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2-10-25作者简介:潘知常(1956),男,湖南醴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基本理论研究。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从宗教时代、科学时代到美学时代潘知常(南京大学 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在美学时代,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是统一的。人类已经走过了宗教时代与科学时代。在其中,都是奉行的。美学时代奉行的是“生命模式”。人类开始自己去做自己的先知,也第一次地恢复了“生命”作为价值设定的根本动力的至尊地位,以“生命”作为解释动力,也以“生命”作为解释的最高标准。因此,找回生命,就是找回美学,也是找回美学的生命。生命问题的应运而生
2、,就是当今时代的美学问题。回应生命问题,就是时代地回应美学问题。关键词:宗教时代;科学时代;美学时代;“非生命模式”;“生命模式”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248(2023)04-0076-06无论是宗教时代还是科学时代,尽管都无疑有其自身的特殊历史贡献,其基本特征却毕竟都无疑是反生命的,也都是拒绝生命、蔑视生命、否定生命、敌视生命的。我们称之为:非生命模式。“非生命模式”奉行的是“物的逻辑”,尊崇的则是“物的价值”。而“非生命模式”与“物的逻辑”“物的价值”的“越界”“溢出”则导致了“见物不见人”“见物不见生命”的轴心价值的形成,也导致了从“对象”的角度、“抽
3、象”的角度去考察世界,也从“自然”“物”“神”的角度去界定世界的基本思维路径。潜在于其中的,是神学本体论、逻辑本体论,或者立足统一的同一律、立足目的的因果律。现代主义者就将“科学和理性主义”描写为“现代性的神智健全的岛屿”,而将美和浪漫主义描写为围绕该岛屿的“头脑糊涂的海洋”。1在这当中,“救世主”的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或者是上帝,或者是理性,或者是“上帝的人”,或者是“知识的人”,总之都是必须有一个彼岸,都必须有一个外在的推动者。人们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救世主依赖。第一推动力总是来自于自己之外、自己之上,柏拉图在思考世界如何发生的问题的时候,就认为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都是“创造出来的
4、”,而“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必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被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来发现这个世界的创造主和父亲”。2“所以,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自然界和人的通过自身的存在,对人民意识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为这种存在是同实际生活的一切明摆着的事实相矛盾的。”3 86本来,我们发明宗教和科学这样的东西,都第33卷第4期Vol.33 No.4四川文理学院学报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2023年7月Jul.2023 76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也都是出之于生命的需要,要战胜恐惧当然也就要首先定义恐惧,可是,结果却是
5、对于我们的生命的否定,也都成为了与我们的生命相互对立的概念。生命的需要却被引上了否定生命的歧路。其实宗教与科学都是来源于人对自身有限存在的恐惧和焦虑,也是一种想象和虚拟,但是却偏偏以想象和虚拟为真实,真实的生活世界反而被看成是虚假的世界。例如,虚妄地把生命活动的需要夸大为世界的本质,怯于承认自己是在解释世界,因此宁肯以认识世界自居,不惜以“虚构的世界”为“真实的世界”、唯一的世界,并且以之作为最终的根据。宗教的“信以为神”当然是出于心理安全的需要,是所谓的“神创论”,也就是不承认宇宙自有生机,更不承认万物皆有生命。科学的“信以为真”也是如此,是所谓的“构成论”,还是不承认宇宙自有生机,更不承认
6、万物皆有生命。科学的世界无非就是用逻辑手段虚构的世界,却又奉之为最高价值,变成了偶像,伪装成世界的、永恒的客观真理,相形之下,置身其中的现实世界却被断然否决。一旦以这样的“信以为真”来约束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全被颠倒了。别尔嘉耶夫就曾给予黑格尔哲学以严厉批评,认为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存在变成概念,把概念变成存在”4怀特海也指出:“在一个表面上以各种无情的强制冲突为基础的世界,让人们理性地理解文明的兴起以及生命本质的脆弱性,这正是哲理性神学的任务。”5185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则将之归结为“技术模式”:“现代的文化在其基本原则上是技术型的。它把技术的、无机的模式转而用于对人的则统摄一切。自身
