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应用中的价值、困境和展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75533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应用中的价值、困境和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应用中的价值、困境和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应用中的价值、困境和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12-16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作者简介:韩凤月(1964-)女,河北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通讯作者:宋宗佩(1983-),女,河南许昌人,博士,副教授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1,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比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有小群体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技能掌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2。反思以上体育教学模式不难发现,以上诸多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体育实践教学,而作为体育实践教学的母体体育理论课程,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均不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个别学者尝试从对分课堂、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孙 成 林 等,2017)3、翻 转 课 堂(康 晓 磊 等,2019)4、BOPPPS模式(胡婕婷,2021)5等角度展开,为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其中有关对分课堂的相关研究,多数从实践角度进行(孙卫红等,2017)6,极个别从某个课程的SWOT分析(刘如等,2019)7或热现象的冷思考(艾安丽,2019)8等理论角度切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新探索9,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体育理论课程积极尝试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相关研究不仅数量

3、极少,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系统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价值意蕴和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挑战的基础上,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应用的特殊价值、现实困境和未来展望进行系统研究,希冀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诸多问题,以培养体育领域高素养的时代新人。1对分课堂的价值意蕴对分课堂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构建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由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提出。它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 吸 收(Assimilation)和 讨 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因此,对分课堂也简称为PA

4、D课堂10。该模式融合讲授式与讨论式的优点,其最核心的特点在于课堂结构调整,一半课堂时间教师讲授,一半课堂时间学生讨论。就教师讲授来说,对分课堂强调精讲留白,精讲知识内容框架、重点与难点,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就学生讨论来看,讨论内容多为上次课所学内容,讨论形式有小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应用中的价值、困境和展望韩凤月1,宋宗佩2,王菁1(1.广东省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510663;2.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台州317000)摘要:教学模式改革推动着教学质量提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点,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有其独特价值,如尊重

5、学生主体性,发挥教育交往主体间性,注重学生能力提升,发扬体育专业优势,因势利导塑造时代新体育人等。然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程应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认识有待加强,学生主动性需要提升,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尚需改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急需挖掘。为改善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未来应强化教师教育,突出他者性,丰富教学组织,综合教学评价,扩宽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等。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3.01.005第46卷第1期2023年2月体育师友TIYU SHIYOUVol.46

6、No.1Feb.2023体育教学16第46卷 第1期体育师友2023年2月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发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新要求。就教师来说,需要重新修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幻灯片等内容,需要提高时间把控能力,知识框架把握能力,重难点讲授能力以及组织学生讨论能力,需要突出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力,巧妙使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能力等。就学生来看,课下有较强自主复习的意识和能力;课上具备时间把控能力、快速阅读能力、知识概括能力和观点提炼能力等;自我发言环节需要具备良好的观点梳理能力、知识总结和概括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观念争论时遵从

7、学术伦理的能力等。2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挑战一个人的综合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组成。如果说运动技术是体育专业学生的硬实力,那么体育理论知识则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软实力。硬实力是有形的,软实力是无形的。体育理论知识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各类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然而,体育理论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软实力的发挥,制约着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不重要11,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不感兴趣12,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且学习能力不足,动力不够13。教师在多次提醒和教育学生效果有限的挫败感中,部分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得过且过。理论课程教学

8、常处于“被分离的”状态,即教学主体和教育主导、教育资料之间存在被分离的现象;学生在理论课程上表现为“缺席的在场”,即身体的在场和精神的缺席14;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现象,即课程多采用学科模式导致培养出众多高分低能的学生15,教学多以讲授法为主,很难调动学习兴趣等。由于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不宜量化,且很难在短期有较大的显性收获,致使体育理论课程在部分学校属于边缘化的存在,出现教师职后培训力度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如实验室条件建设需要提升等问题。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堂中应用的特殊价值3.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指认识、实践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是具有能

9、动性的人16。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17。主体性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18,其目标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19,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行为的完整的人20。现代社会呼唤具有高度自主性和个体自我内在要求的人,换句话说,培养自主性强的人已成为教育的最高目的2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主体性教育在体育理论课程中的体现。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从自主性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传统讲授法教师主

