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 3卷 第1 3期2 0 2 3年 7月 科 技 和 产 业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n d u s t r y V o l.2 3,N o.1 3J u l.,2 0 2 3辽宁省“多链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吴儒鑫1,曹 云2,李 燕1(1.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沈阳1 1 0 6 2 3;2.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沈阳1 1 0 8 7 0)摘要: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多链”深入融合是促进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辽宁省“多链融合”发展现状,发现存在产业链结构不合理、龙头创新平台缺
2、失、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科技创新人才流失、智能服务团建设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产业链式结构、持续强化创新动力、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完善多元供给机制等发展建议。关键词:产业链;多链融合;创新链;人才链中图分类号:F 1 2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1-1 8 0 7(2 0 2 3)1 3-0 0 7 6-0 5收稿日期:2 0 2 3-0 2-2 0作者简介:吴儒鑫(1 9 8 3),男,辽宁盘锦人,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副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科技创新;曹云(2 0 0 0),女,河南信阳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
3、市场营销;李燕(1 9 7 5),女,内蒙古赤峰人,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软科学及科技服务。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推动“多链”融合贯通。各地政府产业政策如何从过去的追求最大化经济增长,转变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新时期重大问题1。目前,辽宁省正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势,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构建新支点。1 文献综述诸多学者对“多链融合”进行了研究。代明等2通过创新链的解构研究说明
4、了相关人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对创新链打造的重要性。张岭和张胜3以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路径为切入点,认为构建金融链对创新链和产业链前端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是金融支持创新驱动的关键。王淮庆和韩奕4-5强调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这三链融合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对制造业发展有很大作用。而有关“多链融合”发展路径方面,当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双链融合展开的,其中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路径探索已经较为完善,可以总结为3条路径,分别是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搭建两链融合创新平台6。目前已有有关“多链融合”研究对象多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组织,且对于政府利用科技发展规律推动
5、多链融合发展研究仍有待完善。因此,针对辽宁省的“多链融合”现状展开研究,将其应用延伸至多行业,研究内容囊括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多链”,将服务团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以期为辽宁省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效率提供参考。2 辽宁省“多链融合”发展现状2.1 服务团发展现状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融合”贯通,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助力优化产业生态,辽宁省选派由81 0人组成,包括技术、投融资、科技服务专家以及企业需求调研员的企业科技创新“多链融合”服务团。促使企业需求调研员深入企业,与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现场
6、梳理企业真实需求,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卡点,针对梳理好的企业技术、投融资、人才、政策等需求,精准有效地对接服务团专家。服务团聚焦产业发展及创新需求,推动多链深入融合,使得服务团在整个产业链中形成有效辅助,起到强链作用,并针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提出咨政建议。服务团通过行动的开展架起企业和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之间的桥梁,推动建立企业做“盟主”的实质性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三方共同奔向需求、奔向市场。672.2 多链融合现状1)产业链发展。数据显示,上半年辽宁省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2 0.1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产品增长较快。辽宁省大力发展高新技
7、术产业,围绕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启动实施了3 0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 0 0个重点研发计划,着力解决制约辽宁省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围绕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辽宁省大力实施“小升规、规升巨”工作。“小升规”培育库已有企 业21 1 8户,“规 升 巨”培 育 库 已 有 企 业2 8 2户,目前已有4 8 9户企业实现升规。2)创新链布局。目前辽宁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主要集中在材料与制造、能源与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 中提出将以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1 2条创新链。每条创新链都以优势科技资源和重点企业为依托,明确技术及产品发展重点,落实到
8、重大、重点项目。通过推进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3)人才链完善。人才是创新实践的主体和主导者,在创新驱动的诸多要素中是核心要素,然而,国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平而不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显等问题一直存在7-8。辽宁省持续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培育人才创新创业沃土。省人社厅放开放活人才管理,着力解决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的瓶颈和短板,改良人才生长“土壤”环境,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4)资金链现状。辽宁省已经形成了从创业投资到上市扶持的较为完整的投融资资金
