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第 3 课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导学案)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导学案)内容导航内容导航素养目标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预习导学预习导学 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探究提升探究提升 探究问题,典例+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体系构建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分层训练分层训练 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了解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人类在食物生产过程、储备方式等方面的演变(时空观念)。2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探究食物生产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的意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了解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概念(历史解释)。4通过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好习惯。(家国情怀)。【时空定位】【时空定位】【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活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活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原因: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支持和推广。2过程:过程: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 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 世纪下半叶: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效化肥广泛使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设问 1:概括世界农业生产现代化。设问 1:概括世界农业生产现代化。3表现表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农业机械现代化条件20 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特征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作用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杂交育种技术进步杂交育种技术进步美国1930 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1941 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20 世纪 60 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成就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14 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二)畜牧业现代化(二)畜牧业现代化(1)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2)生产规模大型化:)生产规模大型化:(三)渔业现代化(三)渔业现代化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设问设问 2: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特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结合;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影响:、影响: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活动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活动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一)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一)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时间表现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古代社会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 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二)物储存技术的发展(二)物储存技术的发展(1)古代:)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现代: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冻食品储存: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中国冷链物流产业: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 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设问 3: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设问 3: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积极:积极: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有利于丰富食品种类,实现跨区和跨季节销售;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减少损失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局限:局限:冷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短缺;冷链物流成本高;法律体系不健全。活动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活动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一)粮食安全(一)粮食安全设问 4:概况粮食安全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有哪些?设问 4:概况粮食安全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有哪些?1产生原因:产生原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风险;国际政治经济的矛盾;农业长期投资不足与经济危机的影响。2解决措施解决措施世界1945 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1996 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加强国际合作;从粮食生产与供应入手,利用高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二)食品安全(二)食品安全设问 5:概况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有哪些?设问 5:概况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有哪些?1产生原因产生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食品供应过程中的污染、变质等问题。2解决措施解决措施(1)世界:)世界: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2)中国:)中国:立法规范:立法规范:200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严格监管: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设问设问 6:影响粮食安全有哪些因素?:影响粮食安全有哪些因素?人口因素:人口因素:(1)粮食需求的膨胀;(2)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3)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4)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气候生态:气候生态: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偶然性因素:偶然性因素:(1)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2)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3)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金融因素金融因素(1)农业补贴。)农业补贴。发达国家每年为本国农民提供的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的条件,直接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2)贸易限制。)贸易限制。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个别国家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3)生物加工。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4)海外屯田。)海外屯田。出于规避高额进口成本和粮食出口限制所导致的市场担忧,部分国家近年来大举在海外购买耕地种粮。问题一:冷链物流对生活影响问题一:冷链物流对生活影响【典例】【典例】1(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20 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巨大社会影响B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的立法权D工人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切问题【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题意可知,冷链运输的普及造就了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但也造就了恶劣的工作环境。这种情况甚至引起总统罗斯福的重视,从而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其食品监管机制。而这一切的源头在于冷链运输的普及,由此说明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形成的巨大影响,排除 A 项;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法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行政权干预立法权,这是正常的政治推动过程,排除 C 项;“社会关切”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D 项。故选 B 项。【知识点拨】【知识点拨】冷链物流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有利于丰富食品种类,实现跨区和跨季节销售;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减少损失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但同时具有局限性冷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短缺;冷链物流成本高;法律体系不健全。