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以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的讲话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1768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9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以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的讲话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以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的讲话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以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的讲话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3 月Mar.202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第 30 卷第 2 期Vol.30 No.259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以习近平主席在 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的讲话为例 刘立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跨文化传播这一学科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细化,与其他邻近学科的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由于其成立的背景,这门实用主义性质的学科先天便带有本质主义、二元对立、西方中心主义的特性,且这种局限性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愈发明显。本研究在整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2、尝试提出一个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话语互动模式,同时以 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作为具体考察案例,系统论述中国观点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与西方媒体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作为文化表征的话语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研究单位,话语互动研究在保持传统话语研究特色的同时,强调话语与话语之间的关系研究,关注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这一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也促进了话语研究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融合。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话语互动;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X(2023)2-0059-121引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

3、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随之愈加密切。话语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不仅具有语言层面的意义传递功能,还涉及不同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建构。而话语之间的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批评话语研究视角下的中美官方话语互动研究”(20BYY077)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立华,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话语研究、跨文化传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60互动则是观察社会文化互动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的有效方式。对中外话语互动的过程与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考察中国对外话语的传播与接受,提升中国对外

4、传播话语的质量,增强中国的跨文化能力,推动中外话语的良性互动与沟通。本文在回顾跨文化传播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话语互动视角,并对特定的跨文化传播案例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从话语视角观察中国观点的跨文化传播有益于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厘清话语互动的分析范式,为话语互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话语研究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国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2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局限性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局限性作为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和文化霸权的产物,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大体与冷战之初出现的传播与发展或现代化范式同步,在

5、学术政治上也与其有很多结构上的相似之处(赵月枝,2019)。但是这门实用主义性质的学科先天便带有本质主义、二元对立、西方中心主义的特性,且这种局限性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愈发明显。本质主义的跨文化传播学科将文化看作“人们拥有或归属于的某种实体”(Piller,2017:21)。德国学者 Welsch(2017)指出,无论是 cross-cultural 还是 intercultural 研究,均预设了一种边界的存在。这种传统的以社会同质化、民族团结性和文化间的界限为特征的文化模式在当今时代不但在描写上不适用,在规范上也存在问题,这是因为社会本身包含多元文化,涵盖多种生活类型和生活方式。同时,以民族

6、为约束的高度想象化且虚构的文化定义所暗含的文化内部的同质化以及和外部的分野必然会有产生种族民族主义的趋势。方维规也指出,当代文化概念不再把文化看作同质体,而是现代社会中有着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所组成的杂合文化。他认为,尽管跨文化是全球化时代的普遍生活形态,但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异质性,才会认识到文化的相同性和普遍性,从而显现出跨文化性。这种文化的生成在于不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类相遇和交互会出现文化关系和文化模式之间的关联形式。受西方二元对立思辨传统的影响,很多跨文化传播观点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西方与非西方等概念非此即彼,原生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只能择取其一。这种

7、观点忽略了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往往带有价值判断乃至西方中心主义的痕迹,如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两分便是基于文化描述的他者化(冯海颖、黄大网,2016)。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文明等级论的理论包装下,非西方地区被界定为文化盆地或非历史的蛮荒之地”,这一理论虽鼓吹文化多元论,却是在“通过资本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推动美式价值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61观和现代性话语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普及”,并且希望世界各国都复刻英美模式。这样的跨文化传播学实际效果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征服与吸纳”(史安斌,2018)。跨文化传播学界一直在进行去西方化的努力。跨

8、国和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从创刊时即开启“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姜飞,2010)。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传播学在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定量、定性,或实证、批评与诠释方法三足鼎立的多元竞争与共存的现象”(陈国明,2010)。但是自 2016 年以来,跨文化传播学的局限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在现实政治层面拒绝认可和接纳另类文化形式,变革矛头停留在“文化认同和身份政治层面”,而非“结构性生产关系的改造”,只关注文化帝国主义单向的蔓延和宰制,忽视了“被支配方的能动性,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复杂的转化过程”。现有的去西方化研究成果“没有从根本上质疑和解构西方中心的政治经