7、理解以及人对世界和他者的关系。”641而“技术和科学不能创造任何有机的生命联系。”6149“自然在那里存在,它并不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不重视这种自然权利,我们将在毁灭自然生命的同时毁灭我们自己的生命”。624而所谓“技术模式”,其实也就是按照人制作机器的模式来考虑所有问题。总之,“神的逻辑”“神的价值”与“物的逻辑”“物的价值”必然会使人的存在“片面化”,也必然不可避免地会使人“失落”“物化”或“非人化”。在宗教与科学那里,“真正的世界”被无视,反倒是处处与生命为敌,把生命宣布为罪恶,甚至向一切生命复仇。非要让人类自认为生命有罪、生命不洁、生命罪恶,也非要让人类萌生普遍的对生命的恐惧,
8、误以为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罪恶。精神创造力的颓废相应而生,衰退、虚弱、疲惫、伪善、怨恨、守旧的生命因此也就成为了常态,因此上帝、科学从哪里开始,生命就从哪里结束。它们都是有害于生命的,也都是生命的最大异议,还都是生命的颓废形式。作为生命的蔑视者,在充分肯定它们的历史地位与贡献的基础上,我们也不能不说,它们是一种破坏生命的危险力量,一种极大地损害了人类自身生命力量的危险力量。然而,世界的本质毕竟是阐释的。“先验的本质”并不存在,存在着的只有“阐释的本质”。在这个方面,尼采的“生成的无罪”给我们以深刻启迪。世界是生成着的,而不是一个实体。世界的价值也在于我们的解释。因此不是“它已经如此”,而是“我愿它
9、如此”;不是“某物是什么”,而是“我把它看成什么”;不是“某物是真的”,而是“我把它看作是真的”。在“这是什么”的背后,其实是“这对我是什么”。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没有本文,只有解释;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因此宗教与科学本身自身就蕴涵着价值沦丧的必然性。而且,它们的前提也是要接受质疑与批判的。反省宗教的非宗教起源,反省逻辑的非逻辑起源,都会被最终归结为对世界的某种解释。它们都无非是披着“绝对真理”的外衣,实际却不过是历史的产物而已。然而,“解释”被“真理”化的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认真说来,例如就科学而言,脱离生命活动的纯粹认识活动根本就不存在,与生命活动无关的“先天纯形式”也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看
10、到,康德尽管还认为它们是因果关系,也是先天形式,但是尼采却坚决认为,它们都是后天形成的。由此,上帝与理性的生命根源也就无潘知常: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2023年第4期 77可遁形。要做什么,必须先知道什么是什么。重要的也不是“因何而自由”,而是“为何而自由”。其实,上帝与理性的安排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理性,无非是因为人类使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便于操作,如此而已。它绝非万能。理性被作为目的、作为理想而赋予人类,仅仅是因为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地平线,但是却完全不是因为它是真理。就其本质,“思”的根源不在理性,而在生命。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的征兆都开始启迪着我们,犹如一场洪水、一次地震、一
11、次日食,宗教或者科学作为最高价值开始急剧贬值,宗教或者科学作为主导价值、引导价值的引导者也一朝崩溃。上帝的死亡、科学的死亡,使得我们面临了叔本华的困境:“生存究竟有一种意义吗?”生存失去重心,不知何去何从。形而上学的崩盘与虚无主义的成熟同步。价值真空出现了,“重新洗牌”也开始了。宗教退回教堂、科学退回课堂,生命源头的污染源不存在了,生命蓬勃展开的束缚也不存在了,提出新解释的历史机遇也应运而生。这当然也就是美学时代的莅临。在美学时代,至关重要的是把被颠倒了的思考重新颠倒过来。例如,从否定性的自我意识颠倒为肯定性的自我意识,从超人间的力量颠倒为人间的力量。唯其如此,人类关于第一推动力的思考才第一次
12、不再被扭曲、不再被异化,并且,过去的第一推动者也从上帝、理性的手中回归于生命活动自身。也许,这就是庄子所孜孜以求的“在宥”?生命的自因、自性、自律、自在终于浮出水面。救世主的天空被生命活动自身的天空取而代之。一切的一切因此也就只能自“己”,不能被给予。怀特海在 符号的意义及效果 中就曾把“活动”解释为“自生”(self-production)。怀特海说:“活动一语是自生的别名。”522马克思也指出,只有“社会主义的人”才能认识到“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89中国古代哲学家则称之为:“块然自生”“怒者其谁邪”。就生命活动而言,目的不是上帝
13、规定的,也不是理性指定的,而是生命自控系统自我生成的。因此,人的奥秘在没有决定者的生命自身。由此,“非生命模式”也亟待被生命模式取而代之。正如德国学者彼得 科斯洛夫斯基所提示的:值此之际,已经不复以“技术模式”为导向,而应该以“生命模式”为导向。679在“生命模式”,奉行的是生命逻辑,这是一种精神化了的逻辑、生命化了的逻辑,也是一种精神辩证法、生命辩证法,是将人理解为人,而不是仍旧理解为物。因此,也就从神本思维物本思维人本思维。而从尼采“生成之无罪”出发,当然唯有把我们自己变成上帝,才配得上这个时代剧变。由此,人也就成为“人神”,不靠上帝、理性的慰藉,真诚前行,自我重建最高价值,并且以“生命”
