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及其新时代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6103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及其新时代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及其新时代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及其新时代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及其新时代启示摘要马克思财富观考察与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性质,以及财富生产的本质、制度、逻辑与结果,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剥削与贫困的二重积累进行了实然阐述。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构想了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应然图景,并确立了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即共同富裕。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标,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共享社会财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中更为突出的现实主题。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践行之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

2、共同富裕思想,根本性地超越了当今西方世界福利国家政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关键词共同富裕;马克思财富观;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DOI编号10.14180/ki.1004-0544.2023.08.007中图分类号A811;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23)08-0064-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莱纳 弗斯特宽容思想研究”(20CZX055);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协同推进共享发展研究”(21MLC006)。作者简介:吕绘生(1993),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吕绘生2023.08当代中国马克

3、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财富观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通过财富概念以全新的眼光透视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等哲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人与物的关系”主要是指人通过生产劳动生产商品,而商品被马克思理解为“财富”的元素。“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实质上属于“生产关系”,其法律用语是“财产关系”1(p32),在所有制层面上的财产便是归属得到确定的财富。由此可见,财富概念贯穿于马克思的哲学思考之中,在其哲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以及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深切关怀,马克思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中人与物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形式与本质。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

4、,马克思讨论了何为真正的财富,并构想了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理想图景。在克服资本主义发展缺陷的高阶社会主义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是社会发展高阶样态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p22)。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回溯和运用马克思财富064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既能为我国缩小贫富差距提供价值指引,也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方向引导与理论启示。一、剥削与贫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实然审视19世纪初期到中叶,西方工业资本高速发展,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日

5、渐突出。马克思在 莱茵报 时期,通过分析和讨论林木盗窃法案、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农民的贫困遭遇以及保护关税等现实问题,意识到社会中无产阶级的贫困与当时社会财富的生产密切相关。由此,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与性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本质、制度、逻辑与结果展开深入考察,找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一)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与性质“商品货币资本”的逻辑生成与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人与物的关系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其中“物”在经济哲学层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劳动所涉及的自然界原料、工具等“广义的物”,以及劳动产品等“狭义的物”。社会生产

6、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产品,当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被生产时,产品即为商品。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元素形式1(p95)。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随着围绕商品生产、交换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社会性的发展,商品的两重价值之间的矛盾便逐渐显现出来,最终使商品分裂为作为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产物的商品以及作为价值和抽象劳动产物的货币。货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抽象形式。马克思认为,以货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有力的基础。因为货币不仅具有在一类商品面前代表另一类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且还具有在一切商品面前

7、代表交换的价值。马克思据此指出,货币是抽象财富的物质代表。由于货币成为衡量具体财富的尺度以及交换价值的替代物,它在现实中的地位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货币从它表现为单纯流通手段这样一种奴仆形象,一跃而成为商品世界中的统治者和上帝”3(p173)。货币被幻想为财富本身,货币和财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颠倒。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4(p67),生产劳动被视为获得货币的活动,劳动创造财富被简单理解为劳动生产货币,货币成为人类劳动的社会代表。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关键形式。资本的产生与劳动力的商品化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

8、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1(p164)。资本的产生,或者说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必要条件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这个转化的过程是打破传统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5(p586)。这个起点在经过再生产之后,“就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结果而不断重新生产出来,并且永久化了”6(p658)。在此过程中,资本家将物质财富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殖。同时,工人成为财富的“人身源泉”,被当作雇佣工人而从事生产活动,他们的不断再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累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自身却被剥

9、夺了获得财富的可能。因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资本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5(p547)资本通过对劳动力的控制,获得了对劳动的控制权,一方面找到了真正的财富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和再生产了所有权关系。这种所有权关系发展的结果便是阶级关系的产生。就此而言,“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7(p341)。(二)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与本质生产的两次过程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交换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5(p178)。对剩余价值

10、的攫取,体现着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剥削本质。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过程和剥065削本质进行了论述。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生产过程,是等价交换时期和剩余劳动时期。在等价交换时期,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的劳动力使用价值与资本家预付的货币量相等。在剩余劳动时期,工人创造了超过被支付的货币量的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将第一个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称为“剩余资本”3(p448)。当“剩余资本”被继续投入生产,进入第二个生产过程,便会产生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之为“剩余资本”3(p448)。这第二个生产过程其实就是在“剩余资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在第一个生产过程的第一个

