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第 卷第 期民族艺术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项目批准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成为近年来电影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的重要命题。这是构建“中国学派”“中国话语”的一次努力与尝试。电影想象力消费命题源于电影发展实际,贯彻务实精神和实践理性原则,旨在探析当下互联网新媒介时代,以网生代、游生代为主体受众的想象力新美学和想象力消费新模式及新文化,由此重思影像与现实、影像与人主体的本体论关系、电影观念和电影理论的新变。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不仅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想象力美学和工业美学提供阐释,为电影产业
2、发展提供观念变革和行动机制的“顶层设计”与驱动力,也为电影批评提供理论视域、观念引领与方法论。本专题的四篇论文,从理论建构自省、呼应与争鸣及批评实践等方面展开深度思考。陈旭光、张明浩认为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是面对“阐释危机”的一次理论自觉,其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提供有效阐释的话语体系,秉承“以人为本”和为青年一代审美、消费与“象征性权力表达”发声的初衷,秉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方法论原则。其“理论批评化”实践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朱晓军从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说起。他认为: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构建是当下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和创立新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需要;它熔铸新
3、的核心概念,是电影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石之一。“想象力消费”和“科幻电影创意”等核心概念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新格局。应该在影游融合、科幻电影工业化的背景下,围绕“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体系提炼、拓展它们。徐洲赤认为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建构有助于更深入思考电影的本性,廓清新传播环境下电影理论上的种种迷雾。想象力是一种生动的有机的创造力,任何题材风格的电影都应该具有想象力;电影的梦幻性是指电影赋予现实事物某种超现实的梦幻特质。我们在强调想象力的同时,仍要坚持电影的梦幻性追求。电影想象力消费,既是对生产的研究,也是对消费的研究;既要看到消费对想象力的激发,也要看到消费对想象力的限制。李卉认为想
4、象力消费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以想象世界为主要对象,以消费者尤其是粉丝的世界完形建构、文本再创作和粉丝行动主义为具体实践样态。其消费者对想象世界的审美参与有两个面向:其一面向想象世界,消费者在观影前后发挥想象力进行世界完形建构,消费者中的粉丝群体通过文本再创作拓展想象世界;其二则面向现实世界,粉丝以想象世界的意象和符号参与现实的社交与社会活动,形成想象的共同体,从而塑造公民想象力,推动社会变革。(主持人:陈旭光)面对“阐释危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论思考陈旭光,张明浩摘要: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是面对“阐释危机”的一次理论自觉建构,旨在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提供有效阐释的理论批评体系,
5、同时秉承“以人为本”和为青年一代的审美消费自主与话语表达权力发声的初衷。想象力消费理论面对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不断崛起但“阐释”不足的现实,以解决现实问题和建构直面阐释危机的电影理论、批评研究范式为旨归。“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想象力消费的“理论批评化”实践对分析具体文本、样式、文化现象和产业格局等,有一定的有效性。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建构需要不断自省,要意识到理论的限度,警惕理论先行,坚守理论实践性,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关 键 词:想象力消费理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阐释危机;理论自觉;理论方法;理论批评化;理论自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陈旭光
6、,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 ;张明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级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 :一、关于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阐释危机”当下,一种“阐释危机”,在文艺界出现。这既表现为互联网多媒介时代“批评的泛化”和众声喧哗,也表现为理论与对象不对位甚至错位的窘境。在后一种情况下,“阐释”脱离“经验对象”而成为某种“阐释的阐释”“阐释的循环”或“能指的飘移”“理论的游戏”,正如尤西林对文学理论危机的反思,“当代文学理论危机主要不在于理论自身的概念或逻辑问题,而根源于文学理论脱离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危机。”当下的某些文艺阐释,同样面临着脱离“阐
