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素研究: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5158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素研究: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素研究: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素研究: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1Vol.28,No.4Aug.2023第28卷 第4期2023年8月开放学习研究Journal of Open Learning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在线衔接:师范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现”(项目编号:KYCX21_2511)的研究成果。DOI编码10.19605/ki.kfxxyj.2023.04.003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素研究: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 朱奕霖 王 帆 李昊鹏(江苏师范大学 智慧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摘 要】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教师跨学科协作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然而,就如何促进教师的跨学科协作

2、、增强教师协作动力,在目前的研究中尚存在结论偏倚、主观发现、结构性不强等现象。本文从系统研究方法出发,收集了35篇国内外核心数据库中收纳的文献,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当前研究中的关键分析和结论部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素。研究发现,协作动机因素主要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体因素、情感因素、管理因素、过程因素和环境因素。针对上述五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建议未来可从强化教师协作素养、建立情感纽带、保障成员利益、强化协作实践应用要求以及平台的协同效应五个方面,激发教师协作动力,保持教师跨学科协作热情。【关键词】跨学科协作;协作动机;系统综述【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3、】20961510(2023)04002110【教育创新探索】一、引言跨学科教学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学校是否能够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加深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合作。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注重跨学科(领域)教学能力培养”等一系列新时代要求,意图转变教师传统的分科教学理念,加强教师跨学科协作意愿与能力。这无一不在强调教师从单一学科教学走向跨学科协作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呼唤多元化创新发展的时代,跨学科协作突破了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4、具有学科功能整合、资源整合和人才整合的巨大优势(刘天华,2020)。一方面,通过跨学科协作可以带动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综合,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跨学科协作为教师教学不断注入新活力,提供更多探索教与学新模式的途径。然而,在传统分科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只关注按部就班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学科关联意识淡薄(姚勇,2022),跨学科协作动机不强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探索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影响因素,激发教师跨学科协作热情,成为新时代教师跨学科协作研究领域中的关注点。在目前的研究中,有学者采取访谈法、问卷法对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动机对跨学科协作具有正向影响(K

5、atoh,Aalbers,&Sengoku,2021)。也有学者基于实验法,提出对话可以克服潜在障碍,激励跨学科协作的发生(Eigenbrode et al.,2007),或是认为建立教师社区可以促进跨学科合作(Lent,Estes,&Hansen,2021)。甚至还有学者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认为课程教师的合作动机受各合作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特长、专业地位、学科发展战22略、师资配备能力等因素影响(刘培红,曹立娅,2010)。这类定量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以研究者视角为切入点探索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素,存在结论偏倚和主观理解等现象。而系统综述可以围绕具体问题,通过全面收集相关领域内的文章,获得更具综

6、合性的结论,深入了解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聚焦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素,通过系统综述深入探究协作动机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不同动机因素为教师带来的协作效应,并基于动机因素提出如何促进教师进行跨学科协作的建议。二、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系统综述的分析方法,探究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力因素。该方法改善了传统文献综述中文献量少、研究问题不清、结构性不强、结论偏倚和主观性强等不足,提高了文献综述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客观性(卜彩丽,曹婉迎,靳宇,郭佳佳,沈霞娟,2021)。系统综述的一般步骤遵循PRISMA评估报告中所述的步骤,包括:明确研究问题;确定检索数据库以及检

7、索标准;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检索结果;分析文献;呈现分析结果(Moher,Liberati,Tetzlaff,Altman,&the PRISMA Group,2009)。(二)研究步骤1.确立研究问题研究主要聚焦教师跨学科协作受哪些动机因素影响这一核心问题,以此开展研究设计与研究分析。2.文献检索策略本研究对中英文文献进行全面检索,为尽可能检索到相关文献,在时间上不作限制。英文检索主要以教师(Teacher)、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协作动机(Collaboration Motivation)为关键词组合(关键词考虑了时态、英语同义词和组合顺序),通过Web of

8、Science、Springer、Science Direct、EBSCO四大英文学术数据库搜集文献,并借助Google Scholar进行文献的查缺补漏。在中文文献检索中,由于教师跨学科协作的研究论文较少,因此在检索文献中采取以教师、职前教师和跨学科为组合关键词广泛搜索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以期更全面地涵盖相关的文献。最后对收集到的中英文文献的引用内容进行滚雪球式检索,尽量纳入所有相关内容。3.纳入和排除标准对于大范围检索得到的文献,根据研究和操作需要选取其中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和剔除设计标准如下:文献必须是围绕教育领域中的跨学科背景下的研究。研究对象必