10、宰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在体育理论课程学习中,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拥有行使和支配自己学习的权利,可以独立自主地自由地从事学习活动。对于主动性来说,在对分课堂中,学生的主人意识觉醒,实现了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随之带动学生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学、怎么学等问题。在清晰的学习目标、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迫切的学习态度指引下,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被激发,大量个性化、独特化的知识被创造。比如,在复习过程中制作出有见地的思维导图,在亮考帮作业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独特的反思性作业,在个人自学环节依据自身的基础和理解能力设置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在小组讨论环节自由畅快地抒发个人见解等。在这一

11、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一个自主、自由的人。在主体性的感召下,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学生兴趣得以调动和保持,学习效果得以翻倍展现。3.2发挥教育交往的主体间性,推动权利的对分和平等“主体间性以主体性为基础,生成于交往实践中,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的相关性”2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主体间性使教育主体成为人性丰富的完整的人23。“主体间性教育,指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面对共同的客体(如教育资源),建立的民主、平等、和谐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理解、沟通、交流的交往对话关系”24。主体不仅指教师个人和学生群体,还包括教师个人和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和学生

12、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教育交往。其中学生作为教育交往主体,其主体间性表现为交互性、平等性、宽容性、合作性和约束性25。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对分”。所谓对分是指教师和学生权利的对分,以及随之而来的时间对分。从主体间性来分析,其一,对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不同主体之间权利和时间上的对分和平等,改变了教师这一单一主体统领整个课堂教学的局面;其二,由于交互式学习环节由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全班讨论组成,因此,其主体间对分体现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以及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等多种形式的主体间对

13、分。这种多元的主体间对分,实现了教育交往的多元化,推动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式发展、平等化交流、宽容化理解、合作化共赢和约束性进步等。比如,通过自主学习,每个主体充分自由的发展,实现了个人知识的积极建构;通过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和全班讨论,不同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平等进行充分的思维碰撞和交流,并尝试从宽容的角度去理解不同主体的观点,从合作的角度去凝练小组的主题,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到小组和班级观点的一致化。通过这种多元主体交互式的交流和学习,不同主体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学会了尊重、理解和沟通,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推动了教育交往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发展。3.3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的全

14、面发展当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17第46卷 第1期体育师友2023年2月快,仅靠学校教育已经很难满足创新型社会对学习型人才的需求,终身教育理念下引发人们对学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内涵的思考。所谓能力不仅仅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具有普适性的基本能力,还包括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持久力等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适应环境和压力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以往的学校教育多注重对知识的系统传授,相对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顺应时代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大学的课堂秩序正经历从“高深学问”向“个人知识”的转变,其中

15、“个人知识”主要指“专业知识的个性化建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中的独特思路和方法、对知识价值与自我需要的意知以及理智信念与情感寄托等”26,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合作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其一,提高学生普适性能力。在教师讲授环节,高效率、概括性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其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内化吸收环节,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自主地搜集资料、梳理知识脉络、制作思维导图等,完成个性

16、化知识的建构等;在独学环节,学生的信息收集和使用能力得到加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得以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其三,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在讨论环节,学生个人之间、学生群体之间、教师和学生个人以及学生群体之间,高密度、多层次的教育交往实践,尽情抒发了学生个人见解,提高了学生在具体情景和问题中的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相互沟通和合作能力等。总之,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知识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实践,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提升。3.4发扬体育专业的优势,因势利导塑造时代新体育人体育专业学生常年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学练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如学生自尊、自信、自律,为人诚实、正直、集

17、体主义强,做事勤奋、认真、顽强、果断、有恒心、有耐心、有责任感、组织纪律性强且勇于创新,学习方面记忆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能吃苦耐劳等。换句话说,体育专业学生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刻苦训练,在比赛场上永不言弃勇争第一,在生活中性格开朗、为人热情,在做事中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体育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不谋而合,二者的合谋可以促进彼此更好的发展。具体来说,其一,在教师讲授环节,发挥体育专业学生认真、有耐心、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助力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认真听讲、高效学习,以系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体系;其二,在独学环节,发扬体育专业学生主动性强、自律性好、能吃苦耐劳等优势

18、,助力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课堂之外的知识点,并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扩宽个人的知识网络,凝练个人的亮考帮等;其三,在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环节,施展学生为人热情、有责任感、集体主义强、敢于创新等优势,助推学生查漏补缺、互相学习、合作共赢,以强化知识学习,巩固学习效果,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等。总之,从应然的状态上看,体育专业学生天然的性格优势,契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发挥体育专业学生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二者的共同优势,因势利导地培养时代新体育人。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堂中应用的现实困境4.1教师对对分课堂教学认识有待加强参与对

