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技术发展逻辑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7634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发展逻辑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技术发展逻辑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技术发展逻辑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孙炳炎,时怀国(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科技创新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基准线。资本主义现代化与技术发展呈现出紧密结合的态势,即资本逻辑主导并体现为技术发展的逻辑。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也关注到技术问题,既高度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所带来的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为超越资本主义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指明了方向和出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

2、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厘清资本主义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悖论,在已取得伟大成就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完善走出资本主义技术发展逻辑牢笼的实践方略。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科技发展;技术异化;实践方略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4-0056-07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持续火热再次引发了大众对一个经典问题的担忧与思考,即技术从工具走向自主阶段后是否会使人彻底异化。马克思早已关注到这一问题,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过程中,他演绎了一种技术发展逻辑,沿此逻辑,马克思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尖锐

3、地批判了科学技术在完全资本化的应用中所具有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发展带来的限制与异化。毋庸置疑,任何现代化道路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助力,即使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战略谋划时,突出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来时代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自立自强的现代化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催生的疑难杂症表明,在推动科技创新应用的同时,必须开启科技发展的人学审视。因此,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首先深刻洞悉资本

4、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悖论。在批判的基础上,把握我国独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超越技术发展逻辑的历史局限,不断完善和构建科技全面发展的实践方略,致力于消除技术异化,实现发展为了人民,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基金项目: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思想研究”(TJKSQN19-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孙炳炎(1989),男,河南长葛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时怀国(1996),男,江苏淮安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Jour

5、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PC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Committe宁 夏 党 校 学 报2023年7月第 25 卷 第 4 期Jul 2023Volume 25,Issue 4056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一、资本主义技术性质辨析毋庸置疑,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技术工具,当前社会则更加凸显了技术工具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技术问题当然不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他致力于对生产方式的历史,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但是,在论述不同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历程及内在运行机制时,马克思详尽考察了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6、特别是揭示了机器在手工业向大工业过渡中的作用。马克思论述了资本如何吸纳传统手工业生产并改造它。通过聚集单个手工业者形成一个工人集体,资本的生产过程不再由离散的行会组织聚合,而是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行会之间的掣肘逐渐丧失,生产过程只保留自身必需的部分。在前大工业时期,虽然工人仍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但生产过程的运行不再依附于不同行会之间的协调组织,而是服从资本趋利目的而进行单一生产过程的组织。随着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欲望不断膨胀,资本将机器的更新作为一种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内在驱动的社会行为。正是这台不断发展的机器战胜了工场手工业,开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现代化大工业阶段。与早期资本吸纳劳动过

7、程不同,向大工业阶段的过渡是基于机器或劳动资料的发展。因此,这是一种基于社会内在需求的技术要求,要求生产革新的重点从工具和社会劳动组织向作为生产组成部分的机器进行转移。对马克思来说,确实存在一种从工场手工业到大工业再到现代自动化的技术逻辑,并受到社会经济力量和制度体系的深刻影响。因此,马克思可以在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中界定一种内在矛盾,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现代化工业的历史生成了,“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2 426。这就意味着,工场手工业当然标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水平,但是其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有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

8、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由此,资本主义也就必然要实现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虽然积极的力量首先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经济,但它们在从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中变成了技术力量。这种发展的技术逻辑是科技的应用将工人纳入机器体系之下,使机器体系逐渐取代熟练工人的初始地位,然后将工人从自动化系统中排斥出去,“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3 227。随着机器独立于人并日益显现出在生产过程中主导性地位和作用,资本增殖不再依赖熟练工人的技术能力,整个生产过程脱离了人的意志,成为一个客观的、自我调节的生产过程。一个总体性的

9、技术逻辑扮演着生产过程顶层设计师的角色,资本自动地在这个逻辑下运作并统治生产过程中诸如时间、产品标准、生产地点等一切要素,工人在主体性地位消弭的同时,也逐渐沦为机器的附庸。技术发展逻辑既从理论上解释了从早期资本主义简单手工业阶段到现代化工业阶段的发展逻辑,也因这个发展过程得到了现实的支撑,保证了批判理论的时代生命力。因此,马克思与技术决定论者或反技术决定论者之间的迥异之处就在于他的技术发展逻辑从属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由此,从技术发展逻辑中可以透视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中的“二律背反”,并以此为鉴,以人的发展为主题,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技发展的实践路径。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超越资本主义

