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媒介形态流变与湖南渔鼓的传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5678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形态流变与湖南渔鼓的传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媒介形态流变与湖南渔鼓的传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媒介形态流变与湖南渔鼓的传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媒论道65渔鼓,渔鼓是一种历史底蕴深厚的传统说唱艺术,艺人在演唱渔鼓时会使用一个竹筒,通过击拍竹筒作为其伴奏,由于这种竹筒被称为“渔鼓筒”,所以一般称为“渔鼓”。渔鼓是通过民歌小调发展而来,在唐代民间就已经非常流行,后来发展为道教的道士传经布道、托钵沿门的工具,因此也称作“道情”或“道情渔鼓”。渔鼓于明代就已在湖南各地流行,明清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作 愚鼓词二十七首。由于地理环境、方言、音调、音乐等因素,湖南各地的渔鼓各具特色。各地的艺人们往往会根据当地的发音词汇、唱腔和曲调丰富渔鼓的艺术表达,使其具有地方印记,发展至今主要有南派与北派之分。2014 年湖南省文化馆申报“湖南渔鼓”为第四批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样一种优秀的反映湖湘文化的传统说唱艺术,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与其他文化艺术的冲击下,表演市场萎缩、观众萧条。根据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因渔鼓艺人的平均年龄较大,又后继无人,致使很多地方的渔鼓传承乏力。伴随着媒介技术的演化和进步,渔鼓如何获得一线生机,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获得一席之地,这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除却湖南渔鼓自身的改革创新外,湖南渔鼓的传播问题也应得到进一步重视。身处于瞬息万变的多元化传播时代,湖南渔鼓应充分整合现有的传播媒介形态流变与湖南渔鼓的传播 杨 杨 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 李培齐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摘 要

3、湖南渔鼓是湖南地区流传广泛的传统说唱艺术,具有数百年的酝酿积累,也历经了数百年的兴衰流变。随着媒介的变革与发展,湖南渔鼓的传播在自觉融合新媒介的同时,也有新的发展与呈现。湖南渔鼓的发展史就是湖南渔鼓通过不同媒介进行传播的历史。湖南渔鼓作为中国的传统说唱艺术,应当充分认识不同媒介的特点和规律,顺从历史的发展,才能在当今社会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并在传播中获得传承和创新。关键词媒介;湖南渔鼓;传播传媒论道66资源,掌握不同媒介的特点与规律,开拓自身市场。一、关于媒介在旧唐书张行成传中最早使用“媒介”一词:“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

4、“媒介即讯息”,他以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按照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我们看待艺术传播中的媒介时,可以理解为艺术媒介即艺术语言。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数字传播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不仅是传播媒介的分期,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分期。湖南渔鼓的传播在保留原有的口头传播的基础上,也在不停地与不同媒介自觉融合形成新型的传播。湖南渔鼓历经人类传播史的全过程,经过语言、文字、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的递变,无数渔

5、鼓艺人与听众共同创建了一部湖南渔鼓的传播史。文化的传播具有明显的迭代性,新媒介出现,旧媒介即使不会立刻消亡,也会逐渐“失语”,失去文化保存与传承的可供性,而旧媒介所托载的文化若无法成功迁移到新媒介,也会伴随着媒介的萎缩直到消失。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场域中,学者史挥戈认为“中国戏曲发展史就是戏曲艺术使用不同媒介进行传播的历史”。现如今中国曲艺面临的主要环境就是媒介化环境,无论是谈及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还是现代化表达,研究传播媒介是不可忽视的命题。在湖南渔鼓的传播过程中,艺人与观众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不同的媒介影响着距离的远近,也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从历史悠久的口头传播再到当今更依附于媒体平

6、台的媒介传播,传播手段早已今非昔比。二、湖南渔鼓的口头和舞台传播口头传播是指人与人在同一空间中,通过肢体、手势、语言符号实现信息的沟通。就湖南渔鼓而言,口头传播是最原始、鲜活,也是最重要的,它促进湖南渔鼓以顽强的生命力联结古今。口头传播时信息内容的传播者与接受者需同时在场,这时传授双方通过身体器官进行信息的发送和捕捉,这使传播内容在个体与群体的共创中再次更新。这种“个体群体”的传播方式被称为口头接力式传播。而湖南渔鼓从古到今,主要还是凭借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所谓“口传心授”,揭示了信息传递中具体的人际交流,这一交流不仅是信息中某一个层面形态的传达,还包含了人际行为、观念、情感、心理等方面的

7、濡染与熏习。渔鼓艺人在口传心授时,“传腔、传板、传词”是主要传授的步骤,因此渔鼓的大致框架会被接受者记住。但由于人脑记忆的模糊性和传授者不同的具体传授技巧,艺人最初的音高、节奏、歌词等多种细节却很难被接收者完美复刻。除此之外,渔鼓艺人也会在传授过程中会对口头文本、书面文本及表演形式等方面揉入自己理解,从而使得渔鼓在一次次传授过程中获得更新。还有一些没有正式拜师学艺的接受者,通过耳濡目染渔鼓的表演后,他们会主要选择在农村草台或街头卖唱。“舞台传播”一直是传统曲艺最为重要,也是最能体现传统曲艺本质的传播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曲艺的“本源”,是一种以舞台为介质的传播形式。舞台传播就是渔鼓艺人在不同的场所