7、释”的“对象主体”(经验材料)的问题,很多“阐释”成为无须“经验”的“空中楼阁”、空洞的能指漂移和话语流淌。有的“阐释”则存在“强制阐释”的问题 如尤西林反思西方文论那样,其“生成和展开,不是从实践到理论,不是通过实践总结概括理论,而是用理论阉割、碎化实践,这是 强制阐释的认识论根源。”显然,“阐释”绝非简单的“理论套用”,更要警惕强制阐释,也要防止“阐释冗杂”或“阐释过度”。海伦加德纳在 捍卫想象一书中对“阐释冗杂”现象进行过反思,“解说、阐释、新解越来越泛滥,文本只是一个竞技场、角斗场或书单,各路人马在上面展示创新和智谋”。尽管文本是无限的,甚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过度阐释
8、或强制阐释,就像泡沫经济那样,并不会赋予文本生命力,反而会使文本缺失已有的活力与鲜活度。在此“阐释危机”背景下,想象力消费类电影面临的“阐释危机”尤其严峻。相较于颇为适合文艺片的“作者论”分析方法,适应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的现实主义分析方法,中国目前并没有一套“阐释”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理论体系。文艺批评者借助西方文艺理论或艺术电影批评的方法来“阐释”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或过于强调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容易得出“脱离现实”“艺术水平低”、商业化、缺乏“作者风格”等评价。但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在生产逻辑与目标受众上,都明显不同于现实主义类作品,也异于艺术电影,不能在精英主义的视角下对其进行简单分
9、析和机械化价值判断。美国学者奥椎基曾言,“如果以西方批评的标准批判东方的文学作品,那是必然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专题:电影“想象力消费”研究尤西林 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 文艺理论研究,():张江 当代文论重建路径: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报,()海伦加德纳 捍卫想象 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李小均,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会使东方文学减少其身份的。”以知识分子精英主义视角批判、阐释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也与此有相似之处。不妨说,很多批判者、阐释者对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存在“偏见”,例如一提及如 苍兰诀等魔幻甜宠类作品时,便会直接以精英的立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
10、批评、阐释这些作品“掉价”。但以 苍兰诀 美人鱼 捉妖记 香蜜沉沉烬如霜为代表的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都在播映期间获得了很多青少年、网生代的喜爱,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如果批评家缺乏“正视”这些作品的胸怀和视野,没有客观研究其“爆款”背后的文化消费与艺术生产逻辑,此类作品自然无法得到客观理性的有效评价。毋庸讳言,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或“被边缘化”的位置。一方面,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在总体数量上不多,影响力不大。在好莱坞幻想类大片不断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 世纪前 年,中国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更处于缺失、失语的状态。而且,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的生产受制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与文艺生产语境的影响。在
11、文化传统方面,中国有着自孔子以来“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对“超验”性想象力并不鼓励,甚至将魔幻类、“民间亚文化”类文艺作品列入封建迷信糟粕的行列中;就创作环境而言,近代以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一直是国家层面所提倡的主流性创作方法,这就要求文艺作品反映社会、写实记录、避免“怪力乱神”。这些复杂的“历史多元决定”,导致了幻想类作品发展不足,也多少导致其缺乏有效阐释的“阐释危机”。因此,我们需要直面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阐释危机”,为其找到适当的“阐释话语”。伍晓明对文艺“缺乏阐释理论”的现象曾经犀利指出:“研究者和理论家通常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因为缺乏解释作品的理论或找不到相应的话语,才无法辨认出这些作