9、须是教师工作者,包括教师、教育研究者、大学研究者等正在承担教师一职的人员。研究侧重于探究跨学科协作中的动机、原因、诱因、因素、条件等方面的内容。收集文献必须不是会议摘要、书籍评论、新闻等未经同行评审形式发表的论文。(三)检索结果依据文献检索策略,经过学术搜索引擎检索和其他途径共获得初始文献1 090篇,依据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后,共获得68篇文献。在获得初始文献后,对文献展开全文阅读并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审查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共35篇,包括来自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Sustainability Science、Higher Education等

10、权威期刊上的文献。(四)数据分析为系统地整理搜集文献数据,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对35篇文献资料进行挖掘并总结。首先,在编码环节对文献中的关键分析部分以及结论内容进行资料采集,主要为开放式编码。其次,基于资料采集进一步将概念抽象化,将相似涵义概念进行主轴性编码。最后依据主轴性编码进行选择性编码,对不同研究范式下的协作动机因素进行归纳。研究通过Nvivo12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定性研究,用以辅助完成论文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以便在大量的文献中快速定位到本次研究问题,对杂乱的信息进行系统整理。三、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35篇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将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动机因

11、素归为以下五个维度,分别为个体因素、情感因素、管理因素、过程因素和环境因素。23(一)个体因素在以往教师跨学科协作研究中,动机往往与教师的兴趣和愿景关联,对于教师个体因素的探讨存在空白。经过对文献数据的采集,编码结果显示个体因素是影响跨学科协作的因素之一,包括共同兴趣、共同愿景、个体发展、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属性,如表1所示。表1个体因素编码结果主轴性编码开放式编码文献数引用共同兴趣兴趣爱好5Corbacho et al.,2021;Harris&Lyon,2013;Sanford,2007;Colton,Mignone,&Newport-Peace,2022;Zuo&Zhao,2018好奇求知1

12、Christensen,Ekelund,Melin,&Widn,2021挑战4Corbacho et al.,2021;Colton et al.,2022;Christensen et al.,2021;Ozkan,McNair,&Bairaktarova,2019共同愿景共同目标4刘培红,曹立娅,2010;李士娟,代建军,2018;Wang,Charoenmuang,Knobloch,&Tormoehlen,2020;McNair,Newswander,Boden,&Borrego,2011共同愿景5李士娟,代建军,2018;Brandenburg,Smith,Higgins,&Courv

13、isanos,2022;Ursi et al.,2022;Colton et al.,2022;Meeuwissen,Gijselaers,&Wolfhagen,2021个体发展就业机会1Ursi et al.,2022学习动机3杨小婉,朱桂龙,吕凤雯,戴勇,2021;Corbacho et al.,2021;Meeuwissen et al.,2021教学工作3刘培红,曹立娅,2010;Lund&Cyvin,2022;Milara et al.,2020个人能力合作能力3Wang et al.,2020;Ursi et al.,2022;Colton et al.,2022丰富经验5Harr

14、is&Lyon,2013;Spalding,2002;Liu,Reynolds,Ha,&Ding,2021;Milara et al.,2020;Zuo&Zhao,2018思维能力3刘培红,曹立娅,2010;Christensen et al.,2021;Meeuwissen et al.,2021专业素养3刘培红,曹立娅,2010;Liu et al.,2021;Lund&Cyvin,2022个人属性教师学历1Liu&Benoliel,2022教学风格1Jung,Horta,Zhang,&Postiglione,2021学科背景1Meeuwissen et al.,2021研究风格1Jung

15、 et al.,2021性别1Rhoten&Pfirman,20071.共同兴趣涉及这部分的几篇文献均表明共同兴趣可以促进教师跨学科协作成功。无论是跨学科协作的学术性研究还是对教学性的探讨,协作开展之初都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共同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力量(Colton,Mignone,&Newport-Peace,2022),是教师愿意参与跨学科协作的先决条件,包括兴趣爱好、好奇求知和愿意走出舒适区对自我能力进行的挑战。基于共同兴趣可以让教师们成功地开启协作,但有时教师们也会因未知的知识产生好奇与求知的心理,从而产生维系协作的动机。这正如Christensen等(2021)所说要培养一种质疑