【变式练【变式练 1-1】中世纪的欧洲人为了吃到新鲜的肉,只能在入冬后宰杀家畜。而从 19 世纪晚期开始,食物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宰杀或采摘的日期,以及运输距离。这一变化()A源于美洲农作物的推广B说明粮食危机得到解决C得益于冷冻技术的发明D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答案】C【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从 19 世纪晚期起人们就可以较容易地得到新鲜食物,这应得益于食物储藏技术的进步,即冷冻技术的发明,C 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土豆等,虽然高产但与保持新鲜程度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食物储藏问题,而不是粮食短缺问题,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保障了食物的新鲜程度,而不是丰富了食物来源,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变式练【变式练 1-2】2019 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A农业现代化丰富了食物的供应B法律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D我国政府重视食品生产的安全【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9 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C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丰富了食物的供应”,排除 A 项;“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的说法扩大化了材料的信息,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变式练【变式练 1-3】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 20 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 14 万吨。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日本)。据材料“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 20 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 14 万吨。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可知,伴随冷链物流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推动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些食品市场的发展,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服务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排除 A 项;材料未提交通设施及,排除 B 项;材料也未提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变式练【变式练 1-4】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C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使得农产品可以更好的流通,降低损耗,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冷链物流由谁负责,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相关的法制建设,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变式练【变式练 1-5】2019 年,我国冷库总量达到约 6053 万吨,新增库容 8145 万吨,同比增长 1556%。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 2127 万台,较上年增长 327 万台,同比增长 1816%。这说明我国()A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B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C冷链市场的政策环境改善D食物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9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我国冷库和冷藏车大规模增长,冷链物流需要冷库和冷藏车,说明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食物生产,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说政策,排除 C项;材料信息没有智能化水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问题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二:保障粮食安全【典例】【典例】(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表,据此可知()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19901992 年19951997 年20052007 年地区数量发生率数量发生率数量发生率世界843416787514847513发展中国家826720768117835216亚洲和太平洋地区587920498116554516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4312533114718近东和北非19662958324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64934187233201228发达国家167519451235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B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 至 2007 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变化反复,饥饿发生率总体呈现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反映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D 项正确;1995 年到 2007 年,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数量上涨,但饥饿发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不符合材料,排除 A 项;“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说法正确,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B项;部分发展中国家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C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知识点拨】【知识点拨】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对经济发展:保障经济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变式练【变式练 1-1】2023 年 12 月 29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一部法律。其中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战略。这部法律的实施旨在()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C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D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答案】B【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战略”可知,这部法律的内容针对的是粮食安全,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科教兴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A 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农业现代化这一内容,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变式练【变式练 1-2】我国水产品在居民饮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20212030 指出:“到 2026 年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预计将达到 23kg,占消费总量的 36%左右。”这()A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B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C表明水产品将成为主要食物D反映了国人对营养品质的盲目追求【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知识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水产品在居民饮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占消费总量的 36%左右”并结合所学可知,水产品在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不断优化,丰富了食物来源,有利于减轻粮食压力,从而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居民的饮食结构,未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水产品在居民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上升,据此不能得出“水产品将成为主要食物”的结论,且不符合事实,排除 C 项;水产品在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不断优化,并不是“盲目追求”,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变式练【变式练 1-3】如表所示为部分官方文件中或会议上对于“耕地红线”的表述。党和国家的这些要求旨在()表述出处/提出场合18 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十一五”规划纲要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 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2013 年 12 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 年 1 月)A保证国家基本口粮绝对安全B巩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C改善种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D依法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8 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与“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不断调整土地政策,其目的是保证我国的基本农田,进而保证国家基本口粮绝对安全,A 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有成效,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政策目的在于保证粮食安全,不是改善种植业的发展,排除 C 项;材料主旨“口粮绝对安全”,而“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变式练【变式练 1-4】21 世纪以来,全球饥饿水平总体下降了 27,但仍有近半数发展中国家饥饿指数始终居高不下(如下图),饥饿水平被评级为“严重”、“警戒”、“极度警戒”的水平。