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影 来凤县三胡民族中学:周杰【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在特定环境下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方法2:感受父子之间于朴素平常的语言中流露着的浓浓的亲情确定支撑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1、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中深沉的父子情深2、品味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教学进程设计一:导入 我们班上大多数同学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这就注定在某一时刻,我们会和我们的父母道别,分别时的情景我想大多数同学都还历历在目,当时的不舍,当时的无奈想必会久久萦绕心间。下面请同学看着我(教师背对学生,让学生看着教师)问:“同学们看见了老师的什么”?学生可能回答“背”“或者“背影”。师说:“假如我叫大
2、家看着我的背影,完成一篇作文,恐怕很多同学都无从下笔,为什么呢?因为我这矮小的背影还不入大家的法眼。但是有一个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只要谈起它,这个背影就会一下子浮现在我们的脑海,有诗赞曰: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是什么成就了“背影”这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背影”,探索其中的奥妙,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由此导入本课课题-背影(板书)。二:预习检查字词音: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奔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
3、,丢掉,失去。动词。踌躇(),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迂腐(),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蹒跚(s)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琐屑(),指细小繁杂的事。晶莹(),光洁透明。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
4、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四:整体感知:听朗读(多媒体播放录音或者播放录音磁带),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情?又表现了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指点学生回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点拨、引导)五:精读课文:(一)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总共写了几次背影,哪一次给我们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补充,师生互动)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感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师:作者善于在叙述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来表达最真实地情感。文章中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读
5、一读,体会一下。(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生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祖母去世,自己又丢了工作,心情无疑是沉重和难过的,但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没有流露自己的心情,反过来却安慰我,可见父亲对我的体贴。生2:“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对茶房的不放心,体现了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生3、“父亲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说明我这时对父亲产生了疼惜之情,似乎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生4、当父亲给我买来橘子时,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说明父亲心里落下了一块石头,心里感到满足和踏实,也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做到了做父亲的责任。
6、生5、文章最后,作者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疼惜之情。生6、父亲送我之时,忙着讲价钱和照看行李,为我选座位,嘱咐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这些句子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还有就是分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简单,朴实,但这里面饱含着父亲对我的体贴,以及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小结:曾有人说过,世上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爱,世上嘴可贵的行为莫过于关怀。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倾注了所有的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生活中,我们时常沐浴在这样的爱和亲情之中,让我们在感受到这份爱的同时,请珍惜和铭记它吧!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朱自清的这
7、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拿起你们的笔,用你们自己的文字表达一下你们对你们的父母或者是亲人的一种最真挚的感情! 板书: 沉重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父爱子背影 艰难努力的背影 父子情深 朴实的预言 四次流泪 子爱父 两次自责【精彩部分回放】关于四次背影教学实录师:文章总共写了几次背影,哪一次给我们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四次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恋中的背影其中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1.师:既然买橘子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个背影的呢?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并朗读(小组讨论并回答)生答:父亲的衣着父亲走路的
8、姿势父亲爬月台的动作2.教师带领学生逐个分析作者从这三方面的描写衣着“黑”: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师:为什么作者这里要突出黑色?生:这与他家里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师:所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生:沉重的背影姿势:师:找出最能体现父亲走路姿势的一个词并体会表达效果生:“蹒跚”。这个词写出走路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这真是让人担心。师: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呢?生:蹒跚的背影动作:师:在文中画出表现父亲动作的词语并领会这些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生:“攀” “缩” “倾”。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着身体向上攀
9、,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字显得多么的令人揪心。“缩”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都在手上了,万一手支撑不住了,摔下去可就有危险,这时的我,看在眼里,心情又是多么的紧张。父亲身体肥胖,不像小伙子灵活,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爬月台十分艰难和努力的样子。师:所以,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生:艰难努力的背影3.师:现在我们回头来看一下,除了最开始提到父亲穿着黑色的衣帽,马褂和深青色的马褂外,还有没有其他提到其他颜色? 生:还有紫色的大衣和朱红的橘子?师:那后面这两种颜色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或者对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好处呢?(小组讨论并回答)生1:给我们视觉上形成冲击生2:表
10、达了父亲对我的一种期望,想我以后出人头地,能大红大紫师: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居然能发现作者这么深刻的寓意,实在难得。在这里,我也借这两种颜色表达对你们的祝愿,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大红大紫,生活快乐和平安。(三)师:面对着父亲的背影,作者是否有所感触?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是流泪 师:流了几次泪 生:四次 师:那我们就找出这四次并分别来体会下这些句子。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父亲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看见父亲为我买橘子而感动的泪。“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这是情不自禁的
11、泪。“我赶紧拭干了泪”,是怕父亲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是我复杂心态的显示,怕父亲看见了伤心,这应该是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雅,也怕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不着父亲的背影而悲伤惆怅,离别之际,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到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中又看见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的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是深沉而复杂。师: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子之间那种浓浓的感情如涓涓细流从文字中得以流露,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
12、亲的理解,对父亲感情同样让我们心悸。【教后说教】 背影可谓是经典中的名篇,特别是父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时候没有和之间的父母呆在一起,但每年总有一次或那么几次同自己的父母离别的情景。鉴于这个基点,我设计选取了着重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以及品味他们父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为主。目的在于学生在联系自身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情感于学习中,力争让他们有一个感同身受的效果,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一来,教学流程就相对于比较流畅。再者,分析这篇文章的父子之间的感情和分析如何刻画人物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所以,我设计上面的教学环节
13、,制定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背影又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想让他们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他们父母对他们的爱,对他们养育的不易,对他们的父母产生报恩知心。【教后点评】背影,在国人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背影也是初中必学篇目之一,对于大多数教者而言,这是一篇又好上又不好上的课。好在只要完成对背影如何刻画,品味父子情深即可,不好表现在如何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同时又有新意。但这节课我自认为是一节成功的课,理由如下: 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有一个感情共鸣的基础,这就为后面的顺利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教学过程设计流畅,清晰,内容由易到难,学生容易于接受。学生学完本科对如何学习刻画人物,理解文字中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始终寓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不刻意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了本次学习的人物。 教师对文本有新意的挖掘。比如教者分析父亲为我铺上的紫色大衣,给我买来的朱红色橘子。教者能从颜色上来分析父亲的寓意,这不实为一个亮点之处。 最后动笔部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言可写,在不留痕迹之时熏陶了学生的情感。 (何竹山点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