9、支持链条,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增大。但近1 0年,辽宁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的增长速度迟缓,其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 0 1 0年的1.6%上升到2 0 1 9年的2.0 4%,9年仅增长了0.4 4个百分点,2 0 1 9年低于全国总体水平0.1 9个百分点,同时与辽宁省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同期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较,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投入拉动作用弱化。辽宁省对社会资金的撬动能力还不足,企业融资难度较大,活跃的投融资氛围远未形成。3 辽宁省“多链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3.1 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区域资源集聚困难从高新技术企业来看,2 0 1 9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52 0
10、 0余家,位于全国第1 3名,占全国数量的2%;从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来看,辽宁省2 0 1 62 0 1 9年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2 6名、第2 3名、第2 2名、第2 1名,整体排名比较靠后;从创新创业平台数量来看,辽宁省科技企业存在着产业低、可聚集性、低分布密度的特点,因此平台的创建也面临着举步维艰的情况。以研发服务业为主的上游企业,以产权服务业、技术转移服务业、检测检验服务业为主的中游企业以及以创业孵化服务业为主的下游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够,空间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阻碍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市场化程度不够且缺乏竞争意识。同时,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一些已
11、经建立起来的科技服务业平台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科学技术成果的传播。3.2 龙头创新平台缺失,创新发展缺乏动力创新是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支持其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核心部分,同时也驱动着辽宁省科技服务业二次创新,从而使各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逐次递进、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围绕产业链建立创新链要求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9,但辽宁省较为滞后的科技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的发展,简单且不合理的产业链结构阻碍了创新的进程,匮乏且分散的创新资源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目前,辽宁省的行业一流领先企业过少,在最新公布的2 0 2 0财富世界5 0
12、 0强企业排行榜中,辽宁省仅有1家企业入围,辽宁省科技服务业整体创新势头不足。辽宁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2 0 1 2年位于全国第8名,2 0 1 5年位于第1 5名,2 0 2 0年位于第1 7名。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缺乏能够统领、引导各子行业企业发展方向的大型企业,仅有的龙头企业也未能搭建龙头创新平台,使得中小企业创新效率低下、动力不足,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无法发挥显著的正向影响。3.3 投融资渠道较单一,担保服务机构较少近年来,辽宁省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定印发了 关于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科技创新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 0 1 33
13、8号)、关于优化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实施意见(辽委办发2 0 1 97 1号)等文件,为科技型企业匹配金融政策工具,各部门明确分工任务,以期逐步形成覆盖77 吴儒鑫等:辽宁省“多链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但目前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以及大型、传统企业的引领,由于政府发挥作用有限以及这些大型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辽宁省科技服务业规模较小,对经济的牵动效应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各部门对科技服务业的应用不足,制约了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1 0。目前,辽宁省证券市场主要面向
14、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被严重忽视,其向银行贷款额度较少,仅靠自筹和各级科委的三项经费难以支撑其专利技术的转化,限制了中小企业进行研发活动。3.4 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人才供需契合度低2 0 1 52 0 2 0年,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5年为负,常住人口数量也连续5年负增长,两个“负增长”带来的最严峻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贯穿始终的是创新人才的供需动态平衡1 1。但辽宁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偏少,技术创新水平和应用价值低,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和管理等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普遍缺少,创新人才的供不应求极大地影响了辽宁省
15、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大量科研机构与企业相互独立,其培养的人才与科技服务业结构契合度低,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且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足,流失空前严重。3.5“孤岛”形态日趋严重,智能服务团建设不足目前,辽 宁 省 已 初 步 建 成 开 放 共 享 的“产 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多链融合”对接服务平台,并围绕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组织企业科技创新“多链融合”服务团进企业、进项目、进园区,主动挖掘企业需求,为企业“问诊把脉”“牵线搭桥”,但服务团建设仍然滞于表面,难以真正发挥其内在作用,企业在对接创新资源和金
16、融资源过程中仍遇到诸多痛点、堵点、难点,难以持续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在实际产业发展中,辽宁省产学研等创新资源载体在服务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时经常表现出供给和需求“脱节”,突出表现为产业联盟的组建形式大于作用,服务团建设不够深入,未达到智能服务团的程度,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科研项目未能结合实际经济发展需求,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同时,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回报,大部分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导致产业只能处于跟随发展状态,缺乏创新突破的基础和能力,无法有效掌控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由于智能服务团建设不足,“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之间的协同力和融合度不够,导致“多链”之间相互
