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生活闽浙木拱廊桥空间环境记忆与文化传承发展ART&LIFE2022年第5 期168(总第2 2 9 期)NO.52022Serial NO.229闽浙木拱廊桥空间环境记忆与文化传承发展张可永(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 6 1 0 2 1)摘要:聚落空间环境是木拱廊桥建筑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表达廊桥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公共空间是聚落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道德维系的重要场所,反映闽浙山区农耕时期的文化价值观。本文以闽浙木拱廊桥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聚落公共空间特征及文化内涵,探讨廊桥聚落保护与文化活化,创造具有文化价值与精神感召力的公共文化空间。关键词:木拱廊桥
2、;聚落;公共空间;文化记忆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3-9 4 8 1(2 0 2 2)0 5-0 0 6 8-0 8木拱廊桥分布在福建、浙江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是同一历史文化的群体的传承,属于具有不同地域的同一类型的系列遗产。廊桥聚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表达木拱廊桥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闽浙两省列入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2 2 座木拱廊桥聚落为研究对象,突破行政区域的区分,研究闽浙木拱廊桥村落建筑特色与文化,分析闽浙木拱廊桥建筑空间、神空间、文化空间的布局与环境营造,探讨这种空间形式与社会土壤之间的磨合与互动。一、闽浙木拱
3、廊桥聚落的空间环境特征聚落是人类聚集、生产、生活和繁衍等场所的最初形态,聚落空间深受自然地理和人文要素影响,经发展后形成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人居空间。木拱廊桥聚落所在的福建东北部与浙江西南部山区,境内山地和丘陵起伏,山间河谷纵横交错,森林资源丰富。闽浙地区聚落在先秦时期呈现出小范围集聚的特点;唐宋时期聚落定居进一步发展,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越文化;明清时期聚落地处山区,远离经济和文化中心,没有受到政局动荡的波及,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也有能力积累财富,先民们积极修桥铺路,满足出行、商贸等基本的物质生产需求,也促进了聚落规模的拓展和更多农耕资源的获得。在现存的木拱廊桥分布地区的
4、县市中,浙江庆元县的木拱廊桥发展最早,浙江庆元县于南宋庆元三年(1 1 9 7)建置设县,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 0 4 9)的双门桥至今还留存在庆元县的大济村,而大济村落则在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 0 1 0)就已建村形成聚落,早于庆元置县前,其他各县的廊桥则多始于明中期。廊桥聚落是闽浙先民繁衍生息和安居乐业的庇护所,收稿日期:2 0 2 2-0 4-2 1基金项目:2 0 1 9 年福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闽浙木拱廊桥空间环境记忆与文化传承发展”(项目编号:FJ2019B120)。作者简介:张可永(1 9 7 0),男,福建寿宁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建筑文化。1
5、69图1 洋后桥政和县洋后村图2 龙津桥屏南县后龙村图3 鸾峰桥寿宁县下党村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典范,大部分廊桥聚落还保留原始的聚落空间布局,并在这一地理空间上不断演绎。廊桥作为风水桥大多位于村落水尾处和交通节点上,一些廊桥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乡镇主要出行要道。如鸾峰桥的下党村,如龙桥的月山村等聚落自古系闽、浙两省通衢主干道,至今仍有古道和周围邻县相通。在廊桥聚落空间的营造中,除考虑地域自然气候、山川地貌、农耕劳作等影响因素外,廊桥聚落大多基于宗族血缘、文化习俗的因素而形成。聚落空间一般有明确的空间等级,由于受山地地势限制,聚落依山面水而建,建筑呈行列式布局,民居依山就势逐级升高,其巷道宽窄长短
6、不等,空间曲幽多变,整体呈阶梯级布局,多为土石木建筑。“聚落从整体形态看,可以分为平原聚落、沿河聚落、溪谷聚落和山地聚落。”1 3 2 如沿河聚落政和洋后桥的洋后村(图1),溪谷聚落屏南龙津桥的后龙村(图2),山地聚落寿宁鸾峰桥的下党村(图3)。闽浙廊桥聚落因其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丰富,有1 2 个聚落先后获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福建省屏南县龙津桥的后龙村,周宁县三仙桥的禾溪村、政和县赤溪桥的赤溪村,浙江省景宁接龙桥章坑村、泰顺县仙居桥的仙居村等。此外寿宁县鸾峰桥的下党村、庆元县双门桥的大济村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二、木拱廊桥聚落公共空间格局的建
