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福建省 年度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作者简介 王小燕(),女,西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华裔文学、中医翻译研究。第 卷第 期 年 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文章编号 ()美国华裔文学语境里的中医形象探究王小燕(福建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摘要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受赞誉,助力了中医医生积极正面形象的建立。但美国华裔作家如汤婷婷和谭恩美所塑造的中医形象,仍摆脱不了对中国文化的俗套设定:中医是具有鬼魅气质、魔幻特点的医生,与现实世界的中医相去甚远,使我们不得不探究作者创作中医形象时除美学思考之外所携带的其他因素,也促使人们去思考这样的中
2、医形象会如何影响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关键词 中医形象;华裔文学;文学语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从 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肆虐,中医疗效一再被临床证实,其重大贡献广受赞誉。那么,从现实世界走进文学语境,再进一步走进美国华裔文学语境去探究代表中华医药的中医形象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文学世界产生的形象往往作用于人类一般生活乃至社会和政治活动,其产生的影响力往往是不可估量。在形象学研究领域里,很多时候文化形象与文化身份不再是民族与生俱来的特征,而是在历史进程、文化交流、文学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与特定群体相联系的特征和身份。而文化形象研究必然要跳出单一族性文化语境研究的藩篱,应该关注更加多样
3、化的文化表现形式。特别是文学作品里某一文化在异域文化语境中所构成的渊源进程结果,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审视“我者”文化和“他者”文化,从而获得一种文化交流上的“自觉和自由”。目前国内学者对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医书写关注较少,鲜少学者从跨学科角度把中医学和华裔文学相结合进行研究。但是,华裔文学与中国文化“纠缠不清”的关系,以及中医在中国文化里具有的“名片”性的重要地位,对二者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文学世界里的中医形象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研究,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独特的视角和途径。一、逃不掉的鬼魅之说汤婷婷()的小说 女勇士()里的一则故事的标题是 ,被译者译为 巫医 或者 乡村医生。“”一词的音
4、译为“萨满”。萨满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亚洲、欧洲、美洲以及非洲都有类似的文化。所以这个标题似乎无法摆脱一种嫌疑,那就是很多华裔文学作家对中国文化书写的“陈词滥调”与“哗众取宠”的主题设定:他们常常有意为之的夸大、搞怪中国文化,其目的主要在于制造“东方效果”()。故事以主人公母亲在广州医学校的学习经历为背景,详细地描述了在医学校发生的种种奇闻轶事。这是一个“鬼”学校。医学校里有闹鬼的寝室,相片鬼、墙头鬼、蛤蟆精、偷吃鬼、扫帚鬼、横死鬼、狐狸精、压身鬼等各种鬼魅跃然纸上。描述了母亲如何在闹鬼的寝室,与压神鬼大战,最终获得胜利,成为那个寝室的拥有者。这则故事共 页,作者用了 页来详细描述医学院
5、发生的鬼故事。“图强助产学校的学生是懂科学的新女性,他们修改了招魂仪式。”“大家从实验室拿来酒精和火柴”点燃后驱鬼。“懂科学”与“招魂”、“实验室”与“驱鬼”是多么具有反差性且暗讽意味十足的描述。这些描述在一些西方传教士所著作的书籍和文章也能里找到踪影:传教士 在一本名为 书里就讲到了中国人通过“招魂”“游神”“游觇”等活动驱魔祛病;()在 教 务 杂 志()发表的系列文章 里也讲述了在民间人们通过信仰活动治病驱疾。汤婷婷作为美国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裔,缺少在中国的成长经历,所以她对中国的了解一方面来自于父辈模糊的、抽象的、不确切的讲述,另一方面来自于她所能触及到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这必然
6、导致她的中国书写饱含“想象”元素。如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喜欢并且擅长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写一些鬼故事。“鬼魅作祟让我们有时甚至是不由自主的,但总是有些不可思议情况下受到影响而进入某一现实的情感结构中,在此情感结构中我们经历到的不是冷硬的知识,而是具有改变性的认知。”()其结果可能会是强调了跨国经验时的错愕与唐突,而后致使读者在心理层面不得不进入文化“选边站”的境地。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现实中与故事时间相差不多的广州的确有一个学校叫做“广州图强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在网络上还能找到这个学校当时颁发的毕业证书的图像资料。故事发生地点医学校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作者让它从现实走进了文学,