8、进行现场表演,这是渔鼓传播之根本,也是湖南渔鼓艺术价值创造的源泉。湖南渔鼓的舞台有广场、厅堂、茶馆、剧场等,对于湖南渔鼓来说,舞台传播基本贯穿其整个的发展历程。渔鼓最初的演出场所主要有乡间田野、村口河边等民间的草台,观看和表演的环境往往是因地制宜,渔鼓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造”一个舞台进行说唱。清朝末年,湖南的常德地区就出现了一些半职业化的渔鼓艺人,他们会在乡野田间流动表演,由于不是职业化的艺人,本职是务农,因此只有农传媒论道67闲时才会表演渔鼓。同治、光绪年间,也有许多的湘军回到家乡后,喜欢在茶楼酒馆观看渔鼓的表演。民国时期湖南渔鼓进入第一次蓬勃发展的阶段。尽管从民国至 1949 年,中国处于

9、水深火热的战争时期,但是学习渔鼓的学员却源源不断。拥有一定表演技艺的渔鼓艺人有的被邀请登门表演,有的在茶楼、酒肆等公共的场所进行说唱,这类公共演出的舞台为渔鼓的专业化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舞台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群体比较稳定,渔鼓艺人的艺术水准相对较高,渔鼓表演的道具布景、服饰造型等其他综合因素所营造的表演氛围也越来越讲究。在舞台传播中,艺人的演唱和观众的观赏一起营造出了一个不可再复制的氛围,观众能直接欣赏到舞台上呈现的艺术魅力,并与表演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但是由于舞台传播是即时性的,而且舞台是有物理范围的,因此湖南渔鼓的传播缺乏深度与广度。三、湖南渔鼓的文字与印刷传播在依托文字或乐谱的纸

10、媒传播时期,湖南渔鼓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获得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前文提到的王夫之所写的愚鼓词,清代名医徐大椿所写的徊溪道情和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道情,这些都是通过文本传播的形式流传至今。尽管文字和印刷媒介让渔鼓词可以从古代保留至今,但是却无法完整地呈现出那个时空里渔鼓的艺术魅力,甚至在宋朝时期,文人和道士所写的渔鼓词,大多无法进行说唱,仅仅只是用来表现作者的情绪,这也使得渔鼓作为艺术而存在的属性被削减。20 世纪 60 年代,湖南常德地区成立了武陵春曲艺社,招收青年学员进行地方曲艺搜集、整理和传承工作,同时也创作了一批常德渔鼓的新作品,如焦裕禄 滨湖赞 雷锋颂 欧阳海之歌新媳妇 等。文

11、字和印刷媒介使得湖南渔鼓在舞台传播中深度与广度的不足,得以弥补,使得渔鼓的文本内容得以跨越时空共享,渔鼓的文本通过复制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帮助湖南渔鼓扩大了传播领域,也让湖南渔鼓的接受形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相较于之前转瞬即逝的演出,湖南渔鼓文本的传播包含了更多的信息、更丰富的内容,并且能够长时间存储和反复的揣摩。受众在观看完渔鼓的表演后,还能够借助文字和印刷媒介阅读到渔鼓的文本,使得湖南渔鼓的传播行为进一步深化。四、湖南渔鼓的电影和电视传播湖南渔鼓作为传统说唱艺术,具备娱乐性的特征,这使得其在传播中必然会将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的手段,电影和电视媒介的介入才真正打破了湖南渔鼓

12、的时空界限。湖南渔鼓通过电影和电视等一系列的现代电子媒介传播,能在不同的时空中再现曾经的演出。1975 年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渔鼓作品找妈妈全国公映,影片由 8 个小姑娘表演渔鼓,除了能听到渔鼓,也能看见。电影媒介帮助湖南渔鼓得以被记录,同时在电影的摄制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最终生产出的电影产品还使得渔鼓艺术复制发行。电影媒介不仅能够记录湖南渔鼓表演的各种表演元素,还通过艺术的再创造丰富了渔鼓艺术表达。电影不是一次性的产品,而是可以复制发行的,这同样能够帮助渔鼓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传媒论道68电视媒介的出现,使渔鼓传播得更加深入和更加便捷,渔鼓原本是在特定场所观看的表演,但是在电视介入

13、后,从“剧场表演”转变为“客厅表演”,老百姓可以在客厅就观看渔鼓的演出,这打破了传统的舞台传播的场域限制,让渔鼓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电视媒介上呈现的渔鼓,除去专业的渔鼓表演内容,还包括渔鼓的相关知识。从目前来看,地方媒体对湖南渔鼓的关注更多地趋向于日常的常规报道。例如 2015 年,湖南新闻联播特别报道了张家界的 63 岁农民张辉明,在山乡通过渔鼓进行普法长达 25 年。政府部门经常邀请湖南渔鼓的专业表演队参加各种活动的演出。例如在 2016 年的湖南永州春晚上,湖南渔鼓参与了该大型晚会,并被湖南卫视的湖南新闻联播 午间新闻等多家地方媒体在电视中报道。电视媒介对湖南渔鼓的相关报道主要包括三个方