9、济体系”,纵使有学者提出非洲中心、亚洲中心等范式,试图重建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却仍囿于二元对立,只是用一个中心替代另一个中心(史安斌、盛阳,2020)。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赵月枝(2019)曾借用古巴学者菲南多奥梯茨提出的 transculturation 一词,提出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这一辩证分析框架,即在认同对帝国主义批判的同时,强调被压迫民众抗争的主体性。史安斌和盛阳(2020)则提出转文化传播理论,以求在新全球化的传播赋权视野下构建更加公平、平等、合理的全球传播新秩序。以上解决方案无论是在强调主体性还是在新秩序的建构方面,其背后的逻辑都是不同族群、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在跨

10、文化传播实证主义的背景下,随着媒体话语研究的发展,跨文化传播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在使用某种话语或是符号进行互动沟通的过程和语境。此类研究不再将重点放在文化差异方面,而是关注跨文化沟通中的权力关系以及语言的使用。3从跨文化传播到话语互动从跨文化传播到话语互动对跨文化传播中人与人之间互动过程的关注离不开对语言意义产生过程的描述。斯图亚特霍尔(Hall,1997:16,44)认为,表征通过语言产生意义。当个体或群体谈论、描述或解释某一文化的内涵时,即是在对该群体的文化及其内涵进行重新陈述和呈现。从话语的角度理解文化表征则意味着表征存在于一个更为庞大的话语世界中,而话语是“一组陈述,它提供了一种用于谈论

11、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特定话题的语言这是一种表征这方面知识的方式”(Hall,1992:291)。例如,911 事件以后,911、恐怖主义者、反恐战争、爱国者等概念共同为美国人提供了一种理解 911 事件以及美国和中东国家之间关系的话语,并对受害者(美国)和袭击者(恐怖主义者/中东国家)的两极关系塑造进行了一系列陈述和回应,这些陈述和回应排除、限制了其他谈论这一文化问题或群体的方式。此类话语定义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62成了知识的对象,规定了话题被讨论的方式以及人们思考的方式,也影响到将思想付诸实践并用其规范他人行为的方式(Halualani,2019)。作为文化表征的话语确

12、立了一个群体可以谈论的话题以及该群体的主体性,建构了针对某一文化问题或话题的制度和政策(如法律、政策、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并保证了此类话语在社会环境、机构场所等一系列背景中的延伸和循环。因此,文化表征是所有人都会参与其中的强大话语,这些表征往往具有生命力,可以成长并具备巨大的真理价值和权威性。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有关话语的论述隐含了某一群体话语(如政府公文)与其他话语(如媒体)之间的互动。例如,在 911 话语中,话语的不同主体,如美国政府、美籍日裔、中东阿拉伯国家等群体的主体性身份被建构或重构起来。这种话语互动是语言承载的意义之间的互动,是动态的社会场域形成的源动力,又是具体的文本或是符

13、号之间的互动。话语互动在批评话语研究领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田海龙,2021)。这一研究传统下的话语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的语言使用,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并由具体语篇来实现(Fairclough,1995:7)。话语往往是一组依赖语境并根植于某一特定社会行为场域的符号学的实践聚合,具有社会属性,同时也对社会具有建构作用。话语总是与一个宏观的主题相联系,与一定的有效性声称的辩论有关联,这种有效性声称可能是某个真理和范式标准,其中可能会涉及几个具有不同观点的社会主体。宏观主题的相关性、视角的多样性与辩论性构成了话语的三个主要成分(Reisigl&Wodak,2009)。但是具体到话语的边界,也就是

