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浅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580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浅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浅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浅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哲学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磊,男,陕西绥德人,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文化比较。基金项目: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微观权力视域下的社会正义研究”();年西安石油大学“立德树人”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数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师生共建 教学模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浅析王磊邬勇(西安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南岸 )摘要: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蕴含在其对

2、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之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异化突出表现为人沦为“机器的附属”,而其根源则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因此,扬弃科技异化必须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中,马克思阐明了自己的科学技术观,同时也指出了科学技术应该发展的方向,而这也对当今社会更为合理地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马克思;科技异化;机器;资本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和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长期关注科学技术问题

3、,科学技术观也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惊叹于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同时也为科技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深感忧虑。在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科学技术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更多便利的同时,却又陷入新的异化境地而难以自拔。重温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并深挖其思想精髓,对当今社会更加合理地发展、运用科学技术,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人沦为“机器的附属”在马克思看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为基础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

4、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科学技术运用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而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也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广泛应用业已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日益“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权力。”科技的使用过程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机器来实现的,因此,“机器是马克思异化理论最终的 形而上学对象,与费尔巴哈的上帝、卢梭的国家处于同样的结构地位。”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异化突出表现为人

5、沦为“机器的附属”。早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就曾指出,“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在对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比较中,马克思发现随着机器在生产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劳动的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原本具有独立性的工人劳动逐渐丧失了自身独立的性质。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一方面,手工业仍旧是基础,产品必须经过工人的双手,依赖工人的技能才能最终制成;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虽然有了劳动分工并开始利用工具从事生产,然而,这种手工劳动的狭隘技术基础却难以使生产过程得到真正科学的分解,“特殊的工具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

6、人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人类以工具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之上,人能够同时使用的工具数目受到自己身体的器官数目的限制,工具并不具有独立的性质,只是“人的有机体的工具”。换言之,工人只是将劳动工具当作自己身体的某种器官,当作自己身体的延伸,工人凭借自己身体的生产活动以及掌握的不同技能赋予工具以灵魂。然而,在机器大工业时期,上述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具由人的有机体的工具转化为一个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机器代替了单纯的工具”。这样,工人的技能开始被机器所吸收,工人失去了在工场手工业条件下占支配地位的技能,机器代替工人而具有特殊的技能和力量成为新的“能工巧匠”;另外

7、,随着机器愈益发达,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就是工具机了,同时使用的工具数目不再受人类身体的器官数目的限制,机器通过在自身中发生作用的力学规律而具有了某种独立的地位。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变化作了更为明确的说明:“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可见,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得“人借助于机器的劳动”转换为一种“人作为机器的劳动”,工人在机器工业的生产方式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成为冰冷机器的附属,甚至工人自身也被贬低为机器,而机器

8、则成为生产过程中活跃的、超级强大的、非人格化的主体,成为工人必须耐心服侍的“主人”。马克思进而指出:“由于劳动者沦为机器,所以机器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在其全面应用于生产的进程中,对工人造成的伤害进一步加深。首先,在与机器的竞争中,工人不得不畸形发展,成为所谓“局部的人”。随着将机器逐步引入生产劳动的各个方面、不同环节,即生产领域全面实现自动化。工人要想在机器生产体系中谋得一个岗位,就必须使自己转化为机器的一部分,让自己畸形发展,成为一个顺应机器生产需要的所谓“局部的人”。同时,看管、服侍机器的工作,也让人的劳动丧失了曾经具有的独立性质。作为机

9、器的单纯附属品,工人被要求进行持续不断的、极其简单且无比乏味的看管机器工作。马克思发现机器并未使工人摆脱繁重的劳动,而是使工人曾经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变得毫无内容。劳动因失去了内容而不再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更不是工人实现自我的方式,劳动对于工人不再具有任何吸引力。由此我们发现,机器不仅剥夺了工人劳动的兴趣和品格,也造成人的“单向度化”,从而阻碍了工人的全面发展。其次,长期的、片面的、机械式的劳动,会造成劳动力的过度使用与劳动者的早衰。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在机器上从事的劳动,都要求训练工人从小就学会使自己的动作适应自动机的划一的连续的运动。”机器迫使工人终而复始地从事单调乏味的机械劳动,不仅会压抑身

10、体肌肉的多方面运动让其行动笨拙,而且也会损害工人的神经系统使其反应迟钝,并最终夺去工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同时,一如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的那样,“机器越推广,分工越王磊,等: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哲学细致,劳动量也就越增加。”机器的使用并未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甚至在最初阶段,资本家为了补偿机器消耗的资本,还会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即使不延长劳动时间,也会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方式相对地增加工人的劳动量。这样,伴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工人由于过度劳动使得自己精神和肉体上的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成为无可避免的悲惨结局。最后,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迫使它的另一部分无事可做,反