7、构“村落公共空间的概念定义为这样一个场所,于其中村民可以自由进出,参与组织各项公共活动并实现思想交流。”2174-77廊桥聚落公共空间类型主要有点状空间的水井、亭廊等,线状空间街巷、水沟等,面状空间耕地、晒谷场等,非物质文化空间祠堂、廊桥等。这些公共空间由于功能不同,村民的参与形式及活动地点也各不相同,有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的水井、谷场等地,也有社会交往、精神文化延续功能的宫庙、书院等地。(一)公共空间建构在廊桥聚落公共空间的营造上,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重点放在水系空间、神空间等公共空间的营造上。相对于聚落民居空间随自然地势起伏的自然性、灵活性,这些公共空间都分布在聚落空间的不同核心位置,且相对
8、开阔的平地和高地上,与周边民居、街巷、山水互为交融,相得益彰。在建筑规模、尺度、结构、功能、装饰等形式上表现得更具丰富性和规划性,在视觉上聚落空间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和优美的天际轮廓线。这些公共建筑的营建,需要举全村财富与劳力的支持,因此,这些公共空间成了村民进行日常交往与民俗文化活动及处理公共事务的主要平台,也是农耕文化传播和廊桥文化延续的重要空间载体,叙写和传承着每个聚落的文化和历史。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因聚落的整体空间受到时代发展的冲击,廊桥聚落公共空间性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因空间载体的缺失而遭遇断层。(二)水系空间闽浙地区多山多水的环境决定了其村落大多背山临水而居,水作
9、为农耕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自然170图4 北涧桥泰顺县下桥村图5 三仙桥周宁县禾溪村图6 千乘桥屏南县棠口村环境要素,直接影响了闽浙廊桥聚落水系环境空间的形成。水系空间的营建不仅满足了农耕时期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体现出对传统风水文化追随的情怀,造就了村落和谐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环境景观,也体现了廊桥聚落多元化的水环境空间结构。“山区型传统村落按照自然水系与村落的位置关系分为水环绕型村落、水穿越型村落、邻接水型村落、借用水型村落。”3 1 6 5-7 如水环绕型村落泰顺北涧桥的下桥村(图4),水穿越型村落周宁三仙桥的禾溪村(图5),邻接水型村落屏南千乘桥的棠口村(图6)。传统风水学说认为“水环流
10、则气脉凝聚”“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水“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闽浙山区先人认为水是全村的“命脉”所在,也是“聚宝盆”的象征,所以通过村落水口设置、村内街巷、水井、水池、水渠等一系列水系营建布局,围拢住聚落的水脉和财运,这些营建布局都蕴含着风水文化的内涵。在聚落水系空间的营建和梳理上,聚落内排水沟渠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直排溪流。主要在道路跟水系交汇之处,也是自然空间转入人造空间的重要节点,营建水口空间,通过架设廊桥、亭阁、栽植风水树、水口林强化水口空间作为聚落内部空间序列的起始点。有的聚落甚至会在村头村尾各建一座廊桥,称为姊妹桥,比如浙江省景宁县东坑村的东坑上桥、下桥两桥,福建寿宁县小东村的
11、小东上桥、小东桥两桥等。廊桥成为村民日常休闲,举行各种习俗的公共空间,是聚落水环境空间中人流最为聚集、最有活力的核心。通过村头廊桥的引导,将外界的祥瑞之气一一财气、福气引进来,水尾廊桥关锁村尾水口处拦护风水,不让财源福气顺水流失,满足了村民美好愿望与心理抚慰。“桥存村兴,桥毁村败”,有着如同精神图腾般的神圣意义,浙江庆元人甚至把廊桥叫“风水桥”。聚落水口空间的选址营造反映了闽浙先民的人文修养与精神追求。(三)神空间在农耕乡土社会,对神信仰空间的营造,是聚落整体结构和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满足了人们安居乐业、驱鬼治病、风调雨顺等需求,也缓解了族群冲突与社会矛盾,增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满足了
12、互帮互助的实用主义诉求,使聚落的村民获取了心灵抚慰与精神支持。几乎每个廊桥聚落都有宗祠、宫庙、廊桥等或大或小的神空间,体现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体系,聚落村民的信仰崇拜跨越儒、道、释三教及本地神明,体现了多样化特征。其建筑形制、材料与所处聚落的民居建筑接近,是聚落整体结构非常重要的空间形态,并对公共文化空间产生重要影响。宫庙、祠堂祭祀的活动内容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不是特定纪念日的时候,这些空间就会变得冷清。廊桥既是现实生活中日常交通的桥,廊屋中的各路神明又是行人路过祭拜的对象,这样相对于聚落里的宫庙、祠堂、廊桥反倒热络不少。“作为中国乡土聚落中普遍同时也是重要精神信仰的物质载体,宗祠、家庙通常并
13、非仅仅是信仰崇拜的仪式性场所,而是与聚落日常的公共活动密切相关,成为聚落公共空间系统中最为重要的171襄三图7 庆元县吴文简祠图:8 庆元县马氏行宫图9 桥礼组成部分。”4 1 9 5 度落的核心位置,或在村落中心或村头或位于地势较高处,建造空间、材料、工艺、装饰都达到聚落最高水平。有的祠堂甚至还有修建戏台、书院,并不刻意强调神秘、压抑的气氛,中堂空间高大、宽敞,适合祭祀、供奉、崇拜等公共活动的开展。如今家族议事、婚丧寿喜、节日庆典、棋牌娱乐等也都在祠堂、家庙进行,它们是宗族的公共客厅,折射出命运与共、群体和谐的族群意识。闽浙木拱廊桥聚落基本上以一个族姓的群聚,设有一个祠堂,但浙江泰顺仙居桥的
