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第14期(2023年7月下)第14期(2023年7月下)文化组学视角下的国画在英语世界的百年文化影响力研究杨禄蓉(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本课题是一个混合方法的研究,采取文化组学的视角,通过考察近两个世纪国画在大数据中不同时期的词频变化,结合该时期的图书资料中与其相关的内容,研究国画在英语世界影响力的发展和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国画在英美世界的传播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循序渐进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阶段性的,伴随着考古发现,西方对中
2、国的重新理解以及海外华人的积极传播,也伴随着中国艺术家受到西方影响而发生的转变,国画在西方所受的关注也在一次次的事件当中曲折发展。关键词:国画;影响力;文化组学;语料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23)14-0191-04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的因素在21世纪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必然要与西方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与交流。然而,尽管近年来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正如王廷信1(14)所说,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与外国艺术对中国传播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逆差”。梳理以往对中国艺术影响力的研究。
3、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特定艺术家和评论家的话语开展的。另外一些研究大多是定性的材料,主要关注的是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定量分析的研究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用传统的问卷方法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难以实现对国际知名度的抽样调查,而对历史上的知名度更无能为力。不过,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使我们能够量化中国艺术在英美世界的知名度并追溯历史轨迹,也将会为中国文化未来的传播建立一个图谱。本研究将尝试运用“文化组学”的方法考察近两百年包括国画在内的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在英语世界影响力的整体趋势,并试图探索不同时期国画在英语世界传播的情况以及背景。“文化组学”是通过对大批数据的定量分析来追踪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的研究
4、。这一研究方法源于J.B.Michel等于2011年在 科学 杂志发表的论文 基于数以百万计数字化图书的文化定量分析2。在这篇论文中,他们采用“谷歌图书语料库”,展示了N-gram词频查看器的相对频率是如何映射到文化现象上的。国内外都有相当多的研究者都尝试运用“谷歌图书语料库”来测量特定文化现象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国外的研究者利用“文化组学”的方法考察英美大学的声誉排名3和社会文化变迁4。中国学者也利用谷歌图书语料库分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5以及一些文化关键词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6-7。在甘锋等8在2019年的一篇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中国著名画家在中国和在西方知名度,发现很多中国知名画
5、家在中西方知名度有较大分歧:在中国,画家的知名度常常与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有关,例如苏轼和王维,而在西方,画家的知名度则与这些画家与西方文化的联系相关,例如有天主教背景的吴历在中国未能上榜,但是在国际知名度却排在前五。这些研究都认为基于谷歌及类似图书语料库的大数据的确可以为研究文化变迁的轨迹提供有效的数据。同时,由于“谷歌图书语料库”不仅展示了趋势,而且提供了每一段时间相关话题的文献链接,这也就使得研究者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话语,并了解趋势背后当时社会对于相关议题的看法。因此在做定量研究的同时,本研究可以通过每一段关键时期的文本了解当时社会文化是如何理解和诠释特定关键词的。因此,本研究采用混合式
6、研究,试图解决两个问题:1)国画在西方传播的趋势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的时期?2)在这些重要的时期,英美社会发生了什么事件,作者是怎样看待国画以及中国艺术的?1 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本研究使用了混合方法,运用Google Ngram查看收稿日期:2022-11-23 修回日期:2022-12-10基金项目: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 2022 年度外语专项课题 国画英语: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2WYZX08)方法研究成果;2021年度自治区留学人员创新启动支持计划 中国传统艺术英语App开发项目作者简介:杨禄蓉(1981),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7、讲师。ISSN 1009-5039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http:/Tel:+86-551-65690811 6569081219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第14期(2023年7月下)第14期(2023年7月下)器考察近二百年国画在西方传播历程的状况,并找出国画在英语世界产生影响的几个关键时期,从而探寻国画在英语世界传播的整体趋势。同时,查询每个关键时期的重要著作,尤其是前言部分记录该作者对于国画的总体评论,并参考同时期报纸和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考察