16、和探究的精神,而不仅是获得一个简单的学科答案。这一好奇求知的精神品质可以激发教师的协作兴趣与意愿,引发教师们共同跨界,探索未知知识。有时共同兴趣的激发也可能是源自不同的挑战,共同面临挑战促使教师小组更加融洽。尤其是,跨学科协作往往是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面对单一学科无力解决的局面,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共同攻克,这无疑促使教师萌发了协作的意愿,产生了协作的兴趣。2.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包括目标和愿景这两个维度。如当前中小学出现了一些运作较为成功的跨学科型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教师共同关注某一个议题,从而组成了不同主题的专业学习社群(李士娟,代建军,2018)。在这一过程中,成功运作的跨学科教师专业学习

17、社群正是有赖于对某一议题的关注,即在协作群体中树立了共同的目标,因此,基于共同目标或是共同愿景的引领,在协作中教师的效率更佳(McNair et al.,2011),也更能引发教师协作的动机。甚至,由于参与人员的背景差异导致的早期协作冲突,可以借助在协作开始前设定目标的方式帮助消除这一问题(Ursi et al.,2022)。可见,在教师协作开始前,明确的共同愿景、共同目标可以引领教师发生协作,并保持协作的顺利进行。3.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保持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具备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无论是对职前教师的就业机会或是就职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习动机而言,参与跨学科协作可以拥有更多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在不

18、断的24冲突、协商、意义建构过程中建构新知,或是弥补教学的不足、获得灵感等。出于教学发展或是科研需求,在定位不同的目标后,教师参与协作过程不仅是一个团队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进程。因此,当教师存在个体发展的需求时,能够保持其参与协作的动机。4.个体能力从教师的个体能力出发,合作能力(Wang,Charoenmuang,Knobloch,&Tormoehlen,2020)、跨学科协作经验(Liu,Reynolds,Ha,&Ding,2021)、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刘培红,曹立娅,2010)构成了教师个体参与跨学科协作的重要动机因素。在跨学科协作进程中,强调教师要有能力倾听,有能力

19、跳出学科的限制进行思考,有能力以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式进行合作(Meeuwissen et al.,2021)。因此,当教师存在自身能力的不足时,无论是合作能力缺乏还是专业素养不合格等,都容易在协作过程中受到阻碍。教师具备丰富的协作经验、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等,更能充分提高协作的融洽度,激发其他参与协作教师的热情,实现“共赢”。5.个体属性个体属性作为教师的固有标签,在考虑教师的协作动机因素中引起的关注较少。然而个体属性包括教师学历、教学风格、学科背景、研究风格和性别这五个范畴,在实际协作过程中与教师的协作动机存在一定关联。其中,教师学历与教师协作存在显著相关(Liu&Benolie

20、l,2022),研究风格和教学风格影响合作(Jung et al.,2021),女性比男性更具跨学科性(Rhoten&Pfirman,2007),这些都表明在个体属性上教师的个体差异往往会影响教师的协作动机。当然,这一影响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同时也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二)情感因素情感在跨学科协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可以激发和维持创造性的工作(Brandenburg et al.,2022)。通常在教师的协作过程中,情感因素包括意识和态度、认同、尊重与信任(见图1)。1.意识与态度在意识与态度范畴,包括教师的信念、积极态度、情绪三个变量。教师对于参与跨学科协作保持协作的信念和积极态

21、度,可以增强教师协作的动机。然而,对于教师情绪而言,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可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激发积极的变化(Brandenburg et al.,2022)。图1 情感因素统计结果2.认同认同包括教师自身的角色认同、团队认同和归属感。在跨学科协作团队中,教师的跨学科角色定位,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混沌身份,明确专业身份定位,助力教师在协作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产生认同,保持团队协作的有序运转。而团队认同感会影响团队协作质量,廖青云、朱东华、汪雪锋和黄颖(2021)认为提高跨机构科研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团队认同感,可以促进跨机构合作产出质量的提升。不管是个体上的角色认同还是团队的认同感,都会激发教师对团队产生