14、仙居聚落有两个族姓设有徐氏宗祠、张氏宗祠两座不同族姓的祠堂,甚至浙江庆元县如龙桥的月山村历史上有三座吴氏宗祠,后来三座祠堂合而为一为吴文简祠,其营造最具特色,三进五开间,由牌楼、正堂、后堂组成,大门牌楼的万字斗拱设计别致,祠内正堂是用木质柱础,并雕刻纹样,建筑风格罕见,祠内还有大量的牌匾、石碑、壁画等人文资料,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7)。宫庙是廊桥聚落村落中普遍存在的祭祀建筑,它是伴随着村落宗教信仰的产生逐渐衍生出来的建筑物,是乡民们供奉各种神灵的场所,其神空间也是民间信仰和村落文化的载体,主要用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拜之情。廊桥聚落的这些宫庙基本建造在聚落村头处或在水尾处,都有其明确
15、主祀的神明,并用来命宫庙之名,但空间尺度通常不大,规模大小不一。门楼处的工艺,营建上都比周围民居精致,强调入口的分隔与界限,也意味着世俗与神灵之间的跨越。如屏南万安桥头边的圣王庙;廊桥聚落宗祠、家庙一般位于聚广利桥桥头路边的景福寺;屏南千乘桥桥头两边分别是“八角亭”和“祥峰寺”,“八角亭”后边还有清代所建的“夫人宫”和“三圣奶殿”,龙津桥头边天后宫。政和洋后桥南侧的桥台上建有三圣尊王庙,供奉徐惠吕公。浙江庆元县如龙桥边的马氏行宫(图8),附近有云泉寺、吴文简祠、圣旨门、荐元塔等。木拱廊桥的神空间是聚落最具特色的公共空间,桥与庙的紧密结合寓意着神灵能够镇水火之害,保佑廊桥平安的需求,也是联结世俗
16、“此岸世界”与精神“彼岸世界”的心灵桥梁,如佛经“广度一切,犹如桥梁”。桥庙结合,以桥祠祀代庙祀(图9)。这种“庙在桥中,桥在庙中”的建筑形式,自然成为神圣化的空间定位,使得进出廊桥这一空间更具仪式感。在廊屋设置神像的空间上作了精心的设计,极力营造浓厚的信仰氛围,来衬托出神像庄重崇高的地位。“在放置神像的神前端常有各种华丽轻巧的藻井,或作圆形、或作八角形、或作螺旋式,由层层小如意、斗拱层迭承托,藻井内或彩绘鲜艳灵动,或惟慢森森,或屋顶升起重檐翘角,用以体现神灵空间的庄严”5 1 6-6 7,同时神中彩绘泥塑神像的形象极具生活化与人性化,拉近了凡人与神灵的距离。三、廊桥聚落文化记忆空间的建构“文
17、化空间概念首次提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代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专有形态,是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在某一时期内特指文化遗址、文化群落、宫殿教堂庙宇等文化建筑。”1 0 2-1 0 廊桥聚落文172化空间的建构过程就是古代先民在历经数百年的代际传承中不断地调适营造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融合的结果,廊桥聚落空间体现了木拱廊桥营造的独特技艺及聚落农耕文化载体的完整存续状态,保持了聚落文化空间的延续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是活态乡村文化博物馆,处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7(一)廊桥聚落文化记忆空间建构聚落文化记忆空间建构主要通过聚落
18、公共空间与民俗活动进行的。在这里形成的公共意志或共同文化不是强行灌输的,而是受直观化、生活化场景吸引和影响,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道德标准和与其相关的象征意义而形成。文化记忆不仅仅是书本记载、传颂和口口相传这样的具象表达,还有通过公共空间的各种文化记忆活动,特别是神空间的活动达到对廊桥聚落结构和精神意义上的整合,是维系廊桥聚落内族群、地域、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文化记忆公共空间,从而达到维系身份认同和文化连续性的目的,更突出社会文化和意义的神圣性建构。“民俗活动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袭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
19、化现象。”1 8 9 0-1 0 0 闽浙木拱廊桥聚落的民俗文化内容广泛,种类繁多,可以概括为语言、行为、心理三个方面。语言主要指以口耳相传形式传递人们思想感情,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歌等。过去在闽浙山区建房、做墓、婚嫁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祈福仪式,由木匠、泥匠师傅和先生唱吟“吉诗”。行为主要指技艺的言传身教,如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泰顺木偶戏、武术、制茶等传达民众的道德理想、弘扬传统文化和愿望。心理方面主要是指以信仰为核心的习俗,主要包括各种禁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婚丧喜庆中的仪式和岁时季节纪念活动等习俗。这些民俗活动都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聚落空间
20、记忆的重要文化能量与精神财富。(二)木拱廊桥文化记忆空间的建构闽浙木拱廊桥不仅是实质公共交通空间,同时也是商贸驿站的空间,更是社会交往及精神寄托的神圣空间,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非遗文化延续和生态调节功能的重要作用。廊桥的修建基本上属于民间自发、资金自筹、自主管理的全民运动,体现了农耕社会族群团结、同心共济的人文精神。廊桥从刚开始建桥台到上梁完工都有一套礼俗仪式,以寻求神灵精神上的支持。桥营造好后常用桥碑刻写捐款、捐物者姓名,桥屋的横梁上书写记录桥匠、木匠、缘首的姓名,这些善举体现了敬事敬业、建功行善的儒家精神。此外廊屋中间有楹联、题咏、碑匾、彩绘、书等具有人文符号与意趣的装饰,他们所表达的基本都