14、充当最高价值。这意味着,在无神论的背景下,人类自己去做自己的先知,第一次恢复了“生命”作为价值设定的根本动力的至尊地位,以“生命”作为解释动力,也以“生命”作为解释的最高标准。不过这生命又并非生物意义上的。尼采称之为“超过人类和时代六千英尺”,或者,尼采也称之为“强力意志”。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生命力”。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力,也是生存发展的能力,或者,是生命作用力,享受生命的能力、拓展生命的能力、创造生命的能力。它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也是人类尊严之所系,还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尽管宇宙大生命是不自觉的,人类小生命则是自觉的,两者存在着一定区别,但是,同属自控制的生命系统,却是其中的一致之处。
15、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也是完全一样的。而且,生命的充溢、生命的超越,生命的高度、力度、纯度,也都是最值得赞美的。在这个方面,与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斯宾诺莎的“自我保存”、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也是存在根本差异的。因为它不是求自保而是求创造的生命力量。何况,如果不是必须有它,也就不会有它。因此,它还是最高的价值尺度,是价值为价值的原动力。我们曾经看到,宗教与理性出之于生命的需2023年第4期潘知常: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 78要也曾解释生命,也都是生命的表达,但是,由于只是把解释的某些结果形而上学化,因此也就远离了生命,甚至戕害着生命,因此也就在转而指导生命的同时窒息了、弱化了生命,
16、而且实际上忽视了远为根本的生命本身。现在不然,犹如尼采所说,“一切皆允许”。因为不存在真理,生命无须再从神性或者从逻辑出发去把握和判断世界,生命自身也就得以脱颖而出。人类自己开始自由决定着自己。于是,自由即创造,创造即解释。生命开始直接与价值相关。价值如何,生命就如何。生命如何,价值也就如何。生命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解释之为解释的原动力,成为了世界存在的归宿与根本。而所谓的解释,也是意在解放生命的,并且忠实于生命的,是为了生命,也服务于生命的。生命,是解释所借以出发又以之为归宿的所在。解释是否成立、缘何成立,都决定于生命。而且,解释也把导致解释的生命动力形而上学化,给予了生命范畴以形而上的地位。生
17、命,因此而成为根本问题、根本路径,也成为根本回答。而作为新“轴心时代”、新“轴心文明”中的主导价值、引导价值的引领者,美学自身的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主导价值、引导价值,也就是对于“生命”的弘扬。它是为世界的审美辩护。它把对于上帝与科学的批判与对于一切价值的批判结合起来,也把对于生命的弘扬与对于一切价值的重估结合起来。作为对于宗教解释与科学解释的狭隘视界的突破,美学因此而也走出了神学化、理性化的老路,走向了生命化。也因此,是否有利于生命,被作为全新的价值等级秩序、全新的评价标准,也被归结为最为根本的美学密训。曾经的“对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转换成为“对什么样的生命有价值”的问题。不再贬低和
18、否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反过来积极地肯定它。众所周知,在西方是“上帝死了”;在中国,则是“天塌了”。但是,即便如此也并非无路可寻。生命的提高、生长与生命的衰落、倒退,已经脱颖而出。真假、善恶不复重要了,重要的是生命的利弊强弱。没有先在真理,只有是否有利于生命健康的最优解,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生命问题。从生命的需要出发,满足为美,否则为丑;有利于生命为美,否则为丑。一切以生命价值的权衡为准。只要有利于生命自身的弘扬与提升,就是有价值的,也是美的;只要不利于生命自身的弘扬与提升,就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丑的。生命衰弱、生命异化,无疑就是丑的;生命创造、生命超越,则无疑就是美的。卢梭指出:“凭着这些感情
19、,我们才能认识我们与我们应当尊重或逃避的事物之间的适合或不适合。”“无论使我们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曾经给予我们一些适合我们天性的感情,使我们得以自保”。7这里的“适合或不适合”以及是否“得以自保”,也可以用来考量生命的上升路线与下降路线。在此基础上,尼采所瞩目的“价值重估”也就指日可待。由此,我们可以去构造一个世界,然后,去重建一切价值。舒马赫提出:“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要重建形而上学。”8美国学者斯特劳逊也同样主张:“我们应为一种已被清洗过的形而上学保留一块地盘。”9这当然也就是对于在1.0版的宗教生存智慧和2.0版的科学生存智慧的3.0版的美学生存智慧的追寻。正如小约翰 柯布发现的