22、归属感。归属感是团队协作过程中的潜在发展因素(Corbacho et al.,2021),对于教师的协作存在促进作用,也会影响教师的跨学科协作动机。3.尊重与信任尊重与信任是跨学科协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跨学科意味着协作成员群体的多样化,教师需要学会尊重彼此的学科领域。Spalding(2002)认为向同龄人学习往往比向“绝对正确的专家”学习更令人愉悦。而尊重是建立彼此互相学习、开展对话交流的前提,只有在彼此尊重之下,才能发生愉悦的学习。因为过于“自我”可能会减缓或阻止有价值的合作(Ursi et al.,2022)。信任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关系品质,它使跨学科的工作得以顺利进展(Colton et

23、 al.,2022)。当教师在跨学科协作中创造25出一种尊重与信任的氛围,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参与对话互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维系教师的协作动机。(三)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具体包括协作策略、协作管理、协作领导、协作评价、协作组织以及奖励和资助六个影响因素(见图2)。1.协作策略协作策略包括共同规范、活动引领、积极干预和脚手架。在协作过程中,共同的规范框架支撑着教师的跨学科活动(Cairns,Hielscher,&Light,2020)。同时,通过不断的活动引领以及脚手架激发教师协作的动力。尤其,在协作过程中积极的、自上而下的干预是从多学科向跨学科过渡和创建合作的关键(Ursi et al.,2022)

24、。2.协作管理教师的协作过程涉及认知的博弈,博弈导致的冲突会影响与阻碍教师的协作。因此,必要的团队管理可以维系教师参与协作的动机。管理涉及管理方法、管理者以及团队多样性。毫无疑问,在涉及多人协作的过程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跨学科协作过程中,团队的规模是管理的难点之一。一方面,教师跨学科协作是团队协作的过程,整个过程受到群体多样性的影响。因为跨学科要求协作群体具备多样性特点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团队中教师的认知发展,保持其持续性的协作动机。另一方面,有学者也提出一个多学科的机构并不一定更具合作性(Zuo&Zhao,2018),过多学科带来的异质性会影响教师合作。因此,基于上述观点,在管理团队

25、多样性上,适度的学科合作是促进协作动机的关键。3.协作领导在协作领导层面,包括共享领导、核心领导以及责任分配。基于不同的共同愿景,教师协作团队中的参与成员不同,这导致了两种协作领导形式,分别是共享领导与核心领导。所谓共享领导是教师跨学科协作过程中由教师轮流主持每一次的协作。这一领导形式将团队协作中的权力均分,形成了扁平化的权力关系,教师将具备更强的自主性,进而激发教师协作的内在动力。而核心领导则是在团队成立之初,由一个核心领导人物,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社群成员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和激励,从而促进社群的平稳运行(李士娟,代建军,2018)。因此,核心领导往往发生在教师跨学科协作

26、之初,而随着教师协作的发展,团队中没有上下级关系,教师关系平等,教师具备充足的自主权。此外,除了团队领导权力之外,对于教师的个体责任而言,当团队中责任分配得很好时,所有团队成员都更愿意努力工作(McNair et al.,2011)。4.协作评价教师的协作评价包括反思及评估。Meeuwissen等(2021)认为应该分享对团队运作的反思并根据反思采取行动。吴漂生和易斌(2009)认为应建立健全信息素质教育标准与效果评估机制,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考核标准。反思与评价作为教师跨学科协作中的动机因素之一,主要采取反馈的形式提醒教师当前的协作状态,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协作。5.协作组织在组织层面,自上而

27、下的政策和组织安排促进跨学科合作(Albert,Friesen,Rowland,&Laberge,2020),无论是学校组织还是团队组织,对于跨学科协作团队而言,组织创新对教师协作起到正相关作用(Liu&Benoliel,2022)。因此,在跨学科协作过程中要考虑组织因素。图2 管理因素统计结果266.奖励和资助奖励和资助是激励教师跨学科协作动力的物质基础。正如Bordons、Zulueta、Romero和Barrign(1999)认为资金数额低会削弱跨学科合作的能力,Zuo和Zhao(2018)也提出货币和非货币奖励制度可能影响最终的合作。目前,在绝大多数的研究中都认为奖励和资助有助于增强教

28、师的跨学科协作动机。然而,在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教师跨学科协作中,Bellotti、Kronegger和Guadalupi(2016)发现尽管资助减少了,但一些学科的跨学科协作仍有上升趋势,说明奖励和资助在跨学科协作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并非关键作用。只是当资金更容易获得时,会增加学科外的合作,对教师的跨学科协作具有促进作用。(四)过程因素促进教师跨学科协作的过程因素包括对话互动、共同实践、协作成果以及协作伙伴四个变量,如图3 所示。1.对话互动对话互动包括对话交流、开放协商以及沟通技巧。在跨学科协作过程中,教师与人交谈、分享想法很重要(Harris&Lyon,2013)。一方面,对话交流是打破孤立