7、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写作时想营造文学语境的客观性和物理性所做出的努力,也增强了在读者心里故事所具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信任感。如果故事背景是真实的存在,那么读者不禁要问:“那这些鬼故事是真实存在于中国的医学校吗?”“中国的学生真的会做这些与鬼魂打交道的匪夷所思的事情吗?”根据费伦和拉比诺唯奇在 叙述世界:空间,场景,视角 里的论述,“叙事者的场景描述的程度和准确性能够影响读者关于叙述可靠性的判断,以及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叙述、作 者 的 读 者 和 真 实 读 者 关 系 网 络 的 判断。”()随着我们认为母亲所就读的医学校是真实存在的,读者会更加
8、相信那些对医学校事情的描述是可靠的。所以“只要小说促使我们认为叙述者的描述与作者的读者所处的世界是相符的,我们就会认真对待小说中的伦理和政治观点”。()这样充满鬼魅的文学语境的建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作者写作时,其目的是为给文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和情节提供一种关联性的场域,“参与到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乃至创造审美感受的活动之中”。故事背景的真实性和鬼魂之说的虚幻性在小说里一起合作营造了一个无法辨别的真假世界。读者的思绪在真假之间游走会产生“真作假来,假亦真”的感觉。由于此书回忆录写作手法,更加让人在事实与虚构故事之间摇摆不定,于事实元素与个人传说之间徘徊,以至于英美评论家把这部小
9、说归入非小说类写实文学作品一栏。()另外,女勇士 获得了 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但是被归类成非小说类()的传记类书籍。的分类更加增强了 女勇士 对于读者而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文学语境中出场。读者的思绪随着故事里母亲行医的脚步走进了旧中国的乡村社会:有的乡下女人非要在猪圈里生孩子;村民会把刚出生的身体有缺陷的婴孩扔到茅坑里淹死中国人“变态”的生命观在作者笔下一一展现。细读小说,会发现书里的中医书写涉及甚广,有中医的妇产科、骨科、脉诊、药酒和阴阳学说。但这样的文学语境中,中医还是中医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作者有把一个地理概念的东方,改造成了一个推论的东方()之嫌疑
10、 “一个有着自身历史及思维、意象和词汇传统的文化概念,是西方人虚构的,使得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去看东方”。笔者统计了一下,在这么一个短短的故事里作者有 次用到了“鬼”这个词。浸淫在鬼世界里,渴望得到西方医学光芒照拂的医学校的学生们具有非常滑稽的形象,这种滑稽形象是无理性、疯狂、匪夷所思的。在阅读故事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自上而下的嘲弄和调侃。二、是真知还是伪知华裔作家谭恩美笔下的中医穿梭在两个世界之间,即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谭恩美在某种程度上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寄希望于文学世界的神奇治愈功能。小说 百感神秘 里就有着栩栩如生的展示,姐姐邝在药店上班,懂中医,可以通灵,被称为“邝
11、医生”。她是两个世界的人 有阴眼,可见鬼魂,可见人类。邝是怪异的,不管是用中国标准来说还是洛杉矶标准来说,她不但能够诊断,而且能够治疗疾病。邝的病患常常是一些艾滋病患者、同性恋和单身汉,她是跟特定的边缘群体绑在一起的,而把他们绑在一起的手段是中医医学。艾滋病患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者、同性恋和单身汉这些人往往被社会歧视、排挤、他者化,是主流世界以外的边缘人,是不被主流社会接纳的人群。如果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邝无疑也属于具备他者气质的“他者”。小说讲到她第一次和一个陌生人握手,就可以看出那个人是否遭遇过骨折,尽管这个骨折已经痊愈多年。这段描述涉及到中医骨科知识。她认为很多疾病如风湿病、肌腱
12、炎、滑囊炎、坐骨神经痛等都是因为吃了热性或者寒性的食物,或者太多的心事导致的。而这段描述涉及到中医的寒热理论。她给病患的医学建议是不让病患喝啤酒,不让他们吃辛辣的东西,更不能把两个同时吃下去。中医的推拿也在小说里也有所体现:“当她把手放到你伤患处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像是有一千个精灵上下舞蹈,就像有温暖的水流冲进你的血管里。你不会马上治愈,但是会不再担心,变得平静,就像在平静的大海上徜徉。”()作者通过给中医“定性”,把邝和患者分类成一组,此时中医形象和邝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同一性。邝正常,则中医正常;邝非理性,则中医不科学。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看似“无所不能”的中医形象背后的文学书写
13、实际上形成了对中医负面性的诋毁性的影响。类型化中医 患 者 群 体 对 中 医 形 象 具 有 损 坏 性 的影响。如果说徜徉在文学作品里的谭恩美是自由的、自在的,但现实世界的谭恩美却是无奈良多,备受生活的打击:在她 岁的时候,哥哥和父亲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因为脑瘤去世,而母亲也患有轻微的脑瘤。谭恩美在 我的缪斯()一书里描写到在哥哥身患脑瘤的时候,父亲总是寄希望于上帝,认为“上帝能够给他一个奇迹,挽救他因为脑瘤走向死亡的 岁儿子的生命。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两个月之后谭恩美的父亲也患上了脑瘤,患病期间父亲还是一直“在追随上帝,坚信上帝会照看他”。()在疾病面前,对于上帝的虔诚并不能挽救患者的