8、同期英语世界如何看待和描述国画,从而探寻国画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本文中,“西方”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主要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的欧美各国。由于英语在谷歌图书语料库中图书量占比56%,并且在近代,英语图书在世界上传播最广、受众面最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西方主流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观念与认知。因此本文中的“中西方”准确地说指的是汉语世界和英语世界。2 国画在近二百年国际影响力的变化趋势在图1中可以看到,国画在这二百年的传播过程中,前一百年的影响力较弱,直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才逐渐受到重视。此后经历了三个高潮,分别在30年代末、60年代左右和80年代左右,其中又以第二个顶峰尤为突出,在200
9、0年到2008年期间,国画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由于研究工具的限制,2008年以后的趋势无法看到。因此本研究将着重讨论2008年之前的三次高潮中国画的影响力以及其传播背景。图1 国画在近二百年国际影响力的变化趋势(1800-2008)1)19世纪中期之前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艺术在西方的影响力在19世纪末开始受到西方的关注。19世纪中期之前,在欧洲与中国接触的早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冒险型商人开始把中国商品,像陶瓷和刺绣等,运到西方。一方面,这些艺术品以异国情调的外表、古雅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西方社会,另一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法等国的装饰。当时的英语世界以一种猎奇的方式
10、来看待中国文化。这种关注与商业文化相结合,并带有一定程度的鄙夷。在其中的一个展品下有这样一段话:很抱歉,中国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它表明了中国艺术在18世纪的英国土地上发生了什么。这件印花棉布印在黄色的背景上。然而,镶板上的条带是从一些真正的中国女士袖带上复制的。在中国艺术在西方传播的早期,中国文化被当作一种猎奇的商品,加上西式的边框在橱窗中被展出。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东方的文化意涵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带着优越感,认为中国艺术来到西方后才被赋予了新的价值。2)第一个高潮:20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学界对于中国艺术的态度在不久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图1显示,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种中国的艺
11、术形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关注,除了陶瓷的频率变化曲线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其他的艺术形式,不论是绘画、书法、建筑、园林,都更获得了同步的提升。19世纪末到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的探险家和考察队在中国各地在挖掘墓室和寺庙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艺术品,这些考古发现使得西方重新发现了中国艺术。此时,中国的艺术不仅仅限于装饰,而且被认为需要了解的文化。这段时期书籍的大部分作者都是收藏家和艺术史学家。关于中国艺术的书基本从博物学的角度,赞叹中国文明的古老和丰富,他们不再局限于瓷器和丝绸等贸易产品,转而对于中国的文物和历史发生兴趣。在1940年出版的 中国艺术的本质 中,博物学家亚瑟 德卡尔 索尔比(Art
12、hur de Carle Sowerby)9:(4)这样写道:近年来,欧美对中国艺术的兴趣明显复苏。显然,由于人们对中国艺术的了解有所加深,这使得他们对中国在这方面的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这种对中国艺术的更深入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资质的研究者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和其他研究。从索尔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学界对于中国艺术的认知开始发生一定的转向。一些博物学家和收藏家不再将中国艺术看作是猎奇的装饰品,而是开始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期的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Geroge Eumorfopoulos)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物,包括瓷器和书画,并著有 乔治 尤摩弗帕勒斯的收藏:
13、中国、韩国和暹罗绘画目录(The Georg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catalogue of the Chinese,Corean and Siamese paintings)10(3)一书。在书的一开始就列出一张中国历代纪元表,列举了从殷商到清朝的各朝各代,之后在介绍中国艺术时,书中图2 纽约论坛报 展示中国艺术的页面截图192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第14期(2023年7月下)第14期(2023年7月下)这样写道:欧洲人知道中国艺术已经很久了
14、。摄政王在布莱顿的英皇阁,威廉钱伯斯爵士在裘园的中国塔,查理二世银器上雕刻的中国画都意味着欧洲早已习惯带点中国风情的生活了但是,直到最近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迷人的轻浮不过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苍白投射,这种艺术从公元前三千年一直持续至今。我们在近期才刚刚开始了解这种艺术。这一段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时期西方对于中国艺术认知的变化,随着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中国的艺术对于一些西方人来说是对世界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并不是在对中国艺术一无所知的前提之下,而是在之前认知基础上期待对另一种文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但是这种了解也并非仅仅通过对于朝代的了解就可以达成。一些作者在表达对中国艺术的推崇的同时也表达了文化差异所导