为此,发展中国家纷纷立法保障农业生产,以求实现联合国“2030 年零饥饿”目标。这说明()A国际社会密切关注饥饿问题B食品安全影响百姓生活质量C保障粮食安全任务艰巨繁重D经济发展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发展中国家的高饥饿指数和它们为实现联合国零饥饿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都表明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是非常艰巨和繁重的,C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未涉及国际社会密切关注饥饿问题,没有涉及国际社会对饥饿问题的态度,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食品安全或对百姓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材料反映的是粮食安全问题,排除 B 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发展中国家立法,但并未涉及经济发展与民主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变式练【变式练 1-5】2012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 58957 万吨,连续第 6 年稳定在 5 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中国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现象反映了()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B中国成功解决了粮食基本自给问题C政府保障粮食安全卓有成效D中国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重大贡献【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材料背景是1996 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成就,C 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以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等为依据,材料仅涉及粮食产量问题,排除 A 项;材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至于是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 B 项;材料主要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取得重大成就的客观现象,并未反映其与人类消除饥饿之间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总结感悟】【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必练】【基础必练】1(23-24 高二下安徽期中)如表所列为袁隆平获得的部分国际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主要是表彰袁隆平()1985 年 10 月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被誉为“杰出发明家”1988 年 3 月因在粮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获国际“让克奖”1993 年 4 月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1995 年 10 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A在杂交育种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B在人类驯化野生植物方面取得成功C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D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国超级杂交稻”2(23-24 高二下福建龙岩期中)如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我国的食品安全()部门职责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及使用的监管公安部门负责食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由该部门的内设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具体办理A强调激发行业的自律意识B遵循预防为先的管理原则C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D实行民众与政府的共治3(23-24 高二下江西期中)如表是 19802010 年中国主要农作物亩产量变化表(单位:斤/亩),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年份谷物棉花油菜籽1980 年401811231985 年5461181831990 年6171181851995 年683122072000 年6971602232005 年7661662632010 年810180260A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与运用B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运用C物种交换的速度进一步加快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4(23-24 高二下河北保定期中)2006 年 9 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 2005 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 年中国共对 外提供了 577 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 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主要得益于()A现代化农业的实现B国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C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D联合国粮食组织大力的推动5(23-24 高二下山西期中)20 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 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 1513 公斤,到 1928-1934 年降为 1347 公斤,二战后则不足 92 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 世纪后英国()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C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D食品种类变化的影响6(22-23 高二下河南周口阶段练习)在现代食品生产中,美国借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帮助,拖拉机可以保证每次都在同一道车辙上行驶,避免了在相同区块重复操作,既节省了汽油,又避免了重复撒种、施肥和用药,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美国()A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B资本主义大农场的推广C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D农业生产智能化推动7(22-23 高二上浙江嘉兴期末)20 世纪末以来,日本重点改造了原先面积小的水田,以标准化和规格化的新型水田为标准,大力兴修水田排灌基础设施,改善农田道路条件,拓展土地经营规模。这些做法()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形式B促进了食物生产的现代化C旨在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D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8(22-23 高二上山西大同期末)至 2004 年,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 30%左右,机耕、机播、机收三项机械化作业率分别为 47%、27%和 20%。虽然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 82%和 77%,但水稻机插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只有 10%和 5%。这说明我国现代农业()A机械化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B存在南北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C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的地位D基本实现农业机械的自主研发9(24-25 高二上甘肃武威开学考试)1860 年以后,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粮食播种机、粮食收割机、打谷机、谷捆搬运机、割草机等相继出现,主要农业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到 19 世纪末,美国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已从 19 世纪初的约 80%降到约 30%。这一结果()A导致了工人结构变化B说明服务业人口增加C反映了工业化的发展D表明大工业迅速发展10(23-24 高二上河南期中)2023 年 8 月 24 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鉴于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这表明,我国()A海关关税自主权的实现B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C自身食物供应能力增强D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11(22-23 高二下福建漳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推进,曼彻斯特由乡村村庄和小市镇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和工业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如何解决激增人口的吃饭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在曼彻斯特和全国范围内推动以运河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曼彻斯特是英国交通史上发展最迅速的城市,在 1850 年,曼彻斯特已有 5 条运河和 6 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粮食需求,为曼彻斯特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其次,1839 年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派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反谷物法同盟加速了1815 年谷物法的废除,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第三、英国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议会圈地是指根据议会颁布的法令而实行的私人圈地活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使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综合产能逐步提升。