19、分课堂教学模式培训的教师,接受几天的系统学习之后,在自己的课程中满腔热情的积极实践,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状况百出。这是因为对分课堂虽然形式上容易理解且易上手实践,但在实践中,对教师、对学生甚至对教学资源均有较高要求。比如课前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材和知识点的梳理、对作业布置的设置、对幻灯片的修改等;课中教师对知识框架和重难点通俗易懂的讲解能力,对时间的把握能力,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和引领能力,甚至对学生身体、心理、性格等的分析和引导能力等,影响对分效果。另外,对分课堂不一定适用于每一节课,也不一定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均平均分配给教师和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选择地进行,对于较难内容可以考虑不用对

20、分,或者讲授时间上给予倾斜等。4.2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提升诚然,在应然状态下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但在实然情况下,这种极强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体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而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亟待加强。如体育理论课程中出现教师热学生冷,教师一人独醉,学生心不在焉,独学成为了独自看手机,小组讨论成为了个别学生的专场表演,甚至引发全体学生的沉默,更不用说不复习、不交作业等更严重现象。对分课堂对学生主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现象则更为严重。一边是体育实践课上生龙活虎、果敢勤奋的学生,一边是体育理论对分课堂上沉默、迷茫的学生,鲜明的对比使人倍感理论课堂教

21、学改革的压力和艰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本身较为薄弱,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且习惯了传统的讲授法,短期内很难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等。4.3对分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有待改善相对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集体化、标准化、同步化教学,使学生有效地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对分课堂的基本教学组织为一半时间教师集中教学,一半时间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组织虽有效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但却存在诸多问题。如集中讲授环节,在时间压缩一半的情况下,讲授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精简,这就要求学生课下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自主学习;但鉴于体育专业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

22、、对体育基础理论课程兴趣不足、主动性不强等现实,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效果可能有所减弱。在独学和讨论环节,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辅助形式为作业布置,分组存在班级人18第46卷 第1期体育师友2023年2月数多、每组成员多,减少了每个成员发言机会等问题;对分课堂的作业由读书笔记(知识梳理)、常规作业和反思性作业(亮考帮)三部分组成,学生普遍反映作业多、任务重、花费时间长,甚至有学生认为作业过多,不愿意学习。另外,对分课堂的教学评价关注了过程性评价,但倾斜力度还远远不够,终结性评价仍是评价主要形式;虽然关注了学生主体性,但评价主体依然以教师为主等。4.4对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有待挖掘对分课堂最大的特色之

23、一是让每个学生大量开口,但开口讲的内容不能与课程无关,更不能人云亦云。学生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系统掌握课本知识并大量充实课本以外的内容。因此,教学资源的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教学资源多为教材和幻灯片,且以线下教学资源居多,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较为有限。因此,现有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储备以及对发言的准备。除此之外,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数目较多,且上课的教室多前后排固定座位呈现,一般为大班甚至合班上课。而对分课堂需要大量分组,且有一半时间用于分组讨论。因此,当前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室环境不利于对分课堂的开展。另外,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兴趣不足,参与度不高,在此背景下班级气氛活跃

24、度不够,师生关系融洽度有待提升,这些不友好的教学环境也变相制约着对分课堂。5“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堂中应用的未来展望5.1强化教师教育,提高教师运用对分课堂的教学能力对分课堂实施的主体为教师,教师对分课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理论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有必要加强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能力,增强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第一,提高教师认识能力。所谓认识能力主要指对学生性格、心理、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情况的了解能力,即因材施教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等;第二,增强教学设计能力。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有别于普通课堂,需要提高熟悉钻研教材能力、设置合适教

25、学目标能力以及实施多元评价能力等;第三,提升传播能力,即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精讲留白能力等;第四,强化组织能力,主要指课堂分组讨论环节的组织能力,尤其是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环节,对时间的把握能力、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等;第五,加强交往能力,这里的交往主要指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有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轻松、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5.2突出他者性,彰显对他者的伦理关怀和责任列维纳斯提出他者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是为他者而存在,是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伦理主体27,具有为他性和非对称关系,是后主体教育时代的基本

