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601541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 许月卿,李双成  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许月卿,李双成,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其模型,计算了1978-2002年我国逐年的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得到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分析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人口重心/社会经济重心/动态变化/区域差异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市、区)间经济发展的“量”和“质”的差异非常明显[1].本文采用各省(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区域重心模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原因,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在时间维上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人口和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的演化过程,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区域重心概念及计算方法   区域重心概念:假设一个大区域由若干个小区域构成,第个小区域的中心坐标为(X[,i],Y[,i]),为该小区域的某种属性值,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2]:   当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几何中心,就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或称“重心偏离”。偏离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3].通常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其区域重心时,可以将(X[,i],Y[,i])取为各行政区域单元的首府坐标;M[,i]可以为不同意义的属性值(如人口、耕地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的迁移   在公式(1)中,取M[,i]为人口,采用1978-2002年我国各省(市、区)的人口数据[4],计算出每年的人口重心坐标,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化轨迹(图1)。   图1我国人口重心的迁移轨迹(1978-2002)   Fig.1The Movement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in China(1978-2002)   由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一直位于东经113.47°以东、北纬32.89°以南,远远偏离了我国的几何中心(103°50′E 、36°N ),呈现出不均衡性。人口分布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且东西方向的不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   1978-2002年,人口重心呈现缓慢、稳定地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人口重心为东经113.79°、北纬32.89°,到2002年重心变为东经113.46°、北纬32.66°。在东西方向上,人口重心向西移动0.33°,合31.9km,年均移动1.3km ;在南北方向上,向南移动0.23°,合25.69km,年均移动1.07km,稍慢于东西方向。期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40.96km.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逐渐趋向晚婚、晚育、少生。同时,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集聚区之一,计划生育政策适当宽松。人口重心移动轨迹说明了我国人口分布在东西方向上趋于均衡而在南北方向上趋于不均衡。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重心及其动态变   3.1国内生产总值(GDP )重心的迁移   取1978-2002年全国各省(市、区)每年的GDP 数据[4],代入公式(1),经计算得到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轨迹(图2)。   图2国内生产总值GDP 重心迁移轨迹(1978-2002)   Fig.2The Movement of GDP Gravity Center in China (1978-2002)   由图2可见,近20多年来我国的GDP 重心一直在东经115.52°至东经115.12°、北纬34.04°至北纬32.82°之间变动。相对于我国的几何中心(东经103°50′、北纬36°)来说,经济重心一直偏向于东部和南部,且东西方向的偏离距离要大于南北方向。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东部和南部是我国的经济高密度区,东西方向的区域经济差异要大于南北方向。   1978年到1991年,GDP 重心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GDP 重心为东经115.52°、北纬34.04°,到1991年重心变为东经115.12°、北纬33.28°,期间向西移动38.67km ,向南移84.87km ,向西南移动93.2km.可见,1978年到1991年我国经济发展在东西方向上的差距有所减小,而在南北方向上的差距在扩大。   从1991年到1997年,GDP 重心则从西北向东南移动,经济重心由1991年的东经115.12°、北纬33.28°变为1997年的东经115.25°、北纬32.84°。期间向东移动12.56km ,年均2.09km,向南移动49.13km ,年均8.19km,向东南移动50.71km.这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东西和南北方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在扩大,且南北方向的区域差异变化速度大于东西方向。   1997年至2002年,GDP 重心从西北向东南缓慢移动。经济重心由东经115.25°迁移到东经115.41°,由北纬32.84°迁移到北纬32.86°。在东西方向上,向东移动15.47km ,年均3.09km,在南北方向上,向南移动2.23km,年均0.45km,速度很慢。说明这一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均有所扩大,但移动速度均很慢,区域差异变化速度减小。   GDP 重心的变化轨迹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1978-1991年东西差距有所减小,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国家对西部特别是西南巨额投资还在发挥作用,而且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四川仍然作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依然在GDP 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南北差距迅速扩大的原因是由于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政策向华南地区倾斜,加之其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率先启动并高速发展。1992-1997年在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的同时,东西差距迅速扩大。因为在此期间,国家实行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我国经济重心的沿海化趋势日见明显。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重心向东、向南移动的速度变慢,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的变化速率明显减小。   