中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 26%,其中,有 52 个年度的粮食总产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在 2004-2015 年间更是实现了 12 年“连增”,目前,中国已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 10%的耕地,生产世界 1/4 的粮食,养活世界 1/5 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平衡粮食供需,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路径和方式以及保障主体均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并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特点,并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素养提升】【素养提升】1(23-24 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据考古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存有占地数百平方米、厚度约 2050 厘米的稻谷堆集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遗址发掘区域,也发现了大小不等的地窖200 多个。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A农业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B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C社会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D人们已有原始的储备意识2(23-24 高三下浙江绍兴阶段练习)罐头食品最初是为了解决战争中肉食给养的问题。18 世纪末,欧洲组建反法同盟,为了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拿破仑成立军用食品委员会,研究食品保存法。委员会悬赏巨额奖金奖励发明食品长期贮存者。1809 年,阿培尔试制成功第一个“罐头”,据此可知,以下正确的是()A成为现代食品保藏技术的开端B解决了人类社会存在的饥饿问题C杜绝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D促进了人类储粮技术的不断进步3(2024山西运城模拟预测)1930 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提高了三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增长了五倍。2013 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 9881 千克,创世界纪录。这说明 20 世纪以来()A发展中国家掌握了农业核心科技B各国广泛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C粮食作物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D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4(21-22 高二上山西太原期末)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 13 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B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5(2024河北沧州二模)如表是 19301969 年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等相关情况的统计。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年份全国人口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均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农业劳动力年均下降(%)19301939071618807194019491319600241950195917187352819601969131969245A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B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程度降低C农业技术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D非农产业对经济影响力增强6(2024湖南永州三模)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7(2024青海西宁一模)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他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B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结构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D科学、技术与现实需要的耦合8(2024山东聊城二模)有学者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主题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统购统销政策变革与市场化改革酝酿阶段,供需关系转换条件下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四轮曲折探索阶段,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据此判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应是()A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B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C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D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9(2024辽宁抚顺三模)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 1914 年和 1941 年美国玉米产量情况。对表中所示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时间单位面积产量/千克每公顷农民高产竞赛记录/千元每公顷1914 年163570001941 年198012009A生产竞赛的开展B育种技术的进步C政府补助的增加D农村生态的修复10(2024陕西汉中二模)阅读如表,据此可知()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19901992 年19951997 年20052007 年地区数量发生率数量发生率数量发生率发展中国家826720768117835216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4312533114718近东和北非196629583247发达国家167519451235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 B粮食杂交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在持续下降 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11(2024河北衡水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阶段含义1949-1952 年粮食自由购销阶段自由购销阶段出台的政策涉及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1953-1977 年粮食统购统销阶段为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中央于 1953 年正式出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1978-1993 年粮食“双轨制”阶段市场交换与政府控制并存,由计划转向市场过程中的过渡形式1994-2003 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加快推进粮食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中央的省间粮食调配权,各省、各地区间粮食调配通过市场交易进行2004-2014 年粮食系统支持保护阶段取消农业税,实行直接粮食补贴政策,出台激励政策,促进农民增收2014-2021 年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阶段落实新粮食安全观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得到逐步完善摘编自罗海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粮食安全政策及时代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两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基础必练】【基础必练】题号题号12345678910答案答案CCBBBDBACD1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的中国。表中所示均为袁隆平获得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奖项,袁隆平因为杂交育种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获得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奖项,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C 项正确;“在杂交育种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说法不符合题目设问,排除 A 项;“在人类驯化野生植物方面取得成功”不符合题目设问,排除 B 项;“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国超级杂交稻”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既有卫生部门提前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又有农业部门在食用农产品过程中的监管,还有公安部门在食品安全案件出现后的侦查和办理,体现了全过程的安全监管,C 项正确;我国的食品安全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而不是要激发行业的自律意识,排除 A 项;材料内容并不仅仅涉及预防为先,排除 B 项;材料并不能体现民众与政府共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B【解析】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2010 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谷物、棉花、油菜籽等传统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这反映了传统农作物耕作技术的进步,B 项正确;杂交水稻技术发明于 1973 年,排除 A 项;农作物亩产提高不是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排除 C 项;农作物亩产提高也不能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4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6 年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说明中国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原因是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B 项正确;中国朝着现代农业发展,而非实现现代化农业,排除 A 项;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