15、致的理解困难。在 中国艺术(Chinese Art)这本书中,尤摩弗帕勒斯也表达了西方人在文化上与中国艺术的隔阂。了解中国艺术可能一开始看起来有些困难,因为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我们非常不同。我们并不了解绘画和瓷器上的故事,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而中国艺术看重山水花鸟而完全没有我们欧洲绘画中必不可少的裸体,这也带我们走入了一个新世界。从这个阶段可以看出,艺术的繁盛不等于民族的繁荣。这个阶段中国艺术在西方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考古发现相关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地被观看的过程,而并非中国人有意识地主动选择。3)第二个高潮: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中
16、国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突然显著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几部西方学者书写的中国绘画史就是在这个期间出版的,其中包括劳伦斯 希克曼(Laurence Sickman)1957年出版的 中国艺术和建筑,高居翰1961年 的中国绘画 以及苏利文的 中国艺术概论。西方对于中国艺术的研究依然以历史为主线,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理解中国哲学,其中,“道”“天人合一”“阴阳”是西方学者常常谈及的概念。很多研究者尝试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待世界。例如著名收藏家苏利文在这段时期编著了一本介绍中国艺术的书 介绍中国艺术。同尤摩弗帕勒斯一样,苏利文也在正文前附了 中国历代纪元表 并采取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艺术,但是尤摩弗帕勒斯主要关注
17、的是器物的形状、花纹和历史,而苏利文的介绍中包含了他对于中国古典哲学思维的理解和思考。在尤摩弗帕勒斯的书中,对于中国艺术的介绍是从西周的青铜酒器开始,主要讨论的是文物的形态和风格,但是苏利文的介绍却是开始于盘古开天地。他这样说:一个民族的起源传说通常暗示了对他们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传说(盘古)也不例外,因为它表达了中国人一种典型的观点,即人不是上帝创造的终极成就,而只是世间规则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历史记忆。与世界本身的美丽壮观以及山与谷、云与瀑布、树与花这些造化的显现,人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其他任何文明都从未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与模式以及人的谦卑敬意与回应。这一段评述展
18、示了,在这个时期,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比较中西方文化,并尝试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作者尝试把中国艺术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来分析,这种思考与中国人自己的理解并不一定完全吻合,但是他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来反观中国文化。此外苏利文在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同时,也系统地研究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不同于以前只关注古代墓葬、寺庙和洞窟的西方探险家和收藏家,苏利文还大量地收集了20世纪中国画家的作品,例如齐白石、张大千和吴冠中等人,还在1959年出版了 20世纪的中国艺术 一书,后来1996年出版了 20世纪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11。在50到60年代期间,一些华人艺术家学者也在有意
19、识地探索中国绘画的可能性并在西方积极地传播中国艺术。画家曾宗怡(Mai Mai Sze)和美术史学家方闻(Wen Fong)等人都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古代绘画,并且开始介绍书法和国画的基本技法。曾宗怡完整地翻译了 芥子园画谱,并于1956出版。在此之前,虽有法国人佩特鲁奇(Petrucci)于 1910年的翻译,但是由于版本残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素养不足等问题,其译稿并未被人们广泛接受。正如著名图书馆学家裘开明(Ch iu A K)12所说,直到50年代前期,这部中国重要的著作还未在英语世界有完整的译注。方闻 1954 年和谢尔曼李(Sherman E.Lee)合著的第一版 永恒的山水(St
20、reams and Mountains without End)13出版,介绍宋朝的卷轴画,并于1959年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艺术和考古学博士计划。在1961年到1962年期间,“中国艺术珍品”在美国各博物馆的巡展,展出了包括绘画、书法、瓷器等9个品类253件展品。根据美国国家美术馆的记录,当时大约有70万人参观了这次展出,而同年该馆其他展出的参观人数在2万到5万间。这个展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方闻认为这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久,密歇根大学成立了“中国绘画照片档案”。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画的关注主要得益于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再发现以及中国学者有意识的文化传播。一方
21、面,西方学者不再局限于器物表面的花纹和图样,开始思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19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第14期(2023年7月下)第14期(2023年7月下)异;另一方面,中国学者有意识地向公众介绍中国文化,这两个条件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发展更具深度和广度。4)第三个高潮: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绘画在英语世界的关注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段期间,英美艺术家也更加关注中国绘画的技法。杰罗姆 西尔伯格(Jerome Silbergeld)14不仅探