11、过来,它的一部分无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机器的广泛使用带给工人最大的伤害则是失业、匮乏与贫困。马克思发现,在机械工厂里,专业化地完成特定生产过程的机器,需要特殊的工人小组来执行机器本身所确定的不同职能,因此机器不断吸收工人来服侍自己、看管自己。然而,机器却又具有“不断抛出工人的趋势”。具体而言,机器日益迅速的改良和使用,使得许多曾经由工人使用特殊劳动工具完成的工作被机器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机器所排挤、驱赶,造成所谓的“人的劳动的过剩”;另一方面,机器让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工人的职能普遍划一,工人的工作由于缺乏特殊专业化随时有被取代的可能。迫于失业的压力工人不得不持续过度地

12、劳动,这样,一部分工人在过度劳动的时候,使另一部分工人失业,并且在业工人的工资由于失业工人被迫从事工资更低的工作而普遍降低。在机器带来的普遍压力之下,工人作为一个阶级将总是被失业所困扰,而且越来越贫困。由上可见,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异化实质上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劳动者作为劳动工具(机器)的使用者,他们的劳动却在既不拥有也不了解工具(机器)的情形下进行。在此种情形下,劳动者不仅受到他们生产的商品的支配,而且受到机器的支配。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科技异化的根源:科技的资

13、本主义应用在揭露资本主义科技异化现象之后,马克思进而为我们全面分析了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在古代社会就已经产生,但在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前,由于社会技术水平仍然很低,观察和实验的手段比较原始,古代科学大都属于现象描述性质,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只有到了近代,自然科学才达到“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也在极大程度上为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进行观察、研究和实验的物质手段。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

14、积极促成科学成为服务资本的工具。在马克思看来,“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 游离 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换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并不必然带来科技异化,科技异化根源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马克思发现,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首先带来的是科学与劳动相疏远、分离。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年手稿)中,马克思援引威汤普森的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较早阶段,劳动和科学是互相伴随着的,因为两者都很简单”,在人类较早的生产阶段“手和脑还没有相互分离”,人的劳动是同朴素且有限的经验、知识

15、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并未发展成为同劳动相分离的独立的力量。然而,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资本主义阶段,科学研究不再是出于个人兴趣的活动,它获得了某种新的使命 “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资本为了实现赚钱的目的,开始积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并促使科学日益与直接劳动、直接劳动经验相疏远和分离。马克思发现科学和直接劳动的分离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方面,由于资本将科学技术用作获取财富的工具与手段,使得对于科学的追求不再出于人们的好奇心与兴趣,而是出于人们发财致富的目的,科学研究俨然成为了一项特殊的职业,由此,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从事生产劳动的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人彼此分离,

16、甚至知识的占有者还会与权力的占有者相互联合并对从事劳动的工人施以支配性的统治;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同样是建立在这一过程的智力同个别工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工人逐渐丧失获得知识、技能的条件,他们的智力发展受到了全面的压制,工人中的大多数也成了所谓“被剥夺了知识的人”。其次,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究了科技异化产生的原因,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已然成为资本的一部分,为了推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和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并积极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与压榨也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遵循的资本逻辑是一种不断增殖自身并创造更多剩余价

17、值的逻辑。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深入分析,马克思发现资本家汲汲以求的剩余价值,其来源并不是生产过程中机器所替代的劳动,而是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所使用的工人的劳动。换而言之,剩余价值并不是由机器生产出来的,而是由工人活生生的劳动创造而来,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机器虽然具有使劳动更有成效和减少人类劳动的神奇力量,然而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基础上,机器的使用决不是为了缩短或减轻工人每日的辛劳,恰恰相反,其目的正是为了迫使工人增加劳动,从而使资本家可以在工人身上盘剥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年手稿)中明确说明:随着机器的不断改良与使用,工人人数减少了,

18、“也就是说,只有在机器迫使工人增加自己的劳动和使他每一分一秒更紧张地劳动时,才能使一个工人完成以前两个或三个工人所完成的工作。因此,在同一劳动小时内,劳动能力被更快地消耗掉了。”可见,资本主义生产遵循的资本逻辑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这就使得机器越推广,工人付出的劳动量越增加;科技的进步不仅没有降低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与压榨,反倒进一步加剧了工人所受到的悲惨待遇,科技(机器)成为压榨劳动的工具。最后,马克思指出,无论是科技与劳动的分离还是科技成为压榨劳动的工具,其现实基础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恩格斯在 卡尔马克思 一文中,对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有更为明确的说明:“他(马克思)的解答

19、如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两个社会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一方面是资本家,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无产者,他们被排除于这种占有之外而仅有一种商品即自己的劳动力可以出卖,因此他们不得不出卖这种劳动力以占有生活资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家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活资料,而作为劳动者的工人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一无所有,工人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获得生活资料,劳动力成为了可以交换的商品。由于劳动力成为了商品,劳动力本身也就具有了资本的性质,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也就成为了异己的活动。再者,作为生产资料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工具(包括机器)也是属于资本