14、如何区分此话语与彼话语,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话语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是流动的。作为一个分析概念,话语的界定往往取决于分析者的角度;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话语不是一个封闭的单元,而是一个动态的符号,是一个处于不断重新阐释和建构中的个体。在此基础上的话语互动是两个或多个话语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构成的意义之间的磋 商。在一个具体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话语互动往往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话语主体深受所在集体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话语又具体呈现为话题、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的组织、体裁、态度立场、角度与语境等形式,通过媒体直接传递给话语受众,话语受众在接受这些信息后,角色转变为话语主体,形成对

15、等的话语,以上有关话语互动的过程可以用图 1 来表示。如图 1 所示,话语主体是话语的发出者,话语主体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构成了辩证的实现关系,不同的话语主体产生了不同的话语,这些话语通过一定的话语策略由媒体传递给受众。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话语的互动模式中,话语受众也是话语主体,他们也会以某种话语策略对收到的话语作出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话语互动的本质是话语策略之间的互动,这些话语策略包括主题的选择、态度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63或立场的选取、语篇的组织以及(重新)语境化的手段等。话语主体 a话语主体 b话语主体 c.话语 a话语 b话语 c话题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组织体裁态度/立

16、场角度语境传统媒体新媒体.话语 1话语 2话语 3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军事科技、媒体机制、有关某一事件的社会现实等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军事科技、媒体机制、有关某一事件的社会现实等话语主体 1话语主体 2话语主体 3.传统媒体新媒体话题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组织体裁态度/立场角度语境图 1话语互动的基本模式4话语互动的案例考察话语互动的案例考察2020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主席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出席纪念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气候雄心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三点倡议,并宣布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一系列新举措。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西方主流媒体,如英

17、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卫报(The Guardian)、彭博社(Bloomberg)、新印度快报(The New India Express)、日本经济新闻(Nihon KeizaiShimbun)等都对讲话内容进行了报道(见表 1)。根据本文对话语互动模式的界定,本案例把话语互动归纳为三个问题:(1)中国观点是如何呈现在这些国际媒体中的?(2)中国观点和国际媒体报道之间的主题互文关系是什么?(3)不同媒体报道的主题之间关系分布态势如何?以这三个问题为指导,本文对新闻文本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话语主题的名称、话语主题的

18、分类、话语主题的发出者(话语主体)、话语主题的表达形式(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或是作者的叙述)以及作者或话语主体的态度和评价对象。通过对七篇新闻文本的逐一分析得到了表 2 中的数据(详细的数据和图表可以通过邮件索取)。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64表 1国外媒体关于习近平主席讲话的报道媒体名称媒体名称标题标题日期日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As leaders set fresh climate goals,Biden pledges U.S.support2020.12.13英国广播公司“Not enough”climate ambition shown by leaders2020.12

19、.12彭博社Chinas Xi takes small step to boost emission reduction goals2020.12.12纽约时报China,in nudgeto U.S.,makes a newpromisetotackleglobalwarming2020.12.13新印度快报Xi Jinping announces more commitments by China to back globalclimate actions2020.12.13卫报World is in danger of missing Paris climate target,summi

20、t is warned2020.12.14日本经济新闻 Xi advances climate goals as Trump absent from U.N.summit2020.12.12表 2中国观点的引用、评价情况媒体名称媒体名称引用或是评价的话语主题引用或是评价的话语主题新闻中借用的话语主体新闻中借用的话语主体态度类型态度类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引用观点(1)作者赞扬引用观点(2)作者担忧英国广播公司引用观点(1)作者期待分析人士期待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总裁兼常务董事 Manish Bapna期待彭博社引用观点(1)作者陈述中国承诺习近平主席习近平主席陈述中国许诺对中国承诺的评价气候专家怀

21、疑作者担忧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期待观点(3)习近平主席中立/赞扬纽约时报中美比较作者赞扬引用观点(1)作者赞扬中美比较作者赞扬引用观点(1)作者赞扬引用观点(1)习近平主席赞扬中美比较作者批评特朗普政府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65媒体名称媒体名称引用或是评价的话语主题引用或是评价的话语主题新闻中借用的话语主体新闻中借用的话语主体态度类型态度类型引用观点(2)习近平主席批评特朗普政府引用观点(1)作者赞扬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作者期待引用观点(1)作者期望对中国承诺的评价作者否定中美比较作者批评中美比较Jack Schmidt批评新印度快报对中国承诺的评价作者赞扬引用观点(

