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以《孔子的智慧》为个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720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以《孔子的智慧》为个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以《孔子的智慧》为个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以《孔子的智慧》为个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卷第期 年月 翻译研究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 以 孔子的智慧为个案孔标(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摘要】林语堂先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异语创作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既不同于传统的二元翻译,又不是纯粹的写作,而是翻译与写作的交合,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创作者及译者所享有的自由度和创造力。而“译创”亦是翻译与创造的相互融合,尤以“创造”为核心。本文试图从“译创”的理论视角考察林语堂在创作 孔子的智慧中的翻译行为,考证其创作本书的宏观策略以及确认其所采用的微观翻译技巧是否符合“译创”的属性及特点。通过分析和比较 孔子的智慧一书的英译本和对应的中文本的案例发现,林语堂在创作这本书中所采用

2、的宏观策略是以目标文本为导向,其所采用的中观编译策略下的增译、省略、改写等具体翻译手段正是“译创”理论所展现的特征。因此,林语堂在创作 孔子的智慧时的各种操纵属于译创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译创”理论的内涵意义、拓展了对林语堂的研究空间以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视角。【关键词】译创;林语堂;编译;孔子的智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年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林语堂译创研究”();安徽省教育厅年青年人才重点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徽州文化外宣翻译机制研究”()作者简介:孔标(),男,安徽太和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翻译及跨文化研究。林语堂(

3、以下简称林)作为享誉中外的作家和翻译家,一生著作浩繁,包括中文创作、英汉互译及英文著作,其中,尤其以大量的英文著作而享誉中外。林在其 八十自序中指出曾写过的好书,如 苏东坡传(:)、庄子()、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及 孔子的智慧(),均为其代表性的英文著作。林用英文书写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离不开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这种行为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二元翻译。林在英文创作中引经据典、夹叙夹译,通过编译、改写、译述、音译及增加副文本等手段来处理中国的文化典故、诗词、经典节选、文化负载词等,充分展现了其“翻译创造”的异语创作模式。在 孔子的智慧一书中,林有选择性地对 四书

4、礼记和 孔子世家等经典作品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择取、整合、重组、编译等,还根据需要添加了个人评论。林在此书的引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创作系翻译中夹杂着评论的。另外,如果译者对原文本不加以解释的话,译文就算不得好的翻译”。林的异语创作早已引起了界内学者们的关注。如张晓雪所言,“林语堂从来都不是一个亦步亦趋的译者,他的翻译带有很多创作的成分,改写也很普遍,包括对原文内容和语序的调整、句式和概念的更换等。”林的这种翻译加创作的特征与“译创”理论的内涵意义是相吻合的。因为,“译创是 一种翻译和创作并存的写作方式,是译创者为表达自身文化而进行的双向创造性实践。”翻译界不乏基于林的翻译作品而作出突出贡献的著

5、名研究学者(冯智强、刘全国、李平、褚东伟、王少娣、卞建华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拓宽了对林的翻译及英文创作研究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成果。鉴于林英文创作的特征及对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译创”的角度分析其 孔子的智慧中的创作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丰富“译创”理论的内涵意义、拓展对林的研究空间。一、译创理论的内涵解读“译创”作为一个新兴的术语,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业内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印度翻译家拉尔()于年正式提出“译创”概念,并提出,译者不仅做翻译,而且要对原文进行编辑、调和及转变,因此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译创。年,巴西诗人坎波斯()也提出了“译创”术语,并采用“食人族

6、”作为译文的隐喻,因为食人族既崇敬又吞噬敌人,将敌人的能量融入自己的身体中。然而,两者都没对“译创”进行明确详尽的定义和阐释。在那之后,诸多学者纷纷对“译创”这一术语发表见解。佩德森()认为,“译创是创造性改编”。认为,“译创是一种以编译和再阐释为特征的翻译策略”。百纳泰勒()把“译创”定义为翻译和改写的结合。黄德先等亦称,译创是在翻译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用目标语对原语文本加以改编,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信息。根据以上诸多有关“译创”的定义和解释,可以把“译创”归纳为一种以“创造”为主要特征的翻译模式,这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原文和译文相对应的二元翻译。尽管任何翻译都离不开创造,但“译创”中的创

7、造在翻译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赋予了译者更多的发挥空间,使得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语境及表达习惯。“译创”概念的诞生是翻译学科发展的现代化和时代性的体现。那么,译者为何采取“译创”手段呢?毫无疑问,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自然会导致不可译、文化误读及翻译的不确定性等现象,这就为译者发挥创造力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使其适时地对原文进行调整和创造,以便改善和化解文化差异带来误读及语义的模糊性。翻译中不同程度地融入“创造”成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观此类问题。根据邓迪所言,“译者是具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会在翻译活动中本能地操纵原语文本”。尽管翻译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及原文作者,但纵观整个翻译史,“创