12、品的价值,相反总是会言之凿凿地声称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与此相似,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也因为缺乏有效阐释的理论或话语,而常常被批评家、理论家视而不见或定位为边缘、另类、支流电影。但毫无疑问,此类非主流作品却赢得了“大众”“常人”、很大一部分“人民”的喜爱。我们无疑应该直面这一问题,重估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重估、厘定则需要相应理论阐释话语的支撑,也需要该话语背后相应的主体立场确立与价值观设定。否则,就难免南辕北辙、自说自话,“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二、经验与现实:想象力消费类影视的崛起所谓想象力消费是指“受众(包括读者、观众、用户、玩家)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
13、消费”,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包括玄幻、魔幻类电影、科幻类电影、影游融合类电影等。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一直比较受欢迎,此类作品呈现的超现实想象力和极具视觉体验的观影享受,使其在我国拥有庞大的收视群体(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据灯塔数据统计,自 年以来,中国年度票房 之中,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年年度票房 中有 部都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 变形金刚 :绝迹重生(亿元)、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亿元)、星际穿越(亿元)、战警:逆转未来(亿元)、美国队长 (亿元)、猩球崛起 :黎明之战(亿元)。年年度 中有 部均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 捉妖记(亿元)、速度与激情 (亿元)、寻龙决(亿元)、面对“阐释危机”:电影
14、“想象力消费”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论思考古添洪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科研处、文学研究动态编辑组比较文学论文选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伍晓明 理论何为?文艺研究,():陈旭光 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当代电影,():复仇者联盟 :奥创纪元(亿元)。年年度票房 更是全部都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 美人鱼(亿元)、疯狂动物城(亿元)、魔兽(亿元)、美国队长 (亿元)、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亿元)。年年度票房 中一半均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 速度与激情 (亿元)、功夫瑜伽(亿元)、西游降魔篇(亿元)、变形金刚 :最后的骑士(亿元)、寻梦环游记(亿元)。年年度票房 中
15、也有 部作品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 复仇者联盟 :无限战争(亿元)、捉妖记 (亿元)、海王(亿元)、毒液:致命守护者(亿元)、侏罗纪世界 (亿元)、头号玩家(亿元)。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成功与其符合大众文化消费、体验消费的心理相关。根据如上数据及梳理可见,美国好莱坞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一直占据着年度票房榜的主体地位。而且,从 年这些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无论中外)的数量、票房占有量及影响力与号召力来看,依靠奇观视觉、幻想满足与震撼场面冲击而立身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确在电影市场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是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大众”进入电影院消费的重要动力。相较于好莱坞大片而言,中国本土想
16、象力消费类作品至少在 年之前并未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科幻类作品尤其缺失。当然,想象力消费类作品中玄幻、魔幻类还是有相当大发展的。如在电视剧领域,仙剑奇侠传 花千骨 香蜜沉沉烬如霜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千古尘 苍兰诀 重紫等魔幻类电视剧一直保持着较高影响力(每次播放都能够登顶同期电视剧观看指数的头部位置),这些作品立足于中国奇幻、奇观“民间亚文化”或“中国神话元素”,其较高的收视率反映了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网生代对“虚拟奇观”的消费诉求。近年来,尤其是 年以来,中国本土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呈现崛起之势。近年来颇有热度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 苍兰诀等玄幻类影视作品的热映、热播都引发了
17、现象级的讨论和关注。另外,灵感源于中国古代志怪故事的盗墓类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如 寻龙诀、网络电影 盗墓笔记系列等,前些年也在我国观众群体中掀起了一股“想象力消费”热潮。自 年开始,中国本土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或电视剧的表现尤为突出,甚至有超越好莱坞大片之态势 年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亿元)、流浪地球(亿元)成为年度票房 ;年“春节档”更是集中出现了诸多“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你好,李焕英 呈一种“穿越想象”,刺杀小说家呈一种“双重世界”“文学与未来世界”之互文想象,新封神:哪吒重生呈一种魔幻奇观 赛伯朋克的“过去 未来”想象,游戏改编电影 侍神令呈一种魔幻奇观想象;年开始的网络剧 开端,及 年的中式