11、阶段,资本家就已经通过货币交换获得了工人的劳动力。而在进入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时期后,无论是“剩余资本”“剩余资本”,还是对剩余价值的再生产,本质上都是从工人剩余价值中获取资本的增殖。所以,即使工人最初有可能通过劳动获得财富,这种可能也在资本家无偿占有其剩余价值之后而彻底消失。资本主义生产中“原有资本剩余资本剩余资本”的无止境的增殖过程,是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指出“工人的贫困同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成反比”7(p49),工人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没有更富裕,反而更贫穷了。尽管劳动者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5(p157),但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却归

12、资本家所有,这也就导致马克思所说的“所有权在资本方面就辩证地转化为对他人的产品所拥有的权利,或者说转化为对他人劳动的所有权,转化为不支付等价物便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而在劳动能力方面则辩证地转化为必须把它本身的劳动或它本身的产品看作他人财产的义务”3(p450)。这个转化的内在机理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本成为占有、支配劳动者劳动及其劳动产品的力量,导致“谁占有财富谁就拥有他人剩余劳动的支配权”8(p46)。(三)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制度与分化后果私有制下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过程所造成的剥削与不平等。基

13、于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分化与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而这些问题都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密切相关。资本产生的关键因素是劳动力的商品化,与之相配套的则是雇佣劳动制度。在此制度的运作下,工人的收入本质上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9(p81)。财富与劳动之间出现了分离,产生新型贫困者无产阶级,“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贫民”7(p15)。对于财富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进行过一些讨论。在他们提出的“旧劳动价值论”中,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由此,他们主张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财富。马克思对这种

14、研究劳动却忽略劳动者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立足于私有制,将生产商品、资本和私有制的异化劳动视为“一般劳动”,否认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本质上是将所要论证之物私有制作为论证的前提加以肯定。这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注定无法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本质。马克思扬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异化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利益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10(p189)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把占有对象的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

15、,而其“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10(p189)。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保护下,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并通过资本循环不断积累财富。而无产阶级在此被剥削过程中变成“赤贫者”11(p258),二者利益分化加剧,贫富差距随之扩大。(四)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逻辑与异化结果拜物逻辑下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的物化与颠倒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不066仅造成无产阶级的贫困,更造成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与颠倒。“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构成其占统治地位的范畴,构成其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的资本那里,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12(p936)这

16、种颠倒是“物的人格化和人的物化”,人们陷入拜物逻辑之中无法自拔。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马克思一方面认可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社会关系帮助个体从直接共同体中独立出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货币关系中,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养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3(p113);另一方面指出“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3(p107),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发生异化,产生物统治人的异化后果。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更加系统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逻辑。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的财富形式商品、货币和资本,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分为三

17、种表现形式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这三种拜物教表现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即“把在生产中由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充当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式,都有这种颠倒”12(p936)。拜物逻辑的颠倒运作是一个层层渐进的过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在商品对社会关系物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第二个层面,在物化基础之上,货币由流通交往的手段被颠倒为目的,社会陷入货币幻象之中;第三个层面,资本的运作以及资本的幻象致使颠倒趋向彻底,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颠倒的幻象

18、世界。就此而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陷入拜物逻辑中的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将承受不自由与非人性的异化后果。马克思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中指出,财富的本质是基于普遍的交换产生人的才能、需要、生产力等的普遍性,这个过程是发挥人的创造天赋的过程,是将人类全部力量发展为目的本身的过程,更是生产出人的全面性的过程。而恢复财富这些特质的前提是“抛弃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在分析出资产阶级形式终将会被抛弃的历史必然性后,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p787)的共同富裕状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构想。二、共同富裕: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应然构想共同富裕

19、是马克思考察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剥削本质之后,提出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应然构想,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谋求自由和真正财富的方向指引。这个由无产阶级组成的联合体,代替了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扬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财富的主体内容回归到人的本质。(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财富性质与制度前提革命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形式与生产本质后,指出了雇佣劳动与私有制导致无产阶级被剥削、陷入贫困的现实。“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的状态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10

20、(p122)也就是说,当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时,无论社会处于何种发展状态,无产阶级始终是贫困状态。而无产阶级的受剥削程度越高,其反抗意识便越强烈。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克服劳动者与劳动异化关系的根本方法在于抛弃财富的资本主义狭隘形式,“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7(p435)。马克思设想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将被更高阶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在那样的社会形态中,人们因相同的利益与目标而联合起来,马克思将这样的联合体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共有,“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

21、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13(p724)。在马克思看来,无067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解放的对象是所有的劳动者,追求的目标是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这种革命之后所确立的共同富裕,超越了私有制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症结,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共有。马克思的致思逻辑受空想社会主义者相关思想的影响,但又与之有着重要差别。以法国学者傅里叶、英国学者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本源和剥削本质,并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人人平等视为目标。但是由于这些思想大多是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阶段产生