8、造性”在翻译中是不容可否的事实,译者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原文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调试。因此,古今中外不乏学者纷纷强调“创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何刚强指出,“中外翻译史记载的众多翻译佳品都是 译与 写的结晶”。这里所提到的“写”无疑就是译者基于原文所发挥的创造行为。如罗新璋指出,鸠摩罗什的翻译属于意译,有增有损,这里的“有增有损”一是指译者根据译语文化语境的需要对原文的含义作出补充说明,二是指译者在不破坏原文主旨大意的前提下,对于原文中多余冗繁的信息进行删减,以便使得译文简洁易懂,充分彰显了译者的自由度和创造力。又如巴西冈波斯兄弟所言,“翻译是吃掉原文,创造译文”。就翻译而言,鸠摩

9、罗什本人亦主张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这也说明了,译者可以在保证原文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创造成分。由此可见,“创造性”是翻译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翻译的一个本质属性,更是“译创”的核心。译创者进行创造的目的不是为了背叛原文,而是在面对不可译或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为了更加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义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译创”的原因是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障碍及翻译的不确定性,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文和保证译文质量。面对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障碍,译者在进行“译创”时所采取的手段较为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译创者根据不同需求采用诸如阐释、编译、译述、改写、增译及删除等创造性手

10、段来进行译创。另外,王珏提出了“创造性翻译”和“翻译式写作”两种较为宏观的译创模式。除了在翻译中融入创造成分外,译者用异语创作来讲述本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翻译行为,因为这同样需要译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思想将母语转换成目的语。正如陈琳等所言,译创是对源文本进行编辑、重组、创作性重写、创意性重构等的转述方式。面对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及不确定性,译者不得不采用灵活的手段,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原文的意义进行再创造。但需要注意的是,译者要做到第卷第期 孔标: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有度有节,虽然享有某种程度的自由,但要遵守基本的翻译规范,做到犹如珠走玉盘,虽然随心所欲,但不逾矩。二、译创行为在林语堂 孔子的

11、智慧中的体现(一)孔子的智慧之概况本文选择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孔子的智慧(中英对照版,年)作为数据分析的来源。本作品不同于传统的翻译,但与翻译紧密关联,集 四书 礼记和 孔子世家于一体。林对所选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改写和阐释,全面地解读了孔子的一生、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成功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智慧。本书共十一章,内容从孔子生平、古代伦理政治、格言警句、儒家社会秩序到古代教育、音乐等。在第一章中,林简要介绍了孔子思想的特征,道德与政治的交合,并对“礼”“仁”“士”、孔子的品格、本文的取样以及翻译技巧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事实上,本书是由翻译、评论和讨论共同组合而成。根据林所言,孔子的智慧中评论

12、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并指出没有解释的翻译算不上真正的翻译。严格地说,孔子的智慧中的翻译不是传统的翻译,而是一种“翻译创作”的混合体。除了翻译和评论之外,林还借鉴了辜鸿铭的翻译,并指出,“除了 中庸这一章外,其他所有的文本都是我自己翻译的”。林对辜鸿铭翻译的这一章节是比较满意的,因此就实行了“拿来主义”。此外,林还指出,除了第八章和第十章以外,所有的章节都是全文翻译的,因为这两章太长了,他只选择了所需要的部分作了翻译。除此之外,林还对所选典籍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辑,并加以阐释,以满足自己的创作意图。在林看来,“阐释”是最好的和最令人满意的方法。由此可见,孔子的智慧作为翻译与创作相结合的共同体,可以

13、作为下列具体分析林译创的材料来源。(二)林语堂译创手段在 孔子的智慧中的彰显在创作 孔子的智慧时,林将 四书 礼记及 孔子世家等经典著作进行重新整合、编辑,然后将其翻译成英文,是一种编译()策略,这也是林创作此书的主要译创手段。根据 牛津高级英汉词典,编译“”一词是指根据某一特定作品改编的电影、书籍或戏剧。在发展过程中,这一术语又逐渐被引入翻译领域,用于处理文化翻译障碍或不可译性,以改善译文质量及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马克沙特尔沃思和莫伊拉考伊()指出,“编译”这一术语是指,译者为了迎合特定的读者或者因某种目的,对原文作出大的改编。巴斯廷()亦指出,“编译”是文本迁移模式的一种通用翻译策