18、科幻电影 独行月球 外太空的莫扎特 熊出没:重返地球等的火爆,也进一步凸显出“想象力消费”时代或正在来临。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尤其是中国本土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崛起,实际上是一种青年“象征性权力”的表达使然。在青少年必然经历的“身份焦虑”阶段,青少年主体力图进行“话语”表达与“焦虑宣泄”,而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恰恰是“青年圈层”的一种“象征性权力表达”青年群体借助虚拟奇观的想象力消费在“虚拟”中“改变世界”“拯救世界”“为自己发声”,甚至拯救老一代群体(如 开端中游戏青年利用游戏循环思维拯救老一代人),这无不表现出青年群体进行文化观念传达与个人身份彰显(或者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专题:电影“想象力消费
19、”研究陈旭光青年亚文化主体的“象征性权力”表达 论新世纪中国喜剧电影的美学嬗变与文化意义 电影艺术,():迫切想要得到社会认同)的文化心理,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诉求,也是在呼唤人们对青年文化的同情与理解。年“春节档”期间,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的集中出现与优异成绩更印证了笔者所预期的“一个想象力消费的时代正在来临”!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系列电影 流浪地球 斩获 亿元票房,讲述人机关系、探讨机器情感与机器伦理的动画软科幻电影 熊出没:伴我“熊芯”斩获 亿元票房;春节档之后,两部电影持续发酵,流浪地球 获 亿元票房、熊出没:伴我“熊芯”获 亿元票房,两部电影均位列当前年度票房榜前 名。而电视剧领域,根据
20、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电视剧版 三体的同期播放量、同期市场占有率为 ,均稳居榜首。此类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尤其是“面向未来”空间的想象力消费类作品的集中出现与其被广泛关注、热烈讨论,表现出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仰望星空”式想象的诉求,也体现出中国式想象力消费的“扩容”。显然,在想象力消费的时代,尤其是中国本土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崛起的当下,更应建构一种与之匹配的本土理论话语,来对这些作品进行“恰当”的有效分析,并发掘其各种价值和意义。三、理论自觉或方法论思考(一)理 论 自 觉:直 面“真 问 题”与“范式革命”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提出是一次对“真问题”的“直面”,也是对“实践的回应”,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21、与实践发展后对理论的自觉探索。正如尹鸿认为的,“电影的理论评论是在与电影发展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互动,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话语体系、研究体系的建构。在电影理论批评发展历史上,电影理论批评只有面对电影实践的变化,提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和繁荣的局面。蒙太奇学派、新现实主义、新浪潮、新好莱坞、巴赞、布莱希特、克拉考尔是这样,即便是麦茨的符号学,德勒兹对影像的运动、时间、空间的重新定义,也都体现了对电影实践中的真问题的应对、回应和阐释。”因此,一方面,想象力消费理论立足现实实践。在现实语境与影视现实发展之中,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且影响日益增强。另一方面,
22、想象力消费理论建构是一种“理论自觉”,直面、缝合“理论”与“实践”“阐释”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缝隙”,力图缓解“理论阐释危机”,也是一次为青年群体和想象力消费类作品“正名”的话语实践,是面对“范式的危机”(即已有研究范式无法确切阐释研究对象)的一次研究范式创新与探索。正如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革命“起源于科学共同体中某一小部分人逐渐感觉到:他们无法利用现有范式有效地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而以前的范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是起引导作用的。在政治发展和科学发展中,那种能导致危机的机能失灵的感觉都是造成革命的先决条件。”想象力消费理论正是笔者意识到已有范式的阐释失语,因
23、“范式危机”而进行的一次研究范式创新的理论自觉努力。当然,正如马斯库恩所言:已有范式因起到“引导作用”,具有“权力话语”的“先决性”;所以,突破已有范式便尤为不易 这也是想象力消费理论所面临范式创新后的理论接受问题 想象力消费理论因建构起不同于以往的“引导范式”即理论研究方法与理论话语,势必会面临已有范式的挑战与争鸣等。但研究者并不能因理论建构可能会导致范式冲击而引起话语争议,而怯于真问题研究与范式创新;更要“但开风气不为师”,要有推动理论创新的勇气与魄力。面对“阐释危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论思考尹鸿电影理论评论要提出真问题、钻研真问题 中国电影报,()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
