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堂革命”的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1712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堂革命”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堂革命”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堂革命”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前言在高校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高校教育改革中,“课堂革命”无疑是关键的环节。2017年,教育部提出要“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改革中推进“课堂革命”的重要性。慕课(MOOC)的普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及AI精准教学方式等使得课堂教学的载体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在技术上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在思

2、想上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只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突出课堂教学的育人导向,才能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浙江文化选修课承担着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文选修课一直不受重视,高校在教学改革中侧重专业课和必修的基础课程,鲜有教师致力于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因此,本文拟以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浙江文化为例来探讨如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课堂革命”。浙江文化课程是面向本校以及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十几所高校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浙江文化的特色,感知浙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3、提升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以及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一、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课堂革命”的必要性(一)时代赋予课程思政和“课堂革命”的动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委对于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作了指示和阐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而且还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各高校的实践探索都加快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课堂教学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4、必须承担起立德树人以及授业解惑的责任。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收稿日期:2023-03-14作者简介:徐晓芳(1971-),女,浙江绍兴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文化和教育。项目来源: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程课堂革命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浙教函202251号);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校园创建”专项课题“浙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研究”成果(浙警院202248号),主持人:徐晓芳。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堂革命”的探索徐晓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在技术上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

5、展,同时在思想上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浙江文化选修课面临的困境有传统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所产生的精神诉求、传统的教学范式无法赶上信息化水平发展的速度以及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无法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获得感等。浙江文化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课堂革命”。构建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教学内容体系、创新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的教学模式以及构筑课程思政全闭环的考核机制能更好地贯彻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关键词:课程思政;课堂革命;探索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97(2023)02-0010-0710Researc

6、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高校教育和教学面临着多重挑战: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得未来更加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容易沉湎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时代赋予“课堂革命”的动因。(二)课程思政丰富“课堂革命”的内涵意蕴大学课堂教学革命是指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大学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课堂革命”包括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和创新

7、。“课堂革命”的内涵意蕴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一概否定,而是结合时代的需求以及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作出的改变。经过几年的探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果日益丰硕,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课堂教学内容中精准有效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运用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以及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贯穿课程思政效果考核等丰富了“课堂革命”的内涵意蕴。以浙江文化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浙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浙江的思想文化、教育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些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指向一致,从而让“课堂革命”有了丰厚而扎实的基础。(三

8、)“课堂革命”提供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中的路径课程思政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到课程教学中。正如有专家指出,“思政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然而课程思政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即思政意识与专业知识往往难以像盐和水一样融合在一起。显然,课程思政需要有效的途径去实施,诸如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更新课堂教学设备和手段以及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等。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汇聚与传承了强大的文化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浙商更是将浙江地域文化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2020年初,习近平主席希望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应该说浙江文化的课程思政资源较为

9、丰富,但是如果课程思政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迥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革命”路径来实施。二、浙江文化选修课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一)传统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所产生的精神诉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文化繁荣多元的现状使得当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标准更高,需要的内容不断丰富、需要的形式不断更新、需要的程度不断攀升,希望能够获得符合自身实际的定制式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共同目标。浙江文化课程主要涉及文、史、哲等方面,内容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而且大多和历史有关。该课程的特点是历史积淀较

10、为久远,但是教学内容有待重新整合,必须和时代息息相关,以适应大学生的需求。(二)传统的教学范式无法赶上信息化水平发展的速度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和学习发生了重大变革,对学习环境、学习者和教师等各个要素都影响深远。随着MOOC的普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以及课堂教学信息化APP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与专业课程和体艺类课程相比,浙江文化课程因为实践性相对比较弱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吸引力和专注力下降。并且,选修课往往排课在下午或晚上,而且是连上三节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课堂教学范式的改革变得更加迫切。(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无法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

11、获得感课堂教学既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也是育人目标达成的教育途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应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变化。人文选修课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注重互动,考核评价方式也往往采用论文、调查报告或期末开卷考的方式。这一评价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和草率,不仅无法凸显考核的公平性而且使得学生无法提升学习课程的获得感。学生学习课程的获得感降低,也势必影响教师的知识输出,从而使得人文选修课陷入不良循环,导致教师对于选修课课堂教学改革投入热情降低。11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