14、略。在本研究中,“编译”一词被看作“中观策略”,并通过具体的翻译方法体现出来。根据帕伦博()所言,编译包括对原文的扩展、省略和再创造。另外,在桑德斯()看来,编译通常包含省略、重写,甚至是补充。由此可见,增译、省略、改写和再创作是编译策略具体的主要翻译方法。下面将从 孔子的智慧一书中择取案例,并进行归类和分析,以便把握林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手段,并考察这些具体的翻译手段是否与“译创”的属性和特点相吻合。增译根据加巴洛()所言,“好的翻译涉及到文化改写,即译者需要添加文化信息来澄清译文,以适应目标文化语境”。正如拉尔()将印度古典戏剧翻译成英语一样,实际上丰富了原作内容和延续了原作在译语文化中的生命

15、力。在创作过程中,林有很强的读者意识,他总是把目标读者放在第一位,通过对原文的改编来适应目标语境,从而满足他们的期望。他曾经说过,“我的写作风格是把读者当作知心朋友,把我的真实感受告诉他们”。林在 孔子的智慧中的增译现象主要包括“插入型注释”和“混合型注释”。以下例和例分别为林“插入型注释”和“混合型注释”的案例解析。例:原文:“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译文:“(,)(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年创刊)年月 )”林在 孔子的智慧第一章中特意交代使用括弧的原因,并指出,此举一来是提供另一种翻译,二来是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而添加解释性的材料。由例可见有两处“插入型注释”。为了在文化上忠于原著,林

16、首先用“”音译“孔丘”,进而在括弧中添加“孔子”这一术语,彰显了林译创的灵活性和时刻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度。事实上,“丘”的由来是由于孔子的头顶有凹陷,类似于尼丘山山顶略低洼的地形,其母亲按照先秦时代根据地形、外物命名的原则,为其取名为“丘”。这一中国古代习俗对于西方人来说既陌生又缺乏文化语境。林在这里之所以加上“”一词,是因为这个词自世纪以来一直是为西方世界接受的一个传统术语。因此,林此举能够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理解性。另外,林在第二个括号中添加内容的目的是进一步补充孔子祖先的遭遇以及他们定居鲁国的原因,为目的语提供了背景信息,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原文。这充分展现了译者在处理翻译中国文化信息时所

17、不由得发挥的创造性。例: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译文:“,”“混合型注释”是指对于译文中一些特殊的表达,在上下文中加入一些对其解释说明性质的成分。与“插入型注释”不同的是,混合型注释是将扩展的部分直接融入译文中,成为译文里不可缺少的成分。例中原文的意思是,“有的人不懂却要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 生而知之的”。把译文和原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译文中有增译的部分,如,“”“”和“”等,均为译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林在译文中加上“”,一来进一步展开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使其落

18、到具体事例上,二来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因为这里“”后须接宾语方能明确具体。其次,林在译文加上“”能够充分凸显原文中所表达的那种不懂装懂的人的执拗及要装的强烈愿望。再次,林在译文加上“”能够清楚地表达原文中孔子劝学的目的所在,是对原文主旨含义的明确阐释。省译根据赫尔曼斯(),所有的翻译都预示着译者为了特定的目的,某种程度上对原文本进行各种操纵。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目的对原文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比如,对于冗余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删减。这非但不是译者的疏漏,而是一种翻译手段。迪米特留()将“省译”定义为“一种策略,译者通过删除单词、短语、句子,以便从语言、语用、文化或意识形态上对译文进行调整

19、,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他认为,翻译中省略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冗余,为读者提供简洁明了的文本。下面例将展示林如何通过省略来处理原文中冗余的信息。例:原文:“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洞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译文:“,:”在例的译文中,林略去了原文中“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这一部分,非但没有影响原文思想的传达,反而使译文变得简明扼要。此举亦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因为,中国人在交往中较为谦虚,故在表达时使用叠加话语以表谦卑。此例中被省略的部分皆为老子表达谦逊的话语。如果不进行第卷第期 孔标: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删减的话,将会使

20、得译文冗余累赘,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增添阅读的负担,进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因此,考虑到目的语语境及读者的期望,林对冗繁的信息加以删减。此举彰显了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及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的翻译策略,进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改写“改写”这一术语是由比利时学者勒弗菲尔()提出的,指在翻译时以某种方式重新解释、修改或操纵原文。其进一步指出,“翻译是最明显的改写类型,所有的改写,无论有什么目的,均彰显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译者在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的制约下对原作进行改写,而这两者恰恰影响着译者采用何种手法来实现所要达成的目的。根据百纳泰勒()所说,译创是翻译和改写的结合。那么,“