20、:“面对今天的问题,我们需要新的智慧。”我看到,虽然有的思想家如贝克(U.Beck)喜欢用“生态理性”,有的思想家如马尔库塞(Herbet Marcuse)则喜欢用“审美理性”来表示,美国1969年颁布的 环境政策法 也已经列入了“审美欣赏”,在我看来,其实可以统称为“美学智慧”。这正是美学在新“轴心时代”、新“轴心文明”中“溢出”的必然结果。而且,美学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慧。由此我们看到,海德格尔曾经提示:“哲学必须摆脱把艺术问题当作美学问题来提出的习惯。”10这无疑颇为令人踌躇。既然不能“把艺术问题当作美学问题来提出”,那么,又应该把什么“当作美学问题来提出”呢?原来,能够被“当作美学问题来
21、提出”,正是“生命问题”。显然,这其实也是要求美学家们去自觉地以“生命问题”来潘知常: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2023年第4期 79重构美学,并且以美学来重构社会。马尔库塞说:“社会批判理论没有概念可以作为桥梁架通现在与未来。”1115这当然也可以已经是过去时。因为这个“可以作为桥梁架通现在与未来”的“概念”已经被我们找到,它恰恰就是“生命”。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重大转折。难怪爱因斯坦要提示我们:“这个世界不会通过运用导致这一状况的同一种思维而度过当前的危机。”111神性思维理性思维就是“导致这一状况的同一种思维”,要“度过当前的危机”,亟待取而代之的,正是生命思维。因此,众多的学者都已经
22、意识到:“从机械宇宙到生物宇宙最终将要求一种新的哲学综合。”1116“我们需要在机械世界之上培育一种新的有机世界的观念。”12因此,正是“审美(美与艺术)生命形而上学”的三位一体,使得我们在宗教退回教堂、科学退回课堂之后,最终得以毅然自立。宗教曾经就是力量,科学也曾经就是力量,而今,美也已经就是力量。所以,马尔库塞的美学就被称之为“思想的力量”13因此,正如J一M 费里预言说:“无足轻重的事件可能会决定时代的命运:美学原理 可能有一天会在现代化中发挥头等重要的历史作用;我们周围的环境可能有一天会由于 美学革命 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环境整体化不能靠应用科学知识或政治知识来实现,只能靠应用美学知
23、识来实现。”例如怀特海。我们知道,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马尔库塞都对美学作为新“轴心时代”、新“轴心文明”中的主导价值、引导价值的引领者以及美学所蕴含的主导价值、引导价值做出了深刻的论述,但是,其实还应该着重提及的,还起码应该有柏格森,还应该有怀特海。以后者为例,他对于美学的关注,无疑就十分发人深省:“的确,如果美学论题得到了充分的探讨,那是否还有什么东西需要讨论就是可疑的了。”14291“作为完整宇宙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构起一种观念体系,把审美的、道德的、宗教的旨趣同来自自然科学的那些世界概念结合起来。”15怀特海这样论及自己的哲学:“在现在,因为大家的忽视,最富成果的起点是那个我们称
24、之为美学的价值理论那一部分。”16而且,“艺术服务于文明的优点在于它的人工性和它的有限性。它向意识表现了人类为了在自身有限范围内达到自身的完善所做的那一点有限的努力。”14298当然,这里的美学以及艺术都是与有机世界、有机生命密切相关的。怀特海说:“对价值的认可会给生命增添难以置信的力量;没有它,生活将回复到较低层次的被动状态中。这种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现就是美感,对于所实现的完美境地的审美感。”17“可将艺术表述为种族对其生存压力的变态反应”。因此,菲利普罗斯指出:怀特海的后期哲学“旨在发展出一种植根于审美价值经验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体系。”18也就是说,怀特海有机哲学是以审美经验的理论为出发点的
25、。“对怀特海而言,从本质上看,一个因果关系就是一个可感的价值关系,及受影响的感觉关系。受影响的关系被规定为一种审美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一个感觉 或 定向 中心作为结果的居所。”19唐力权也指出:“怀特海形上学在其根本精神上乃是审美的(aesthetic)”。20显然,在美学时代,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是统一的。审美活动既源于生命、同于生命,也为了生命。因此,找回生命,就是找回美学,也是找回美学的生命。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美学问题。生命问题的应运而生,就是当今时代的美学问题。回应生命问题,就是时代地回应美学问题。当然,这不但就是当代美学的历史使命,而且也就是生命美学的任务。注释:“建设性
26、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2006年12月16-18日,美国克莱蒙。J.M.费里.现代化与协调一致,载与于法国期刊 神灵,1985年5期。2023年第4期潘知常: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 80参考文献:1(美)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 M.张妮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69.2(古希腊)柏拉图.蒂迈欧篇 M.北京:三联书店,1957:208.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俄)别尔嘉耶夫.末世论形而上学:创造与客体化 M.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79.5(英)阿尔弗雷德 诺思 怀特海