21、是道德宣扬和教化的内容。这种直观化、生活化的教化方式,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所崇拜表达人物的诚信、仁义品德等的思想文化内涵。廊桥的神灵崇拜跨越儒、道、释三教,既有全民供奉的大众神观世音、关公、真武帝、五显灵官大帝、文昌星、土地公婆等;也有众多本地神如临水夫人、马仙、许马将军、张巡、东平尊王、黄三公、虎马将军等。他们既是守护廊桥的“桥神”,也是聚落“祀神”,每位神灵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与特长。廊桥的祭祀多实行主祀与配祀,桥祀的神灵各桥不一。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的寿宁翁坑桥主祀观音,配祀陈靖姑;南面桥头又建神,中间为五显大帝,左边文昌帝,右边土地神,显示了当地奉行全神崇拜。有些廊桥
22、命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周宁县的三仙桥、寿宁县的仙宫桥、泰顺县的仙居桥等。廊桥的桥祀仪式有烧香、许愿、掷笠、求签等,神诞蘸仪日就更加丰富,“举行请花祈嗣、大小普度、义子契名、祈福灾、预修功德、成年放生等与廊桥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礼仪”8 1 1 5-1 2。如屏南、政和廊桥的端午走桥仪式主要有祭祀、走桥、祭屈原三个步骤,寿宁鸾峰桥的观音,仙宫桥的祀马仙,升平桥的放生节,千乘桥的“送王船、放河灯”祈愿活动。这些桥祀活动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173外,也起到非常重要的道德维系作用。(三)在历史叙事中重构聚落空间的文化价值廊桥聚落中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各家各户积极参与互相交流的活动,特别是在参与更具仪式
23、感的神空间活动过程中,更能带给人们文化记忆的建构与认同,在集体的共同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次序规范下,促进了农耕社会各族群之间的融合。“文化记忆是人们对村落的整体意识与认知,同时包含着村民对村落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1 0 1 0-7,聚落空间创造的文化价值是村民心理调适的精神家园,也是促进族群团结及社会稳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是优良乡风与道德正能量的传播形式。村民作为记忆的主体,聚落空间作为记忆的载体,由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公共文化和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被当地民众所普遍认同与接受,也逐渐内化为文化记忆的强化和对神圣空间的认同及对聚落文化的传承。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是村民的集体意识不断重
24、构,也是聚落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所在。四、木拱廊桥建筑营造技艺及聚落保护的文化传承发展由于自然环境的长期侵蚀,以土木材料建造为主的闽浙木拱廊桥建筑以及其所在的聚落遭到风雨、洪水、地震、火灾等各种因素的破坏,以致有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已严重危及到它们的生存。随着现代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村中人才大量搬迁流失,聚落内出现的空巢现象以及农田荒地化的形势,使得木拱廊桥建筑营造技艺的市场需求、生存空间、民俗生活等逐渐消失,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也面临着传承人断代问题。聚落公共空间设施较为破旧、配套设施不齐全,拆旧换新,新建房子见缝插针,原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制约。建楼房
25、、别墅成了村民的追求目标,廊桥聚落格局和本土文化受到彻底破坏。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即将遗失,对木拱廊桥建筑与文化的研究面临着失落之境。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拱廊桥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木拱廊桥建筑和廊桥建造技艺,更要把与它们所依附的聚落保护结合起来;不只是对建筑遗构、形式的保护,而是要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从保护单纯的建筑形式、功能内涵,到保护聚落形态及其蕴涵的地域文化。由于传统廊桥聚落不在城乡中心,发展层次较低,开发较弱,有的保留了聚落基本的建筑空间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为聚落的保存创造保留了有利的条件。(一)完善木拱廊桥的管理体系,提高保护村落公共空间意识以往对木拱