2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空想主义者尚不能真正地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无法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消灭贫富分化以及阶级对立的根本路径。与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p413),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只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才能在制度层面上确立人人平等、人人富有的共同富裕。(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与本质生产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劳动成为第一需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运动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中。马克思剖析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剥

23、削特性,也表明了劳动在资本主义中的社会效应,即“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7(p415)。但是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13(p365)。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的重视,使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图景的展望与以蒲鲁东为代表的学者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即马克思拒绝绕过生产领域,抽象讨论共同富裕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途径。忽视生产的现实基础,将社会的财富异化问题理解为劳动产品的交换方式问题,是逆流而动的做法。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p787),劳动是提升生产力水平、创造价值、实现共

24、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并且由于共同富裕实现的阶段性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层次性,生产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阶段具有不一样的历史地位和逻辑向度。刚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还残留着以往社会的印记。在这个阶段,劳动者从社会所获得的(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正好是他为社会提供的个人的劳动量。也就是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劳动等量交换是劳动的目标。该阶段的劳动与生产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劳动仍是谋生的一种方式,在此条件下个人能且仅能提供自己的劳动作为调节商品交换的统一原则;其二,劳动与权利挂钩,“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13(p364

25、),其中,劳动起着计量平等的尺度的作用。这样的方式显然要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具公平性。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劳动的社会意义与历史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劳动不再只是一种谋生方式,而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其二,不同劳动之间的对立消失,按劳分配被扬弃,社会中个人的需要成为必要劳动的尺度,“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3(p365)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在此阶段,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奔涌不息,资产阶级权利概念的狭隘眼界被全面超越。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内容在于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有着丰富需要的人完整呈现出自己生命的本质力量。(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与公平公平分配生产资料,共享社会财富共同

26、富裕不仅包括通过劳动生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性内容,还包括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关键性内容。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财富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14。财富的分配对于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如不进行分配,就无法进行生产。这是因为,分配既关系到生产工具,也关系到消费,决定着“产品归个人的比例(数量)”1(p689)。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系统表达了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理解: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具体社会形态下的生产方式不仅“生产出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068地再生产出产品在其中生产出来的那种生产关系,因而也不断地再生产出相应的分配关系”1(p649)。这种分配关系与具

27、体的社会形式以及人类生活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相匹配。因此,马克思认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这些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共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1(p648)。就此而言,“财富的性质决定了分配是人类享有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基本方式”15,分配方式和内容体现了社会文明与发展的程度。何为分配?何为公平的分配?以拉萨尔为代表的学者将分配理解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13(p357)。马克思质疑这一点,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那么它是否“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一切成员的平等权利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了。马克思在

28、哥达纲领批判 中追问:“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 公平的 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 公平的 分配吗?”13(p361)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以雇佣劳动的方式参与生产,以工资的形式参与产品分配。但是在这一整个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创造出来的剩余产品与其社会关系之间并没有产生联系。这也就是说,丧失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通过劳动获得的是劳动力价值,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产阶级所掌握。由此,我们就会发现,拉萨尔之所以持有和马克思不同的看法,根本原因在于拉萨尔绕开生产资料所有制,抽象地讨论分配公平的理论视角。他在忽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讨论“劳动是一切财富源泉”

29、这个命题,其关于分配的观点实质上掩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比例和生产要素的分配上的不平等,并借此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那么如何实现“公平的”分配呢?马克思表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为公共所有,生产成果以联合劳动生产社会总产品的方式共享,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自愿进行联合劳动,社会中的成员不仅拥有生产的物质资料,而且可以参与社会财产、消费资料的分配。共同富裕是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理念目标,马克思基于历史辩证的视角,讨论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公平分配问题,是从所有制变革的维度确证共同富裕。(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财富价值与根本目标人获得真正的财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30、如上所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体系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人的独立性表现为“物的依赖性”,即“人们信赖的是物(货币),而不是作为人的自身”3(p110)。马克思认为物的依赖关系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化的、他们互相间的生产关系”3(p114)。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相比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氏族成员或奴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片面的,是“外表上的独立性”,其本质上是“以个人互相独立和漠不关心为前提的联系”3(p111)。此社会关系造成了社会财富的狭隘性,即“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

