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本细读——语文美的根基
——《豆花庄的小家伙们》教学札记
《豆花庄的小家伙们》是鄂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吴城的一篇中篇童话。
初读课文,我就喜欢上这篇构思巧妙,情感浓郁,语言描写精美的文章,我想,学生一定也会喜欢这篇美文,被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着的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怀所感染,在课堂上获得精神美感的享受。但,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教学的进程是生涩而艰难的,特别是教学三个看似容易的重点句,学生总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却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缺乏情感滋润的课堂自然谈不上“生态”,更谈不上“美”。第一次试教后,我就知道,问题出在“文本细读”,对文章的解读不透彻,就不能“提翎而起,百毛皆顺”。所以,每次试教失败,我总是沉下心,一次次地穿梭在字里行间里,去倾听文字发出的轻微的声音,希望从那看似简单,却环环相扣的词句找到文章的神髓,把课文上语文上出生气来。就这样,一次次在迷茫中寻找出路,偶尔也品尝着点滴领悟带来的欣喜,在痛苦的幸福中,一路走来,我经历了四次课堂执教。这四次课堂因为我解读文本的程度不同,角度不同,而呈现出四种不同的状态。
一、文本粗读的课堂——嘈嘈切切错杂弹
初读课文,我对文章的解读是这样的:文章通过写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小动物们安乐、祥和、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7自然段有如一幅连绵不断的夏景长卷,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美图画。8——18自然段,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动物小歌唱家动人心弦的歌唱。我希望带着孩子们徜徉在这诗意化的语言里,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获得美的熏陶,情感的洗礼,思想的启迪,我期待这次美妙的学习旅程。
正是因为初读后觉得文章很容易,所以,我没有深入研究。循着惯例,我翻阅了一下课后的习题:“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过着怎样的快乐生活?”我想,如果一开始就问学生们“从哪里感受到豆花庄的小家伙们快乐?”这样的线条是否太平淡了?太狭隘了?不能用快乐来约束孩子们的思维,学生的感受应该是多元的。我不假思索地跳开了这一思路,拟定了这样的主线问题:“扣住课文的词句和大伙儿说说蝈蝈们的歌声带给怎样的感受?”“虫虫们的生活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在谈感受时以下面三个句子的理解为教学的重难点。
1、早晨,他们的歌声,像豆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润晶亮。
2、午后,他们的歌声像清凉清凉的渠水,流过豆棵旁,也流进了我的心田里。
3、傍晚,他们的歌声带着豆花的香味,飘着晚霞的色彩,伴送乡间小路上归去的牧笛……
预设中,学生的感受可以是舒服、快乐、生机勃勃、喜悦、清新、喜欢……学生说一处的感受,我就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处句。文本的解读是粗线条的,教学的设计也是粗线条的,理论经不起实践的推敲,整节课上,学生说得粗浅,理性分析的答案背后少了情感共鸣,我只好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追问下去,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我事前也设计了一些推进“形式”,但因为目标不聚焦,反倒成了“花式”。
课后,我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的失败在于我对于文本的理解缺乏聚焦度,对学生应该“感受”的内容也没有理出层次和落脚点,学生的“感受”看似多元,但“嘈嘈切切”弹出的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与和谐,而是零散不堪“错杂弹”。文章的精神之美就无从感受!
二、对话文本的课堂——桃花潭水深千尺
总结教训,我决定深入地细读文本。李希才老师为我提出了“感受”的三个层次:蝈蝈爱唱歌,唱得好听;虫虫们爱听;作者也爱听。
带着这条线索,我又一次回顾课后习题,我发现课后习题中的问题看似普通,却是编者对文本深入理解后的提炼。结合我的研究专题“如何提升课堂的情感熏陶”,我把“快乐”作为情感聚焦的核心。按照李老师给我归纳的三个层次,这节课的情感主线就是“蝈蝈唱得快乐;虫虫们听得快乐;作者也听得快乐”。快乐是一种丰富的情绪,有唱歌的快乐;听歌的快乐;欣赏美景的快乐;感受到豆花庄绿色生机的快乐;早晨的清新感是快乐,午后的听歌的舒适感是快乐,陶醉在宁静的傍晚也是快乐;虫虫们的与豆花庄的一景一物和谐交融更是令人快乐的……以“快乐”为聚焦点,可以引发学生多元感受;学生的多种感受也都可以九九归一,落在“快乐”二字上,令“快乐”的感受不断叠加,层层提升,情感的酝酿不就这样水到渠成了吗?于是,我重新拟定主线问题:“我们走进豆花庄,去感受一下虫虫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的回答逃不出“快乐”的范畴,然后,我沿着“快乐”的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层层理解蝈蝈、虫虫们、作者在豆花庄的快乐生活。
对于三个重点句的教学,我认为第一次试教时,学生缺乏深入思考,这一次必须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读。于是,我决定用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想象“蝈蝈看到了什么?怎么样地唱?唱些什么?”,通过想象来促进学生对“快乐”的感悟。这一思路下,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习:
在这里,它们会看到些什么?唱些什么呢?默读这三句,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展开想象,并把你想的写下来。
(时间),在 ,蝈蝈看到
,于是,它 地唱到:“蝈蝈蝈!蝈蝈蝈! !”