10、技术发展逻辑的历史局限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发展逻辑的批判不仅为了揭示其内在矛盾,更在于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探索超越之路。对此,马克思以辩证批判的姿态展开了对资本及其技术应用的批判。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及其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发展。资本为了满足价值增殖不断膨胀的需要,需要革新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生057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产率,故而,资本在短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并且资本生产是一个不断循环并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不断增长的资本反哺科学技术的研发,促使科技的不断创新。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变

11、革,资本创造了一整套政治、经济、法律体系维持自身的统治,从而推动了现代化国家和城市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发展突破了狭隘地域空间的限制,促使封闭的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第三世界的国家在独立后也纷纷被卷入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社会普遍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畸形的关系,生产目标的颠倒使得人与机器的关系被逆转,人失去了控制生产的主体性地位,这种纯粹客观、被动的关系难以适应资本的无序扩张,一旦生产过剩就会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此外,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呈现“二律背反”之关系。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中,“这种机械工厂的特点是工人

12、职能的普遍划一,因此,真正从事机器劳动的工人,只需很短时间,并且无须大力培训,就能从一种机器转到看管另一种机器”5。工人职能的单一与技术的专业化以及全面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3 227。机器不再是一个封闭自身的工具,而是成为一个自动网络,工人成为技术合奏的奴仆。技术将人类封闭在特定社会中并破坏其超越的可能性。尤为甚者,征服自然的资本技术虽然声称为人类的自由服务,实际上却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将奴役转嫁给第三世界的人民、自然生态。第三世界的国家虽然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却也造成了国有资源的大量丧失,生态环境的破坏,

13、几乎使得整个世界再现了曾经的圈地运动的场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既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违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衷。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资本同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各类资本的积极作用必须充分肯定。”6当前阶段,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然应该利用好资本和技术,但是,这种运用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原则的运用,超越技术对人的禁锢,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自

14、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为劳动解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批判技术结构给人带来异化并非否定科学技术本身,而是要披露技术统治人类的真正元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应用,“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2508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就是仰赖技术与机器的更新与应用,技术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取决于具体应用技术的人,亦即资本主义制度体系,“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

15、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2 508。单纯从技术本身维度出发来辨析,其积极的历史效应毫无疑问是显著的: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同时,提高总体生产效率。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技术的深入研发与合理应用是奠定劳动解放的前提条件,也是通往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次,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058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的现代化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其重要原则。邓小平曾指出:“

1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7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8。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彰显了人的发展逻辑。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一切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9一方面,凭借与技术及机器的交互式发展,工人去除了简单劳动的重复和烦琐

17、的过程,促使脑体劳动分离,推动了科学性的复杂劳动的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所改变的只是人的主体作用方式,而不是人的主体性地位,“这种劳动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这个主体不是以单纯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10。另一方面,劳动者作用并创新机器的同时,也得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技术体系对人的自由时间的剥削相反,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下,技术体系得到了合理的规制,技术能力的发展会演变为人的发展的时间结构。这两点正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础条件,劳动者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主体性及各方面能力不仅能够得到充分的凸显和发展,而且

18、自由发展的时间也将会得到充分的保障,继而将自由时间转变为自由发展的空间。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超越资本技术发展逻辑限制的现实基础。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具体成效取决于特定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我们的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以公有制为主体保证了科技应用始终以社会主义为导向,避免私有资本对科技的无序滥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保障了工人的主体地位,是对技术剥削制度的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体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时刻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促使国家可以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对科技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此外,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促进经济与技术紧密结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力,促进人才在社会各领域的合理流动,提高社会参与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我国取得的重大现代化成就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突破技术发展逻辑限制的核心支撑点。正是在已有这些制度和伟大成就基础上,中国式现代

20、化有信心也有能力推动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加快现代数字技术和高精尖机器的研发应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工具的革新是同频共振的。科技的合理应用促成了新的就业形态的分布,提高了经济的活力,建立了高效生产的正向循环,摆脱了基础物质需求的限制,为人类的时间与空间维度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另一方面,对劳动者实施现代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使其成为精通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人才;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完善劳动制度法治建设,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在新的技术应用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0592023.4宁夏

21、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资本技术发展逻辑的铁笼,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世界造成的巨大灾难,保障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在技术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张力中达成平衡,从而突破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悖论,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新航道。三、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科技发展的实践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1当前国际体系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演变,国际力量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新兴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崭露头角。新时代,我

