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所朱明光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就课程标准的学习,谈谈个人的认识。一、如何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
2、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二、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
3、启动的(一)从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着眼于增强课
4、程目标和内容的时代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无疑是当前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件,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今年2月26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专门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二)就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言各级有关领导在各种场合作出过重要概述。如:“现行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繁、难、偏、旧。”“中小学德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5、: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不符合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由此可见,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三、研制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和要求是什么(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首先要牢牢把握本课程特有的性质和价值,及其目标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比如,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
6、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体现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递进层次,贯彻整体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所谓“跟进”,就是要体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以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比如,要强调教学内
7、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生活逻辑。(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教材要切合高中课程的阶段特点,合乎高中课程方案对本课程的定位及其模块式建构方式。比如,在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应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
8、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要更为注重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知识的应用,注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人生规划的能力培养。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的因素。四、课程理念:我们的追求是什么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力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9、。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要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加强“引导”,首先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特点”,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理念之三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这种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这种课
10、程,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兴趣、情趣、志趣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理念之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实施的追求。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
11、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理念之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的追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发展。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总之,课程理念表达了课程的追求,反映了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五、课程设计思路之一:如何理解“课程模块”的建构方式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其基本点包括: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
12、政治课被列为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科目;各科课程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就课程模块而言: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显然,所谓模块,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如何深入理解模块式建构方式,对于把握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六、课程设计思路之二
13、:如何把握必修课的基本框架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的框架设计思路有三个基本点。从课程性质上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从课程理念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从课程理念上看,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据此,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
14、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图示:上述四个课程模块的构建,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
15、、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 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其二,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它保存了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设置及其经典教学内容的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它有利于贯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看,它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展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与时俱进的新面貌。对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单独设置“文化生活”课程模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看: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16、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从贯彻十六大精神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从“三贴近”的要求看: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从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看: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不仅体现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而且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三,贯彻了
17、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的支撑,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这是整合各模块内容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看来,正是这一特点表明,本课程的建构既保持了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以初中教学为起点,在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建立内容目标的递进关系;它的某些内容虽与高校课程有所重复,但其程度、范围和组织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而不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压缩饼干”。简言之:每个课程模块,都有相应学科的知识背景,这显然是与初中课程组织方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同时它又不以学科体系作为逻辑框架,这又是与高校课程的根本不同之处。图示:七、课程设计思路之
18、三:如何理解和把握选修课的设置总的来讲,选修课程是在本课程的总体框架中,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相关课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的设置固然要基于学生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但就其选择性而并不具有硬性“分流”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生情趣、兴趣、志趣方面的选择。据此,我们确定选修课的思路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从选择性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置,应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后的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比如,经济学常识),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比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
19、比如,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比如,科学思维常识)。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比如,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二是 “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课程模块的呈现,主要考虑了两方面关系。相对于大学对应学科的课程,本课程为了淡化学科的体系结构,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 “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关切,并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框架的基础。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会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也更具“探究性”的色彩。八、课