26、廊桥的保护主要通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依靠财政拨款保护,这种形式显得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政民结合,利用在地聚落民间力量积极参与保护。保护方法上应加强管理部门、专业人士和在地聚落民间力量的对话与多学科的合作,行政部门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不断提高村民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遗产资源的意识,要对廊桥聚落进行规划,用法律法规规范村民,要抓紧对聚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抢救保护修,反对任意改动廊桥文化遗产本身及聚落相关环境,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拆除和改建,危旧建筑修复尽量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装饰上保留原始信息,避免过度地开发利用。(二)发展廊桥文化、营造廊桥聚落特
27、色木拱廊桥建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即保护包括物质形态的木拱廊桥建筑和村落、自然景观,它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存在的原生土壤,是其活态文化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1 8 7-0 文化空间营造的过程也是聚落历史文脉传承的过程。在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中,传统的廊桥聚落建筑是重要的空间载体,充分地挖掘廊桥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人文精神,让更多人感知并体悟廊桥聚落浓厚的文化底蕴。函待今人去搜集、整理,将之推陈出新,达到雅俗共赏之目的,174让古老的民俗文化重放光彩,从而丰富现代文化生活。在保护木拱廊桥建筑文化的
28、真实性上,应保持和维护聚落的环境原生态与整体性,尊重原有生态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营造廊桥聚落特色,保持传统的富有生命力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整体的廊桥文化脉络,提升聚落整体空间环境风貌特色。保护、修复并适当改造聚落传统建筑,营造展现廊桥聚落的历史文化特色。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可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中甄选几个木拱廊桥文化、聚落环境保存较好的村落,在2 2 座木拱廊桥入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内设立木拱廊桥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进行整体规划营造特色聚落。(三)丰富廊桥聚落空间类别,以旅游业带动廊桥文化传播通过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机遇,在尊重聚落原有的自然
29、和人文环境基础上,促进振兴廊桥聚落旅游发展,抓准廊桥与乡村两个文化旅游主题,以廊桥空间为主要载体,围绕廊桥营造技艺、民俗、宗教活动等建设廊桥文化主题观光区,以廊桥聚落为空间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乡村耕读文化体验园等。遵循绿色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丰富廊桥聚落空间类别,既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反哺带动廊桥文化传播与聚落空间维护。结语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拱廊桥重要载体且不可再生的传统聚落,承载着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是农耕文明的鲜活见证,也是闽浙先民主观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它在这特定空间上形成并不断迭代发展。这些遗产空间反映了山区先民们的文化价值观。随着社会
30、经济文化的发展,聚落格局、传统风貌、历史文脉等逐渐菱缩,面临着新的挑战,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公共空间的集体记忆逐渐消失,因此要研究木拱廊桥聚落的空间特征和文化内涵,重视廊桥聚落的保护与发展,促进木拱廊桥建筑营造技艺及聚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参考文献:1周易知.浙闽风土建筑意匠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1 9.2陈金泉,谢衍忆,蒋小刚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意义及规划设计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 0 0 7(0 4).3罗晓薇,张轶超,秦晓玉,夏潇丁,谢祥财闽东山区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南方园艺,2020(03).4王新征.筑苑田居市井一一乡土聚落公共空间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1、2 0 1 9.5张可永.桥上的神民俗文化语境下的闽东木拱廊桥彩塑宗教造像D.美术观察,2 0 1 9(0 8).6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 0 0 5(0 1).7仇保兴.深刻认识传统村落的功能 N/OL.人民日报,2 0 1 2-1 1-2 9 2 0 2 2-1 0-1 5 .http:/w w w.g mw.c n/sixiang/201211/29/content-5842327.html.8吴燕霞.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一以福建省屏南县廊桥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 0 1 6(0 1),9张可永,寿宁木拱廊桥民间信仰之桥祀研究.
