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740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1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DOI:10.3969/j.issn.1008-9713.2023.02.016谭月明.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2023-03,25(2):224-228.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谭月明(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摘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绿色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践行“绿水青山

2、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智慧的弘扬。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培育和提升农民绿色发展主体意识,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以科技引领创新,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机制,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关键词: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422.7;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23)02-0224-05“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1。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

3、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是统筹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要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实践要求。绿色是农业农村的底色和最大优势,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生活福祉,是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认清乡村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更要深化对农业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厘清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探寻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新路,建设宜居

4、宜业和美乡村。一、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任务,“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3。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个关于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一)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

5、重大决策部署,是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全面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绿色发展是立足新时代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指导理念,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绿色是农业农村的底色,“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4。然而,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群落失衡是当前我国农

6、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制约瓶颈。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守护住乡村的“金山银山”;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引收稿日期:2023-01-03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22AKS006)第一作者:谭月明(1977-),女,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栏目谭月明: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第期2来乡村振兴的“金凤凰”,吸引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突破农业农村发展旧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多元化;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使乡村成为生态涵养地、绿色食品供应地和休闲康

7、养休憩地,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二)绿色发展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直接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城市化是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然而,中华文明是依靠农耕经济、以乡村为载体的文明,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隐藏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原动力5,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简单复制、翻版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模式与历史决定了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工业化、城市化,中

8、国农村占地广,人口数量多,农民全部市民化既不可能也不切实际。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找到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既体现了现代化的工业化、城市化特色,又保留了乡村的传统,城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绿色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绿色发展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既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现代智慧,促进了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又发挥了城市对乡村的引领功能和乡村对城市的生态涵养功能。农业绿色发展正确处理了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协调共进关系,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发展。绿色既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要用绿色的目标优化发展的方式6。(三)绿色发展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9、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基础,农业绿色发展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绿色”是对农业发展方式质的规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应达到的目标。绿色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资源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人向自然攫取的单向思维,树立系统观念,在开发自然中发展生产力,在保护自然中保护生产力。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7。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0、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绿色发展既保留了绿水青山,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本色,是农村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在绿色发展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二、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乡村振兴必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逻辑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11、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统一于实践。“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8。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维持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人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便与动物区别开来,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则是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人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在改造自然中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敬畏自然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应当秉持的基本态度。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决不能置身事外,人类优于动物关键在于能够认识自然规律,改变自然规律发挥作

12、用的条件,在改造大自然中造福人类自身。人类既要看到改造自然的近期效果,更要充分估计改造自然的长远效果。人们对自然改造的行225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为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9999,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对自然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反噬人类,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和发展,要坚持自然界优先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两山”理论最初的提出并

13、不是针对城市问题而是针对乡村建设的10。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7。第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经济发展是目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两者相互依存。西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资源消耗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们既要富裕的生活,也要美好的生存家园。第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坚持资源保护、生态优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失去家园,人类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资本主义

14、对大自然的掠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带来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导致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过度强调人类对大自然掠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顺应自然,生态优先是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家园,只有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可持续。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9357。绿水青山本身就是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失去绿水青山就失去了

15、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而且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人与自然财富的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值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三)“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的宝贵的农耕文明,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蕴含的农业绿色发展智慧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区别于西方“天人对立”的二元竞争思维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通过正确处理事物之

16、间的矛盾和冲突达到平衡,“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古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逻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两者不是对峙与疏离,而是相互依存、交融和谐,周易 记载,“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既要改造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中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与天地参”中肯定人的实践主体地位,“天人交相胜”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中蕴含强烈的生态伦理关怀。“尽心、知性、知天”的认知路线是“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表现11。“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精髓,是在农业文明时代积极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而又注意保持生态平衡的辩证思维12。“天人

17、合一”观念反映了人对自然的亲近,对于反思近代以来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工业化思维具有重要启示,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珍视自然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三、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农村富中国富,农村美中国美,乡村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推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之路,是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辩证关系的科学之路,是源头治理与系统治理协调并进的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生产、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培育和提升农民绿色发展主体