22、国在科技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先科研成果和全球尖端企业,努力跻身于科技产业变革的第一方阵。然而,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风险挑战与机遇优势并存。新征程上必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概括转化为发展行动,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践方略,为解决人类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中国方案。第一,加强党对现代化进程的全面领导,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23、复兴。”1历史与实践已经充分印证,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各族人民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新道路。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持续增加,位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11党中央把加强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盯科技强国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新征程,科技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坚持这一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一方面,在实践中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体制,确保党在工作中

24、发挥主导作用,确保科技政策与党的中心工作相一致。强化党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科技单位和科研机构中健全党组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的工作力量,确保党的政治优势能够转化为科技工作的组织优势和动力优势,同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和培育创新文化。另一方面,健全科技工作委员会,由党的高层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并提高党员干部的科技素质,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学习科技项目,主持科技创新大会等方式,增强他们对科技发展事业的理解,以确保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第二,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补齐短板,引领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推动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25、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而科技创新又是重中之重,“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2。推动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落实的体制和机制。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部署发展战略,根据我国科技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

26、结合为引领,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系统性完善国家060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面对陡然增多的内外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应急机制,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遵循,及时制定相关政策,筑牢科技事业发展的底线和屏障。其次,要以基础研究与融通创新并行,补齐技术短板,突破核心技术封锁。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为各类研究机构创造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13,必须集中各类创新主体,破除以往国内外研究

27、的离散封闭、各行其是的旧局面,聚齐力量、倾斜资金,围绕重大技术难关展开专项攻克,探求技术应用,创新成果转化,正向反哺科研立项。最后,加码科技强国的人才保障,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要保障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生活质量,将其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潜心攻克技术难关;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的环境风气,以原创性、实效性科研成果作为激励人才的标准;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不拘一格、广聚英才,悉心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意愿;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人才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人才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面保障。第三,坚

28、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引领科技发展的正确精神价值航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这一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发展逻辑落脚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始终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坚持和体现人民立场。当前阶段,除了要继续发展生产力,还要对技术异化的挑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技术发展模式。首先,要对科技创新应用的伦理原则进行规范和监管。伦理原则在科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约束和引领作用。针对人工智能、数据信息、基因编辑等具有潜在风险的领域,需要健全伦理规范和监管体

29、制。政府、企业、学术界应以对人与社会体系的尊重原则和无害原则为主旨,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加码科技伦理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及时审查和评估技术应用的伦理影响。其次,要推动科技伦理教育和从业道德培养。消除异化,除了法律的保障,还有赖于良好的伦理道德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少一方,都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科技从业者和相关决策者的伦理教育和道德培养,促使他们在科技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在决策制定与实施中权衡利弊、坚守原则,树立发展为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此外,还要促进社会参与和多元化。科技发展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坐标,必须征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必须

30、建立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决策体制,积极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充分听取不同群体的声音与意见,确保科技发展符合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和利益。还要鼓励公民行使监督权,避免科技发展可能造成的不平等和分裂,保证现代化建设成果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共享。在对资本技术发展逻辑批判的同时,也要对外吸纳优秀治理成果。人类现代化进程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必须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治理实践的开放和共享,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推动全球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的共同进步,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目标。应当看到,科技发展与社会价值观以及伦理原则相结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同时,必须

31、开启科技发展的人学审视,实现科技对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正向反馈。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福祉的提升。0612023.4宁夏党校学报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32、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3.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N.人民日报,2022-05-01.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4.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0.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

33、民出版社,2009:174.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97.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95.1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9-11-06.The Practice Strategi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

34、ogicSun Bingyan,Shi Huaiguo(School of Marxism,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350)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key driving forces of China s nationaland region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and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the base line to mea

35、sure the degree of modernization.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how a trend of close combination,which means the logic of capital dominates and manifestsitself as the logic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In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Marx also

36、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technology.He not only highly affirmed the role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al development,but also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insurmountabl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capitalist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pointed out the direct

37、ion and way out for overcoming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capitalist technology.The essen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humanity s modernization.Whilespeeding up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e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compreh

38、ensively clarify the paradox between capitalis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nd human development,and constantly explore and improv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getting out of thelogical cage of capitalis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great achievements already made.Key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Humanity s Moderniz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lienation with Technology;Practical Strategy责任编辑:吴静0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猜你喜欢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诚招英才     服务填表     联系我们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