20、程目标:怎样体现课程性质和理念首先,课程目标集中表达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各科都遵循的规范。它反映了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转变。但如何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无疑也是建立课程框架的必要前提。就本课程而言,我们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次,课程目标的表达反映了德育内容的整合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的类别之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类型德育内容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类
21、型的德育内容和目标,具有第一选择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德育类型的内部,都存在高低层次的划分。把类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联系起来考虑,有利于教学的综合效应,整体规划课程体系。与过去相比较,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点是:在内容选择上:过去是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现在是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在组织方式上:过去只遵循理论逻辑,现在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九、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确定和表达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什么一是为了体现课程性质、贯彻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如何实现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是确定和表达每个模块内容标准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既要反映它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
22、的意义和价值,又要反映它在德育课程系统中的任务和目标。以“经济生活”为例:二是我们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既要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打造共同基础,又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发掘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既要体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要兼顾地区的差异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十、怎样理解和把握确定必修课程各模块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思想为统领,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自的行为、作用和价
23、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为统领,以学生能够感受到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
24、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以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着力点,以正确政治观点的形成为目标,促使学生思考有序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新
25、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为统领。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文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文化生活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讲述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新文化的产生、先进文化的发展的原因与意义;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远意义。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
26、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新课程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从四个单元的构成来看,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要是基础,如生活的结晶、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
27、择。在这一凸显生活实践线索的架构中,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其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框架,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教育。这既是体现“模块式”课程整合的特定要求,又是体现本课程进行理论教育的特定要求。十一、如何理解和把握必修课程内容标准的基本规范作为基本规范
28、,内容标准由 “通栏”、“左栏”和“右栏”共同构成。(一)“通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二)“左栏”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呈现具体的内容标准。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更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具有指令性、规范性。行为主体是学生。在这种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所谓“行为主体”,是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所谓“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和意义的。其中,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而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
29、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所谓“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所谓“预期表现”,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目的。例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条件);比较(行为动词)消费行为的差异(条件);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条件),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又如,评述(行为动词)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条件),感受(行为动词)经济全球化进程(行为条件),明确(行为动词)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预期表现)。(三)“右栏”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
30、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行为主体是教师。十二、必修课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和优点从组织体系上看,这种呈现方式有这样几个特点。与学科分类体系的内容结构不同,采取划分教学专题、细化能力目标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相关学科的概念和逻辑是课程内容的支撑,而不是组织课程内容的框架。为了达到规定的内容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组织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陈述方式上看,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出行为要求,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的使用表达操作过程(过程性)和预期表现(结果性)两方面的要求,是它的主要特点。就内容目标的操作而言:它是个性化地提出操作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使有关
31、内容的把握在方向、程度和范围上有所限定,并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就内容目标的把握而言:它是综合性的,既包含了三个维度,又表达了水平要求,无论哪类目标要素的隐性要求,都是以个性化的具体行为这种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方式的特效在于:把“了解”“理解”“运用”这类抽象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有个性、有限定的操作行为,并通过这一行为的完成,来表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总之,从技术上讲,可以这样认为,深入理解和把握内容目标的呈现方式,对于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开展、学习的评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的主要优点是:注重于表达实施内容目标的规则,而不是单纯浓缩、复制学科知识的规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采
32、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使内容要求外显化、个性化,目标化,既可把握、可考评,具有更强的规范效力,也是控制教学总量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十三、必修课的内容标准是如何控制教学总量的新课程的内容调整并不仅仅反映在建构思路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教学总量的控制上。根据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四个必修模块共144课时,而现行课程标准三门课程共192课时。与现行课程相比,就其相对应的新课程,即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模块,所用课时大体相当于原有课时的一半。对此,新课程对教学总量的控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知识点的增减上,而是通过“内容标准”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对
33、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做出了程度和范围的限定,包括要求的侧重不同、难易不同、详略不同,实际上降低或限定了教学要求。以讲授“财政的概念与作用”为例。现行课标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用于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什么是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等内容,需要3课时,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按新课标讲授这个内容时,要求学生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仅需要学生知道什么是财政,财政收入的来源
34、、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就可以了。十四、如何理解和把握确定选修课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一)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为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中学生选修。相对于中学的历史和政治(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其主要特征。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二)经济学常识可作为“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进一步
35、学习经济学原理。与通常的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方式不同,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同样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以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可作为“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选修。相对于“立足中国,着眼特色”的必修课,本课程以国际社会为框架。采用“画国家形式之龙,点国家性质之睛”的叙述方式。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