3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 0 2 1(0 4).10庞娟.城镇化进程中乡土记忆与村落公共空间建构.贵州民族研究,2 0 1 6(0 7).11黄续.论中国木拱廊桥建筑的营造技艺及其保护策略D.艺术百家,2 0 1 3(0 8)175Spatial Environmental Memor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ofFujian and Zhejiang Wooden Arched BridgesZHANGKeyong(Xiamen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Fuzhou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3、,361021)Abstract:Settlemen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ot only both material and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ofwood arched bridge architecture,but also to express the cultural space of the bridge.Public space is an importantplace forthe villagersthe farming perio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Fujian
34、 and Zhejiang.This paper takes the wood arched bridgesettlement in Fujian and Zhe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the settlements public space,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bridge settlement,andcreating a public cultu
35、ral space with cultural value and spiritual appeal.Keywords:wood arched bridge;settlement;public space;cultural memorycommon cultural memory and moral maintenance,reflecting the cultural values of(上接p67)参考文献:1王世襄.饰录解说 M.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4.2索予明.饰录解说 M.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7 4.3长北,长北漆艺笔记 M.南京:凤凰美术出版社,2 0 1 7.4长
36、北.饰录图说 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2 1.The Original Book,Interpretation and Illustration of“Xiushilu-Read Changbeis revised version of“XiushiluIllustrationsZHANG Jian(Xiamen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Fuzhou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21)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Huang Chengs book of“Xiushilu is the most
37、important lacquerermonograph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WANG Shixiang of the PalaceMuseum in Beijing and SUO Yuming of the Palace Museum in Taipei both mad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ook,in order to facilitate its inheritance and use.In recent years,ehangbei learned from and summarized the aboveworks and wrote“Xiushilu with record drawings,which means that scholars of lacquer art research still paycontinuous attention to“Xiushiluand Chinese lacquer art culture.Keywords:“Xiushilu;“XiushiluIlustrations;lacquer 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