17、作用、相互促进程度有限,造成资源浪费,极大地降低了各链条的发展效率,出现“孤链”形态,阻碍了辽宁省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4 多链融合促进辽宁省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4.1 完善产业链式结构,促进“链主”带动效应产业链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服务团应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双向连接,激发协同作用最大化。在政府层面,辽宁省应实施“链长制”,各链条的“链长”牵头负责对各自链条的发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和调度,积极推进“固链、延链、补链、强链”,落实企业自身发展、核心技术创新、科技金融体系、高端人才引进等重大事项,研究制定既能支持本链条发展,又能促进其他链条完善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科技
18、服务业“多链”融合发展中的重大困难。同时,各市政府要相应建立领导联系产业链机制,加强市级政策和工作协同。在企业层面,辽宁省应建立“链主制”,由各链条的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发挥连接上中下游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拓展融资渠道、促进人才交流的作用,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协作配套、融通发展的“多链”融合模式,引领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链长”“链主”要严守各自边界。地方政府作为“链长”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和发展产业链,必须严守中立角色。“链主”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本质上是市场行为。由于产业分工体系复杂多变,辽宁省应加强产业链上的协同,“链长制”把焦点放在“产业链”的“链”上,把产
19、业链进行细分,把责任落实到人,由此挂扣起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引导政府管理思路从零散点状向系统链状转变,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推动企业发展,更加重视科技服务业产业生态,并以此打造优势产业集群。4.2 持续强化创新动力,打造创新发展引擎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关键是要通过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根本推动的创新密集型产业来推动创新链的提升1 2。通过智能发展服务团产业平台,推87 科技和产业 第2 3卷 第1 3期 动各类创新资源投向企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让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通过政策引导,服务团精准对接,逐步建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头部企业
20、等梯度培育体系,盘活企业创新发展动力,为产业生态发展持续赋能。鼓励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骨干配套企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标准、服务等各类产业联盟组织,支持联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制定技术标准等,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创新。鼓励企业与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实现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有效融合升级,彼此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各服务团之间相互协作,有效配合,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辽宁省重点高校院所力量,搭建绿色技术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平台化、离岸和域外创新中心等建设,构建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充分发挥
21、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提高自身创新绩效的同时,为群内其他企业带来关联示范效应。健全“研发+孵化+产业”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东北科技大市场,在省内布局一批孵化器、中试基地等载体,培育孵化产业集群。以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为主阵地,引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引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主体快速增长、创新平台持续扩大、创新氛围不断浓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4.3 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对资金投入的监督管理是促进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但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难以实现其长久发展,因此,服
22、务团应协助政府围绕辽宁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科技创新重点任务,重构省级科技计划投入体系,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投向企业主体,撬动全社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适当增加科技创新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放宽门槛,加大投融资力度,创新面向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完善投融资体系,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速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辽宁省科技服务业金融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平稳有序发展。深化产业链融资畅通机制,以保总量、优结构、拓渠道、强机制为重点,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保障。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鼓励金融机构
23、综合运用中长期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开展项目投资、并购重组。灵活运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对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对承担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企业的贷款,通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给予阶段性融资支持;对有特殊困难的大型国际产业链企业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按相关规定给予延期还本付息,支持标志性产业链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标准化票据。加大上市培育力度,加快提升内需总量和质量,促进创新链和生产链互相嵌套、深度融合,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1 3,推动辽宁省优质高技术企业走向资本市场。4.
