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82022.12学术思辨互联网的虚拟交往有一个局限即不能全方位地传达人们的情绪,特别是缺乏面对面沟通时拥有的“表情”。这种“线索”的丢失阻碍的正常高效的人际交往,因此情绪传达手段的不断创新成为虚拟交往进化的一条脉络。由此,表情包应运而生,成为虚拟交往中文字沟通的补充形式。表情包的意义和作用从早期的情感表达不断走向多元化。表情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符号期,以键盘符号的各种组合方式形成类似人脸表情的符号,对脸部表情的再现弥补了文字交流中无法感知对方表情的缺陷,可追溯至 1982 年美国法尔曼教授创造出的第一个微笑表情符号。第二阶段是系统表情阶段,即 emoji 表情,将情感做表
2、达夸大化的呈现。第三阶段是自定义表情,即由个体自己制作表情,建构个体的表达空间。一、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一)编码与解码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是一对编码与解码关系。表情包的使用代表一种文化认同,采用某种通用的编码规则。当表情包的使用意义与生产者走向多元,表情包被赋予除传递情绪外更多的功能时,多数表情包往往会被添加一些其他编码规则。例如近年来大量表情包随社会热点产生,成为记录社会的一种方式。要想准确运用这些表情包就必须要了解背后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以流行表情包“葛优躺”为例,该表情包的基础素材来源于电视剧我爱我家,网民将这一素材延伸为丧文化,即“躺平不动”,的表达。与原电视剧中该镜头想表达的主旨已然有所
3、出入。而由于表情包的制作者多为年轻网民,表情包的生产也被搭上深重的年轻群体的文化烙印。年轻群体对主流文化进行解构,例如年轻人使用正能量的中老年表情包多带有一些调侃的意味。所以使用者对于表情包的解码过程是意义再生产的过程,也是各种符号系统和文化规则混合作用的结果。(二)以“梗”为文化单位的传播一类流行的表情包以及其中的“梗”可以看做是一种米姆(meme),也可叫做模因、迷因。米姆是一种文化基因,可以被传播、扩散、复制,也会衍生和异变。米姆的模仿力与感染力驱动用户进行参与,扩散性与网络文化高度契合。表情包的快速更新迭代以及斗图、刷屏等现象可以看做是由米姆营造出来的“媒介奇观”,其着眼于视觉、狂欢且
4、戏剧化。针对表情包传播中的狂欢现象,以下将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对其进行简要解读。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两种世界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特征和拉伯雷小说的情节及形式的研究,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创造性地提出了狂欢理论,由此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视角应运而生。狂欢理论虽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但真正使“狂欢”成为系统化理论始于巴赫金对狂欢现象的研究。其“狂欢理论”始终贯穿着“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三大关键词。“狂欢节”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农神节,是欧洲一年一度传统的节日庆典,贯穿于整个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巴赫金看来,“狂欢式”是一切狂欢节式的庆典、礼仪等的总和,“狂欢式”既包含
5、了“狂欢节”上所有的狂欢形式,同时也包含了看似和狂欢节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类似于狂欢节的一系列庆祝活动、仪式等等。可以说,“狂欢式是狂欢节内涵的延伸。当狂欢式转换成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就被巴赫金称作狂欢化。”中世纪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严苛的教条之下,遵循着狂欢理论视阈下表情包的传播与流行白雪(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上海 201620)【摘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基于民间狂欢节的自由形态而提出的理论,表情包的产生与流行也正是狂欢化思维的投射,也是全民狂欢、集体狂欢日常化的一个最直观的反映。在巴赫金狂欢理论的视阈下,网络表情包的传播与流行中有着全民性、仪式性与交替性以及颠覆性的特征,与狂欢节
