。结语从空间的角度考察“出版+文旅”的融合路径,对项目本身来说,吸引了多元的受众群体,同样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更新,挖掘城

16、市文化的空间构造才能以城市的历史为基石塑造城市的形象并传承发扬。索亚的“第三空间”是开放、意义相互碰撞的空间,而只有人的参与,游客的进入,才能增强文旅空间的开放性内容生产。进入文旅现实空间有助于重新恢复公众被社交媒体快消浅表化的思维与认知方式,出版社文化资源的入驻拉近了受众与文化内容的距离。“出版+文旅”的融合之路,促使公众用身体、情感和心灵去感知文化,去发掘城市文化空间的意义所在。参考文献:1魏文坤,张春河.我国文旅阅读空间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2(01):27-31.2刘峰,章宏伟.专业出版社的特色融合发展之路探析以故宫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21(22):10-13.3张佳慧,吴卫.深融时代地方出版集团文旅转型的实践路径以“中国黄山书画小镇”项目为例J.出版广角,2022,406(04):51-54.4延宏,王华.“VR+”:“元宇宙”视域下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以青岛出版集团为例J.出版广角,2021,400(22):80-82.5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04):31-37+1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