22、1)习近平主席赞扬/呼吁作者赞扬作者赞扬习近平主席、新华社赞扬习近平主席赞扬引用观点(2)习近平主席呼吁习近平主席呼吁习近平主席呼吁引用观点(3)习近平主席呼吁习近平主席呼吁中美比较作者批评美国卫报峰会成果作者批评峰会对中国承诺的评价作者否定引用观点(1)作者赞扬日本经济新闻中美比较作者赞扬中国/批评美国引用观点(1)作者赞扬中国/批评美国习近平主席赞扬中国习近平主席赞扬作者赞扬习近平主席赞扬作者批评中国引用观点(2)习近平主席赞扬中国/批评单边主义中国承诺的评价李硕期待中美关系作者赞扬中国中美关系陆克文赞扬中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664.1话语互动的社会政治背景话语互动的

23、社会政治背景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由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包括中国在内的 70 多个国家首脑参加了此次会议。峰会召开之际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气候挑战日益严峻,疫后如何统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复苏亟待规划。对于国内来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继同年 9 月 22 日在第 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宣布中国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后,又一次重大的气候政策宣示,再次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重信守诺的责任担当,并为“十四五”期间实现气候变化的中长期目标和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同时作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虽然面临经济

24、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现实困难,但依然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面绿色转型的新机遇、新动力。4.2中国观点的话语呈现中国观点的话语呈现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面向联合国和其他 70 多个国家首脑发表的讲话探讨了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方式和进程,跟随国际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对外话语的一个具体语篇实现。该讲话主要聚焦三个观点:(1)宣布中国目标;(2)坚持多边主义;(3)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应具体内容如下:(1)在此,我愿进一步宣布: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

25、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亿千瓦以上。(2)第一,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中方欢迎各国支持巴黎协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3)第二,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同时,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从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出发,呼吁各个国家团结合作,并承担应

26、尽的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势头,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4.3中国与西方媒体的话语互动模式中国与西方媒体的话语互动模式国外很多主流媒体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在 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报道标题和日期如表 1 所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作为中国对外话语的一部分在气候雄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67峰会话语实践中与国外媒体话语进行了话语互动,互动过程与方式具体体现在多个语篇之间的话语关系上。我们主要考察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观点在国际媒体中被提及的情况,并根据具体的语境尝试判断这一观点的传播态势。在批评话语研究看来,话语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具有一定的语境因素,

27、二是主题的相关内容,三是具体的文本表达,也就是通过语言来呈现。在本案例中,不难看出各个新闻媒体有关雄心峰会的报道构成了单个的新闻话语,各个新闻话语又因为报道雄心峰会而被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新闻话语构成了一个彼此联系的话语空 间。表 2 是各个媒体对中国在雄心峰会上倡议(三个主要观点)的引用、评价情况。由表 2 可以看出多数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承诺和努力都表达了赞扬和期待。但部分媒体认为,中国的承诺和减排方案还不够具体,中国经济对燃煤的依存度还比较高,中国还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本案例中几乎所有国际媒体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习近平主席的观点。中国与美国的比较也是国际媒体关注的一个方面。有些

28、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在美国退出气候机制的同时作出自己的承诺,这与地缘政治有关。4.4西方媒体话语的态度类型西方媒体话语的态度类型不同话语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话语主题间的相互联系传递出不同的态度类型。在 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的话语场域中,国外媒体对习近平主席讲话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即使是同一媒体也通过援引不同话语参与者的观点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而且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会延伸到中美对比,将习近平主席关于全球气候治理的讲话置于中美关系的政治背景之下。因此,这一部分不仅考察国外媒体话语传递出的对中国的态度类型,还挖掘其对美国的看法。图 2 所展示的是国外媒体就全球气候治理问题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类

