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0050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0-女报 2023.06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任泰然杨天文(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中华民族是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家庭教育是成为人的基础教育。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根本,家庭教育要坚持育人导向、立德树人、强化良好家教、优良家风,以建设和谐美满家庭为目标。未成年人的品德判断、价值取舍源于家庭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苗的根就是家庭教育。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言传身教的家庭生活,对子女的立德、立言、立行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家庭教育中父母处于亲代居间、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角色,子女的社会性发展和非认知能力发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功能实现依靠各种各

2、样的家庭活动开展,家庭生活方式中蕴含着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子女的奠基性教育。关键词:家庭教育;基本教育;言传身教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主体、主导和主要责任都是父母。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和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财富,满足个体生理和心理需求,决定生命个体的开始,是落实立德育人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厘清家庭教育的理论逻辑,成为了家庭教育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一、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教育(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历史

3、逻辑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并具有高度的家庭教育历史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对家庭教育有着独到的理解,相关家庭教育的著作成果丰硕。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被誉为“中国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宋朝时期袁采所著袁氏世范更是被冠以“颜氏家训之亚”;北宋时期司马光所著温公家范系统地论述了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蕴含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是当代家庭教育理论应该汲取的历史财富与宝贵经验。(二)人的全面发展起始于家庭教育的奠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建构了成为人的教育的全部内容。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都在

4、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家庭教育的熏染和陶冶,家庭教育贯穿整个生命全过程。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养成人的社会化,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特色在于养育而不是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整个社会、学校、家庭的巨大改变,人的全面发展变成了你追我赶的学历“内卷”、生活“躺平”、工作“996”,对学历要求的“升级换代”,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的紧张“内卷”,紧接着裹挟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托管机构和学校无法取代的,初等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阶段性的教育,这些阶段性的教育不能取代终身的家庭教育。(三)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非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发展的基石家庭教

5、育是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教育是最原始和最悠久的教育形态。家庭生活是最初始的社会化,未成年人在其中获得生理所需、依恋关系、安全感、归属与被爱和尊重的获得与释放。在家庭教育中,生命的传递关系和紧密的生活使得父母与儿童之间包含了非常强烈的情感联系,具有强烈的“七情六欲”和“感同身受”。由于家庭的教育关系提供给儿童的情感是无可替代的,这种-71-女报 2023.06健康成长情感构成了儿童非认知能力中的最基础的要素,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依赖,是子女对社会、对他人的情感的动力来源,这些体验对于儿童的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价值。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工日趋细分

6、化,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呈现现代化、小型化、精英化的特点。面对复杂化的社会,对于人的社会化发展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级的社会化是能在社会群体和社会分工中处理复杂的人际交往和掌握社会职业技能。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人才培养要求,归根到底,都需要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言传身教是一脉相承(一)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普遍形式纵观全世界的家庭构成,三世同堂是非常普遍的家庭结构。简单以年龄来看,人类社会性结构是以老中少为主体构成的;从生物性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幼崽都是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养育,满足其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这种生存上的依

7、附关系、控制关系和不可逆性,天然的决定了父母具有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自然权利,这种天然地教育关系将延伸至祖父母这一隔代亲属。老中少的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教育必然是三代之间的传承关系,祖父母的一代一定具有养育父母一代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能力,而父母一代一定没有养育过下一代的教育经验,必然要向祖父母一代请教、学习,由此建立纵向学习、“教学相长”的家庭教育模型,并且三者之间还包含了强烈的情感联系。(二)家庭关系需要新的重构家庭关系是家庭情感联系的纽带,是以血缘关系链接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关系。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基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物质生产大规模化,家庭关系需要新的理解与重构。首先,由于

8、现实生活和职业的压力,父母这一代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双职工家庭的父母需要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提供额外的养育帮助。其次,从中国人传统来讲,人们热衷于享受天伦之乐,享受日常的平凡琐碎,这也成就了隔代亲的美谈。最后,这种家庭关系的存续状态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养育是有好处。据调查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家庭类型中,未成年人受到忽视率最低的是“三世同堂”的家庭类型,其忽视率为 25.5%;最高的为单亲家庭,其忽视率为 42.9%。而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的“家校共育、家园共育”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隔代亲属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三)家庭教育功能实现依靠家庭教育活动的展开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日常生活。夸美纽斯

9、说过:“德行、智慧、知识不能自发地为人所具有,不付出勤勉的劳动便能将儿童培养成人是不可想象的。”家庭里面的所有活动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未成年人的德行、智慧和知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源于生活,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家庭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时机的灵活把握,都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根据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可知,只有施加丰富的刺激,才能让有机体产生越多的刺激反应联结。简而言之,家庭日常活动的实践越丰富,施加于未成年子女的刺激体验也就愈加丰富,其脑部神经发育也就越快,成长也就越快。三、家庭教育得益于父母的言传

