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认识“活”与“死” 的辩证关系。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3)品味诗歌冷峻、形象、意味深远的哲理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渐入佳境,品出诗味。 (2)寻找富含哲理的诗句,积极思维,深入理解,领悟其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吟哦品味富于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及对比的手法。2难点对“两种人”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 有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鲁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齐读课文)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臧克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总结)臧克家(19051020042),山东诸城人。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
3、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创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三。学生自由诵读并思考: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范读,然后齐读,教师纠正字音或范读)【点拨】这首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4、(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二部分(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想一想】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点拨】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观点分别进行解说和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想想诗中哪些语句是纪念鲁迅的,是否只写了像鲁迅这样的一类
5、人?这是运用什么手法?作用何在?【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两类人,对比反衬了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深化了主题,抒发纪念鲁迅的感情,颂扬鲁迅先生对人民博大深沉的爱和为人民奉献、献身的精神。【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诗歌结构,说出诗歌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说话时试用如下句式:“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我认为;从对比的角度上看,我认为”。2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3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深刻的哲理是什么?【点拨】这首诗就是在生与
6、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这种生与死的转化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压迫人民者速朽。【拓展】对于生与死,你还能悟出哪些道理?(四)课内小结有的人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写法,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五)课堂跟踪反馈(根据时间,自己决定)夯实基础1.“呵”同“啊”的意思时有这几种读音: y。请判断下列加点的“呵”的读音,
7、把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1)呵,我多伟大! ( )(2)呵,你说什么? ( )(3)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2这首诗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 鲁迅 逝世 13 周年而写的。能力提升 3下列诗句、对联和哪些文人有关,请在括号里填上他们的姓名。(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 )(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范仲淹 )(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蒲松龄 )(4)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杜甫 )4有一家商行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横眉冷对劣质品”,下联是“俯首甘为顾客牛”,这分明是从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8、牛”中引申出来的,你能说说其中的新意吗? 上联表明了商行对劣质产品的憎恨,更显示了拒绝销售的态度,下联表示自己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精神。上下联结合起来具体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商行的态度。开放探究资料链接臧克家(1905.10.8-2004.2.5),山东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民盟成员。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1934年毕业。后任山东临清中学教员,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1937年至1942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三十军参议
9、,三一出版社副社长。1942年至1946年任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候补理事。1946年至1948年任上海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历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新闻出版总署编审、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理事、顾问,诗刊主编、编委、顾问,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1937年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等。抗日战争后,出版有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和长诗古树的花朵。1945年出版有诗集生命的秋天、民主的海洋。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1947年出版
10、有小说集挂红、拥抱,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有臧克家诗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毛泽东诗词鉴赏等。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段落大意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
11、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
12、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
13、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
14、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板书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对比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