29、型与态度来源。其中,对中国的态度类型可归纳为四种:(1)赞扬(中国气候治理的目标、决心以及大国责任担当);(2)期待(中国贡献以及制定更高的气候治理目标);(3)质疑(中国对待碳中和承诺的认真程度);(4)责备(中国提案缺乏短期细节,并且没有提到煤炭依赖问题)。对美国的态度类型主要包括两种:(1)认可(美国当选总统拜登重返巴黎协定的承诺);(2)谴责(退出巴黎协定的特朗普政府)。对中美关系的态度类型包括两种:(1)中国观望论,即中国对气候目标细节有所隐瞒,因为在观望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拜登政府的气候举措;(2)中国决心论,即中国的气候决心已经超越地缘政治,不论美国做什么,气候治理都已经成为中

30、国的优先事项。4.5中国对西方媒体话语的反应中国对西方媒体话语的反应话语之间的互动会产生新的话语,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和国外媒体报道之间的话语互动同样产生了新话语。中国主流英文媒体中国日报在 2020 年 12 月 18 日发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68表了评论员文章绿色转型中国成竹在胸(Planned Intent),指出中国的气候雄心是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实现绿色转型,回应了国外媒体提出的问题,和国外媒体对习近平主席讲话的报道构成了一种历时关系。针对外媒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减排能否平衡的疑惑以及对中国依赖煤炭恐带来不良气候影响的关注,文章指出:“在新时代,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31、”,“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引入绿色金融创新”。这表明中国并不是以减缓经济发展为代价去应对气候变化,也不是以增加排放破坏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而是通过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双重目标。习近平主席在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的讲话纽约时报:责备中国没有提及煤炭依赖问题(作者),猜测中国有所保留,欲观望其“竞争对手”美国新一届政府的气候举措(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Jake Schmidt)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肯定了中国的净零排放目标(作者),赞扬了美国当选总统拜登重返巴黎协定的承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本经济新闻:肯定了中国的气候目

32、标与决心(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对特朗普政府持否定态度,对拜登政府趋于乐观(作者)卫报:责备中国减排目标缺乏细节(作者)新印度快报:赞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显示出的大国责任(作者),谴责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环保主义者)彭博社:质疑中国对待碳中和承诺的认真程度并担忧中国提案缺乏短期细节(专家),担忧中国煤炭依赖恐带来不良气候影响(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气候分析师 LiShuo)英国广播公司:期待中国的贡献(作者),责备中国目标不足够应对气候问题(分析人士),期待中国制定更高目标(世界资源研究所常务董事Manish Bapna),赞扬美国“全力以赴”(马萨诸塞州共和党州长和密歇根州民主党州长)图 2国外媒

33、体话语的态度类型与态度来源针对外媒对中国提案缺乏短期细节的问题,文章指出:“减缓气候变化从根本上依赖于碳减排,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和金融、低碳技术和产品等,将减缓气候变化体现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这描绘出为实现中期目标和最终目标,中国在现阶段的减排细节,即追求社会经济的全面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互动研究69低碳化,在生活方式、经济金融、技术产品等领域切实落实碳减排。针对外媒对中国碳中和承诺是否认真的质疑,文章指出:“中国实现其气候雄心的路径非常明确,即允许市场在减缓气候变

34、化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必须统一减排标准,完善减排信息披露,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减排”,“十四五规划将是实现气候雄心的关键阶段。可以预见,能源结构的调整、气候投资和融资的发展、气候减缓系统的建设和气候适应举措将是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这体现出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气候雄心,中国将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分配作用结合起来,对减缓气候变化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各项气候举措被列为“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中国对碳中和承诺的认真态度毋庸置疑。5结语结语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包括微观层面的语言使用和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因素制约。话语互动关注两个或多个话语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涉及语言使用问题和