24、构 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总之,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建构力图推动范式创新,挑战已有的引导性范式,“以人为本”,为“人”(尤其是当前影视受众主体的青少年们)发声,为作品正名。故此,想象力消费理论是一次理论自觉意识的实践,更是一次科学范式创新的探索。(二)方法论原则:“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指现实的人认识到了自然规律或社会历史规律,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循和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自觉按照规律办事,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能动性;合目的性是指人认识和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实践中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把理想客体变成现实。”
25、可见关注“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论述的宗旨。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建构及其方法论思考在根本上也是一次理论建构与方法搭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实践;且在建构理论与方法时,核心是以现实为前提,关注现实中的“人”(侧重于青少年受众群体)。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方法论原则的“合规律性”追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乎当前时代的消费规律。之所以将文学文艺理论领域
26、的“想象力”,与经济领域的“消费”相融合,是因为笔者关注到当下受众消费或审美趋好已经转向一种“体验享受式”“想象式”消费。或者可以说,就受众的电影院观看或消费行为而言,其背后就表现出受众的审美偏好。而以消费视角研究想象力消费类作品,则能够发现此类作品都具有某种共性 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受众“观看 沉浸”的体验享受式消费需要。二是合乎理论延伸规律。“想象力消费”这一术语既有“感性审美”的已有学理支撑,也与沉浸、体验、互动、游戏即刻反馈等新媒介审美有关联。针对理论研究逻辑方法的建构与方法论思考,黑格尔曾说:“方法不是某种跟自己的对象和内容不同的东西”,方法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想象力消费的研究方
27、法正是对想象力消费类作品(如 微微一笑很倾城 头号玩家 苍兰诀 流浪地球等)中的“沉浸生成”与“体验生成”进行研究,分析其“沉浸生产原因”与“如何让受众产生互动体验”。显然,这种分析方法是“贴合”着文本的分析,是如黑格尔所言的与“对象灵魂”相一致、步伐相同的分析与阐释。也正因如此,想象力消费理论方法中的分析法,既有传统美学的分析方法,又吸纳了当前游戏美学(如笔者所总结的互动美学的“即刻反馈式”美学机制)的分析方法,以此在既有理论上进行扩容与创新,并达到真正分析文本如何使游戏受众、网生代受众喜爱的目的。想象力消费理论方法论原则的“合目的性”追求,是为“青年的人”“现实的人”发声,其努力表现于如下
28、几个方面。一是跨学科视角的分析方法探索。显然,想象力消费类作品的崛起与受众广泛关注其背后的原因,远不止于影视内部。为更好分析文本,想象力消费理论引入一种跨学科的分析方法 将艺术学分析、美学分析、心理学分析、经济学分析相融合,以此探究“问题”背后的“多元决定”,获得方法的“合目的性”分析文本,揭示深层内容。笔者在分析 流浪地球 时,便从心理学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专题:电影“想象力消费”研究宋德孝科学发展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之哲学分析 求实,():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陈旭光,张明浩
29、影游融合、想象力消费与美学的变革 论媒介融合视域下的互动剧美学 中原文化研究,():“原型”视角、经济学产业发展即系列生产视角、艺术学文本创新视角及美学呈现视角对其进行了全面剖析。二是研究范式的初步建构与确立。要使方法论“合目的性”,就要能够让方法真正从宏观或微观层次上深入到文本,可以进行“有效阐释”。想象力消费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四维度分析方法 艺术消费(审美心理)、文化消费、经济消费与意识形态再生产。借助这四个层次的分析方法,能够对某部作品或某种、某类想象力消费现象进行深入立体的研究。如笔者在研究 头号玩家 微微一笑很倾城等时,从这四个维度进行层次性分析,得以窥见爆款作品的成功之道 满足了
30、青年文化的消费诉求,并且这些作品在形式上的景观美学、奇观美学呈现能够刺激并满足受众的相关艺术消费诉求,不仅如此,这些作品的消费背后,还有着消费群体力图通过消费进行“圈层划分”与“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意识。如 开端的消费群体便在生产一种游戏青年有用甚至能够拯救世界的观念意识。另一方面,这几个层次的分析方法能够“各自独立”地运用,即可以单独采用其中任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文本阐释。所以,想象力消费理论不仅与想象力消费类、幻想类作品的青年文化性、“象征性权力表达”等特性或话语共通,更能结合这些作品的文本规律、时代表征与生产生成机制进行方法论思考与范式探索。四、“理论批评化”:有效阐释的验证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