6、的“诙谐感”有着内在一致的逻辑性。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表情包的传播,其流行折射出大众对主流文化的解构,渴望参与感与谋求话语权力的意图以及宣泄情绪、寻找同一文化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而其背后反映出的群体极化、娱乐化表达等问题仍值得注意。【关键词】狂欢理论;表情包;巴赫金【作者简介】白雪(1997),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媒介化研究和法治新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33(2022)23-0088-032022.12089学术思辨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种氛围的压制之下,人们渴望能够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行动,因而寻
7、找一切可能带来“自由”的方式。而在狂欢节上,人们则能尽情享乐放纵,抛弃了所有教条主义的束缚,对一切毁灭人性的事物进行抨击和歪曲。现实与非现实两个世界相互影响,相互浸润,巴赫金基于交融碰撞的“狂欢节”文化,提出了“两种生活,两种世界感受”的论调。“第一世界是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平民大众则对权威和权力屈从与恐惧。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平民大众的世界,打破了阶级、地位、年龄、性别等的区分与界限,即使是国王也被打翻在地,小丑加冕成王。”狂欢式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人们在狂欢节上尽情放纵,严苛的教条被暂时搁置。狂欢式
8、生活就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这种与现实生活相对的“狂欢式生活”给普通大众提供了追求自由、主张自身权力的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型空间。网络以其特有的虚拟性建构了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空间,这与巴赫金关于第二世界的隐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自由性都契合着巴赫金的狂欢精神,网络构成了人们的第二种生活。三、狂欢理论与表情包传播的契合(一)全民性在表情包的传播过程中,全民性首先体现在人人皆可设计制作表情包并进行传播,微博的“图片评论”功能为表情包提供了广阔的狂欢广场。米德认为“符号”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沟通,产生了人际间的互动行为。网络社会中的人
9、际交往受到线索消除的制约,表情包的出现改善了文字对话的枯燥,烘托了交流的逼真感。由于使用的门槛低并起到补充文字交流的作用,表情包因而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甚至出现刷屏式的病毒传播。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狂欢式的四种范畴:一是人们在狂欢节中可以平等亲昵地接触;二是插科打诨的相处方式;三是人们平等亲昵的生活态度,这一态度表现在各种事物方面;四是粗鄙,指人们可以对神圣进行讽刺,保持一种平民化的生活格调。表情包的制作与传播门槛较低,人人都可以使用。表情包是网络语境下视觉层面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将文字、动画、图片、字符进行组合再造。就像是狂欢理论最初起源于古代和中世纪的集市宴会,人人都有话语权,
10、是一种特殊的可以进行亲密交流、闲谈的狂欢式的场合,表情包既具备图像的诙谐性又可以通过文字展示对话性。而一些图文并茂的表情包包含一些粗鄙的言语表达,狂欢理论中的粗鄙代表对神圣的讽刺,而表情包中的“粗鄙”并不仅仅体现在包含侮辱性的词句,更是展现一种民间的草根文化。(二)仪式性与交替性1.斗图式的刷屏狂欢表情包的使用者会根据不同的心境与语境去选择表情包,赋予表情包“实时”的意义,相当于一种再编码过程。而在接受者那端则会根据自身理解对表情包进行解读。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往往也被打上群体文化的烙印,基于表情包的交流很多时候成为文化上的“接头”。当双方发现彼此有着共通的“密码”时,斗图成为一种互相认同的愉快
11、游戏与仪式。通过你来我往竞赛式的斗图,加深了群体认同的肯定性,斗图得以进行的顺畅性恰恰表明了双方对同一群体文化的认可。2.以戏谑的方式表达主流话语表情包体现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开放兼容的精神内涵。“帝吧出征”是网民使用表情包来彰显爱国主义立场的一大典型仪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往往是严肃的,甚至带有一些精英主义的意味。而宣扬“爱国”的内容大部分是由代表主流话语的官方媒体发布的。在“帝吧出征”事件中,网友自发聚集,模仿战争之前的“整军”仪式,通过“排兵布阵”,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表情包多方面“输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狂欢节的庆典在开始之初都有着固定的仪式和礼仪,充满着戏谑的氛围。人们推举