29、状态,与团队伙伴形成亲密伙伴关系的中介。另一方面,学科背景差异需要教师互相理解并友好沟通,丰富的对话是跨学科协作的一个必要维度(Colton et al.,2022),借助交流可以从团队伙伴身上习得新内容。然而因学科差异,教师间在交流分享时可能存在认知歧义或是冲突,需要经过不断的协商,而教师的认知与想法正是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协商产生的。因此,对话互动作为跨学科协作中必要的工作,是教师应该掌握的沟通技能。开展有意义的交流协商正是教师进行跨学科协作的初衷,也是持续推进教师进行协作的动力来源之一。2.共同实践共同实践包括具体实践与反思性实践。对于具体实践工作,实习教师观察到,实践工作可以成为更好的学习

30、动力(Lund&Cyvin,2022)。在基于教学目的的协作活动中,教师间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实践,将新颖的想法在实践中执行,不断刺激教师迸发出新的灵感,提高教师的参与度。而反思性实践更是以反思为主线,教师回顾自己在跨学科协作中的具体表现行为,从而为下一次的协作做好更充足的准备。3.协作成果Brandenburg等(2022)发现发表研究成果被视为合作中的间接好处。也就是说,基于跨学科开展学术协作,在协作进程中参与者能够从中提炼成果,形成论文发表或是书籍出版,获得一定的成果产出更能激发教师参与跨学科协作的动力。同样,这一影响因素是高等院校中的多数教师较为关注的一点。因为高等院校教师不仅肩负育人的

31、工作,同时还承担了一定的学术压力。且在目前搜集的文献中,具体就协作成果进行论述的文献主要是集中探讨高校教师的跨学科协作。因此,具体的成果产出对于高校教师间开展跨学科协作将比中小学教师更具有吸引力。4.协作伙伴人际关系在跨学科协作中十分重要,因为跨学科成功的合作特点是团队成员之间强大的个人联系(Colton et al.,2022)。在跨学科协作过程中,在团队中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可以促进彼此间的信任。一旦教师间形成了融洽且友好的伙伴关系,在协作进程中遭遇阻碍时,教师可以获得合作伙伴的帮助。(五)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协作背景、协作环境以及协作支持(见下页图4)。1.协作背景在跨学科协作进程中,教师

32、跨学科协作也会受到协作背景的影响,包括学校背景和研究计划两个范畴。因不同的学校文化或是学术背景,将会影响教师跨学科协作的积极性,这种影响可能会带来正面效应,但也会对协作造成负面影响,阻碍协作的图3 过程因素统计结果27发生(Ursi et al.,2022)。研究计划则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可以加强跨学科协作关系,对促进跨学科协作产生积极影响。2.协作环境教师们认为,跨学科合作需要在同一个教室里进行或是采用共同会议来讨论如何合作。一个适宜的协作环境是合作开展的基础(Wang et al.,2020)。尤其对于注重互动交流的跨学科协作而言,教师需要基于一个共同的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这一环境

33、不拘泥于现实的物理空间,也囊括了视频会议、线上互动、虚拟学习空间等。因此,在促进跨学科协作这一过程中,一个适当的协作环境是关键(Christensen et al.,2021),有利于教师们开展对话、协商、反思等意义建构的协作过程的推进。3.协作支持协作支持包括制度保障、行政支持和条件保障。自上而下的政策能够促进跨学科协作(Albert et al.,2020),行政支持和条件保障同样对跨学科协作的发生具有激励作用。从其对教师跨学科协作的作用来看,外界支持是外部的动力因素,而教师在发生协作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四、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通过梳理中外文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34、第一,影响教师跨学科协作动机的因素并非是单一或独立存在的,依据因素特性,可划分为个体因素、情感因素、管理因素、过程因素和环境因素五个维度。第二,教师的跨学科协作意愿往往是受多因素作用,因素与因素之间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目前研究多对共同兴趣和共同愿景(个体因素)、尊重与信任(情感因素)、奖励和资助(管理因素)、对话互动(过程因素)以及协作环境(环境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投入关注,而对个人属性(个体因素)、认同(情感因素)、协作策略(管理因素)、共同实践(过程因素)、协作背景(环境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有所忽略。尤其在共同实践层面,教师跨学科协作仅停留于泛泛而谈的表面,为消除这一弊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未

