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附件1尤溪县教育科研2016年度课题
申请表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课文诗意朗读设计的研究课题编号:(立项后填写)
学段学科:初中语文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申报日期:2016/1/2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二。一五年十二月
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办公室2015年12月10日印发
10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 题 负 责 人
姓名
最后学历
本科
专业技术职务
中一
学科
语文
研究专长
课堂教学
工作单位
课题组成员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学科
研究专长
中学语文一级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一级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一级
语文
论文撰写
中学语文一级
语文
资料收集
二、课题申请立项论证
研究背景 与
研究意义
(拟创新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 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 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 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 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 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到达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 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 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当学生们在早自习时间默默地凝视记背格式化的知识点时,我们难 以再次寻到朗读的踪影。这个时候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追问:朗读何 在?朗读的时间哪里去了?朗读的心境哪里去了?作家张炜说:“这个 时代是朗读的荒野”,走在这片荒野之中,最恐慌的是我们语文教师。 寂静是语文课堂的死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改变 它而不懈努力。
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朗读,可以体味、钻研、涵泳。只是单一 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注意加 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开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琅琅的书声,是书香校园必不可少的音符; 琅琅的书声,是走出浮躁的网络时代快餐式阅读的最好开端。
研究目标 与
研究内容
依据学生开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 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朗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
1 .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
3 .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 .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 的精神世界;
5 .指导朗读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 优雅气质。
6 .诵读古代诗词,让学生体会其内容,便于学生积累感悟。
7 .组织各种朗读、诵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 到充分的训练。
研究步骤 与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2016年1—2月)
申报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工作。
2、实施阶段(2016年3—10月)
(1)开展问卷调查,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3)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探索诗意朗读教学策略。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
3、汇总阶段(2016年11—12月)
(1)整理研究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汇编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 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对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 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对课题研究的效果进行实 时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 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最正确方案。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 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研究条件
与
预期成果
(一)完成研究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进取心,乐于开展教学研究, 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研究水平,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有效地把教研 活动与课题研究有机地结合。
(二)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主要承当人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表
2016年12月
教学课例及反思
教案或教 学设计
2016年12月
研究心得
结题报告
2016年12月
研究经验总结
论文
2016年12月
其他(主要是过程性材 料・)
文档或图 片
2016年12月
三、审核意见课 题 负 责 人 所 在 单 位 意 见 专 家 组 推 荐 意 见
县 教 师 进 修 学 校 审 核 意 见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同意立项O 不同意立项O专家签名:
年 月 日同意立项O不同意立项O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设计与论证活页
编 号
专家推 荐意见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课文诗意朗读设计的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名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 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 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研究背景
与
研究意义
(拟创新点)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 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 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 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到达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 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 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当学生们在早自习时间默默地凝视记背格式化的知识点时,我们难 以再次寻到朗读的踪影。这个时候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追问:朗读何 在?朗读的时间哪里去了?朗读的心境哪里去了?作家张炜说:“这个 时代是朗读的荒野”,走在这片荒野之中,最恐慌的是我们语文教师。 寂静是语文课堂的死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改变 它而不懈努力。
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朗读,可以体味、钻研、涵泳。只是单一地让 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注意加强对 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开展 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琅琅的书声,是书香校园必不可少的音符;琅 琅的书声,是走出浮躁的网络时代快餐式阅读的最好开端。
依据学生开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 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朗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
8 .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9 .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
研究目标
与
研究内容
10 .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 的精神世界;
11 .指导朗读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 优雅气质。
12 .诵读古代诗词,让学生体会其内容,便于学生积累感悟。
组织各种朗读、诵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 分的训练。
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
申报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工作。
2、实施阶段
(1)开展问卷调查,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研究步骤
与
研究方法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3)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探索诗意朗读教学策略。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
3、汇总阶段
(1)整理研究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汇编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 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对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 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对课题研究的效果进行实 时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 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最正确方案。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 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一)完成研究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进取心,乐于开展教学研究, 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研究水平,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有效地把教研 活动与课题研究有机地结合。
研究条件
与
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主要承当人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表
2016年12月
课题组成员
教学课例及反思
教案或教 学设计
2016年12月
课题组成员
研究心得
结题报告
2016年12月
课题组成员
研究经验总结
论文
2016年12月
课题组成员
其他(主要是过程性材 料)
文档或图 片
2016年12月
课题组成员
(二)预期成果
附件3尤溪县教育科研2016年度课题申报汇总表
学校(签章)填报时间: 年 月 日填报人(签名):
申报课题名称
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学段学科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诗意朗读设 计的研究
黄翠芳
胡莉玲、郑爱民、
池至恩、庄小玲
初中语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抄送:县教育局,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教育学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