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严陵镇中心学校磨课小组随堂课同课异构教案
2014年 上 期
教学课题
求平均数
科目
数学
班级
三、5
授课者
李予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时 间
5周5
教学准备
材料出处
http://
中文域名:
教
学
流
程
作
业
及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流
程
作
业
及
板
书
设
计
一、课前活动,提问质疑
1、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
2、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清楚了。
二、探索新知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
出示例一(课件)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丽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
引导学生答出小明最多,小丽最少。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老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那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丽,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①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
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
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
三、加深理解,形成方法
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 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四、初步应用,内化提高、解答预设,加以区分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题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五、联系生活、了解作用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 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
六、练习:
1、 求出7、3、6、4的平均数。
2、 只列式不计算。 少先队员在儿童节这天做小红旗,平均每人做几面?
(1)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共做8面,小芳做7面。
(2)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各做8面,小芳 做 7面。
3、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装有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的水,求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七、课后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八、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平均数=总是 ÷份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