35、来我国教师跨学科协作真正落地、落实的关键,但对于具体如何实践仍有待深入研究。(二)研究建议结合对五个维度的因素分析以及我国跨学科协作的研究现状,本文为增强教师协作动机提出如下建议。1.以教师个体为跨学科协作突破口,强化合作素养教师个体是阻碍当前组建跨学科协作团队从而实现跨学科协作落地的关键因素。因此强化教师跨学科协作动机需要聚焦于教师个体。在激发教师跨学科协作的共同意愿和兴趣外,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跨学科协作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交流有赖于教师个体的能力,即教师是否具备跨学科协作的素养,这对于教师的跨学科经验、专业素养、合作能力等都提出了要求。尤其,跨学科的概念,超越了特定的学科领域,需要更深

36、刻的理解(方向,盛群力,2020)。面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中提出的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对于缺乏跨学科协作经验甚至协作意识的教师而言,如何开展跨学科协作是极为困难的。因此,以教师个体为跨学科协作突破口,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合作素养,包括教师的协作意愿、协作经验、协作能力等,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组织牵头强化教师的协作意愿,邀请跨学科专家以座谈会的形式传递协作技巧,以多样的协作机会丰富教师的协作经验等途径,增强教师的个体素养,进而提升其协作能力,强化其协作意愿。2.加强教师跨学科协作情感互动,建立情感纽带在协作进程中,为增强教师对团队协作的情感羁绊,充分缓解不同学科背景和职业差异带来的协作冲突,应积极引

37、导并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为教图4 环境因素统计结果28师协作提供包容、信任、尊重的情感环境。最重要的是增强教师间的情感融入,消除教师间的信任危机。在协作过程中采取经验共享、心得交流、协作反思、互帮互助等多种积极的互动形式,来消除教师间的距离感,推动教师对团队成员产生尊重、信任、认同等亲密的协作情感。这种以交流为主的情感互动形式可以将真正有意愿进行跨学科协作的教师凝聚在一起,形成高效的跨学科协作团队。同时,对于意愿较弱的教师而言,可请意愿强的教师为其形成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协作意愿弱的教师的积极性,逐渐加强教师的情感羁绊,带动教师积极参与协作。3.优化跨学科团队内部监管制度,保障成员利益跨学科

38、协作团队内部合理的管理规则以及互惠的利益保障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跨学科协作的积极性,降低合作失败风险,是保持教师跨学科协作内部运行有序的关键。因此,为实现教师跨学科协作团队长期有效的稳定合作,第一,从监管制度出发,加强团队规模管理,保障团队构成人员的学科多样性,落实协作的策略、协作评价、团队组织等团队内部协调管理机制,保障团队跨学科协作的良好发展。第二,保障团队成员的权益和利益。一支成功的跨学科协作团队应当是一支能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互惠互利的团队。鉴于此,首先,在教师跨学科协作过程中应当淡化权威教师的领导,以平等、自由、共享为理念,实现领导权共享,公平分配责任。其次,完善奖励制度,保障奖励的

39、科学规范,调动教师协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打造优良的协作氛围,推动教师跨学科协作。4.从跨学科协作理论到实践落地,强化应用要求跨学科协作既是我国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也是义务教育课标中要求具体实践落实的现实要求。在我国,面对复合型创新人才严重缺失这一现实困境,当前的研究热点逐渐从厘清上位概念转到关注跨学科教学的落实。尤其是,以共同实践的方式联系教师,如共同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共同完成一个跨学科项目、共同指导一个跨学科任务等,在共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成长,能让教师真正能从跨学科协作中不断汲取灵感与动力的来源,这也是教师发挥跨学科协作的最终目的。在过程因素中,共同实践作为关键但被忽略的重要

40、因素,教师跨学科协作团队应当在协作之初,有意识地强化应用要求,促成教师在跨学科协作过程中实现从“研究者”到“实践者”的身份转变,从单纯的跨学科知识交流转向跨学科协作实践,从而实现在实践中强化教师主动跨学科的协作意愿,化被动被主动。5.联通跨学科协作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协同效应为加强我国的跨学科协作,国内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先后设置了一批交叉学科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如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等(谭春辉,刁斐,李瑶,周一夫,2023)。良好的协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跨学科协作的研究。然而,受不同平台监管限制和使用对象的区别,依托现有平