31、有效的关键与标准。理论的有效性体现在理论能否恰当阐释文本、能否提供阐释框架,能否分析现象等具体维度上。所谓“理论批评化”,是笔者近年来总结建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时所凝练的 “能让理论充实、接地气,理性面对中国电影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电影工业美学 根本上而言是一种 批评的理论而非抽象玄思的理论。因此,以 电影工业美学为理论视域或批评框架,可以对电影作品、导演和现象进行分析,这种 批评实践是对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一种检验。无疑,理论批评化是理论保有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批评实践,留其有效,弃其无效,理论才能有所调整有所提高。这是一个不断反转,对流和互逆的过程。”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建构也秉承理论批
32、评化、理论实践化、理论与产业对话的话语建构逻辑。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理论批评的影响力上。就一定程度而言,研究数量、被引频次能够表现出理论研究的集中性与理论的传播度即接受认可程度。自 年 月笔者正式对“想象力消费”理论进行系统概述至今仅仅两年多的时间,知网检索平台有关“想象力消费”主题的研究文章已 余篇,总被引 次,总下载量高达 篇次。并且笔者的 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当代电影 年第 期)这篇文章被引高达 余次。此外,在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起的“年度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网络评选中,“想象力消费”名列第(十大关键词依次为:元宇宙文化产业、沉浸式文旅体验、数字赋能乡村振
33、兴、数字虚拟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想象力消费、超级数字场景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城市记忆活化传承、冰雪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为本土理论建构的理论话语,想象力消费理论在学界的较大影响力和较为广泛的接受度。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有效性其次体现在其被学界其他学者广泛探讨与运用于批评实践中。影视学界知名专家黄鸣奋、陈林侠、范志忠、李建强、杨俊蕾、向勇等人都曾基于其进行批评实践或理论探讨。影视学界青年面对“阐释危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论思考陈旭光人类命运共同危机的“世界想象”与“中国方案”评影片 流浪地球 当代电影,():,陈旭光“理论批评化”与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兼与朱晓军教授商
34、榷 艺术评论,():学者李立、袁一民、李癑阳、宋法刚、田亦洲、石小溪、李卉、刘强、张立娜、张明浩、薛精华、张振、黄瑛、刘婉瑶、申朝晖等人也都曾利用这一理论进行现象分析、作品分析或文化研究。显然,与消费影响生产的逻辑相近 有效的理论才可促进生产的延续与讨论的持续;数位影视学者共同深入探讨、进行批评实践想象力消费理论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理论的有效性。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有效性还体现在“理论可实践化”与“理论可批评化”上,即运用想象力消费理论的理论框架、方法论或研究范式进行影视批评实践,大体体现在如下几个维度。一是想象力消费理论能够较为贴切地用在“具体案例分析”与批评上。目前学界利用想象力消费
35、理论对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 哪吒之魔童降世 征途 倩女幽魂:人间情 姜子牙 想见你 沙丘等影视作品均有分析,代表性文章如 哪吒之魔童降世:游戏化叙事、重构式人物与想象力美学、刺杀小说家的双重世界:“作者性”、寓言化与工业美学建构、独行月球:想象力消费美学视域下的科幻表达与英雄建构、开端:影游融合剧的创新实践与想象力消费、双重世界的寓言、影游融合的动向 评电影 刺杀小说家的想象力消费与奇幻美学、论游戏改编电影想象力与工业化的高度及限度 以 征途的跨媒介改编为例等。这些文章大多按照想象力消费理论的三个层次(文化消费、美学消费与意识形态再生产)为主体分析框架,并进行延续。比如张明浩的 “想象力消费”
36、视域下科幻动画 瑞克和莫蒂的“虚拟满足”“荒诞”美学与科幻想象创新一文,便是在想象力消费理论基础上进行了主体批评的框架搭建 瑞克和莫蒂想象力消费的外在视觉层面:奇观画面与“异类”建构;内在“人物”层面:“反叛”属性与后假定美学;“空间想象”层面:虚拟性的时空想象;“剧作”与“价值”层面:解构属性、非中心化与“戏仿”;瑞克和莫蒂的文化消费:“游戏满足”及“部落划分”。显然,在想象力消费的理论框架下,这些引起大部分受众共鸣、共情、备受瞩目的作品,都找到了属于“自身”的批评话语。二是想象力消费理论能够用于影视类型或形态分析。利用想象力消费理论能够分析出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的类型或形态,如 论中国科幻
37、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论中国魔幻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中国奇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与认同建构瑏瑠、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景观与想象力消费瑏瑡、论影游融合的想象力新美学与想象力消费瑏瑢等文章,都在“想象力消费理论”的理论视域与研究范式下,分析此类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想象力生产生成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专题:电影“想象力消费”研究瑏瑠瑏瑡瑏瑢张明浩 哪吒之魔童降世:游戏化叙事、重构式人物与想象力美学 齐鲁艺苑,():,陈旭光 刺杀小说家的双重世界:“作者性”、寓言化与工业美学建构 电影艺术,():邵梓洛 独行月球:想象力消费美学视域下的科幻表达与英雄建构 电影文学,():黄瑛 开端:影游融合