14、生命,这是残酷的现实。重要的亲人因病相继去世,对谭恩美以及她的文学创作来说不能说没有影响,而谭恩美也承认“最近我意识到信仰和命运对信徒的影响是相似的。它们都揭示着更高的力量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而我们只能在其怜悯之下,这 些 观 念 是 我 很 多 小 说 的 情 节 主线”。()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谭恩美把现实中人对命运的无奈变成了对另一种可能的探索和思考。那就是:如果美国的先进的医学和信徒眼中“万能的上帝”都不能挽救脑瘤病人的生命,那是否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可治百病的医学?它可以超越西方的科学与理性而存在?很多时候在现实世界受的伤,似乎需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治疗,当然这个世界也可以是虚幻的文学世
15、界。所以,作者把与此相关的构思搬到了小说里。因为“我们都知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依赖于我们对普通生活体验的记忆以及有时候会被我们忽视的感觉印象的记忆”。()所以谭恩美笔下的中医是神秘的、包治百病的中医,是被夸大化的中医。这既寄托着作者对于另一种可能的希冀,也是恰好满足了读者猎奇心理的必需。我们都知道夸张的写作手法“重在主观情感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夸张所表达的不是事实之真,而是作者主观情感之真。谭恩美笔下的中医是无所不能的,“中医可以治愈任何疾病”在以谭恩美母亲为原型的小说 灶神之妻()里,“海伦阿姨告诉珍珠曾经有一个妇女患了妇科癌症,他去看西医,没有用,
16、去教堂祈祷也没有用,然后她回到了中国,每天喝中药,然后她的癌症就没有了”。()夸张的中医疗效超出了经验事实的限制,形成了中医的“不可靠”形象。知识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伪知识。这对中医形象而言不但毫无益处,且不胜其弊。赵健秀曾经说过:“在我们能够讨论我们的文学之前,我们必须解释我们的感性。在我们能够解释我们的感性之前,我们必须勾勒出我们的历史。在我们能够勾勒出我们的历史之前,我们必须消除 我们的 概念化形象。在我们消除这些概念化形象之前,我们必须证明这些概念化形象的虚假性。”显然,谭恩美笔下关于中医形象的描述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就是这些荒诞不经的描写是谭恩美小说所必需的。因为小说天然具备虚
17、构性的特质,所以小说家享有权利与自由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小说天然地融合了虚构和真实,当然也混淆了它们,给读者造成了一种真假难分的困惑。小说的虚构性解放了作者的笔,也禁锢了读者对于“真实”认知的步伐。如果读者对某一部分文本叙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的时候,小说家可能会耸耸肩膀然后说“这只是小说而已,只是创作中的一部分”。小说允许作者或全部或部分的以虚构形式讲述故事,“就像我们不能一致认同小说的什么部分基于体验,什么部分又出自想象,读者和作家也不会对小说的虚构性达成一致”。()无法澄清真实和虚构的问题,伤害的往往是某种被消费了的文化或者群体。文学语境提供了中医的书写场域,也伪装了某些关于中医书写所包含
18、的伪知识的性质。第 期王小燕:美国华裔文学语境里的中医形象探究三、作家的身份问题谭恩美否认自己作为族裔作家的政治性,在多个场合强调自己只是一个作家,为了写而写,而不是为了谁而写。她认为“让作家肩负一个责任去代表某一文化是繁重的负担。有些人写小说并不是在写某个群体,他们只是在写一个具体的故事而已。把文学割裂成社会学、政治 学 或 者 回 答 某 一 问 题 来 阅 读 是 危 险的”,()汤婷婷在面对 女勇士 被归入非小说类的时候,强调自己写的是美国小说,也表示: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题材的小说罢了。汤婷婷表示,“实际上,我作品中的美国味儿要比中国味儿多得多。我觉得不论是写我自己还是其
19、他华人,我都是在写美国人。虽然我写的人物有着让人感到陌生的中国记忆,但他们是美国人。再说我的创作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对这点我很清楚。我是在为美国文学添砖加瓦。评论家们还不了解我的文学创作其实是美国文学的另一个传统。”这两位作家都 在 极 力 地 抹 去“华 裔 作 家”的 身 份标签。对于这样的问题,同是美国华裔作家的哈金却认为:“一个作家职业生涯的开端,他常常被亚里士多德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他应该为了谁而写,以谁的身份,为了谁的利益而写?以谁的身份而写作 是最麻烦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包含了作者对自我身份及传统的认识。”()谭恩美和汤婷婷不承认自己华裔作家的身份大概是为了享有更多的自由,对
20、中国文化书写也会更加肆意和大胆。这大概是因为被划分所属群体的作家,一方面所享有的读者群体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也会被怀疑“为特定群体发声”,而这些对于小说的销量是有影响的。但与作家身份相矛盾的是:除了谭恩美的 拯救溺水的鱼(),谭恩美和汤婷婷其他小说均围绕“中国人”“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而展开。这让我们认为,她们只不过是在努力撇开自己被贴上的“华裔小说家”的标签。因为没有标签的作家身份会让读者更加相信她所述内容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更容易被美国主流文学世界所接受。但是被作家消费了的“中国的人和事”从此在读者的心里生下了偏见的根。中医作为被利用的中国文化之一也无法逃脱这种命运。文学语境里的中医形象已
