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精读练习题九年级下册一、岳阳楼记综合练习一、基础部分1.下列汉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谪(d) 晖(hu) B.霏(fi)谗(chn)C.汀(tn)楫(j) D.芷(zh)汤(shn)2.解释加点的词语。(1)百废具兴:(2)属予作文以记之:(3)薄暮冥冥:(4)把酒临风:(5)去国怀乡:(6)宠辱偕忘:(7)长烟一空:(8)春和景明:3.指出停顿有误的一项()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B.属予/作文/以记之C.予观夫/巴陵/胜状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填空题。(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字_,_朝_家、_家,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
2、句子是_ ,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二、阅读下文,完成5-12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属:作文: 胜: 晖: 观:极:6.下列句子无通假字的一项是()A.
3、百废具兴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属予作文以记之D.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前人之述备矣。(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8.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9.“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和岳阳楼有何关系? 11.“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 1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原因是什么? 三、提高部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6题。 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13.首联和颔联:(1)哪些字句暗示了主观情况? (2)情景交融创设了哪些背景色调? 14.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是因何而起? 15.这是一首_诗。反映了作者的_风格。16.赏析颔联。 四、文段阅读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1从段中找出与段下列词语相对应的词语:霪雨霏霏_ 阴风怒号_浊浪排空_ 日星隐耀_2画面突出了景色的_画面突出了景色的_3两个截然相反的画面,反映了登楼
5、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_ _4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这种心情。登斯楼也,_登斯楼也,_5作者写这两个画面的不同景色和由此而引起的两种不同感情,其目的是 A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之大。B强调了景色不同,登楼者的思想感受也截然不同。C突出了“古仁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D突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2)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下列句子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放晴) 春和景(日光)明B长烟一(全,都)空 把(持,执)酒临风C增
6、其旧制(规模) 去(离开)国怀乡D薄(少)暮冥冥 吾谁与归(返回)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C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D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4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7、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岳阳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B岳阳楼记以“记”为名,借题发挥。C范仲淹,子希文,谥号文正。“唐宋八大家”之一。D“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一幅题岳阳楼的名联。(3)默写1滕子京政绩是_。2重修岳阳楼的盛况是_。3“前人之述备矣”与_形成照应。4时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_。5空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_。6花鸟草鱼落笔的句子。_。7虚写景致的句子是_。8正反两方面写古仁人的内涵的句子是_。(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
8、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喜_ 民_进_ 忧_2文段中“进”照应_,“退”照应_。3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4文段中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观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_面说,后从_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突出一个“_”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势推向高潮,从而提出“_,_”的观点。5“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
9、的句子是“_”,喜的句子是“_”。6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2)微斯人,吾谁与归?_7用一组对偶句写出你的志趣抱负,要求哲理深蕴,志向高洁,并阐述以此句作为抱负追求的理由。_(5) 范仲淹二岁而孤(丧父),母贫无依,再适(出嫁)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洗)面。往往 (zh1n稠)粥不充,日昃(ze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解释文段中加粗词语。既 之 或 辄 遂2翻译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3文段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叙述了
10、范仲淹_和_。(每空只填两字)4范仲淹苦学达到了_(填一成语),其精神令人感奋。5文段中“六经”指的是_、_、_、_、_、_。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二、 醉翁亭记综合练习(1)一、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11、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辍耕之垄上C邻人之孀妻D渔人甚异之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
12、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13、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 _。4第段先写
14、_之景,再写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5第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6对第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C山水之乐。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2)基础能力
15、测试1选出字形及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A滁州 ch林壑 hu 琅琊 y 辄醉 zhB朝暮 chao提携 xie 山肴 yao弈者yiC宴酣 han 野蔌 su 觥筹 gong 伛偻 yu luD颓然 tui 阴翳 yi 卢陵 lu 酿泉 niang2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蔚然而深秀B野芳发而幽香C泉香而酒冽D而不知人之乐3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4选出“者”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前者呼B作亭者谁C晦明变化者 D弈者胜5选出“于”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行者休于树B泻出于两峰之间C临于泉上D来饮于此6选择恰当的义项填序号释义。故自号曰醉翁
16、也 A号令 B号召 C取别号 D呼号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A居住 B住所 C寄托 D寓意至于负者歌于途 A负责 B担负 C倚靠 D背负杂然而前陈者 A陈述B陈旧C陈列 D陈腐7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B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
17、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8文字节选自醉翁亭记,是对全文的归结。选出对文章主旨正确的一项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9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轻读_B重读_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10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答:11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
