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张琼华教学设想: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形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在课堂设计上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1)复习导入。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的一次飞跃。如何构建知识,在引入前首先让学生关注一组平面图形和一组立体图形,为学生理解立体图形是由面围成的这一概念埋下伏笔;然后出示常见立体实物图,借助比较,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从而导入新课。(2)探究新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阶段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概括特征抽象图形三个层次来设计。首先通过学生的“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具体学习活动,认识理解长方体的各部
2、分名称。其次借助“围一围、做一做、想一想”进行理解长方体的概念,初步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再次通过对长方形立体图形各部分的辨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练习巩固,本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以培养。教学反思:教学优点:1、让学生充分体验。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探索活动。(1)从各种各样的实物形体中找出长方体形的实物,然后探讨长方
3、体物体的面是由什么围成的。此活动,学生从各种各样的身边实物中,挑选出长方体,然后学生探索发现长方体实物的面是长方形,也有的面是正方形的,由此引入探索长方体面的特点。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因此学生有话可说,有观点想表达,学习兴趣较浓厚。(2)探索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每个学生利用自己所带的工具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这一特征,学生捅咕自己动脑思考,探索多种发现的方法。在做中观察、做中探究、做中发现的过程,是对长方体特征逐步认知的过程。相互争论、交流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升华的过程。(3)探索发现“长方体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一活动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设计了小
4、组合作制作长方体的框架。通过让学生用12根小棒和8个顶点自己做长方体框架,是让学生再现了长方体的表象,是从实践出发,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认识长、宽、高时,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通过长方体不同摆放(横放、倒放、竖放),注意了在“变式”中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2、敢于找学生的薄弱环节,让其辨析。在练习中,注重通过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操作性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判断题的设计,专抓学生思维的薄弱处,让学生在相互争论中,知识点越辩越明。教学不足:1、
5、功在课前。本节课中严谨的教学思路得益于年组教师的悉心点拨,精美的课件得益于任主任的精心设计。若自己能在授课前,再深入挖掘教材、多思考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么教学效果会进一步提高。2、想在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摸一摸”的教学设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在琢磨为什么在(7)班教学时,此环节设计的教学效果是顺畅的,而在(2)班的教学中,学生却回答得甚是奇怪。就好比,明知“11 = 2”这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在问大学生的时候,却出现出乎意料的答案。3、行在课后。一语惊醒梦中人,杨老师的一句:“现在的学生不比当初,他们聪明,见识面广,应在他们已知的知识起点上展开教学,效果才佳。”在教学中,教师要真诚地走到学生中,组织学生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发现,并及时给予指导,提供有效资源,使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应多用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