21、然剥离了中医作为一个学科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成为了“脱水”后,又被作家“注水”的符号能指。打开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表述。伍明慧()小说 骨(),小说中的母亲,勤劳、守旧、性格怪僻,与丈夫口角不断,跟女儿关系紧张,她守着一个生意惨淡的婴儿用品店生活。“这个商店的旧招牌 草药铺还仍旧不牢固的悬挂在门楣上。”()大家提议把旧招牌去掉,但是母亲每次都坚决的说“不”。“刺鼻的人参和金银花的味道跟我打着招呼。”“年轻的、更加美国化的母亲们常常抱怨婴儿的衣服上浸染上了旧世界的味道。”()草药的味道就是旧世界的味道,旧世界是哪个世界,作者虽未明确表明,但作者和读者都心照不宣,明
22、白这里的旧世界就是指中国。母亲坚持把“”的旧招牌保留,其实眷恋的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情。也许是作者写作需求使然,才有了这么一段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描述。但是中医药并不是那么的讨喜,它显然是被用来渲染陈腐旧世界的原材料。同样,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讲述到爷爷去世的时候留下了“浸泡在中药罐子里的蛇,药酒”。()黄帝内经 有 素问汤液醪醴论 专门讨论了汤煎剂和药酒,繁体医字“醫”,“酉”即“用以治疗的酒”。可见中医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中医与酒的原本积极正面的形象,在这样的文学语境里,就成了变味儿了的那种老套腔调的中国文化书写里多加的一笔描写。其实这样“变异”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描述跟故事情节的发展无甚关系,但是在没有
23、交代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会让一些西方读者对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心生震惊和畏惧。特别是读者在繁芜复杂的异文化面前,难免会造成对中医药深深的误解,其后果就是牢固了对中医的刻板化印象对其产生排异反应。如果说小说创作存在某些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很大程度上跟作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和良知相关。“写作是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必定沉浸于各种各样的同时代的实践中,各种意识形态和问题里:写作的各种细节道出了生活和世界观模式,反映和表现了作者对待已被接受的意识形态和现存状况的态度,但同时又凭借这个写作的过程创造出设计这意识形态和状态的具体作品。”()所以可以认为,单纯的抛开意识形态和作家的政治态度去谈写作是在真空状态下的不
24、可能。中医如果能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华裔文学语境里,笔者认为作家在创作时所秉持的身份认同和“良知”至关重要。谭恩美掩盖自己文学创造时的政治性无疑也蒙蔽了一个作家创造的“良知”,因为无政治立场的人不存在,那么无政治立场的作家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谭恩美等的作法无疑是欲盖弥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四、结语在文学世界里,中医常常被认为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存在,被赋予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所以当作者有所“需”时,中医总是派上了用场:谭恩美、汤婷婷笔下的中医形象与鬼魅相随、神秘莫测、无理性、非正常,他们笔下的中医成为了“消费品”。西方买家常常对“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感兴趣,当然“中国特色”到底是什么?谁说了算
25、?有些作家会对此进行思量,而后诉诸笔端进行“贩卖”。研究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医形象,让我们意识到某些华裔作家笔下中医形象的负面表征会对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传播起到反作用,且对现实的中医药事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也许致力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位学者可以把眼光投射到文学世界,看看美国华裔文学语境的中医形象,并且应关注文学对中医传播的影响。参考文献 汤婷婷 女勇士 王爱燕,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赫而曼,费伦,等 叙述世界:空间,场景,视角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徐杰 语境 与文 学理 论关 系 武陵 学刊,()伯 克 维 奇 剑 桥 美 国 文 学 史:第 卷:散 文 作 品(年 年)孙宏,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葛桂录“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帕慕克 天真的和伤感的小说家 彭发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 育出 版社,:,赵文书 华裔美国的文学创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 外国文学研究,():,莱宾诺维兹 不同的记忆:与汤婷婷的谈话 密西根季刊,():,:,:,责任编辑:张庆?(,):?,:,:;第 期王小燕:美国华裔文学语境里的中医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