26、价值取向28。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教育,需要重建共同体意识,通过他者化的承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负责,最终成为共生中的我们29”。无论是体育技术课程中活跃的学生,还是体育理论课程中沉默的学生,其实质均是主体性或是主体间性的表现。想要彻底改变体育理论对分课堂教学不佳的现实,需要跳出主体的范式,从他者性进行思考,发扬体育专业学生热心、仗义、负责任、集体主义强、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高等优势,以彰显学生对他者的伦理关怀和责任。具体来说,他者性一方面指教师对学生的为他性,一方面指学生对学生的为他性。比如,从他者性进行思考,教师对学生爱的付出是单向的,不一定要得到回报,是非对称性的;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运

27、用他者思维处理学生的不良表现,则易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再如,学生个体对学生群体而言,学生群体对学生群体而言,从他者性思维进行鼓励,用他者化视角进行切入,基于小组个体成员的利益或小组群体的共同利益等进行他者化的考量,则会大大调动体育专业学生的侠义之气,使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理论课程中,走出自我,为他人负责,超越个人利益,实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不同学生主体间的共生存、共发展。5.3丰富教学组织,综合教学评价鉴于体育专业学生存在基础薄弱、主动性不足等特殊性,体育理论教学不一定每次课均使用对分,也不一定每次课均按时间对分。具体来说,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除

28、大部分课堂教学使用对分外,还可以尝试将对分课堂与翻转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等进行结合,尝试使用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不同的教学组织,甚至可以将时间三七分、四六分等,以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很难形成综合化的评价效果,为此对分课堂应尝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构建教师、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等不同的评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不同的角度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构建考核课堂表现、作业、期中主题汇报、期末试卷考试等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全方位关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淡化终结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尤其

29、关注诊断性评价,在全方面了解学生基础、兴趣和态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和表现,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5.4扩宽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改善体育理论课程对分课堂的教学资源,线下可以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书单、案例和相关资料等,线上一方面使用对分易公众号建立线上云课程电子资源,教师提前系统导入每一章节相关的视频、幻灯片、拓展文献等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借助网易公开课、慕课网、学堂在线、酷学习等在线开放课程,提供学生与所授内容相同或拓展课程的网址和相关信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

30、动机的重要外因。体育理论对分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一方面依赖于外部物质环境的改变,如课桌椅可随意组合变换不同的形式,便于分组讨论;建立多媒体、个性化的智慧教室等,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搜集和使用电子学习资源,拓展讨论和学习的深度等;另一方面依赖于心理环境的优化,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融洽的课19第46卷 第1期体育师友2023年2月堂氛围等。6结语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大中小学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育理论课程当前的教学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有其独特价值,可以有效的改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二者的结合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后续理论

31、研究的深化和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以期促进二者更好地发展,为丰富对分课堂教学理论,为提高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体育建设者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3):83-88.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41-48.孙成林,杨甲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5):88-96.康晓磊,展恩燕.体育专业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研究以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经纪人 课程为例 J.青少年体育,2019(12)

32、:123-125.胡婕婷.BOPPPS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1):17-20.孙卫红,张学新.高校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于体育教学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6):70-73,87,99.刘如,彭响,任文宁.对分课堂应用于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堂的SWOT分析及策 略 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9,40(1):61-66.艾安丽.体育理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热现象的冷思考 J.韶关学院学报,2019,40(8):76-79.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 J.继续

33、教育研究,2016(3):116-118.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李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现状调查 分析J.大家,2014(14):111.张亚平,邵伟德.体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4):17-18.林辉杰.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现状调研 J.湖北体育科技,2008(1):95-96,63.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2015(7):98-103.李曙刚,陈庆合,赵华恩,许朋展.“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

34、J.体育学刊,2019,26(3):96-100.吴翠龄.主体性教学要义探析 J.教 育 评 论,2003(1):35-37.和学新.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65-71.胡红杏.主体性教育实践的误区与反思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6):80-84.冯建军.主体教育研究40年: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的案例与经验 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4):8-19.闫彩虹,孙迎光.立德树人:我国主体性教育的深化和升华 J.广西社会科学,2019(5):170-175.张传涟.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

35、论 J.教师教育研究,2004(3):46-50.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6-31.岳伟,王 坤 庆.主 体 间 性:当 代 主 体 教 育 的 价 值 追 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1-6,36.刘长江.主体间性视野下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J.教育评论,2009(5):57-59.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王一军.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当代大学课程秩序的转型 D.南京:南京大学,2012.刘要悟,柴楠.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J.教育研究,2015,36(2):102-109.刘燕楠,李姣姣.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主体教育的当代价值取向 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2):10-15.冯建军.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 J.南京社会科学,2016(9):123-13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