38、剧的创新实践与想象力消费 电影新作,():刘婉瑶双重世界的寓言、影游融合的动向 评电影 刺杀小说家的想象力消费与奇幻美学 电影新作,():陈旭光,张明浩论游戏改编电影想象力与工业化的高度及限度 以 征途的跨媒介改编为例 电影新作,():张明浩,赵航“想象力消费”视域下科幻动画 瑞克和莫蒂的“虚拟满足”“荒诞”美学与科幻想象创新 东南传播,():陈旭光,薛精华论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电影艺术,():陈旭光,张明浩论中国魔幻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电影新作,():申朝晖中国奇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与认同建构 电影新作,():宋法刚,丁明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景观与想象力消费 电影新作,()
39、:陈旭光,李雨谏论影游融合的想象力新美学与想象力消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呈现逻辑”。这些文章从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技术支撑、文化原型转化、青年文化认同机制等方面进行“理论批评化”,分析科幻、魔幻、奇幻、动画、影游融合等的本质特性,在进行“有效阐释”的同时指出了这些类型作品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如此,还有诸多学者将想象力消费理论运用到“非想象力消费类作品”上,以此看类型作品的想象力美学变迁,如 “想象力消费”视域下城市形象片的叙事转向与美学重构一文便将城市形象片的“想象力消费”制作趋势进行分析,并指出当前此类作品的叙事“正从真实性叙事转向想象力叙事,从宣传叙事
40、转向消费叙事。”此文虽将此一走向的范围过于扩大化,但显然受到了想象力消费的“想象力美学”与“消费”范式的影响。三是想象力消费理论能够用于对一些影视作品、现象进行较为具体深入的“理论批评化”实践。在文化现象方面,很多学者借用想象力消费理论分析前沿文化现象,比如田亦洲以想象力消费理论视角分析近年来比较突出的“电影混剪视频”现象,并指出其遵循一种想象力生产与游戏化体验的“生产逻辑”;再比如还有学者借用想象力消费理论研究“虚拟角色现象”并发布 想象力消费语境下的中国影视虚拟角色创设等研究文章。而在产业方面,有学者利用想象力消费理论分析“魔幻玄幻类系列电影生产现象”、“网络玄幻小说改编现象”、“太空类科
41、幻电影生产现象”、“神话 的想象力消费改编现象”、“网络电影的想象力消费生产现象”。四是想象力消费理论的“理论批评化”还表现于可以不断进行其“理论扩容”与“理论再生产”,从而促使学界进行相关理论生产;想象力消费理论的维度及建构也在学界相关争鸣探讨中不断完善。如 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构想及与中国电影学派关系思辨瑏瑠、“飞离在场”:当下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消费瑏瑡、电影想象力如何被消费:一种基于文化资本考察的视角瑏瑢、略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三个层面瑏瑣等文章从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底层逻辑、中国电影学派归属、现实语境、文化资本逻辑等方面对想象力消费理论进行了“扩容”与“
42、再生产”。就此而言,想象力消费的理论宗旨在实践中真正得以“落地”,也由此承担并实现了直面“阐释危机”,为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定位,为青年一代群体“发声”的理论建构初衷。五、问题与自省安托万孔帕尼翁在 理论的幽灵中说,“真正有效的理论只能是反躬自问并对自面对“阐释危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论思考瑏瑠瑏瑡瑏瑢瑏瑣杨怡静“想象力消费”视域下城市形象片的叙事转向与美学重构 电影新作,():田亦洲论电影混剪视频的想象力生产与游戏化体验 当代电影,():汪少明,王会霞想象力消费语境下的中国影视虚拟角色创设 电影文学,():陈旭光,刘之湄“白蛇传”系列电影: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想象力消费”
43、文化艺术研究,():,覃媛元网络玄幻小说改编电影的中国式想象力消费 文化艺术研究,():,张振“想象力消费”视域下的文化冷战 论苏俄太空类科幻电影的美学特征 文化艺术研究,():,张明浩,满胜宠,郭培振论中国动画电影对“神话”的现代化改编 电影文学,():陈旭光想象力消费、现实主义回潮与影游融合发展 论电影的“互联网”时代与网络电影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市场,():李建强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陈旭光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构想及与中国电影学派关系思辨 当代电影,():陈林侠,李双“飞离在场”:当下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消费 当代电影,():袁一民电影
44、想象力如何被消费:一种基于文化资本考察的视角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李建强略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三个层面 民族艺术研究,():己话语进行质疑的理论”。想象力消费理论无疑需要不断自省、自纠,时刻保持“警觉”。其一,理论的边界与限度。查尔斯 布莱斯勒在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中清醒指出,“不可能存在一种元理论()一种主宰性、总括性的文学理论,涵盖读者就某个文本提出的所有可能性阐释。也不存在一种唯一正确的文学理论本身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穷尽针对任一文本提出的所有合法问题”。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搭建也应保持这种清醒,研究对象要聚焦于玄幻科幻、影游融合类的电影,严格地说,现实主义意义上的想象和想象力应该不