18、用游人之乐衬托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12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3)醉翁亭记同步练习一、做客“联想吧”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诗句。(含“亭”即可,加油啊!)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既快又准哦!)环滁( )琅( )琊( ) 饮少辄( )醉 林霏( )岩穴( ) 山肴( )野蔌( )弈( )者胜 阴翳( )翼( )然 酒洌(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相信你!没错的!)林_然 水声 _然 岩穴_明变化_提携 _交错宴_之乐四、速配(请将下列
19、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蔚然遮盖翼然临于泉上茂盛的样子醉翁之意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佳木秀靠近颓然情趣阴翳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五、来,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六、你一定能准确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我,你能行!)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_,_。
20、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_,_,_,_,_,_,_。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4.归纳第自然段的段意。 5.第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
21、:_、_、_、_;其中核心为_。七、明察秋毫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口技综合练习(1)一、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AjuBjio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AjinBjin3宾客意少舒()AshoBsho4曳屋许许声()AxBh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AjBj6夫齁声起()AhnBhu7夫叱大儿声()AchBch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AjngBjng9曳屋许许声()AyBzhui10盆器倾侧()AqngBqng二、下边对句子划线中的词的解释,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改正过来,写在括号内。1虽(虽然)人有百手()2会
22、(适逢)宾客大宴(举行宴会)()3但(但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4两股(大腿)战战()5不能名(说出)其一处()6几欲先走(行走)()7当是(这)时,妇手拍儿声()8妇抚儿乳(吃奶)()9中间(其中)力拉崩倒之声()10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三、下面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哪一句?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A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B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C妇扶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
23、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注音。中间()曳()屋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3对“中
24、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屋倒塌的声音。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4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2)【语言积累】(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是时,_,_,_,_,_,一时齐发,众妙毕备。2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百千齐作。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_,_,_。(2)说出下列各句中“坐”的含义。1满坐寂然口技_ 2到则披草而坐始得西山宴游记 3但坐观罗敷陌上桑_4这座大楼是
25、坐北朝南的_(3)说出下列各句中“于是”的含义。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_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3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_4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_5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_(4)“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在这里是“说出”的意思,你知道文言文中还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吗,并试举一例加以说明。(5)翻译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信”和“达”也就是准确和通顺。说说你对下列各句的理解。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_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_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在
26、文中出现了两次,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3)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会宾客大宴(会:)施八尺屏障(施:)众宾团坐(团:)妇拍而呜之(呜:)奋袖出臂(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4、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5、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6、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毕:众妙毕备群
27、响毕绝、坐:满坐寂然口技人坐屏障中7、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8、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9、翻译下列句子: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
28、,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29、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心情舒畅、动作舒缓、舒筋活血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莫可名状、至理名言、有名无实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声音由小到大、声音由远到近、声音由内到外、声音由单一到混合15、翻译下列句子: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九年级下册隆中对综合能力测试题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
30、的意思。1因屏人曰( )_ 2好为梁父吟( )_3枉驾顾之( )_ 4遂用猖蹶( )_5先主遂诣亮( )_ 6民殷国富( )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4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_;_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含义。1欲信大义于天下_通_:2自董卓已来_通_:四、文学常识填空。1三国志是部_史书,共六十五卷,人们把它和_、_、_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2陈寿是_朝人,_学家。“隆中对”的“对”是_的意思。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_其岩阻,西_诸戎,南_夷越,外_孙权,内_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
31、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为文中加粗的字注音。胄( ) 戎( ) 箪( )2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文中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_:_:3诸葛亮提出的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保 抚 和 争锋 修B保 和 抚 结好 修C守 和 抚 结好 修D守 抚 和 争锋 修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川出发。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民众从秦川出发。D您亲自
32、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5上句中,“身”的意思是_,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_。6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安抚边境各民族; 广布“仁义”; 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巩固荆、益基地; 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搞好内政。正确顺序是:_7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_。(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二)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
33、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