在我的预设中,三个发散思维的问题同时给学生,学生是有些困难,但给了学生写,学生有足够的去读书,去思考,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理解透了,情感就自然产生了。
课堂上,聚焦“快乐”的思维带来聚焦的课堂,“快乐的三个层次”也让课堂有了清晰的主线。但课堂教学的推进却依旧生涩、艰难、拖沓。问题出在三个重点句的感悟上,实践证明,以上设计的推进理解的练习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理解,然后会口头表达,最后才会写。课堂上,我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就开始写,尽管学生的预习非常充分,尽管孩子们努力地向我靠近,但,孩子们下笔犹如一步登天一样困难。我没有搭建阶梯让学生一步步去感悟“快乐”,而是把重难点一次性甩给学生,这样的方式不仅抹杀了课堂的“生态”,还让原本重点句的理解因为“写话”而难上加难。
课后,我反复读着三个重点句。我忽然意识到,这几个句子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为什么会用景物来形容歌声呢?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比喻方式,原本读起这三句话,快乐就从心底里冒出来了,但此时,它们就如同看不见底的潭水,让百思不得其“源”。想想学生,读起来,那更是深、深、深……
三、对话作者的课堂——山穷水尽疑无路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陷在自己的思路里,无法前进。这时,周校长提出:这是“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好一个“情”、“景”交融!蝈蝈的眼里是不可能“情”、“景”交融的,只有在作者的眼里,才会感到“情”、“景”交融。我是不是该更换文本细读的视角?我始终站在蝈蝈的角度上,让学生去思考,蝈蝈为什么这么快乐?虫虫为什么这么快乐?其实,在上一次,李希才老师就已经告诉了我:原著中,这个章节的题目叫《我听到一支绿色的歌》,是“我”听到的绿色的歌,而不是蝈蝈唱绿色的歌。这一切都是从作者的感受在出发,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站在作者的视角上去看?为什么作者认为蝈蝈们的歌声像“露珠”,像“渠水”,“带着豆花的香味”,“飘着晚霞的色彩”,“伴送乡间小路上归去的牧笛”?作者在豆花庄里看到什么景?听到什么歌?作者的所见所闻是不是作者用景来形容歌的原因?带着一连串的思考,我展开了与作者的对话。
对话中,我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我想象自己就站在豆花庄的大地上,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了什么?我的感受是怎样的?于是,四幅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画面一:早晨,放眼望去,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豆子地,豆叶上挂着大的、小的晶莹剔透的露珠,清新的风迎面扑来;耳畔蝈蝈们欢快的歌声与眼前的景象交融在一起,和谐而生机勃勃,于是,就有了“蝈蝈们的歌声像豆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润,晶亮。”
画面二:午后,豆叶儿在艳阳下打蔫了,阳光洒在清凉清凉的渠水里,波光粼粼,十分好看。渠水潺潺地流着,蝈蝈们还在唱,快乐的歌声和清凉清凉的渠水的声音融合在一起,让人忘记了炎热,十分舒服。
画面三:傍晚,彩霞满天,闻着淡淡的豆花香,蝈蝈们的歌声和牧童远去的笛声交织在一起,令人沉醉……
画面四:蝈蝈们高兴地唱啊,唱啊;蝴蝶在豆花庄里翩翩起舞;螳螂挥舞着大刀,跳来跳去;蜜蜂嗡嗡嗡地伴奏;蜻蜓停在豆花上,仿佛在专注地听着蝈蝈们的歌声;花儿、草儿、豆棵棵们随风摇曳,他们生趣盎然的景象与豆花庄的美景和谐交融在一起,组成了这个童话般的世界。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一定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写下这章《我听到一支绿色的歌》。
视角的转变让我又一次切换了主线问题:“当我们走进豆花庄,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读懂文字,透过文字展开想象,想象中的所见所闻就能带来所感。学生要在想象中去经历一次作者的豆花庄之旅。否则,学生读文字后,文字还是文字,是毫无声息地平面地躺在书本上的符号,这样是不可能有感受、感情、感悟的。
第三次执教时,我让学生带着主线问题读文、思考、讨论,给的时间很充分。结果,对于豆花庄里的美景,学生的想象较丰富,个别学生说得也美,但多数学生表达匮乏。“感受”的共鸣没有调动起来,把想象到的“美景”说出来给学生又增加了一个表达上的难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每说一次,我都要追问一次:你的感受是什么?课堂存在着较重的牵引痕迹。提问的方式直接导致对话的状态,看来,主线问题还得变。怎么变呢?到这一步,文章解读已经很清晰了,不想象“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就出不来,想象“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就要挤出来,否则在主线问题上,一连串的问题抛下去:“想象一下,走进豆花庄,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一定更会摸不着头脑,而且学生依旧表达不出想象中看到的“美景”如何的“美”。我觉得自己真是才思枯竭,黔驴技穷了。
四、整体对话后的课堂——拨开云雾见青天
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后,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课程部江鸥主任提出:1——7自然段的教学目标是“美”,让学生在想象中去感受“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美图画”,感受“美”,这是“情景交融”的“景”,这一目标在第一课时就要好好落实。第二课时的执教中,在已经感受“景美”的目标下,“快乐之情”自然生成。所以,第二课时的落脚点不应该在“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而应该在“感受到什么”。“美”是“快乐”的铺垫,不应该让谈“美”成为感受“快乐”的障碍。