12、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堂革命”的实践策略(一)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教学内容体系浙江文化课程自2009年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开设全院公选课以来,连续十余年没有中断,选课率高,深受学生欢迎。2020年开始面向高教园区的十几所高校开设校际选修课,受到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协作组表扬,并入选校际选修课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虽然本课程以浙江地域传统历史文化为主,但在教学理念上,一直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不是单纯的讲授历史知识。浙江文化课程选取和现实紧密相联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

13、生的兴趣。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剪切”时,不仅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如江南文化、网络文学、红色文化、影视剧、媒介素养等的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充实,而且在育人理念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截取。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浙江文化课程秉持国家推进新文科建设基本原则价值引领,通过文化认同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感知浙江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育人元素的挖掘,有效嵌入课程思政内

14、容,将思政教育自然浸润课堂,追寻红色记忆,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工匠精神”“浙商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用历史思维方法领悟浙江文化,切实增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的使命担当,并且理解在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要性。此外,课程吸纳思政专业教授作为团队成员,为团队其他教师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下面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为例,阐明各个模块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以及对应的主要教学方法。(如表1)表1浙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安排序号123456教学内容模块历史溯源:浙江文化概述知行合一:浙江的思想文化绿水青山:浙江的旅游

15、文化匠心筑梦:浙江的科技文化商海弄潮:浙江的商业文化文化自信:浙江的民俗文化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将“知行合一”精神运用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对于风景名胜和古迹的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了解“红船精神”,培养学生“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在学习和工作中精益求精、严谨踏实、勇于创新、善于突破。提高学生践行“浙商精神”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主要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

16、生的问题意识,历史上的思想家怎样影响浙江地域文化。使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讲述浙江旅游景点,从自然和人文景观中体会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还是创新精神”的小型辩论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讲述浙商“四千精神”“两板作风”等故事激发学生争做“浙商精神”的薪火传人。针对大学生近年来喜欢过洋节这一现象,引入课程内容,体味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脉络。(二)打破传统的教学范式,创新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的教学模式日本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在其著作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曾经总结了二十一世纪课堂的变化:学生“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

17、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互联网高速发展促进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浙江文化课程在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运行多年,2020年被认定为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浙江文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师在授课时容易陷入知识点的讲授12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而无法进一步拓展和学生的互动关系,这不仅影响了翻转课堂的实施,而且无法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学。浙江文化在浙江省在线平台课程网站资源丰富,包括微课

18、视频、课件、教学大纲、拓展资料等,囊括了浙江的思想、商业、教育、饮食、旅游、民俗、艺术等多种文化多个知识点,在知识点中已经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在面授时只选取几个知识点,主要以任务、问题或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产生文化自信的情感,便于师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线课程有讨论发帖、回帖、群公告等平台,改变了传统人文选修课程不注重师生互动和反馈的弊端,更加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使其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增加课程学习的魅力。课程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应变、沟通、表达以及团队协作

19、能力等,例如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家乡文化、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辩论赛等。教学中使用超星“学习通”APP 教学软件,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用“抢答”“选人”“随堂练习”“投票”等方式丰富课堂气氛,采用“课堂积分”形式营造了比、赶、超的学习氛围。如“浙江的旅游文化”一章讲到钱塘潮时,让学生自己收集关于观潮文化的诗词故事作为课堂考核作业,领略“弄潮儿”的风采,再结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下面以“浙江的商业文化”一章的教案片段,介绍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的教学设计。(如表2)表2浙江文化课程使用超星“学习通”APP信息化教学设计片段教学环节教

20、学任务布置与完成教学任务布置与完成教学任务布置与完成教学任务布置与完成教师活动设计抢一抢教师使用手机“学习通”APP 平台发起抢答:在温州的纽扣市场,一颗纽扣可以赚多少?由教师评分。抢一抢在教师使用“学习通”APP发起抢答:义乌小商品市场,一双短丝袜赚多少钱?由教师评分。讲一讲教师使用“学习通”APP发起“摇一摇”选人功能,要求学生回答:如果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餐馆,另一个犹太人肯定不会再开,他会紧挨着餐馆开一个停车场或修车场,与餐馆配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若一个浙江人在街上开了家洗衣店,另一个浙江人会紧挨着开一家什么店?由教师评分。教师讲解:1.浙商的文化传承2.浙商的本质民商、智商、情商。