27、.宗教的形成 符号的意义及效果 M.周邦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6(德)彼得 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 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5.8(英)EF 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 M.李华夏,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76.9(美)麦克斯韦 约翰 查尔斯沃斯.哲学的还原 M.田晓春,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01.10(加)埃克伯特 法阿斯.美学谱系学 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57.11 王治河,等.第二次启蒙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28、11.12(美)托马斯 贝里.伟大的事业 M.曹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75.13(德)赫伯特 马尔库塞.艺术与解放 M.朱春艳,高海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1.14(美)阿尔弗雷德 诺思 怀特海.观念的冒险 M.周邦宪,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15(美)阿尔弗雷德 诺思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 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16(美)阿尔弗雷德 诺思 怀特海.怀特海文录 M.陈养正,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78.17(美)阿尔弗雷德 诺思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54-55.18 田中裕
29、.怀特海有机哲学 M.包国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9(美)菲利普 罗斯.怀特海 M.李超杰,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34.20(美)唐力权.脉络与实在 M.宋继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责任编辑加晓昕The Life Awakening of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 Awakening of Life:Fromthe Age of Religion,the Age of Science to the Age of AestheticsPAN Zhichang(Aesthetics and Cultural
30、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00,China)Abstract:In the Era of Aesthetics,the awakening of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 awakening of life is uniform.Man-kind has gone through the age of religion and the age of science.Among them,all are pursued.What the era o
31、f aestheticspursues is the“mode of life”.Human beings began to be their own prophets,and for the first time restored the supremacyof“life”a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value setting,took“life”as the driving force of explanation and as the higheststandard of explanation.Therefore,retrieving lif
32、e means retrieving aesthetics as well as the life of aesthetics.The emer-gence of the problem of life is the aesthetic problem of today s era.To respond to life issues is to respond to aesthetic is-sues in an era.Key words:Age of Religion;Age of Science;Age of Aesthetics;“Non-Life Mode”;“Life Mode”潘知常: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2023年第4期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