22、讨了中国绘画所在的历史、思想和地理背景,更重要的是,他尝试解释中国艺术家的技法以及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讨论中国绘画风格时,西尔伯格从基本材料和方法的讨论开始,并继续深入分析了使用这些方法创作的经典绘画作品。西尔伯格试图系统地描述中国的艺术过程,从艺术家处理画笔的方式,到将笔触、水洗、色彩和质感融入绘画作品中。这就在苏利文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虽然此时中国现代画开始在西方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依然处于起步阶段。1972年,美籍华人高美庆在斯坦福大学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 中国对西方艺术的回应,1898-1937。这是中国现代艺术领域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李铸晋和查尔斯德雷诺瓦兹(Charles Dren
23、owatz)15合著的 中国现代画 按地域分类,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台湾和海外。相比之前用编年法记录中国艺术的西方的收藏家,这个时期的华人学者对于中国艺术的介绍更加细致,他们不再将国画当成一个模糊而混沌的概念,而开始介绍国画的历史脉络。在这个阶段,西方的艺术家有意识地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同时随着中国艺术家收到西方影响,中国现代画在西方得到认可。在这个阶段,东西方艺术的界限开始模糊,双方都在学习和借鉴对方的风格,同时也在重修梳理和建立新的边界。3 结束语本研究运用文化组学的方法,采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考察了国画在过去两百年国际影响力的趋势。在过去的两百年内,中国绘画在西方的几个比较受到关
24、注的阶段并不是简单的起伏,而是伴随着考古发现以及西方学者和华人学者的参与。在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学界对于中国的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以及对于文化的重新发现,这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东西方艺术的边界,也在同时为新的边界和新的发现买下新的种子。注释:国画在近二百年国际影响力的变化趋势.http:/ 纽约论坛报参考文献:1 王廷信.昆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民族艺术,2006(3):14-17.2 Michel J B,Shen Y K,Aiden A P,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ulture using millions of digitized booksJ.Scien
25、ce,2011,331(6014):176-182.3 Stergiou K I,Tsikliras A C.Global university reputation and rankings:insights from culturomicsJ.Ethics i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2014,13(2):193-202.4 Phani S,Lahiri S,Biswas A.Culturomics on a Bengali newspaper corpusC.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
26、nguage Processing.November 13-15,2012,Hanoi,Vietnam.IEEE,2013:237-240.5 陈云松,孙艳,严飞.大数据中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500年国际知名度分析J.学术论坛,2015,38(12):92-98.6 邵斌.浙江文化关键词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研究基于文化组学的视角J.浙江学刊,2017(2):201-207.7 谭俐娜.文化组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8.8 甘锋,方浩,王廷信.基于大数据的中国画家中西方知名度比较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119-138.9
27、 Sowerby,Arthur de Carle.Nature in Chinese ArtM.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40.10 Hentze C,Hobson R L.The catalogue of the Georg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 of Chinese,corean and Persian pottery and porcelainJ.Artibus Asiae,1930,4(2/3):168.11 Sullivan M.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M.Berk
28、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12 Chiu A K.The Chieh Tzu Yan Hua Chuan(Mustard Seed Garden Painting Manual):Early Editions in American CollectionsJ.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1951.13 Lee S E,Fong W.Streams and mountains without end:a northern sung handscroll and its sig
29、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paintingJ.Artibus Asiae Supplementum,1954,14:1.14 Silbergeld J.Chinese painting style:media,methods,and principles of form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2.15 Li C T.Trends in modern Chinese painting:the C.A.Drenowatz CollectionM.Ascona:Artibus Asiae Publishers,1979.【通联编辑:王 力】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