10、身教(一)言传身教能保持家庭教育的教育经验一致性家庭教育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传承性和家族个性。具有优良家风、良好家教、家庭美德的家族才能在历史的进程中代代相传,经久不息,在历史的长河里脱颖而出,保持家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优良家风、良好家教、家庭美德是经过几代人不断总结的成功教育经验,是符合所处时代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每一段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教育经验总结,符合家庭整体利益的宝贵经验传承,是家庭教育的宝贵知识财富。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家长,其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往往没有接受过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家庭教育专业训练,而是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言传身教对孩子

11、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终身的。(二)父母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父母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有研究表明,在忽视型、权威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家庭模式下,只有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具有全面发展、保持自身独立,同时具有创造力的人。父母是连接祖父母与未成年人教育的中转站,儿童行为的习得,起始于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榜样示范、行为效仿、获得体验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方法。父母与未成年人之间具有强烈的感情纽带,父母的榜样示范是最亲密、近距离、冲击力最强的教育方式。以孝文化举例,首先,“孝”的来历,从象形文字上看,是一个人搀扶着一个弓着腰的老人,即“孝”的本意是侍养父母。“孝”是毋须要讲

12、大道理的,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要“言语谦和、行为恭亲、和颜悦色”。其次,让儿童同祖父母的相处,就会看到、听到、经历、体悟、践行,“孝”也就学到了。最后,走亲访友时郑重地教孩子如何称呼亲友,待人有礼貌,自然而然就将尊老爱幼的良好美德延伸至社会公德。(三)家庭教育,注重言传,更重身教首先,中国人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国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主要见诸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种成语典故中的家庭美德,如“家和万事兴”“天道酬勤”“琴瑟调和”“童叟无欺”“孔融让梨”等,二是专门的教育著作中的名言,如 学记中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13、;如 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傅子中的“立德之本,莫乎于正心”;等等。三是具有家族特色的各种家书、家训。如颜氏家训中的“慈威并济方得良子”“学以致用是根本”;袁氏家训中的“居家相处贵宽容”“知耻近乎勇”;曾国藩家书中的“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等。其次,言传的方法更需要父母营造。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生活情景中父母与祖父母的沟通不和谐、言语失范,对儿童未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没有形成平等交流、民主沟通和协商对话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叛逆-72-女报 2023.06健康成长的心理会更强。二是父母认为“子女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儿

14、童什么都不懂,没有父母的阅历和经历广”,其错误之处在于未意识到儿童需要平等对待,将其作为独立思考的人来看待,家庭教育是培养成为人的教育,不是听话的机器。三是父母不分时机场合,盲目地进行教育教导,词不达意或巧于辞令,导致儿童觉得父母和长辈“话多”“唠叨”“唐僧念经”一般,已经失去了认真体会、听取教育教导的耐心。最后,家庭教育需要“从做中学”。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教育的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日常生活是知识和智慧的来源,需要在生活中体会教育。第一,家庭教育不能假他人之手。家庭教育构成了一个人的家教,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首要任务是为子

15、女“立德”。第二,儿童的语言发展起始于家庭。儿童发音都是“妈妈”或“爸爸”开始的,家庭的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塑造有着显著的影响,要求父母在家使用文明用语、规范文字,才能为儿童“立言”。第三,家庭教育形式非常灵活,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父母可以从家庭教育活动中为子女“立行”。参考文献:1 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J.教育研究,2016,37(3):92-98.2 姚建龙.从子女到家庭:再论家庭教育立法 J.中国教育学刊,2018(9):34-38+80.3 刘晓巍,赵菲.从父母权利到教育能力:家庭教育立法之基 J.中国教育学刊,2021(8):20-25.4 赵石屏.试论家庭的教育关系:

16、基于现代文化变迁的视角 J.教育研究,2012,33(11):117-121.5 赵玉平.家庭教育究竟该教育谁 J.思想理论教育,2007(2):49-50.6 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28-34+58.7 高书国.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缺失与自信重构 J.教育发展研究,2002,40(2):9-17.8 张义祯.代际教育流动弹性及其变动研究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5):63-69.9 康丽颖,姬甜甜.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J.教育科学,2021,37(1):69-75.10 姬甜甜,康丽颖.寻找中国家庭

17、教育研究的实践轨迹(1978-2020)J.教育学术月刊,2020(12):3-8+15.11 孙俊三,孙松竹.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5):103-107+128.12 陶志琼,黄鑫.中国式教育哲学之思 J.教育学报,2021,17(6):14-24.13 李凤玲,谢华.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当前儿童教育的启示 J.基础教育研究,2022(1):81-84.14 孔屏,邢晓沛.祖父母教养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5):151-154.15 叶明.家庭教育立法应重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3):55-63.16 程豪,吕珂漪,李家成,等.我国家庭教育的内涵反思与时代重构:基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视域 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6):3-12.17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作者简介:任泰然(1994),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杨天文(1994),男,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