45、在这一理论适切之列。无疑,理论可以延伸,思维可以拓展,但延伸和拓展均应有其边界。想象力消费理论坚守理论聚焦性、理论有限性,但想象力消费理论依然可以向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延展。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跨媒介、跨学科性知识再生产无疑是理论发展的必要环节与未来路径。但总之,想象力消费理论要在“无限”中探索“有限”即“边界”,要了然理论不可能穷尽或适应一切文本。其二,理论不能预设和先行,不可将想象力消费理论变成“预设前提”式理论来进行“按图索骥”式的研究。乔纳森卡勒在 文学理论入门中说,“理论的本质是通过对那些前提和假设提出挑战来推翻你认为自己早就明白了的东西,因此理论的结果也是不可预测
46、的。即使你无法最终掌握理论,你还是取得了进步。你对自己阅读的内容有了新的理解,你针对它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的意义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借此思考,不能将想象力消费变成“按图索骥”的“前提理论”,而是要将想象力消费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切入口,以此发现文本中不可预测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其三,关注电影本体即电影语言、技术与形式的研究,尤其是技术时代下想象力消费类电影背后的电影本体研究。乔纳森卡勒在 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中曾反思研究的“广泛性”:“确切说,他们指的是非文学的讨论太多了;是关于综合性问题的争辩太多了,而这些问题与文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还有,要读那么多难懂的心理分析、政治和哲
47、学方面的书籍。”这与鲍德维尔对大理论的反思异曲同工。想象力消费理论也应以此为鉴,避免“非电影”的讨论,避免进入玄虚的空中楼阁理论场域。这就要求想象力消费理论要坚守实践性,坚守问题意识,要不断研究新现象,丰盈理论内涵,聚焦理论问题本身,坚持理论的实践性与具体针对性。另外,电影中想象力的呈现需要技术支撑,因而技术美学维度的研究尤其需要“接着讲”。其四,理论应该始终立足实践,在时时与业内、现实对话的过程中发展。笔者曾与 刺杀小说家导演路阳进行对谈,就该片的想象力问题进行探讨,发现想象力消费不可仅仅有想象之纬,还应有现实关注、伦理反思:“我本来期待更为大胆,虚拟性更强的想象力,但现在看了 小说家,觉得
48、与现实保持平行、互文关系的虚拟世界设定也很不错。这会比较接 地气,而且还容易产生寓言、隐喻意义。”访谈之后,笔者还结合 刺杀小说家上映时的票房表现及想象力消费产业价值进行及时的理论纠偏:“我曾以为互联网虚拟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架空性很强,可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专题:电影“想象力消费”研究安托万孔帕尼翁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吴泓渺,汪捷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查理斯 布莱斯勒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 赵勇,李莎,常培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 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路阳,陈旭光,刘婉瑶
49、现实情怀、想象世界与工业美学 刺杀小说家导演路阳访谈 当代电影,():以超越现实,可以如鲍德里亚的 拟像一样,与现实毫无关系。现在我相信,更应该建立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种关系。太过虚拟的 拟像可能还是走不太远,在中国观众中还很难受到欢迎。刺杀小说家在春节档不敌 唐人街探案 和 你好,李焕英,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再如 三体原著的想象力虽然极为奇特超凡,但在忠实于 三体文学原著第 卷即 三体剧集中,却有大量的篇幅交代叶文洁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灾难,以丰富、铺垫其性格行为的成因,这绝对是立足大地的一种想象力创作。相应的 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也大多是“近景想象”而非“远景想象”,虽然必须面
50、对未来 年后的太阳氦闪、地球灾难,但必须是近期(流浪地球标明 年,流浪地球 作为前传设定在 年前后)完成移山工程后准备实施地球流浪计划。并且,三体 流浪地球 等作品“想象力”的“器物”呈现,实际上都有现实支撑。比如:流浪地球 中的“行星发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真实对照物 中国环流器二号 ()。三体中涉及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在现实中也有蓝本 中国新一代的“人造太阳”()装置等离子体电流突破 万安培,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核聚变的可控;三体中的“纳米飞刃”也有现实材料“碳纳米管”为支撑。显然,三体 流浪地球 中的想象,是一种“踮着脚尖”脚踏实地而又“仰望星空”的想象,是与现实关联度较大的想象。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