20、家而不是属于工人,如此也就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分离与对立。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科学技术仍然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那么它就只会被用来充当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剥削工具。对于工人而言,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一种异己的、支配性的力量。马克思从历史的维度和辩证的视角为我们考察了科学技术从与劳动直接联系转变为与劳动相分离、相对立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随着劳动的异化而开始,由此我们可以说,科技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特殊表现(劳动者同劳动工具相异化),科技异化的实质就是劳动异化。通过对科技异化产生根源的揭示,马克思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也为我们指明了扬弃科技

21、异化的路径。科技异化的扬弃: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科技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特殊表现。不同于黑格尔将“对象化”与“异化”相混同,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对“异化”和“对象化”作了严格的区分,并在后来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王磊,等: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哲学(年手稿)等文献中延续了此种区分。“对象化”是一切活生生的人类主体活动的最基本特征,马克思有时也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的对象化”,即人以劳动实践为中介与自然建立某种对象性的关系,人的目的、思想和本质力量凝结在劳动产品之中,人的存在和本质力量在自己的劳动中得以实现和确证。在劳动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类运用科技(机器)可以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消

22、除稀缺,并为人类的自由发展提供更为充裕的时间保障。然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异化。在此种异化劳动活动中,科技(机器)的应用不是为了生产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是为了给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利润,机器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与手段;科技(机器)的应用不是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是为少数资本家带来可供他们消遣、娱乐的非劳动时间、自由时间,普通群众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被转变为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竟变为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转化为受资本支配的增殖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最

23、可靠的手段”,“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科技异化的扬弃实质上也是消除劳动异化的过程,即让异化劳动重新成为一种活生生的、充满创造力的对象化的活动。而在马克思看来,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正的再分配将会使劳动异化成为单纯的对象化,从而消除科技异化。在指明消除科技异化的具体路径之后,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更为合理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并非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外部,而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固有的矛盾促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凭借对资本主义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的推动

24、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所遵循的资本逻辑与科技之间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对其发展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却是有害的。资本出于对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的追求,在利用科学和技术方面不断地创新,然而它并不试图使生产力最大化,即超出在价值体系下有利可图的程度。换而言之,资本持之不懈地追求技术革新,但是,只要机器自身的价值和被其替代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仍然存在着差额,只要机器的使用仍然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就会犹豫是否让更先进的技术(机器)取代旧的技术。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会给资本带来价值增值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全面推广,越来越多的工人的工作被机器所

25、取代,然而,由于工人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其结果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难度。如此就会让资本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既希望技术创新,却又担心技术进步,从而不得不阻碍技术进步。这种尴尬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会有一定缓解,但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终究是不可避免且又难以消除的。资本无法避免为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断引入、推进科学技术,因此,资本会逐渐破坏自己所依据的价值体系,并将自身推向自我毁灭的无底深渊。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类与机器的交互作用是一种寄生关系而非共生关系,而这种人与机器的对立实质上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的现实反

26、映。随着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各个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未减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尤其是阶级矛盾,并为最终埋葬资本主义创造掘墓人。“科学技术的异化将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级分化变得更加严重”,机器的使用为资本家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却为工人带来了饥饿和贫困,让工人徘徊于生死线的边缘,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日益尖锐、难以调和。一如马克思所言:“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机器生产的压榨与逼迫,让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由自发变得

27、自觉,并促使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有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组织、有纪律的阶级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只有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社会革命,才能推翻压迫他们的资本家的统治,并以一种更为合理的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只有无产阶级能够“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 生 虫、资 本 的 同 盟 者,变 成 自 由 的 思 想家!”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一方面强调扬弃科技异化的路径在于转变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技术的进步也是促成这种转变的重要基础。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强调科技创造物质财富的潜力,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解放创

28、造了条件”,而在 年的布鲁塞尔代表大会上,马克思更是明确提出:“机器生产的发展为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总体而言,马克思虽然清醒地意识到科技异化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并对科技异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对于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马克思预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终将被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劳动将真正的属于自己,劳动的一切条件 生产资料(包括机器)也将被人类自己真正拥有;人类和机器将以一种共生的、合作的,而不是寄生的、敌对的方式结

29、合在一起;资本主义对科技进步的重重束缚将被消除,人类和机器的合作生产可以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消除稀缺性,并为人的解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被机器所替代,人类将拥有更多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有了时间上的保障;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也不再是工人的劳动时间,而是可供每一个人自由支配的自由时间。结语马克思全面分析了其所处时代的科技异化现象,为我们揭示了科技异化产生的深刻根源,其对科技异化的批判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由此为我们指明了扬弃科技异化的可行路径。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为表现形式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30、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陷于新的异化境地而无法自拔。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的科技异化现象是马克思不曾想到的,然而,马克思指明的扬弃科技异化的方式仍将是克服当今社会科技异化的不二法门。另外,马克思阐明的科学技术观也为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科技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发展的目标是为整个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人类的解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保障。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

31、社,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赵佳伟,刘云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重时空维度 基于 共产党宣言 的文本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小娟)王磊,等: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哲学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上接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