14、面:一是强调突出湖南渔鼓的重要性,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应当重视并得以传播;二是宣传湖南渔鼓的相关知识,并为其提高知名度;三是采访介绍湖南渔鼓的传承人,挖掘湖南渔鼓在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五、湖南渔鼓的网络和社交媒体传播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世界互联网,上网者仅限少数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4.4%,手机网民规模为 10.51 亿,占据网民总数的 99.9%。在地域的影响下,渔鼓多靠电视媒体进行传播,关于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点,微信与抖音这

15、类社交媒体的发展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微信公众号祁东渔鼓戏关于湖南渔鼓的相关推送文章已有20 篇,阅读量均达一千次以上。永州发布对于零陵渔鼓的关注更集中在大型政商性质的活动中,阅读量均有五千次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受众群体。除了在微信平台,短视频平台关于渔鼓的传播也十分的丰富。抖音短视频是我国民众使用最频繁的移动短视频 APP,抖音中追求本真的乡土气息与农村文化的视频层出不穷,受到乡村民众的喜爱,为传播乡村民间音乐开创了新的平台,对地方曲艺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在抖音平台许多湖南渔鼓的传承人都开设了自己的账号,例如非遗湖南渔鼓传承人“渔鼓传承:邹昆山”和非遗祁东渔鼓传承人“仔仔华渔鼓(二度创

16、作表演)”。前者视频内容主要包括渔鼓表演、渔鼓教学、渔鼓文化活动和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分享,账号共获赞 12.1 万,粉丝数 4.8 万,获赞数高达 2513.6 万,粉丝数高达 220.8 万;后者 2022 年 6 月 18 日发布的作品用渔鼓演唱家乡的黄花菜,获赞 3 万,评论数量 2294,收藏数量为 1457,转发量 1888。作者一改以往搞笑扮丑的形象,穿上专业的渔鼓表演服装演唱,收获了一众好评。抖音平台除了专业的渔鼓传承人之外,也有许多的渔鼓艺人、渔鼓爱好者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中传播关于渔鼓的内容,在作品中,作者们往往选择直接展现自己的渔鼓才能,获得的反响很好。除了短视频窗口,这些抖音的

17、博主还会开设直播窗口,有录播的渔鼓表演作品,有演艺队在线下表演渔鼓的直播,还有渔鼓艺人与直播间的观众畅聊渔鼓的内容。湖南渔鼓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发展十分迅猛,如果能够更加关注社交媒体的传播,其后劲将十分强大,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扩充受众,也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互联网提高了传播效率,成为未来趋势性传播,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移动设备来获取网络服务,作为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湖南渔鼓需要传承,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为湖南渔鼓带来了新的平台和手段,成为未来新的传播趋势。碎片化是社交媒体传播的一大特点,所以将传统的渔鼓曲目改编成“短”“微”的产品投入网络,让大众可迅速通

18、过电脑、手机、Ipad 等电子终端欣赏到渔鼓艺术,将从广度、深度上加强渔鼓艺术的传播。传媒论道69结语纵观湖南渔鼓的传播历程,就是湖南渔鼓与多渠道的媒介相适应的过程,在不断更新媒介生态环境中,湖南渔鼓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更新,可以说每一次媒介的流变都为湖南渔鼓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契机,从而也影响到湖南渔鼓的表现形式。湖南渔鼓的传播史,并不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过程,而是新旧媒介叠加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更新,促成湖南渔鼓在传播方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根本性变革。然而电影、电视和网络等媒介对于渔鼓表演的再现,在艺术感染力上尚有欠缺,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湖南渔鼓的灵韵,舞台仍旧是

19、渔鼓传播之根本,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场域。现场演出时渔鼓艺人能够即时感受到受众的观感,作出即时的反馈,从而增加艺人的表现力,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湖南渔鼓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由于现场传播的“模糊性”,也能让湖南渔鼓在传承传播中获得更丰富的发展与创新。因此需要从湖南渔鼓的舞台传播出发,主动融合其他的媒介,适应媒介化环境,齐头并进、全面开花,湖南渔鼓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大放异彩。(责任编辑:翁婷皓)参考文献:1龙华.湖南曲艺讲座四、湖南渔鼓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03):118-128.2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224.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

20、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3.4史挥戈.试论电视与戏曲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21.5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08.6萧梅.田野萍踪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71.7沈勇.在当代传播中“失真”的中国传统戏剧J.民族艺术研究,2015(05):32-40.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05):12.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湖南渔鼓传播生态研究”成果,编号:1316959;系浙江传媒学院2022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项目“数字媒体视阈下湖南渔鼓的传播研究”成果,编号:2022C024;系2022年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飞鹰计划”科创项目立项资助项目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