12、选定“国王”,再在插科打诨中对其进行加冕和脱冕。脱冕与加冕代表着权力被不断赋予和剥夺,实际上是对权力的一种嘲讽,也是对现有官方权威和意识形态的解构。小丑被披上王服,带上王冠,配上王仗,所有这些王权的象征物都是暂时的,最终,小丑身上国王的服装会被扒下,王冠会被摘走,所有权利的象征物都会被夺走,还要遭受人们无情的讥笑与嘲讽,甚至殴打。这代表着事物的相对性与二重性,没有绝对的肯定与否定。在“帝吧出征”中,表情包中夸张的图片和爱国主义话语成为网友的文化面具。利用表情包刷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民意表达与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该事件之后,主流的“爱国主义”话语主动拥抱了青年网民的表情包文化,央视主持人挑选积极的
13、表情包,在主播说联播的短视频节目中以念白表情包上的文字的方式,使得官方的爱国情怀显得更加亲民。(三)解构主义的颠覆性表情包传播中的解构主义的颠覆性体现在对严肃叙事的消解与解构中。解构主义由德里达提出,20 世纪中期,西方思想界认为万0902022.12学术思辨事万物的背后有一个真理性的原则,万物以这个原则为中心运转,这个真理性的原则被称为“逻各斯”。解构主义者致力于打破“逻各斯”,也就是打破现有的社会秩序。巴赫金否定现实世界中官方权威和官方文化的主体性和中心性,强调狂欢节及其所代表的平等自由精神;他反对现实生活中教会对人们思想的严密控制,强调思想的本质是对话,只有不间断的思想交锋,思想才能获得
14、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表情包只是人们表达意见的载体,体现民间的草根立场。对以往严肃叙事的解构就像是在狂欢节中通过加冕与脱冕将平时崇高的事物降格和贬低。在巴赫金看来“正是在脱冕仪式中特别鲜明地表现了狂欢式的交替更新精神,表现了蕴含着创造意义的死亡形象”。其次,在狂欢节中被加冕成国王的人往往是奴隶或小丑,反映了人民的的反抗心理。部分表情包的制作与使用也蕴含着人们的批判与反抗精神,以一种戏谑的话语表达对某一现象的不满。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表情包的制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元事件,热点的传播再加上网友对其的解构和重塑,热点内容和话题在公共平台得到多次延伸。表情包体现网民对话语权力的追求与拒绝“被定义”,代表一种谋求
15、话语权力的新形势。表情包对于人际传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和群体认同,实现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同狂欢”。通过恶搞、涂鸦式地创造、传播表情包,个人能获得短暂的愉悦与放松,满足了逃避焦虑和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在你来我往的斗图与刷屏构建的“狂欢广场”中,负向情感得到转移。四、结语表情包的传播与流行是现代人在网络社会中排解孤独感、表达自我的一种“狂欢”形式。人们可以借助表情包实现在网络中的情绪宣泄、寻求认同与意见表达等。在网络表达中,表情包的传播速度远比文字表述来得更快。表情包承载的情绪表达,通过群体动员的方式引发了病毒式传播,其中包含的负面情绪会更加膨胀并加速扩散,从而影响
16、群体理性。表情包的表达是浅层的、迅速的,的的确确降低了交流的难度,但也加厚了深层交流的屏障。斗图式的交流并没有产生实际的交流意义,没有传递真正的信息,也无法进行更深度地表达。传播的匿名性使得这种传播行为更不负责任,而表情包的过度泛滥使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低俗、暴力等失范行为的滋生。因此,在网络上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对其中包含的讽刺、谩骂等不良内容,存在着监管上的复杂性与不可控性。参考文献1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1):104-110+153.2刘汉波.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7(01):180-
17、185+188.3彭肇一.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与反思J.传媒,2019(18):90-93.4关慧.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5):132-137+148.5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15-121.6 郑 满 宁.网 络 表 情 包 的 流 行 与 话 语 空 间 的 转 向 J .编 辑 之友,2016(08):42-46.7杨嫚.网络表情包的亚文化风格构建:从自我表达到公共空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5):88-93.8李宝华,邓年生.网络表情流行的传播逻辑与话语转向J.新闻界,2016(24):47-51.9蒋建国,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J.探索与争鸣,2017(01):131-136.10鄢鸣.中国有狂欢吗?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11(01):159-162.11訾宇彤.“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表情包“制作热”J.西部广播电视,2017(22):5.12王妍力.以狂欢理论解读表情包J.新媒体研究,2018,4(1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