24、4 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引进优秀领军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人才创新生态的迫切要求1 4,服务团应发挥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科研院所、高校为培训依托,建设一批整合企业、高校院所创新资源的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并强化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辽宁省科技服务业人才缺失、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大力发挥辽宁省高校集聚的优势,加快辽宁省“双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步伐,积极落实 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 流大学和一 流学 科 建 设 实 施 方案,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围绕科技服务业调整专业设置,突出产教融合、
25、校企合作,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多类型人才。鼓励大型企业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把科技创新及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考核指标,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人才在科技服务业领域的积极性,努力塑造对辽宁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有使命和担当的人才。紧抓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卓越型领军人才、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业人才,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实现引凤筑巢、高位嫁接、共创双赢。4.5 完善多元供给机制,构建协同发展体系由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97 吴儒鑫等:辽宁省“多链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6、 院)大力引导各链条“链主”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构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避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盲目性和无序性,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有效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生态系统,在保证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促进科技服务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政策链”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协同、相互作用。借鉴浙江省的做法,积极推动“产学研用金、财政介美云”有效联动,即以产业为核心,集聚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要素,打造以高端人才为种苗,创
27、新企业为森林、有效市场为活水、营商环境为阳光、实体经济为沃土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辽宁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圈”。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导向作用、“创新链”的驱动作用、“资金链”的保障作用、“人才链”的促进作用、“政策链”的引导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构建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共享体系,提高区域整合绩效,促进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全链条发展,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加速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 任继球.从外循环到双循环:我国产业政策转型的基本逻辑与方向J.经济学家,2 0 2 2(1):7 7-8 5.2 代明,梁意敏,戴毅.创新链解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 0 0 9,2 6
28、(3):1 5 7-1 6 0.3 张岭,张胜.金融体系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 0 1 5,3 2(9):1 5-1 9.4 王淮庆,韩奕.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新探索:眼视光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上)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 0 1 6(1 7):7 3-7 5.5 王淮庆,韩奕.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新探索:眼视光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下)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 0 1 6(2 1):6 0-6 2.6 刘婧玥,吴维旭.产业政策视角下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 0 2 2,4 2(1 5):
29、1 0 6-1 1 4.7 卢铁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 0 0 6(1 0):1 0-1 3.8 张建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 0 2 1(7):7 0-7 4.9 洪银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0 1 9(8):4-1 0.1 0 王海龙,丁堃,沈喜玲.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效应研究:以辽宁投入产出表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 0 1 6,3 3(1 5):3 8-4 3.1 1 雷培梁.三链融合”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 0 2 2
30、(2 3):1 4 2-1 4 5.1 2 MA R S HA L LJ J,V R E D E N B U R GH.A ne m p i r i c a l s t u d yo f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i n gi n n o v a t i o n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i ni n d u s t r i a ls a l e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J.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c a d e m yo fM a r k e t i n gS c i e n c e
31、,1 9 9 2,2 0(3):2 0 5-2 1 5.1 3 张其仔,许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J.改革,2 0 2 0(6):5 8-7 0.1 4 杨静.构建人才创新生态 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2 0 2 2中国高师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及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与人才培养大会侧记J.中国科技产业,2 0 2 2(1 0):2 2-2 4.L i a o n i n gP r o v i n c e“M u l t i-c h a i nI n t e g r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a n dC o u n
32、t e r m e a s u r eS u g g e s t i o n sWUR u x i n1,C AOY u n2,L IY a n1(1.L i a o n i n gP r o v i n c eK e y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a n dR&DB a s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C e n t e r,S h e n y a n g1 1 0 6 2 3,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M a n a g e m e n t,S h e
33、n y a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S h e n y a n g1 1 0 8 7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c c e l e r a t i n gt h e“m u l t i-c h a i n”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c h a i n,i n n o v a t i o nc h a i n,c a p i t a l c h a i n,t a l e n t c h a i na n dp o l i c yc h a i
34、 n i sa n i m-p o r t a n tm e a s u r et op r o m o t ei n d u s t r i a l i n n o v a t i o n.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m u l t i-c h a i ni n t e g r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i nL i a o n i n gP r o v i n c e,i t i s f o u n dt h a t t h e r ea r ep r o b l
35、e m ss u c ha su n r e a s o n a b l es t r u c t u r eo f i n d u s t r i a l c h a i n,l a c ko f l e a d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p l a t f o r m,s i n g l e i n-v e s t m e n t a n d f i n a n c i n gc h a n n e l,l o s so f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36、t a l e n t s,a n d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 s e r v i c eg r o u p,e t c.B a s e do n t h i s,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r ep r o p o s e d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c h a i n,i n c l u d i n gc o n t i n u
37、 o u s l y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p o w e r,e x p a n d i n g i n d u s t r i a l f i n a n c i n gc h a n n e l,i m p r o v i n g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s y s t e ma n dt h ed i v e r s i f i e ds u p p l ym e c h a n i s ma n do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s u g g e s t i o n s.K e y w o r d s:i n d u s t r yc h a i n;m u l t i-c h a i n i n t e g r a t i o n;i n n o v a t i o nc h a i n;t a l e n t c h a i n08 科技和产业 第2 3卷 第1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