18、意识,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一)培育和提升农民绿色发展主体意识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维护者和建设者,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主体。“生226谭月明: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第期2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7。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活日益富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相对于城市各项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农作物

19、秸秆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粪便处理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农民不仅需要富裕的生活,也需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之一。乡村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要将良好生态环境变为农村的宝贵财富,提升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发展意识。引导广大农民既要大力弘扬传统农耕文明中蕴含的生态保护观念,又要树立现代绿色发展理念;既要继续弘扬勤俭节约等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又要形成绿色循环的生产生活观念。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民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宣传、教育作用,有效发挥村规民约等传统乡村社会调节作用,切实

20、发挥新乡贤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中提升农民绿色发展意识,在完善农村各项基础服务设施中培育和提升农民绿色发展主体意识。从整洁的家居环境到整洁的村容村貌,从农业生产的开端到农作物消费的末端,全过程、全方位提升农民的绿色发展主体意识,建设美丽乡村,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二)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生态振兴必然以绿色为底色发展低碳经济,重新认识农业农村的功能和价值,正确认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辩证关系,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事关国家总

21、体战略布局的部署实施,应立足城市与乡村互动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产业格局。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产业结构转型,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以市场需求倒逼农产品供给,推动农民注重农业绿色发展,从增量转向提质,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下功夫,打造品牌农业,提升农业产业效益。第二,树立大农业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立体生态农业系统。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和居住等功能布局,在种养结合中注重生物群落和生态链保护,在禁止、保护和开放结合中注重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打

22、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3。第三,发展农业农村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不仅是农产品供给地,而且是生态涵养主体区,是市民休闲观光体验地,是市民健康养老休憩地,是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田园风光是市民快节奏都市生活的缓冲带,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是市民感受传统农耕文明的有效途径,农家美食是市民追忆过去的生活调味剂,勾起人们的乡情和乡愁。同时,广大农民在乡村游、农家乐中创收创业,宁静祥和的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时尚,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三)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既要做

23、好农业产业合理布局,构建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又要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以科技引领创新,以法治划定红线,以监督完善保障。第一,发展农业绿色科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13,绿色科技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器,要大力发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微生物技术研究,解决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减少化肥的大量使用;研发废弃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控制农业污染源头;推广秸秆等农作物再利用技术,构建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形成一套发展互补、生态均衡的产业技术体系。第二,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法律

24、法规,树立底线思维。法治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农业生产特色,制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法律法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明确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全过程生态执法体系,死守环境质量底线,违法必究,筑牢生态安全防护网。第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完善监督保障机制。环境保护不是地方政府一方之责,需要协调各方力量,人227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人参与、人

25、人监督,才能守得住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监管职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和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作用,以及激发农民个体的自律意识。在法治、德治和自治的有机统一中人人不懈怠,人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珍视绿水青山,呵护美丽乡村14。绿色发展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逻辑,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尊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要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

26、会议上强调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N.人民日报,2022-12-25(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5).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EB/OL.(2017-09-30)2022-09-16.http:/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农村工作通讯,2018(18):8-35.5 张孝德.乡村兴则中国兴N.天津日报,2021-12-06(11).6 金书秦,韩冬梅.从“两山”理论到农业绿色发展J

27、.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13(3):18-24.7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胡玲.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J.乡村振兴,2021(8):46-47.11 李宗桂.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J.哲学动态,2012(6):34-37.12 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社会科学战线,2003(4)

28、:207-217.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8.14 曾祥明,蒋若凡,胡元.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南方论刊,2022(1):11-13.责任编辑聂颖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Green DevelopmentLea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AN Yueming(College of Marxism,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Liaoning Province,Ch

29、ina)Abstract:Building a livable,employabl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a major task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Greendevelopment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its topic and the only wa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Green development leadsto rural revitalization,whi

30、ch is the inevitable logic of practicing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the inheritance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wisdom of harmony between manand nature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Thus,it is necessary to

31、cultivate and enhance farmers awareness of green development,build thewhole industrial chain and value chai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lead innov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strengthen supervision mechanism,and promote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Key words:green development;rural revitalization;ecological progres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