一句话令我豁然开朗:特级教师徐萍老师早说过:一、二课时息息相关的,第一课时要为第二课时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跳出第二课时的局限,整体观照全文,重新调整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感受“美景”,第二课时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快乐之情”。主线问题变为:“当我们走进豆花庄,你的感受是什么呢?结合你看到的和听到的来说一说。”我亲自执教了第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想象豆花庄的美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想象豆花庄的“早晨、午后、傍晚”的景象。有些聪明的学生自己就看看第一自然段,又翻翻后文的那三个重点句,对着读。我想,这样更好,联系前后文读书才能读透书。学生即使谈到这三个重点句,我也不回避,但把引导的侧重点落在“美”的感悟上,三个句子在第一课时只是作为做理解1——7个自然段的辅助。课堂上,学生能想象“美景”,底蕴好的学生说得很好,但和其他班级一样,多数学生说得不美。,其实,课文的表达已经很美,学生是无法靠拢或者超越的。我忽然意识到:每个班都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四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仅限于此,学生不是想不到“美景”,而是表达不出想象到“美景”,这是学生的薄弱点。针对于此,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
豆花庄的哪些景物让你觉得最美?选取几种景物,上网搜索描写这些景物的妙词佳句进行积累。选取的景物可以是书上写了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
积累的效果没有试过,我悬着一颗心惶惶然进了正式执教的第四次课堂。课堂上,学生还是带着主线问题读文、思考、讨论。反馈时,学生的表达不再是几个词、一两句话,而是一串串文字脱口而出。他们能自然地运用积累的语言表达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景象,有机地运用和调整积累的语言,这也是一次语言表达的自我超越。一段段文字令听课的老师啧啧称赞,我也不由得暗暗惊叹!学生语言的“精妙之美”折射出学生想象的“灵动之美”,课堂呈现“生态之美”。
课堂尾声,我让学生用几个词形容“心中的豆花庄”,学生写出的词语很丰富: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健康、环保、绿色、生命、和谐、快乐、温馨、希望……这些词语让学生从“感受”出发,最后回归“感受”。多元的感受以“快乐”为核心发散开,又由教师梳理,回归到“快乐”二字,“快乐”的感受因此立体起来,这是学生对文章精神内涵的丰富领悟!
最后,我引导学生回归整体,扣住“虫虫们、小家伙们、小蜻蜓……”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学生豁然开朗:作者没有用一个“爱”,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却都是“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又进行了一个层次的提升!
这一次的课堂离预设的期望较为接近。我想这一切要归功于多次的文本细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课堂对话,整体对话。回顾过程:第一次执教的主线问题是“扣住课文的词句和大伙儿说说蝈蝈们的歌声带给怎样的感受?”“虫虫们的生活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第四次执教的主线问题是:“当我们走进豆花庄,你的感受是什么呢?结合你看到的和听到的来说一说。”两次都是在问“感受”,让我从“感受”出发,文本细读后,我最终还是回到了“感受”。但两次提问的“感受”是不同的。前一次的“感受”是没有根的,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在过程中我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学生谈了“感受”,我也不知道收回到哪个点,因此课堂零碎无序。后一次的“感受”虽然也是发散出去的,但是根在我的心中,那就是要以“快乐”为核心,循着“蝈蝈的快乐、虫虫的快乐、作者的快乐”三个层次螺旋上升。推进上升的手段是“想象”。借助想象,在第一课时“感受”豆花庄的“美”,在第二课时自然生成多元化的“快乐之情”,并由“快乐的体验”升华,最后学生感悟到作者字里行间流淌的“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怀。整个课堂有序而生态,流淌着生成的美。所以,虽然同样都是在谈“感受”,但前一次对文本的解读是粗浅的,站在起点上;而后一次对文本的解读是豁然的,是文本细读后的回归。
四次执教,无论是“嘈嘈切切错杂弹”的“乱”或者“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悟”,都印证着文本细读的重要性。文本细读是语文课堂之美的根基。在我们“沉入词语”,“穿梭在多重话语之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理性进入文本,不断地问:作者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表达什么?启示何在?用意何在?有时,我们也会感性进入文本:把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一个角色;又或者跳出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这一过程中,我们无论是与文本对话,还是与作者对话,最终,我想,还是教师在文本中对自我的一种解读,。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是细读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美!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是啊,上好一节语文课,离不开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高度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精神高度。归根结底,文本细读,需要平时要不断读书,增加底蕴,提高内在修为;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本细读的过程也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着语文课堂的精神高度!而语文课堂中,最震撼人的也就是语文的精神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