21、改写”无疑也是“译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实现手段,因为,它可以引入新概念、新体裁、新手段等。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语境,并得到理解和认可。这就要求译者在从事翻译时要以目标文化为导向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改写。王传英等指出,语言、文化差异造成译创工作者将原文本内容用译入语改写,必要时甚至要创作出新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享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来对原作进行操纵,比如,根据需求,将原作改写成不一样的体裁。林的英语写作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信息源,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通过重组、编辑、阐释及述评等方式将其改写成全新的作品,赋予了原文在译语中新的生命力,使其更易于适应新的文化语境。林在其 论翻译一

22、文中指出,绝对忠实是不可能,译者能达到七八成的忠实实属不易。因此,在翻译时,会对原文作整体观照,通过改写的方法转换原文的综合意义,如下例所示。例:原文:“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 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吴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译文:“,”从例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型,译文与原文都没有一一对应。原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这两段轶事,尤其是孔子的话语展现了他在回答别人询问时的博学和睿智。而这里的译文在形式上并非与原文保持一致,只是对原文意思的概括和综述

23、。林在这里运用“改写”的手段对原文进行整体观照,简洁地概括了两个轶事的核心内容。原文中举例的目的是想表达孔子的智慧,信息较为详尽。林通过改写对原文加以简化,只传达中心思想,使得译文既言简意赅又同样体现出孔子的智慧及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林在创作 孔子的智慧时所运用的创作策略和具体翻译手法。林在创作中,基于编译的理念,根据具体的创作意图,以目的语为导向,巧妙地运用了增译、省略及改写等翻译手段来转化原文。通过分析及考察发现,林使用这些技巧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文学文本过于简洁,甚至带有神谕色彩。因此,林在转化这些典籍文本信息时有必要对其内涵意义加以阐释、拓展或作出调整

24、,以便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其次,孔子的智慧并非林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和创作的混合体,尤以“创造”为核心。因此,林在创作时,只选择必要的部分支撑观点,并对所选内容加以创造。再次,如果原作的某些部分逻辑不清楚或过于复杂,译者还需要整体把握原文,用改写的手段传达原文的主旨大意,使得译文更加地明晰和简洁。从以上可以看出,林对原文的各种调试是他翻译与创作完美结合的体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年创刊)年月 三、结语译创是一种新型的翻译创作模式,以灵活性及创造性为特点,主要用于跨文化翻译和创作。孙红萍指出,“林语堂作为享誉中外的文化传播大师,其通过汉译英及英文 译创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是值

25、得借鉴和研究的。”鉴于“译创”在学术界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译创”视角,分析了林语堂在创作 孔子的智慧时所采用的总体策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林的这种异语(英文)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实属一个独特的存在,集翻译与写作于一体,翻译中有创作,写作中有翻译,是一种多元创作模式的代表及彰显。这些特征与“译创”的表征是完全相吻合的。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文章发现林采用了以目标语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理念;其在创作 孔子的智慧中所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为“编译”。本文将“编译”视为中观策略,具体探讨了其下属的增译、省译、改写等具体的译创手段。通过对“译创”理论及其特征的解读,以及对林创作 孔子的智慧所采用的编译策略及

26、具体手段的分析和例证,文章提出以下四个观点:首先,林在对外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时,以中国典籍文本为信息源,用英文对这些信息源进行转述,具体通过编辑、排序、阐释、评论并夹杂着写作等各种手段对原文进行了整合;其次,林对原语信息源的各种操纵体现了译者丰富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再次,林创作 孔子的智慧属于“译创”行为;最后,本研究有助于丰富“译创”理论的内涵及拓展对林及其作品的研究范围,进而为我国典籍翻译及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参考文献林语堂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张晓雪译写中的“断舍离”以汉译英为例 上海翻译,():王珏林语堂英文译创研究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王

27、珏从翻译到文化杂合 “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朱明海译创研究十年(年)回顾与展望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黄德先,殷艳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 上海翻译,():邓迪抑与扬:翻译中的制约因素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何刚强“译写研究与教学”专栏 上海翻译,():罗新璋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葛校琴译者主体的枷锁 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化 外语研究,():陈琳,曹培会论创译的名与实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卷第期 孔标: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 :,:,(),冯智强,李涛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策略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传英,卢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译 中国翻译,():林语堂论翻译 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孙红萍和而不同:林语堂外宣翻译探究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责任编辑:陈家晃责任校对:刘海叶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年创刊)年月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