41、台开展的跨学科协作往往难以实现在不同平台中的资源共享,且服务于高校的平台不利于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协作,很难真正实现协同效应。因此,真正实现平台联通、资源共享、人才互补的平台建设尤为重要。未来网络平台建设应面向各个对象,构建跨组织、跨领域、跨学科的无边界学习型组织(梁文鑫,汤丰林,2022)。以期做到突破院校壁垒、学科壁垒,实现资源互补、人才互补,营造利于跨学科协作的交流氛围,无障碍地实现各个学科的共享与合作。参考文献 1 卜彩丽,曹婉迎,靳宇,郭佳佳,沈霞娟(2021)教学视频设计的原则、理论基础与评价工具研究基于国外72篇实证研究的系统综述J 现代远距离教育,(2):35-442 方向,盛群

42、力(2020)2030学习罗盘:设计未来时代的学习J 开放学习研究,25(2):18-263 李士娟,代建军(2018)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组织样态及运行机理J 教育理论与实践,38(8):25-284 廖青云,朱东华,汪雪锋,黄颖(2021)科研团队的多样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学学研究,39(6):1074-10835 梁文鑫,汤丰林(2022)混合式学习生态下的教师学习重塑与促进机制研究J 开放学习研究,27(4):29-356 刘培红,曹立娅(2010)合作博弈的跨学科教师合作教29学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348-3517 刘天华(2020)教师跨学科合

43、作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途径J 教学与管理,(33):59-618 谭春辉,刁斐,李瑶,周一夫(2023)科研人员个体感知影响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机理J 情报理论与实践,46(5):117-1259 吴漂生,易斌(2009)信息素质教育教师馆员学科教育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图书馆论坛,29(1):141-14310 杨小婉,朱桂龙,吕凤雯,戴勇(2021)产学研合作如何提升高校科研团队学者的学术绩效?基于行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 管理评论,33(2):338-35211 姚勇(2022)对新课程背景下推进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 基础教育课程,(21):12-1812 Albert,M.,Friesen,

44、F.,Rowland,P.,&Laberge,S.(2020).Problematizing assumptions abou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research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25(3):755-767.13 Bellotti,E.,Kronegger,L.,&Guadalupi,L.(2016).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 within and a

45、cross disciplines in Italian AcademiaJ.Scientometrics,109(2):783-811.14 Bordons,M.,Zulueta,M.,Romero,F.,&Barrign,S.(1999).Measuring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within a university:The effects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grammeJ.Scientometrics,46(3):383-398.15 Brandenburg,R.,Smith,J.,Hig

46、gins,A.,&Courvisanos,J.(2022).The genesis,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university cross-school research group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49(3):489-510.16 Cairns,R.,Hielscher,S.,&Light,A.(2020).Collaboration,creativity,conflict and chaos:Doing interdisciplinary s

47、ustainability researchJ.Sustainability Science,15(6):1711-1721.17 Christensen,J.,Ekelund,N.,Melin,M.,&Widn,P.(2021).The beautiful risk of collabor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A challenging collaborative and critical approach toward sustainable learning processes in academic professionJ.Susta

48、inability,13(9):4723.18 Colton,J.,Mignone,J.,&Newport-Peace,D.(2022).Nodes of tension:Negotiating epistemic fluency in interdisciplinary co-teaching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49(3):511-527.19 Corbacho,A.M.,Minini,L.,Pereyra,M.,Gonzlez-Fernndez,A.E.,Echniz,R.,Repetto,L.,Cruz,P.,Fernndez-

49、Damonte,V.,Lorieto,A.,&Basile,M.(2021).Interdisciplinary higher education with a focus on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teamwork diver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pen,2:100062.20 Eigenbrode,S.D.,Orourke,M.,Wulfhorst,J.D.,Althoff,D.M.,Goldberg,C.S.,Merrill,K.,Morse,W.,Nielsen-Pincus

50、,M.,Stephens,J.,Winowiecki,L.,&Bosque-Prez,N.A.(2007).Employing philosophical dialogue in collaborative scienceJ.BioScience,57(1):55-64.21 Harris,F.,&Lyon,F.(2013).Trans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research:Building trust across professional cultures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31:109-119.22 Jung,J.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