35、社会因素影响。本研究将话语互动看作一个话语场域中不同话语主题之间的关系,并关注新话语的产生,具体表现为围绕 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这一话语实践、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以及国外媒体报道形成了一个话语场域,中外话语不同语篇的主题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新的中国对外话语。本文没有涉及互文性或话语秩序等已经成熟的概念,旨在试图构建新的话语互动模式,突破原有话语互动研究的静态描写,凸显话语互动中的历时性和交互性,并挖掘话语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因素。注释:2020 年 11 月 21 日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的发言内容,题目是“跨文化与当代社会”。原文参见https:/ https:/www.bbc

36、.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55276769。原文参见https:/ https:/ 年第 2 期70https:/ http:/ Fairclough,N.199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Longman.2 Hall,S.1992.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A.In S.Hall(ed.)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C.Hoboken:Wiley.3 Hall,S.1997.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A.In S.Hal

37、l(ed.)Representation:Cultural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C.London:SAGE Publications.4 Halualani,R.2019.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Critical PerspectiveM.San Diego:Cognella.5 Pillar,I.2017.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Critical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6 Reisigl

38、,M.&R.Wodak.2009.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A.In R.Wodak&M.Meyer(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London:SAGE Publications.7 Welsh,W.2017.Transculturality:The Puzzling Form of Cultures TodayA.In M.Featherstone&S.Lash(eds.)Spaces of Culture:City,Nation,WorldC.London:SAGE Publication

39、s.8 陈国明.2010.“跨文化传播”术语和学科的生成发展J.学术研究,(11):141-148.9 冯海颖,黄大网.2016.跨文化交际研究:从本质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J.外语界,(1):61-69.10 姜飞.2010.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J.新闻与传播研究,(3):17-27.11 史安斌.2018.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J.国际传播,(5):1-5.12 史安斌,盛阳.2020.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J.当代传播,(1):18-24.13 田海龙.2021.话语互动批评话语研究新课题的多维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3):13

40、-22.14 赵月枝.2019.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中的“跨文化”涵义J.全球传媒学刊,(1):115-134.(责任编辑:于涛)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112Abstract:Cognitive Linguistics has a history of nearly half a century,in recent years,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found some shortcomings in it,thus have put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fix it.The emb

41、odied-cognitive team from Sichuan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proposes a localized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using embodiment to emphasize the source of cognition.The ability of human beings toobserve and think in a focused way from their daily experience leads to the principle ofembodied-c

42、ognitive salience which can easily explain many phenomena in language,such as the choice of word meaning,the causes of the three voices,the choice of subject,and verb coding,and which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dynamic categorization theoryand pragmatic research to provide both a new direction for la

43、nguage research and a newway for language teaching.Keywords:the principle of embodied-cognitive salience;language research;theembodied-cognitiv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A Study of Media Discourse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Taking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ech a

44、t the 2020 ClimateAmbition Summit as an ExampleLIU Li-huaAbstract:After more than 60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discipline of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has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subject.Its research fields are constantlyrefined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other neighboring disciplines becomes more and

45、 moreobvious.However,due to the background of its establishment,this pragmatic-orienteddiscipline is inherently characterized by its essentialism,dualistic opposition andwest-centralism,and these limitation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the change ofthe world pattern.Based on a review of releva

46、nt literature,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pose adiscourse interaction model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and takes the 2020Climate Ambition Summit as a specific case to systematically discuss how Chinas viewsinteract with Western media.It is argued that discourse,as the cultural representati

47、on,constitutes an analytical unit.With the traditional discours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discourse interaction focuses on the production,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meaning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discourse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pr

48、omote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discoursestudies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Key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discourse interaction;2020 Climate AmbitionSummitTranslation and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Theory:A Case St

49、udy of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Red Star over ChinaZHAO Qiu-rong&YAN Ying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andtransl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it.This study,based on

50、the appraisal theory and themulti-factor analysis method,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ofpersonal pronou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with the translation ofpersonal pronouns in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Red Star over China as examples.It isfound that the langua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