21、讲一讲教师使用“学习通”APP发起课堂任务:要求各小组选定一位企业家,结合他的创业史、社会贡献,谈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浙商精神。学生活动设计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在教学平台上进行抢答。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在教学平台上进行抢答。学生通过常识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说出自己的答案。每组通过网络搜索进行小组讨论,并选派一位学生代表上来讲述。学生进行组间评分。主要设计意图1.通过手机APP发布课堂学习任务,比较直观,容易被学生接受。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1.通过手机APP发布课堂学习任务,比较直观,容易被学生接受。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1通过手机APP“摇一摇”功能进行选

22、人,机会公平,容易被学生接受。2.这个题目比较难,答案令人意外却能让人印象深刻,充分体现“浙商是情商”这一本质特征。1.通过手机APP发布课堂学习任务,比较直观,容易被学生接受。2.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三)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构筑课程思政全闭环的考核机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这一方案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改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从而达到立德树13Research on Ideolog

23、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人的育人目标。增值评价起源于对结果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批判和反思。人文选修课传统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终结性评价方式简单快捷,但是会影响公正而且不利于学生提升选修这门课程的获得感。而要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获得感,无论是客观上的数据分析还是学生自己的感知,教育增值无疑是重要的指标。浙江文化课程使用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期初就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的同时也阐明“自己的分数要靠自己去争取”理念,培养学生努力进取的劳动价值观。课程采用线

24、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线上和线下各占50%的比例。线上成绩的评定包括观看视频、测验、作业、笔记、讨论发帖等。其中,在线上知识点考核中加入了课程思政内容,使得课程思政内容贯穿考核评价的全过程。线下成绩的评定包括上课考勤、课堂互动以及家乡文化展示演讲等。在课堂上使用超星“学习通”APP,通过师生打分、生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为了计分方便,将线下成绩全部以“学习通”积分的方式按比例折算。课堂中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辩论、家乡文化展示等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沟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增加,沟通表达能力得到改善。分组任务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且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辩

25、论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展示自己的家乡文化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生生互评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些能力的积累能够使得学生具有核心竞争力,提升职业素养。这促使浙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进阶转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教育增值。这些举措既提升了课程挑战度,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而具有获得感,从而也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全闭环的考核机制中。四、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堂革命”的教学实施案例分析为了更加有效清楚的说明,以浙江文化的章节“浙江的科技文化”之“剑剪文化”(一节课)案例来介绍。设置“剑剪

26、文化”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浙江传统的手工艺和剑剪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保护非遗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课程思政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选取浙江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龙泉宝剑和张小泉剪刀,通过任务布置、小组讨论、小型辩论赛等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协同效应。教学内容选取了两个部分,一是龙泉宝剑的制作过程和“十年磨一剑”国家级非遗铸剑大师沈新培的简介,这部分内容中融入敬业、精益、专注等德育元素;二是张小泉剪刀的传说故事讲解,这部分内

27、容中融入爱国、创新等德育元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龙泉宝剑劈开子弹的视频作为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介绍冶炼和铸造在浙江历史久远,成就突出。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春秋越王勾践剑历经几千年还能划破18层纸,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培养保护非遗的意识。接着讲授新课,包括龙泉宝剑和张小泉剪刀的制作过程和相关人物故事。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使用超星“学习通”APP进行抢答、选人提问,活跃课程气氛。一把丽水龙泉剑从原料到成品,须经过打坯、热锻、铲、锉、镂花、嵌铜、磨光、装潢等28道工序。一把好的龙泉宝剑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成,这就需