31、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3(p479)。资本主义社会利己的个人主义特质使其无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个人无法真正获得自由,因为“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7(p199),其中的个人是“阶级的个人”。马克思认为,只有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使每个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在那样的共同体中,个人是“有个性的个人”,能够“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7(p199)。这样的“真正的共同体”7(p199)即共产主义社会,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p422),个人与社会的“抽象对立”被彻底化解。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32、根本超越。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摆脱狭隘的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全面解放本质力量,这种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和审美能力。马克思认为,由于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因此人们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将得到充分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审美价值的生产体现了生产的自由性,是能够实现个人充分凸显能力、069兴趣和爱好的生产。而无论是自由个性的生产还是审美价值的生产,二者的基础都是以人类发展为目标的共产主义财富观。马克思表示,“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的共产主义社会财富观充分肯定人类能力的社会价值,而“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1(p787)。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生产力的发展“

33、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16(p127),“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被视为目的本身,真正实现了从财富生产的外在目的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目的的创造性过渡。就此而言,共产主义社会调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目的与手段的颠倒,真正实现了人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马克思财富观的新时代启示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对共同富裕的建构性设想,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贫困问题和推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与积极探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共同富裕不只是经济领域的议题,还涵盖对历史方位的新判断以及推进事业布局的新决断。中国

34、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共同富裕理念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共同富裕的理论构想,在实践上积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根本性地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政策,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一)新时代的财富立场与性质超越西方福利国家政策,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马克思论述了资产阶级财富的增长是以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以及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异化为代价的,在这种以剥削为本质特征的社会生产中,“通过劳动本身,客观的财富世界作为与劳动相对立的异己的权力越来越扩大”3(p447)。如今,资本主义世界间歇性爆发的经济、政治问题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判断。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反思与实践,

35、进行了自我改良,希望通过提高社会福利调整由社会财富不平等带来的矛盾。西方国家将这一举措称为福利国家政策。这一政策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性需求就是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剥削。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福利国家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但是受限于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这些国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社会危机,也无法通过一些保障性的福利措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2(p19)。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

36、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理论坚定继承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人民立场,坚持了生产与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和国家主体地位,捍卫了生产的社会主义前提,确保了社会财富的人民性和公共性,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剥削本质。同时,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显著特征是全面富裕,内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主题。这种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下的共同富裕统筹着效率与公平、物质与精神,以及区域和城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中心、片面追求物质发展的错误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下的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二)新时代的财

37、富生产与本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共同富裕在马克思看来,成熟且发达的生产力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否则的话,共同富裕就只是“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7(p166)。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的财富观,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形势,科学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7(p30),“实现高质量发展是 十四五 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18。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指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有本质性的区别。同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07

38、0题,高质量发展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之间存在重要区别。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紧密相关的重要议题,前者是后者的目标指向,后者是实现前者的重要方式,二者之间通过互相作用实现同频共振。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9。在物质生产方面,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20,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精神文

39、明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当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以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富裕。(三)新时代的财富分配与公平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推动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共同富裕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的困境将会被打破。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报酬等同于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按劳分配原则是该阶段的主要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的财富为劳动者所共享,劳动者可

40、以各尽所能地劳动,集体财富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释放,实行按需分配,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财富。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思想。在现实层面,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做大蛋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分配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以分好蛋糕。在以人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是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彰显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价值旨归的现实凸显。我国以先进制度为机制保障,以先进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合理调控发展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确保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这些理念与实践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且紧密结合新的

41、战略要求与战略形势,书写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意义与价值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p23-2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新型文明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体现着这种新型文明形态的文化特质和文明意义。具体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同于西方的

42、资本主义文明,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有着中华文明的内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21以人民为中心和天下大同的文明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共同富裕既符合马克思的财富观,又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民思维,以及“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的大同思维。共同富裕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四、结

43、语马克思通过审视资产阶级财富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积累模式和贫富分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实现共同富裕可能性的事实。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为缓解矛盾提出了福利国家政策,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没有改变,马071克思的批判依旧具有时代价值。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同时,讨论了何为真正的财富,构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应然图景,即共同富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正在稳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之路是全民富裕之路、全面富裕之路、共建共富之路。

44、共同富裕的推进落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更是满足人民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的必然要求,凝聚着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马克

45、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冯丽洁.马克思的财富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贾恒欣.批判与建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张彦.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J.哲学研究,2011(2).15贺汉魂.马克思财富分配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精

46、神实质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J.求是,2023(1).19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1).20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2-26(01).21石泰峰.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学术座谈会 上 的 讲 话 N.中 国 社 会 科 学 报,2022-07-11(01).责任编辑罗雨泽0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