36、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这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四)科学思维常识所谓“科学思维”,不是讲科学思维的概念,而是讲学会科学地思维。相对于哲学课程的方法论,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既包括哲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又包括心理学领域的思维品质。除了工具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可作为“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为所有希望继续深造的文理科学生选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为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后不在升学的学生选修。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法律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讲述民事关
37、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民事纠纷、婚姻家庭、择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可供所有学生选修。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直面当前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
38、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十五、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一)有关“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的参考案例1.主题活动。假设社区的部分居民提出建议,要求在原规划为绿地的地方修建运动场。对此,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为模拟这场听证会,学生可分成四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听证委员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人民代表、居委会主任、记录员各一人。他们将收集各“作证小组”所提供的信息,并准备一些向发言代表提出的问题。争取兴建运动场的居民。他们将准备资料,申明兴建运动场的理由。制定社区绿地规划的专家。他们将为绿地规划做出辩护。亟待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士。他们将对两种方案的
39、取舍提出自己的见解。2.问题点拨。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对这种差异做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举行这种听证会对政府决策有什么好处。3.预期表现。确认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认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感受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案例2:透视“看不见的手”(1)从生活主题切入。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印证市场调节有什么好处。人们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在市场上购买和出售各自的东西。商品价格的竞争,促使生产者提高效率,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公司能主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而不需要政府来
40、管这件事。什么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市场能自动提示出来。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印证市场调节有什么弊端。有些产品和服务不可能靠市场提供,个人在这方面的消费量也无法计算。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大发其财,但公众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却因此受到损害。刺激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出现危害消费者的产品或行为。只奖励成功者或幸运者,抛弃失败者或不幸者。有时市场信息不畅,导致盲目生产,资源浪费。有时经营者只顾追求眼前获利,可能出现不守信用的现象。(2)评估与反思。比较市场调节的好处与弊端,代价与结果,评估市场调节的作用。归纳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道理,探讨兴利除弊的途径和方式。
41、(3)预期表现。理解市场机制的功能,发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说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信息引导、政策调控、监督管理等;澄清现代市场经济的概念。(二)有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的参考案例1.主题活动。假设社区的部分居民提出建议,要求在原规划为绿地的地方修建运动场。对此,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为模拟这场听证会,学生可分成四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听证委员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人民代表、居委会主任、记录员各一人。他们将收集各“作证小组”所提供的信息,并准备一些向发言代表提出的问题。争取兴建运动场的居民。他们将准备资料,申明兴建运动场的理由。制定社
42、区绿地规划的专家。他们将为绿地规划做出辩护。亟待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士。他们将对两种方案的取舍提出自己的见解。2.问题点拨。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对这种差异做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举行这种听证会对政府决策有什么好处。3.预期表现。确认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认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感受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三)有关“加强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的参考案例1.案例1:独生子女怎样成长。(1)设计问卷。共同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内容基本相同,但对象不同。一份对独生子女;
43、一份对非独生子女。内容包括:独生子女的年龄构成、家庭生活状况;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对工作的态度、对家庭的责任、与他人交往的态度、是否愿意帮助别人等;设想如果不是(或是)独生子女,自己会有什么不同;自己认为,在成长过程中顺境多,还是逆境多;对于自己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想法。(2)处理问卷。统计两份调查问卷,将结果进行对照。撰写调查报告,在对照两份问卷的基础上,分析统计资料的数值。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3)体验与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受什么影响最大?为什么现代社会人们强调合作、宽容?我为什么最愿意别人这样评价我?我能够做到热心于公益事业吗?在什么情况下,我能够作到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别人的或者大家的利益
44、?(4)预期表现。确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经历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2.案例2:“分配工作”还是“自谋职业”。(1)调查与演示。了解人才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调查几个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的人,主要了解他们找工作的过程和根据。课堂上交流调查结果并说明自己的观点。演示计划分配工作的程序及可能产生的结果。演示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准备怎样得到这份工作。(2)探讨与辨析。我愿意自己找工作还是被国家安排一个工作,并说明理由。如果大家都由国家安排工作,结果将会怎样?(3)预期表现。理解“分配
45、工作”和“自谋职业”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确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由市场作为调节的基础,能够带来人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对劳动者个人也能够产生动力或压力,促使其不断学习和努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四)有关“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参考案例1.案例1:制定开发方案。(1)创设情境。提供某地区的相关资料,为形成一个开发方案,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当地政府官员。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做出全面考虑。旅游公司经理。从旅游市场的角度对本地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并提出开发方案。矿业开发公司经理。对本地矿产资源的发掘、运输、销售提出自己的见解。环境保护人士。对于可
46、能带来环境问题的开发和建设,进行质疑和论证。(2)展示成果。达成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开发方案。应包括论证方法、原则、依据、资料等内容。可采用建构模型、图表、展板等方式呈现。(3)预期表现。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着眼于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理解形成不同价值判断的原因;表现负责任的办事态度;确认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案例2:探寻文化作品的品位。(1)主题探究。以“我所喜欢的文化作品”为主题,作品形式不限,如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把我们所喜欢的文化作品归为两类: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并陈述各自的理由。以只喜欢流行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
47、样的流行作品;年轻人追求“新潮”都有哪些原因;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流行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以也喜欢经典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经典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作品是否过时了;我们现在能够从古典作品中感受到什么。两个小组各推选一位代表,交换各自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2)展示成果。编辑一本“我们心目中的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论文集。(3)预期表现。理性认识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以及发展大众文化的意义;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体验;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提升文化欣赏的品位和境界,提高文化理解与文化选择的能力。十六、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一)有关“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可参考下列图表,通过行为动词的理解,把握其要求和意义。(二)有关“对能力目标的评价”提供下列活动设计,供参考。提供一些常见的规章和制度,说出其适用的范围或领域,并对其效能进行评议。设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相处的活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