28、要工匠耐得住寂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新培先生13岁就跟着父亲铸剑,现在70岁高龄依然坚持铸剑,是目前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唯一传承人。他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未来人世前,时闻锤高歌。少小炉为伴,老大汗成河”。通过这一事例引导学生爱岗敬业、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具有“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担当。张小泉剪刀也需要数十道手工锻造工艺,每一道工艺都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张小泉剪刀的传说来源于民间故事 打乌蛇。张小泉是一位铁匠,有一次杭州“吴山第一泉”的泉水被乌蛇占领,张小泉为了村民自告奋勇下去打乌蛇,为大家把泉水变得清爽。张小泉下到井里发现两条大乌蛇盘踞在一起,他眼明手快把两条大乌蛇打死了,泉水又恢复了清澈。回家

29、后从大乌蛇那里获得灵感,做成一把大剪刀。大剪刀剪东西很方便,后来又做了许多小剪刀。自从有了小剪14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刀后,剪布、割线就方便许多,而且张小泉剪刀不仅锋利而且质量好,因此张小泉剪刀闻名四海。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和思考,勇敢大胆,敢于尝试。为了深化教学内容,加强价值引导,本堂课还通过“学习通”APP设置了话题讨论。“学习了浙江古代的剑剪文化,同学们有什么感悟?”通过这一话题讨论,引发学生对于

30、工匠精神的思索,要求同学们在教学平台上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学习通”里的“词云”功能投屏显示同学们理解的工匠精神包括哪些。为了对工匠精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堂课组织了小型辩论赛,组织同学进行“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还是创新精神”的小型辩论赛,分为正方、反方和点评团。开课前已经在教学平台上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组队准备。教师最后进行讲解。工匠精神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提升中国制造的需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工匠精神本身就包括了创新精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精神本身也包含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二者本身就是相互交融、相互包涵。这一部分通过辩论赛的形

31、式,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引导学生要追求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重,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既要精益求精、严谨踏实,又要勇于创新、善于突破。最后教师对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作一简短的总结,并且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展示“学习通”教学平台上学生课堂互动成绩来激励学生再接再厉,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一部分通过课堂互动成绩展示表明“自己的分数要靠自己去争取”的理念,从而来引导学生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精神品格。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结合目前国家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选取浙江的剑剪文化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创

32、新进取的精神。并且注重学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养成。通过组织讨论和小型辩论赛,不仅做到知识内化,树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而且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此外,教学评价的即时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分数展示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和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程的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品格。结 语多年来,浙江文化课程致力于打造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考核评价完善的以传承浙江文化为目标的选修课课堂,构建突出学生自主性、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育人新方法。学生通过感悟浙江文化,挖掘浙江文化精髓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浙江文化在课程思

33、政视域下进行“课堂革命”的探索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参考文献:1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N.人民日报,2017-09-08(07).2虞丽娟.上海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经验摘编N.中国教育报,2017-07-06(06).3张烁,鞠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 等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新 局 面 N.人 民 日 报 2016-12-09(01).4文学禹,韩玉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29.5王建,朱宁波.大学课堂教学革命:内涵、原因与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33):

34、4144.6樊丽萍.“课程思政”尝试“将盐溶在汤里”N.文汇报,2018-01-17(01).7赵君王,丰昌.基于精准供给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56-59.8金慧.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的视角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9吴立宝,曹雅楠,曹一鸣.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与技术实现的框架构建 J 中国电化教育,2021(05):94-10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A.EB/OL.http:/ M 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12中共中央 国务院

35、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A.EB/OL.http:/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2-17.责任编辑:李晓虎15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Exploration of 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in the Course of Zhejiang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

36、mXU Xiao-fang(Zhejiang Police Officer Vocational College,Hangzhou 310018,China)Abstract: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rel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depends on the guid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well.The dilemmas faced by the optional

37、 course Zhejiang Culture are tha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s cannot meet the spiritual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facing the rapidly changing world,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aradigm cannot keep up with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which affects students sen

38、se of achievement in learning the course.Therefore,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of the course has been conducted for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which includes constructing a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that cove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

39、on,innovatingthe teaching mode that integ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nd constructing aclosed-loop assessment mechanism for better implementing the competence-oriented curriculum concept and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classroom revolution;exploration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