3.2产业结构重心的动态演变   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部门构成。取1978年-2002年我国各省(市、区)每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4],利用公式(1),计算出每年相应的重心坐标,得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图3、图4和图5)。   图3第一产业重心迁移轨迹(1978-2002)   Fig.3The Movement of the First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in China(1978-2002)   图4第二产业重心迁移轨迹(1978-2002)   Fig.4The Movemen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in China(1978-2002)   图5第三产业重心迁移轨迹(1978-2002)   Fig.5The Move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in China (1978-2002)   由图3可知,近20年多年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在东经113.82°至东经114.32°,北纬32.28°至33.02°之间变化。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一产业呈现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的变化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规律。这是由于我国第一产业主要由农业部门构成,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重心分布随机性很大。   由图4可见,近20多年来第二产业重心一直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第二产业经济重心为东经116.48°、北纬34.86°,到2002年变为东经115.77°、北纬33.02°,期间重心向西移动68.83km ,向南移动205.5km ,向西南移动216.6km.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二产业也呈现不均衡性,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差异有所减小,南北方向差异有所扩大。这和我国东北、华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有直接关系。   由图5可见,近20多年来第三产业重心在东经114.98°至东经115.45°,北纬33.66°至北纬32.73°之间变化,总体上重心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三产业也呈现出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期间重心向东年均移动1.12km,向南年均移动4.28km,快于东西方向。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第三产业相应发展较慢,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导致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移动。   3.3社会消费重心的变化   社会消费与人口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取1978-2002年我国各省(市、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计算出每年社会消费总额的重心,得到社会消费重心动态变化情况(图6)。   图6社会消费重心动态变化轨迹(1978-2002)   Fig.6The Movement of Consumption Gravity Center in China (1978-2002)   由图6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消费重心一直在东经114.69°以东、北纬33.69°以南变动,大大偏离了我国几何中心,处于非均衡状态,消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而且东西向差异大于南北方向。   20多年来社会消费重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1978年消费重心为东经114.69°、北纬33.69°,到2002年重心变为东经115.38°、北纬32.72°。期间消费重心向东移动66.41km,向南移动108.09km,向东南移动126.86km.这主要是近20多年来,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加之人口密集等原因导致消费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4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变化对比分析   4.1东西方向   在东西方向上,GDP 、社会消费总额、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都偏离人口重心,相对于人口重心来说,均呈现不均衡性(图7)。其中第二产业重心分布在最东部,一直位于东经115.61°以东,它和人口重心偏离也最远,但其发展趋势趋向人口重心,说明相对人口重心来说,第二产业正趋向平衡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消费总额重心呈现和人口重心背道而驰的趋向,说明第三产业和社会消费的区域差异一直存在,并有保持发展下去的趋势。第一产业分布在最西部,重心在东经114°两侧呈摇摆分布,没有明显的发展趋势,但从总体看,东西差距还是有所扩大。相对人口重心来说,GDP 重心在1991年以前保持均衡发展,1991以后由于东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GDP 重心出现向东移动趋势,区域差异扩大。   图7人口和社会经济重心变化轨迹对比(东西方向)   Fig.7The Movement Contras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Direction of Longitude)   4.2南北方向   由图8可见,在南北方向上,GDP 、社会消费总额、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也都偏离人口重心,相对于人口重心来说,均呈现不均衡性。但它们的变化都趋向人口重心,说明我国近20多年来社会经济在南北方向上趋于均衡性发展。其中第二产业重心变化幅度最大,期间向南移动205.2km.其次是GDP 、社会消费总额和第三产业,分别向南移动131.81km、108.15km和102.72km.第一产业重心位于最南部,围绕人口重心呈跳跃式分布。   图8人口和社会经济重心变化轨迹对比(南北方向)   Fig.8The Movement Contras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Direction of Latitude )   5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几何中心比较,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均表现出不均衡性,区域差异总体上在扩大。1978-2002年,我国人口重心呈现缓慢地向西南移动变化趋势,在区域差异上,表现为东西差距缩小,南北差距扩大。经济重心和社会消费重心呈现向东南移动的变化趋势,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均在扩大,区域差异显著。与人口重心比较,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在东西方向上呈不均衡发展趋势,在南北方向上呈均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陆大道,薛凤旋。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23-330.   [2]徐建华,余庆余。人类生态系统[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11-30.   [3]李秀彬。地区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3):255-256.   [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