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与目标分析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本课主要讲述了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基础。二、本课的教学主旨(1)知识技能: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过程方法:通过孔子的家世渊源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通过制作图表比较儒、法、道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的异同,明晰知识,初步了解列表比较历史的基本方法。(3
2、)情感态度价值观:a通过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让学生认识感知历史人物,从历史细节中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悲悯情怀,强调要从杰出人物的言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b结合孔子的个人命运,让学生感知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4)重点与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学情分析以我任教的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对思想文化史理解很浅,学习的兴趣缺乏,对历史文化人物如对孔子的认识已神圣化、脸谱化。鉴于此,我试图通过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去理解历史人物及所处的时代。四、教学设计(一)导入 通过德国人雅斯
3、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引入百家争鸣时期;其后,以中外古往今来的各色人等对儒学的态度,如康有为、袁世凯、陈独秀、胡锦涛、新加坡、韩国等,猜测:评论者何人?该人是何方神圣,让近现代的中外人士褒贬不一?目的:(1)把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和孔子置于世界背景中考察,形成全球意识的印象;(2)激发兴趣,引起思考,进入新课。(二)新课一、孔子的家世渊源给学生提供材料,特别指出“鲁
4、国没落贵族”这一特征,提出问题,希望学生分析出“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提问:1、“鲁国”有何特殊性?教师提供材料:期望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礼崩乐坏”产生印象;并能够结合自身对社会环境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得出结论:孔子深受西周“礼乐”制度的熏陶;学术下移。为讲述孔子的思想埋下伏笔。2、孔子家族的没落是家族变故的特例还是时代的缩影?结合学生反应,如不能迅速给出观点和理由,给学生指出重要节点,予以启发。(孔子家族衰落的诸侯卿士的重要节点: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结合重要事件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
5、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看法与方案如果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展示相关的图片,勾起学生回忆,找出历史现象间的联系。为加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通过图表展示春秋战国时期衰落的望族。二、 孔子的主要经历(551BC479BC)1、 求学:(略讲)主要由教师讲述孔子的求学经历,突出求学的艰辛和孔子的勤奋,增加学生对视为“圣人”的孔子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认识到学在官府学在民间。2、周游列国:教师提供有关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艰难困苦的材料。期望达成的目标:(1)增加对孔子的感性认识。任何伟人之所以伟大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的。(2)学习儒学的创立与发展过程。结合材料层层深入进
6、行提问,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以及儒学与法、道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比较法学习历史。a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何在?(面对社会大变革,“士”这一阶层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方案。)b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他的主张为什么不被接受?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命运如何?c当时的统治者需要怎样的治国思想?它对儒学有何影响?当时儒学还受到哪一学派影响?主要学习孟子、荀子是如何发展儒学的。通过图表并指出其历史影响。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d结合表格,师生共同总结“百家争鸣”的概念。3、创立私学。可通过介绍孔子的72弟子,认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贡献。过渡:西狩获麟。三、孔子之哀,孔子之幸?该部分主要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认识百家争鸣与儒学创立的关系。1、孔子之哀:哀政治失意仁政思想在诸侯争霸的时代无法推行。2、 孔子之幸: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他们“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后来成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